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67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x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四单元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库充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各项法令的具体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实行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现;军器监的设立、保马法的实施、将兵法的推行、军队精简等方面的具体成效西部边境的巩固开发;

(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

(3)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财富,如坚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

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

建议教师分两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

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

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范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范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

教师提出问题:

范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王安石变法的命运:

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变法触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们千方百计反对变法是必然的。

熙宁七年(1074年)春,河北等地旱象严重,九月不雨,免役钱激起群情汹汹、民心不稳,神宗忧形于色,寝食不安。

光州司法参军郑侠,见新法招致天怒人怨,欲猛醒王安石,遂绘东北《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

神宗反复观图,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或身无完衣,或拆屋纳钱,种种惊心怵目之状,竟夕不眠。

示之后宫,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课文第56页插图《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泣》,教师可结合插图进行讲解:

一天,宋神宗同母亲高太后和弟弟赵颢一起到后宫看望太皇太后(仁宗曹太后)。

太皇太后说:

“我听说老百姓很苦,像那些人们不赞成的青苗法等,就罢了吧。

“这些措施是为了造福百姓,不是给他们造成痛苦。

”神宗回答。

太皇太后又说:

“王安石的确有才学,但现在他招致了很多人的怨愤。

你要是真想保全他,不如先让他暂时离开京城,一两年后再让他回来。

“本朝众多大臣中,只有王安石是栋梁之才。

”神宗说。

赵颢插话道:

“太皇太后的话非常正确,陛下不可不好好想想啊!

神宗听后非常生气,怒不可遏地说:

“你是说我败坏天下了?

那你来当这个皇帝吧!

赵颢意识到自己的话说过分了,嘟囔到:

“也不至于这样啊。

神宗不好当面顶撞太皇太后,只好对弟弟发脾气。

这次家庭聚会尽管不欢而散,但神宗最后还是听取了太皇太后的意见。

第二天,王安石即被罢知江宁府。

这就是王安石的第一次被罢相。

【备课资料】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对立

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始终存在变与不变的激烈争论,形成了变法派与传统派(反变法派)的激烈对立,并进而形成了党派之争。

下面两表对变法派和传统派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展示:

变法派保守派

姓名籍贯年龄主要官职(熙宁年间)姓名籍贯年龄主要官职(熙宁年间)

宋神宗24岁司马光山西63岁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

王安石江西51岁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彦博山西66岁枢密史、司空、判河阳

吕惠卿福建40岁翰林学士、三司使韩琦河南64岁知汝州、权开封府

曾布江西36岁翰林学士、三司使曾公亮福建73岁尚书左仆射、判永兴军

王雱江西27岁太子中允、天章阁侍制兼侍讲赵抃浙江64岁参知政事、知杭州

李定江苏45岁判太常寺、权御史中丞富弼河南68岁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吕嘉问安徽?

权户部判官、提举市易务吕诲河南58岁权御史中丞、知邓州

邓绾四川44岁侍御史知杂事、御史中丞范镇四川64岁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

舒亶浙江31岁判司农寺、御史中丞张方平河南65岁参知政事、知陈州

谢景温浙江50岁侍御史知杂事苏轼四川45岁杭州通判、知湖州

韩绛河南60岁参知政事、同中书下平章事欧阳修江西65岁知亳、青、蔡三州

章惇福建37岁编修三司条例官范纯仁江苏45岁同知谏院、成都路转运使

王陶陕西52岁御史中丞、权三司使吕公著安徽54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

王韶江西42岁管勾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枢密直学士孙觉江苏44岁知广德军、知应天府

王子韶山西?

监察御史里行、湖南转运判官孙永河北53岁河北转运使、知秦州

王安国江西44岁著作佐郎、秘阁校理

宋敏求福建53岁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郑侠福建31岁监安上门(后编管英州)

韩维河南55岁知汝州、权开封府

从上表格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从地域上讲,改革派大多来自南方。

在我们选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将近80%。

这一方面证明了宋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南方籍官员在朝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南方人士在思想观念方面较北方开明,南方人士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保守派中,北方士人的比例大大加强,差不多要占到50%,这也决不是偶然现象。

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是宋代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士大夫们不太容易受新观念的影响,他们对思维活跃的南方士人是既嫉妒又鄙视,因此,他们很容易结成联盟反对南方士人为核心的变法派。

尽管宋神宗和王安石对他们过于保守的态度十分不满,但非常尊敬他们,并没有因为反对而把他们清扫出门,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神宗是一位有开拓精神的帝王,他没有被太祖圣训所束缚,对南北士人是一视同仁的。

从年龄上讲,两派有明显的差别。

以熙宁四年(1070年)为计算标准,变法派16人(吕嘉问、王子韶除外)的平均年龄为40.9岁,传统派19人的平均年龄为56.5岁,两派年龄差为15.6岁。

这一点尽管说明不了大问题,但它表明,人在年富力强的阶段,易于充满进取和冒险精神,不甘心被传统所束缚。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守成心态渐强,乐于维持而不愿意变革,追求那种“吏循则民安,气和而灾息”的理想。

宋神宗此时正是20多岁的小伙子,年轻气盛,欲有所作为而大量引用年轻人是不难理解的。

从任职上看,改革派多在京师且身居要职,掌握了朝廷行政、人事、监察、财政等大权,这是改革的需要,否则改革是无法进行下去的。

而传统派则不同,他们很多原为前朝重臣,熙宁初年一般都在朝廷任职,而随着变法的深入进行,他们越来越不合时宜,大多都被贬到地方任职。

这些资历颇深的官员离开京城,对变法的加速进行无疑是有好处的;但他们遍布各地,掌握地方大权,却无形中又成为变法实施的阻力。

这是一对矛盾,但当时宋神宗和王安石解决不了这个矛盾,因为他们既要全力支持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又不能对这批老重臣采取过分严厉的措施。

新法的两派对立,实际主要是因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并由此形成了改革派“新党”和传统派“旧党”,两派的斗争延续了30多年,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变法过程中,尽管变法派往往只占朝廷官员中的少数,但由于神宗是一位坚定的变法派,他基本上站在变法派的立场上,因此变法始终是向变法派期望的方向发展的(尽管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传统派基本处于不利的位置。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

(1)目的:

驳斥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2)内容: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意义:

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在变法过程中,随着新法一项项颁布,造谣诬蔑直向王安石泼来,他坦然处之,说:

“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

……人言固有不足恤(不足虑)”。

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1072年司天监灵台郎(管天文)亢瑛奏言:

天久阴,星失度,这是由于强臣擅国,政失民心之故,应当罢免王安石。

王安石则以“天变不足畏”加以反击。

王安石指出,天意不是人可以知道的,人的行为,也不必去合乎什么天意。

保守派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来恫吓王安石。

王安石喊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守”的口号,王安石说:

“仁宗在位四十年,曾有好几次修改过法令。

如果说法不变,子子孙孙当世世守成,那么为何祖宗屡屡加以变动呢?

”王安石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高举“三不足”的理论武器,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时事背景】温家宝谈“三不足”精神

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

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

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的动摇不定,使变法的过程更加艰难和曲折。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

4、司马光当宰相,废除新法: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去。

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史称“元祐更化”。

宋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新法成为各派系倾轧的工具。

于是,变法运动完全失败。

【备课资料】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关系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朝著名人物,他们原来是朋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品德、学识、性格等,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耐人寻味。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

司马光于1038年中进士,时年19岁;王安石于1042年中进士,时年21岁。

司马光历时二十五年撰写的《资治通鉴》,全部完成时,手稿装满两个房间。

是中国历史上唯有《史记》,才能够与之比肩的最伟大的历史著作。

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曾经做过同事。

当时,他们俩一起在包拯也就是著名的包公包青天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包拯则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群牧使。

关于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王安石的说法是:

与君实——司马光字君实,相处得既好,时日又久,只是对事情的看法每每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常常各异。

司马光的看法则悲观得多:

安石待我历来淡薄,我因为和他几次同事的缘故,私心里总有些眷眷的同僚情分。

不管怎样,这样两位道德文章堪称泰山北斗似的人物,最后毕竟决裂了。

不但决裂,而且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形成了一场真正的悲剧。

公元1067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正月,可能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英宗皇帝,在位不到四年就死去了。

皇太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当时朝廷将要举行春季祭天大典。

按照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