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200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

《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docx

新版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

比较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

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

数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

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

3课时

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椅子和花片

学习方式:

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

(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5把椅子)

6个小朋友玩做椅子游戏,其他同学观察结果。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探究与体验:

(一)认识多少。

1、提问:

发生了什么事情?

2、提问:

椅子为什么不够啦?

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图,提问:

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二)认识同样多。

1.师:

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真棒!

现在老师又拿来一把椅子,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怎么样?

2.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图,提问:

小朋友和椅子怎么样?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知道有6个小朋友,5把椅子,小朋友多,椅子少。

学生全班交流,说出小朋友比椅子多,椅子比小朋友少。

6个小朋友接着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

得出这回都有座位了。

全班交流,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两次游戏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践与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

摆黄色的花片要与红色的花片同样多。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水果图,提问:

哪种水果多?

哪种水果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动手摆,动口说。

学生观察水果图,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动口说,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比较多少,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明德学校电子备课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

比一比(大小、轻重)第三课时

主备人

刘云

授课人

陈荣芹

集体备课成员

陈荣芹许宝柱刘云刘妍妍王海燕陈珍许云侠夏翔魏国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突破难点主要策略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教具

集体研讨课文内容

主备初稿

集体讨论意见

个性化内容

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

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

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呢?

1、看一看

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

提问: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

(学生讨论,在小组长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

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到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

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

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累谁重。

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

介绍支架。

完成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小结:

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题目一、谈话:

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

小花猫说:

“我重!

”四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

”汇报结果,完成第7页相应练习。

2、题目二:

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

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拿呢?

3、题目四:

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轻谁重?

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再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

四、总结评价。

提问:

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

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实物,比一比,好吗?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有趣的课件,使学生产生比较轻重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1、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2、让学生在熟知的空间里自由找一找,比一比,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获得数学体验。

 

3、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熟悉的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感知长与短,轻与重。

教学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长短、高矮的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的学习,而是一种体验的活动。

本节课,我通过“初步感知——直观比较——操作练习”几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都能积极的参与,思维的火花不时的出现。

通用教案

个性教案

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的认识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等符号的含义。

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经历把“同样多、多些、少些”等语言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

情感目标:

在看图讲故事和分食物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等符号的含义。

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们,今天动物园里的小熊猫要过生日了,他请了很多好朋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过生日的?

二、首轮引导自学

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熊猫家来了哪些客人,熊猫为大家准备了什么食物?

2.引导学生讲故事。

3.认识=

(1)小兔子爱吃萝卜,1只兔子分一个,4只小兔需要分几个?

(2)出示萝卜和小兔一一对应的图片。

(3)引导生用符号表示和符号的认读及写法。

三、专项练习

8()86()65=()()=9

四、二轮引导自学

1.出示桃子和猴子的图片一一对应。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看到的结果。

2.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和“〉〈”的读法,写法。

重点指导书写。

3.学生仔细观察熊猫请客图片说一说什么还可以进行比较。

五、专项练习.

4()35()79〉()()〈6

六、质疑答疑

“〉=〈”在什么情况下用?

(大于号,小于号,大口朝着大数跑)

七、综合训练

练一练2。

3题

八、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通用教案

个性教案

1--5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读、写1-5各数。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

2.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3.使学生能认、读、写好1-5各数。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2、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

二、教学重点:

认、读、写1-5各数。

三、教学难点:

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感受数的意义。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去动物园吗?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去参观动物园好吗?

看看里面都有哪些可爱的动物。

(出示情景图)

(二)引导自学

1、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图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互相说一说。

2、同桌交流图中信息。

3、汇报交流:

1)刚才大家把你从图中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

现在谁能大声告诉全班同学。

2)同学们看得很仔细,能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告诉大家。

今后我们要更认真观察,更勇敢的讲出你要说的事情来。

老师再增加点要求:

你看到的各种东西的数量是多少,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教师提问:

你看到的每种东西的数量都分别是多少?

能不能具体的说出来。

大家都知道了,在图中这些数字都可以表示什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数字又可以表示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物体的图片,并按数目的大小排列:

教师:

同学们用到了1只、2只、3只、4只、5只……

表示1只、1棵、1个……数量是1的都有什么?

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表述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在相应的图片下面出示1-5各数字。

(三)单项训练

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

2541.

(四)感知数的产生

1.同学们先摆1个圆片,用数字几表示?

2.再摆1个用几表示?

这个2怎么得来的?

依次感知3、4、5的产生。

3.完成练一练第1题写一写:

指导书写1-5个数

教师:

同学们打开书11页,最下边一题中第一行中是几个圆片?

1个圆片用数字1表示,1从格的右上角向下斜,写到格的左下角。

请大家沿着红色虚线描一个1,要写直。

再描2个1,自己在后面的格中写出1,

教师按照此方法指导学生书写2-5各数

(五)综合训练

练一练中2.3.4题

(六)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5以内的加减法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计算5以内的加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悉的情景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

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根据直观图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本课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是本课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学具每人准备红、黄、蓝圆片各5个。

2.小组剪纸活动(每小组2—3人)做红花、黄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展示作品、互相欣赏

同学们,把你们小组课前做的剪纸花放到桌上让大家欣赏欣赏,看哪小组做的最漂亮?

2.交流每组一共做了几朵花?

下面谁愿意把你们小组做的红花朵数、黄花朵数和一共的朵数说给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听?

二、学习新知识

1.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请同学们用不同种颜色的圆片代替红、黄花在桌子上摆一摆,告诉大家你是怎摸知道的。

2.介绍加法算式

⑴学生汇报教师边介绍边板书相应的算式(必须是5以内的加法算式)如:

3+1=4

“3个红圆片、1个黄圆片,和起来一共有4个圆片,可以这样写3+1=4”这里“3”表示什么?

“1”表示什么?

“4”呢?

“+”表示合起来

⑵介绍加法算式的读法读做:

3加1等于4

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2=5”或“2+1=3”等。

三、试一试

算一算

☆☆☆☆☆☆☆☆

1+3=2+2=

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再计算。

四、巩固练习

教材47页“练一练”1--3题。

1题让学生用圆片摆一摆填上得数再读一读算式

3题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再填得数。

五、谈收获

6-10的加减法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能力教学点:

1.能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数学信息。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景图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课前准备:

1.准备放风筝情景图。

2.准备游戏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一比,看谁算的快。

1+4=3+0=5-4=

2+3=2+2=4-4=

0+5=2+1=5-3=

二、自学新知

1、出示教材情景图

2、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观察情景图,并在小组中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板书(略)

(如果学生提不会,教师可适时引导)

5、观察实物

⑴呈现实物3支白粉笔,3支彩粉笔

⑵提出问题,进行计算。

三、试练

在小黑板上出示55页算一算(先说图意,再说计算结果)

四、巩固训练

1.完成55页1—2题

2.数字游戏

用算式和数字卡片分小组活动。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用教案

个性教案

10的认识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读、写10,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0的抽象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及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10的意义。

2.学写10。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你喜欢参加联欢活动吗?

你参加过什么联欢活动?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联欢活动,好吗?

(二)引导自学

1.,出示(联欢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三)交流研讨

1.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

现在谁能大声告诉全班同学你的收获。

同学们看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再增加点要求,把你看到的每种东西的数量分别是多少,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大家都知道了在图中10可以表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10又可以表示什么?

3.突破重点写好10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10,10是由哪两个数字组成的,怎样才能把它写得美观大方?

请大家翻开书18页,看最下边写一写,沿着红色虚线描一个10,再描一个10,自己在后面的格里写出10,看谁写得美观大方。

(四)单项训练

1出示直尺放大图,让学生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按照直尺上的数,10前面的一个数是几?

9后面的数是几?

2.请同学们摆出10个小棒互相数一数再把它们捆成一捆,捆成这样的10捆。

(五)综合训练

完成“练一练”第4.题。

课后反思

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时间:

2013年月日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主备教师

蒋桂娟

使用教师

蒋桂娟

课题

认识图形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牲,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过程

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经历认识物体形状的过程,体验物体形状的特征。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师和学生各准备不同形状物品一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搬一个纸箱放到讲桌上。

问:

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

 

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件小礼物,现在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取,每人一件。

二、探究与体验

游戏:

各回各家。

规则:

手中礼物的样子相同或相似的同学站在一起。

老师作个别指导。

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组。

师揭出正方体的名称(板书)

揭示长方体的名称(板书)

这样的物体因为形状像一根柱子,因此人们把它叫做圆柱体。

圆圆的光光的,可以任意滚动,我们叫它球。

你们给你们组的物体起个名字叫什么?

出示一组物品图,谁能说出图中物体是什么形状,再写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个样子的物品。

正方体:

我们组的礼物都是方方的、平平的。

长方体:

我们组的礼物都是长长的、方方的。

圆柱体:

我们组的礼物有长的、短的,都有两个平平的面,可以滚动,也可以竖着放。

球:

我们组的礼物都是球,大大小小的都可以滚来滚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通过操作、再次体验长方体等形状。

从实际物体到透视物体的转换,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实践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

出示图片,图片上是各种形状的图样。

练一练第2题。

出示搭好的积木图,数一数图中各种形状的积木分别是多少?

 交流数的结果。

玩数学游戏。

学生蒙着眼睛到前边摸,说出摸的是什么形状。

其余同学做裁判。

帮学生认识从实物到实物图,再到透视图,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球中巩固所学成果。

 

 

 

 

 

 

认识物体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P30-32认识物体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其教学目标就是在对简单物体形状特点的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实物,经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过程。

2.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游戏,增强参与意识,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学生能在参与合作探索中理解这些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各种形体实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兔博士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

兔博士还提出一个要求:

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同伴。

(这样的导入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体现了数学知识与趣味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

你们是怎样分的?

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

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综合运用手、脑、眼、口一起行动,在找同伴的过程中,明确物体的形状相同与不同。

及学具形象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掌握新知更牢固,突破难点更快捷。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1.游戏,猜一猜。

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

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

2.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3.找一找,连一连。

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种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

4.数一数,填一填。

课件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

(练习的设计,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同时,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连一连、数一数、填一填,在玩中学、学中乐,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使课堂学习首尾呼应。

四、总结:

在玩的过程中都学到了什么呢?

五、作业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

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了多个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想让他们体验:

“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

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因为活动多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所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这就对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就提出了挑战。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这节课我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

因此,在上课时,学生学得比较轻松,也学得很开心。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合与分》教学案例

作者及工作单位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会读数、会写数的实现为前提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合与分”的认识,它是本单元的开题,是进一步学习5-10各数的一个重要过程。

教材首先让学生掌握

(1)5-10各数的组成与分解。

(2)5-10各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综合练习。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本课题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