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频考点.docx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频考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
一、语音辨析
[考点讲析]
《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
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同时指出:
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
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能力层次为A级,一般占3分。
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是考常用字,不考生僻的字的读音。
这里所说的常用字,是指在3500个常用字(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的范围之内的,是使用频率高的,并且是容易误读的。
二是考常用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三是考异读的形声字的读音。
近几年字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采用的题型是选择题,类型有:
①选择字音全部正确的;②选择字音有错误的;③选择字音全部相同的。
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语音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累生字、疑难字。
除了掌握3500个常用字以外,还应积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且编者已注音、释义的生字以及一些疑难字。
做到在阅读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拿不准的难读字,如“盥”guàn、“龋”qǔ。
另外不能受地方音的影响而产生误读,如“普遍”的“遍”,不读“piàn”,而读“biàn”。
②注意多音多义字。
(1)词性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号”读hào(名词)“号召”,读háo(动词)“号叫”。
“乘”,作动词时读chéng(特别:
姓乘),作量词时读shèng(特别:
历史书叫史乘)。
(2)词义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恶”,读“ě”,作“恶心”讲,读“è”,作“凶恶”讲。
(3)口语和书面语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血”,书面语读“xuè”,兵不血刃,口语读“xiě”,血淋淋。
“壳”口语中读ké,壳儿、贝壳儿、脑壳、驳壳枪,书面语中读qiào,地壳、甲壳、躯壳。
(4)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巷”,一般读“xiàng”,(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
③留心形近异音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它们的读音却不同。
如“莠”与“秀”字形相近,但读“yǒu”,不读“xiù”。
另外如“券”quàn、“卷”juàn,“荼”tú、“茶”chá,“菅”jiān、“管”guǎn,“肄”yì、“肆”sì。
在语音识记中,一定要克服“识字认半边”的现象。
语音复习,要弄清错读的原因,养成正确识记普通话字音的良好习惯,可采用平时点滴积累,考前强化识记的方法。
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认真分析,运用比较筛选的方法,结合字义,辨识字音。
对于3500多个字的字音,要想全部记清有着较大的困难,一是数量之大,二是较混杂。
但是这几年的试题都是要求辨别正误,不要注拼写,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以义定音。
利用意义联系,区别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因为多音常常是和多义联系起来的。
如:
“卡”,做音译词语素时读kǎ,卡车、卡宾枪、卡片、卡介苗、卡通,取与“不通畅”有关的义项时,读qiǎ,关卡、卡壳、卡子。
2.区别书面语和口语。
许多多音多义字的不同读音,因为“多音”是由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造成的,注意这一点,可以帮助正音。
如:
“翘”,书面语读qiáo,翘首、翘楚,口语读qiào,翘起来,翘尾巴。
3.区别词性意义。
许多字因其在不同词中表示的词性意义不同而导致读音不同,因此区别其词性意义或其所在词的词性,也是辨析多音多义字的重要方法。
如:
“扇”,做名词时读shàn,做动词时读shān。
4.区别一般用语与专用词语。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是由一般用语与专门用语(名称,专有的几个词)的差别造成的,注意到这一点,也可以帮助正音。
如:
“轧”,一般读作yà,倾轧、轧花机,而在“轧钢”“轧辊”中读zhá。
二、字形辨析
[考点讲析]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是《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区别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以及不规范的简化字。
还要注意正确书写汉字。
汉字字形的考查,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考点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
①形近字,如“惦”(念)与“掂”(量);②音同音近字,如“投机倒把”的“倒”误写为“捣”;③音同形近字,如“国籍”的“籍”误写为“藉”。
试题备选项中一般涉及对16个字的正确识记。
要求选全对的,选有错的,选错一个或错两个的。
能力层级为A级,分值为3分。
“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
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
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
例如:
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
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
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
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
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行的。
三、词语运用及辨析
[考点讲析]
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虚词、实词设一道题,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
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
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点提示:
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①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如词义的轻重。
“激动”比“感动”更强烈。
“蔑视”比“轻视”词义重。
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②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主要表现在:
A、感情色彩不同。
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
B、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③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A、搭配对象不同。
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
B、语法功能不同。
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
“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2、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
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
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
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如:
小黄对我笑了笑。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
如,他对工作很负责。
“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
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四、成语运用辨析
[考点讲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指的是考生能够根据命题要求判断出熟语使用是否正确,或作出正确的选择,或填上一个恰当的熟语,或修改使用不正确的熟语等。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为D级。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此考点一般有这样的特点:
1.以“常用”为考查的重点。
历年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不避熟就生,那些常用的熟语仍是考查的重点。
2.考查的综合性会逐渐增强。
比如把熟语和辨析近义词合二为一进行考察。
3.考查形式会“稳中求变”。
在以选择题为常规题型的前提下,以前的变式题仍可能保留,但其他的考查形式也会出现,比如用成语对对联或意思相近的熟语之间替换。
使用熟语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使用熟语应弄清熟语的意思,不能望文生义。
2.不少熟语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但是也有一些成语是可以是褒贬双用的。
要注意这样的成语。
3.注重使用的场合、语言环境。
熟语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语句,口语化是它的一大特点,因此公文、报告等严肃的语体文禁用熟语;在庄重场合、严肃气氛中不能用熟语——除非故意用熟语来调节气氛。
在复习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立足教材,积累成语。
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复习时首先要立足教材,掌握初高中课本中的成语,可根据课文注释、思考和练习、现代汉语词语表加以摘录,这样做就会积累起数量可观的成语。
近几年高考成语题所涉及的成语绝大多数取材于教材,要切实掌握课本中的成语,切不可舍近求远。
2、留心课外,广识成语。
中国的成语是华夏语汇的瑰宝,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是一般词语无法比拟的。
但如果不理解一些成语的意义,不懂一些成语通常的用法,就会弄巧成拙。
因此,必须对那些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重点复习掌握。
3、分析病情,通盘考虑。
可从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意义理解、与上下文是否搭配、矛盾或重复等方面入手,并结合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五、辨析并修改病句
[考点讲析]
最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这个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常见形式:
1、选择题,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
(1)下列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二卷中,让考生在原句上找出语病并修改在答题纸上
病句辨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复习时,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还要掌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成有效语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方法等,争取具有较高的解题能力。
近年高考常考以下几个方面的病句:
(画横线的是最常见的类型)
1、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
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
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种情况:
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以及前后照应错误。
最常见的是动宾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前后照应错误(一面对两面)、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或赘余
①残缺:
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
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4、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
通顺。
常见的结构混乱类型主要是句式杂糅。
5、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6、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
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等。
要做好病句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
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
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
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总之,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
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点讲析]
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基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3分,能力等级为E。
近几年常考的标点符号如下:
引号(尤其是引号与句末点号位置的确定)、问号、冒号、括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
附:
常考的考点
1、问号:
四种形式——选择问、倒装问、特指问、有疑问词的陈述句。
2、顿号、逗号和分号的合用。
3、冒号:
(1)提示下文,注意管辖的范围。
(2)总括上文。
(3)一句话中不能有两个冒号。
4、引号
引号末尾标点位置的确定:
(1)、如果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
(2)、如果只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
(3)、引语末尾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是作为作者话的一部分也要保留
(4)、假如引文结束处正好要停顿,标点要放在引号外
6、括号:
(1)句内括号。
(2)句外括号。
7、书名号和引号的区别。
七、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点讲析]
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明确要求: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I、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查形式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
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常见的误区设置: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
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
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注意:
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
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方法:
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
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5.转化失误:
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1)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等修饰语。
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2)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3)变相对为绝对
注意:
“可能”、“一些”、“肯定”、“一定”、“也许”、大概、绝大多数、差不多等。
6.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
注意“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等词。
7.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
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
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8.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有效信息句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9.答非所问
尽管选项出自文章,但与题干毫不相干。
纵观近几年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和未然说成已然这四种错误类型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八、文言文阅读
[考点讲析]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纪传文。
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紧密切合中学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的。
那种认为阅读文段及试题越难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
在高考中文言文的考查一般设置四个选择题(12分)、三个翻译句子(10分)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
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2003年《考试说明》即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近几年高考中,常考的有:
其、而、以、为、因、乃、于,其余的出现的略少。
这只是相对来说的,在复习过程中无论常考还是次常考的都要重视,认真落实。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
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
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及合理的断句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往往相对大一些,非得把功夫使在对文段的深入阅读理解、对有关信息作去伪存真的深刻思考上。
九、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近年来古诗鉴赏,题型主要是简答题。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考查的综合性比较强。
如2011年和2012年山东高考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011)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
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2012)
11年的题考到的考点有: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个题),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2年的题考到的知识点有:
鉴赏诗歌的形象(第一个题),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第二个题)。
考试说明中提到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考点中,尤其注意的是要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注意答题的方法。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深浅,直接关系着答题的正误。
在鉴赏诗歌时,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十、名句默写
[考点讲析]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所谓“常见”,是指活用于口头,常见于报端。
“名句名篇”是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经典文句和篇章。
“名篇”中既有诗歌也有散文。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名句名篇默写,课内课外兼顾,诗、词、文均有涉及,但主要以诗词名句为主。
这种题考的是平时的积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