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范文正与之同年①,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①同年:
指同一年考中进士。
②贻:
遗留。
③隙:
时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罕受人言________
②其意盖在谏故人耳________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
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少;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
(1)①句意:
很少听人劝。
“罕”,少。
②句意:
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谏”,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
⑴少、规劝
⑵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⑶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在文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
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
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所以文中写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
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
(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结合课内所学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引手:
伸手;势:
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
⑴在;想要
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西湖梦寻
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
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
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
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②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
按志,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
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阒(qù):
形容寂静。
②缁(zī)流:
僧徒,僧众。
缁,黑色。
僧尼多穿黑衣。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能久居________
②问及九溪十八涧________
(2)翻译句子。
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
(3)九溪十八涧景色天然,少有匠心,身临其境,尘襟为之一洗,更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九溪十八涧是一处人迹罕见的世外之地?
【答案】
(1)居住;到,至
(2)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
(3)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
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解析】【分析】选自《西湖梦寻》,作者:
张岱,年代:
清。
(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居”意思是居住。
(2)本题翻译赋分点,洄环:
回旋;故:
所以。
(3)根据文中对九溪十八涧奇异景色的描写来分析,这里地势崎岖,草木茂盛,人迹罕至,幽美寂静,远离喧闹的世俗,如同世外桃源。
而且此地远离闹市,为世俗之人所不知,愈发显得神奇。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居住;
⑵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
⑶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
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九溪在烟霞岭的西面,在龙井山的南面。
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
它的路径崎岖,草木茂盛,人迹罕至,幽美寂静,别有一番天地,并不像人间那么喧闹。
九溪下面是十八涧,地势深远,僧人等不是绝离世俗的人,不能久住。
根据县志记载,古代这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古迹,现在都已荡然无存。
而此地又远离城镇,在江流的偏僻处,对西湖一带非常熟悉、有阅历的人,他们把西湖的各个名胜都寻访遍了,但问到九溪十八涧,都对它的位置表现出不知所以的样子。
4.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①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儿子的媳妇。
②馔(zhuàn):
食物。
③脔(luán):
切成小块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谒公 谒:
拜见
B. 觉饥甚而不敢去 去:
前往
C. 其人已心怪之 怪:
怪怨
D. 萧氏子颇骄纵 颇:
非常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约之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 意为公必盛馔 贤能为之用
C. 觉饥甚而不敢去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
D. 留其四傍 其真无马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请萧氏子吃饭,却故意很迟才开饭,又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
B. 萧氏子特意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以为能尽享豪宴,反映了他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性格。
C. 王安石拾取萧氏子吃剩的胡饼来吃,用实际行动批评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氏子,让他羞愧离去。
D. 王安石对萧氏子之流非常反感,趁其拜访之际,有意地用约他吃饭的方式来教训他。
【答案】
(1)B
(2)C
(3)A
【解析】【分析】
(1)B.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
“觉饥甚而不敢去”:
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去”:
离开。
(2)C.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A.前者代词“他”;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
B.前者“认为,料想”,后者“被”。
C.前者代词,指“胡饼”;后者表疑问的副词“难道”。
(3)A.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
“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错。
王安石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是王安石俭朴的生活作风的体现。
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以自己的行动绝妙地教育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虚词意义、用法的理解及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虚词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
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
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
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
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
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5.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④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⑤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②刻露:
鲜明地显露。
③本:
根据。
④上:
皇上。
⑤刺史:
即欧阳修。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树林阴翳(阴影)
B.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 宣上恩德(宣扬)
D. 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晦明/变化者
C.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 【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 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答案】
(1)A
(2)D
(3)D
(4)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②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解析】【分析】
(1)A翳:
遮蔽。
BCD解释正确。
(2)ABC划分正确。
D这句话的意思是:
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动词和宾语之间应停顿。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是: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醉翁亭”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但“丰乐亭” 是为了刺史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来命名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述:
记述;一:
用。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②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乐:
喜欢;事:
政事。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D;
⑷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②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乙】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头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的时候,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当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习惯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为了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日更定矣 ②是金陵人 ③见余大喜 ④拉余同饮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陈者(陈列、摆开) 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 野蔌(野菜) 余住西湖(我) 拥毳衣炉火(细毛)
B. 临溪而渔(捕鱼) 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客此(客人)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余拏一小舟(撑)
C. 觥筹(酒筹) 阴翳(遮蔽) 宴酣(畅饮) 一芥(小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
D. 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守谓谁(说的) 更定矣(止,停) 颓然乎其间者(于) 余强饮三大白(痛快) 雾凇沆砀(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野芳发而幽香
B.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溪深而鱼肥
D.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C
(2)A
(3)D
(4)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分析】
(1)①代词“这”;②判断动词“是”,与现汉同;③第一人称代词“我”;④第一人称代词“我”。
所以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故选C。
(2)B.丝:
弦乐器的代称。
苍颜:
苍老的容颜。
客:
客居,旅居。
C.觥:
酒器。
芳:
花。
D.谓:
是,叫。
强:
尽力,勉力,竭力。
故选A。
(3)A.表承接。
B.表递进。
C.表并列。
D.加点的“而”与题干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转折。
故选D。
(4)本题考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强”:
尽力。
“白”:
杯。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
高踞。
还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的翻译。
(5)《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醉翁亭记》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 D;
⑷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⑸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
一般来说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都在文末。
【附参考译文】
(一)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