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儿童的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6863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岁儿童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06岁儿童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06岁儿童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06岁儿童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06岁儿童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岁儿童的发展.docx

《06岁儿童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岁儿童的发展.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岁儿童的发展.docx

06岁儿童的发展

第一讲认识我们的孩子

十月怀胎是个幸福与企盼的过程,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总是满怀着期待和喜悦盼望着肚子里的胎儿顺利出生,然后悉心地呵护教育,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宝宝,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愿望,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父母们却感到赿来赿迷茫。

她们不知道自己认为的正确教育方式为什么会出现不理想的结果,为什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不能一帆风顺?

在这一章中,我们先和家长们一起探索一下。

如果想让孩子一帆风顺地成长,父母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

我们拥有了一个孩子之后,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孩子。

什么是孩子?

这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无聊问题,孩子就是孩子嘛,他就在那里,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然而如果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认识不清,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些问题。

孩子出生

老人们常常讲:

孩子只愁生不愁长。

当小宝宝呱呱坠地之后,大人们觉得他无论如何都会成为一个大人。

我们看着他慢慢地长大,一天一个样,就像对待世间万物一样,我们通常描述眼睛所能看到的情景:

宝宝变胖了,宝宝长个了,宝宝出牙了,他的胃能消化固体食物了,宝宝会爬了,他开口说了第一个字,他能走路了……可是除了以上这些,从来没有听到长辈告诉我们,在身体的变化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东西也在变化着。

我们都知道,即使双胞胎的外表完全相同,他们仍然是不同的个体,是哪些地方使他们将彼此区别开来的呢?

这一点也没有人明确地说明。

19世纪以前,人们还不知道胎儿是怎样成长的,他们以为胎儿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在母亲怀孕初期,胚胎已经拥有了全部的人体器官,要经历9个月的时间长成一个婴儿,就可以离开母亲的身体了。

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人们发现,胎儿并不是从一个完整的人开始长大的,而是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开始,按照一种能够形成人的密码一点一点地成长,最后才形成肢体器官和内脏器官都完善的人。

从精子与卵子相遇到最终孕育为人,这个过程既伟大又神秘。

九个月后,一个美丽的婴儿在企盼中呱呱坠地,但我们发现他们好象什么都不会,昏昏噩噩,不认识父母,不会使用自己的肢体,甚至连脸部肌肉都不会使用,这使他们在很长时间都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们要猜测他们的需要,什么时候要吃奶,什么时候该上厕所。

小马一出生就很快能够自己走路,并且很快能使用马的“语言”;小猫出生不久也可以自己爬行,去寻找妈妈的乳头,不出一个月它们就可以到处乱跑。

但是人却需要很久才能学会这些基本的行为。

每一个人都需要走路说话,为什么人就需要花费1年以上的时间去学习这些基本技能呢?

孩子从探索家庭开始了解世界

一个家庭必定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一定具有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如:

食物、做饭工具、吃饭工具、休息工具、保暖工具、娱乐工具……有了这些人类就能维持基本的生存。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无限热爱孩子的成人。

这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婴儿的身体中承载着一个完成精神发展的计划,这是人的所有潜能,而这些潜能要通过以下三个特质来达到。

吸收性

婴儿出生后虽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马上会走会爬,但大自然赋予了他们另一项宝贵的本领——学习特质。

婴儿具有一种不自知的巨大的力量,只要醒着,就会一刻不停地活动,如果将他们强行从正在进行的玩耍中拉出来,他们就会强烈地抗拒。

许多成人都说孩子精力太旺盛了,怎么老是动啊,老也玩不够,觉得孩子玩一玩就行了,应该有个节制。

大人们常常为孩子们对玩耍的这种疯狂的需要感到恐慌。

有妈妈焦虑地咨询,她的宝宝从早晨一直到晚上都不停地在动,中午看到宝宝都累得不行了,在玩耍的间歇,眼睛要闭上很久才能睁开,有时累得大发脾气,但是让他去睡,却无论如何也不肯上床。

妈妈以为孩子得了什么睡眠恐惧怔,但仔细想一想,家人并没有在睡觉的问题上给孩子造成什么伤害,那他为什么这么害怕睡觉呢?

孩子的身体里蕴藏着需要学习的巨大动力,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孩子的行为,他这种废寝忘食的玩耍实际上就是学习,目的是一刻不停地发展自己。

由于他的生命状态具有吸收性的特质,所以玩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吸收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学习方式,就会认为他们发自本能的玩耍是毫无意义的。

带着这样的误解,成人会经常打断孩子们正在做的事情,让他们按照成人的方式学习成人觉得有用的内容。

这样做就等于破坏了大自然。

儿童就是大自然,尊重儿童也就是尊重大自然。

儿童在玩耍中能够无意识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来形成自己,不同于成人的学习,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一切从零开始,在我们看来,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对儿童来说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成人经常对儿童的一些行为感到不可理解。

这有点像一个享受普通生活的人不能理解一名生物学家发现一种不起眼的昆虫时的激动一样。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全领域的探索者。

他们对某一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探索不是由于以往生活经验和文化的熏陶,更不是经济利益的诱惑。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身边的一个物体,要废寝忘食地研究它,研究之后,会有什么好处。

他们就这样不自觉地从环境中吸收一切,在吸收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自己的肢体,大脑、感官,所以肢体操作能力增强了,大脑思考能力提高了,感受能力丰富了,这一切使他们的心理逐渐成熟,最终使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器官的发育合而为一,发展出人的精神部分。

这之后,他们才能逐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能够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行为过程,评价这个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这样,有意识的历程开始慢慢觉醒了,儿童以这样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心智,一点一滴地组成记忆、理解力及思考的能力。

敏感性

婴儿具有另一项伟大的特质——我们将这一特质叫做敏感性。

儿童对事物的敏感实质上是对这个世界无限强大的热爱。

婴儿在什么时间热爱什么样的事物,完全由内在的精神计划决定,这种热爱使他完全忘我地探索在环境中注意到的一切事物,这种爱会使儿童将内在的力量和注意集中到所热爱的事物上去,只有这样,儿童才能专注于一项事物进行探索和研究,不会见异思迁,把注意和力量分散在若干事物上去。

从而能够掌握事物的特性,使其表象遗留在大脑中,与大脑一起成熟。

所以儿童先天就是专注的。

只有专注才能使他们深入地探索世界上的每一项事物,专注的力量来自于先天的敏感性。

有一个叫臭臭的男孩子,在好几年的时间里对火车非常着迷,他的妈妈将这个过程细致地记录了下来,以下的内容摘录了其中几个细节。

在这个案例中,臭臭显示出了典型的儿童敏感性特征……

妈妈你走开!

臭臭是小火车迷,几乎天天要上火车站看火车,离我们比较近的是一个废弃的客运站。

那里有6道轨,站台很宽敞干净,这个夏天我们大部分的傍晚时光都在那里度过的。

坐在站台上,看火车呼啸而过,看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夜幕降临,月上枝头,清风微拂。

母子俩盘腿而坐,幸福得不行。

我们发展到带晚饭到车站享用,火车司机和车站工作人员常常很感兴趣地跟我们聊天。

臭臭说:

在这里吃饭,太棒了!

在这里,他甚至没有含饭的现象。

车站还有个约三层楼高的天桥,从站台可以顺着楼梯上去,楼梯两边上各有一条约30公分宽的斜坡,方便推车上下的。

我们常常爬上去,俯视火车飞驰。

一天,我们在下面吃晚饭,臭臭摸摸肚子表示“妈妈我饱了”,自己又喝点水,往天桥去。

我还在吃呢。

他顺着斜坡扶着封闭式的栏杆开始往上走,我刚想跟上去,他回头斩钉截铁地告诉我:

“妈妈,你走开!

”浑身散发着一种强烈的意志力量。

说实话,我有点儿担心,毕竟有点儿高啊。

那一刻,我想到,这何尝不是对我的考验,就真的揪着心,在下面偷偷看着他小小的身影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终于到顶了,他扶着栏杆直视远方,大有一副指点河山的气势,那么沉稳,那么坚定。

我又一次见识了孩子的力量。

铁桥在震动

应臭臭的要求,我们放学直奔铁桥而去。

顾名思义,这桥全部是铁架结构,桥板是石头铺就的。

中间通行火车,两边各有一米宽人行道。

横跨柳江,时值初秋,风大得很,站在上面,听得见下面湍急水流声。

因为没预料到风这么大,我们没带长袖衣服。

书包里是臭臭带到幼儿园的衣服,全部是短袖,短裤。

急中生智,套一件背心在臭臭的短袖上面,两条短裤,各拿一只裤腿,用橡皮筋捆紧在一起,剩下的两只分别套住手臂,一件长袖做好了。

还有一条短裤,倒过来套住腿,用安全别针固定在原来穿着的短裤上,长裤也有了。

毛巾一扎,帽子也有了。

全副武装起来。

这么怪异的装束引无数路人尽折腰,回头率超过200%。

臭臭美得不行:

妈妈!

看!

蝙蝠侠!

要不是桥高风大,我一定会笑趴在地上。

当当当!

预告声过后,(以前我不知道,这个声音是火车通过,关闭铁道口的声音。

刚刚知道),火车呼啸而来,臭臭眼睛直直盯着火车,一往情深的标准形象,感受着铁桥的震动。

累计看了三趟列车,因担心安全问题,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躺在床上,臭臭告诉我“妈妈!

火车开过,铁桥震动很厉害哦。

“自行车过,会不会震动?

沉默片刻,“不会!

自行车太轻!

我一惊,他怎么想到的。

“那火车停在桥上,桥会不会震动?

沉默时间是上面的一倍,“不会!

”非常自信,显然经过思考。

“为什么?

”这个臭妈非要问到底。

“你看!

”他在床上跑“震动吧?

然后停下来:

“妈妈,你看,不震了。

这个推理太令我难以置信了,抱起他狠狠亲一口:

“你的判断完全正确!

妈妈为你的推断能力骄傲!

真的有理由骄傲,因为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了达到这个结论所作的努力吧:

观察火车经过铁桥,铁桥在震动,得到结论:

铁桥震动的原因是火车经过。

他没看见自行车经过铁桥,在头脑里模拟自行车经过铁桥的情景,这就是内化,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体动作。

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经过运算,他判断:

自行车经过时,铁桥不震动。

基于对火车和自行车某些特质的提取,他提取的是重量,而不是长度、颜色、功能等等,也就是说,他能够根据需要提取物质的某些特征进行比较,这个需要就是铁桥震动的原因:

有一定的重量的物质。

同样,他在判断火车运行和静止时对铁桥的影响,也经过了以上的心理运算,这一次,他提取的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特征,运动和静止的。

依据是铁桥震动的原因:

运动的物质。

这是智力的一大发展,我们并没有教他什么,是他自己顺应自然的发展,这是我那么激动、那么骄傲的原因。

孩子的发展有时出乎我们的意料,他有强大的力量在指引着他的自我教育和发展,我只能说:

崇敬!

“火车迷”圆梦

作为超级火车迷,北京有个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中国铁道博物馆。

幼儿园善解人意地安排了中国铁道博物馆参观活动,令我们非常感动。

臭臭被对火车的渴望鼓动着,早早就起床自己洗脸刷牙,象真正的列车长一般,浑身充满了力量。

因等待校车,我们跟孩子们一起游戏。

王丽老师担任大班导游,举着小红旗,孩子们毫不掩饰内心的狂热,嗷地扑过去就亲啊亲啊,直到把她亲倒,后继者还不断冲上来。

幸好李老师及时用港台口音呼叫“先生们,女士们,我们要参观……”孩子们才饶了她,跟着李导游学火车轰隆轰隆转起圈来,每个脸上都肆无忌惮地张扬着激动快乐,最后居然四肢着地集体爬起来,限于场地太小,没能敞开了爬。

后来到铁道博物馆,那才真叫可着劲儿撒欢哪,各个嗷嗷叫啊扭啊跑啊,狂放得一塌糊涂。

到了铁道博物馆,我自告奋勇给孩子们解说车厢,最终发现真感兴趣的并不多,且那车厢,火车头那么高大,轮子差不多跟我一般高,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我们娘儿俩自导自游。

我们特别爱蒸汽机车,那么壮实那么巨大那么充满力量,嗷嗷拖着浓浓蒸汽云在平原上呼啸驰骋背后是金色阳光。

哇!

这才是真正的火车啊!

于是面对蒸汽机车顶礼膜拜,四只眼睛冒着奇异的光芒,两张嘴呈现完美O型,就差挂两条晶莹的口水啦。

还不时“啊啊呀呀”地摇头感叹,抚摩着连杆什么的。

事实证明,远祖的攀爬技能是必要的,我们爬上每一辆火车头,每一节车厢,摆弄那些机关,听臭臭介绍其功能:

“呵!

那加煤口那么大啊,假装加煤的是我,列车长威风凛凛地嗷嗷开车哪!

老师和其他孩子们已经休息用中餐了,我们目不斜视施施然而过,继续研究0号机车、窄轨机车、卧铺车去了。

直到无可再看,才坐下来吃中餐,眼睛却还盯着机车,无限向往着。

那里卖的火车实在太贵,且比起百万城火车质量还差些,我们商量好买一张中国火车光盘和三套明信片就好了。

感谢老师们没有打扰我们,让我们得以自由自在地体验火车带给我们的震撼、欣喜!

感谢你们给我们这么个机会,圆了火车迷的梦!

案例中的臭臭在爱火车的前提下,大量地接触火车并研究它们,最终获得的知识也许对他将来的学习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思考能力、感受能力、意志力,却是将来生存的基础。

孩子只有在这种执着的热爱前提下,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一件事的探索之中,不懈地努力工作,否则无法达到所需要的精神目标。

阶段性

儿童还具有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的特征,即成长具有阶段性。

一颗种子埋到地中,不能在我们注视之下马上发芽。

不同的种子需要几天发芽,是人无法控制的。

发芽之后,几天长出四片叶子,几天长出第一个叉,多久开花,多久结果,果子要多长时间才可以成熟,这些也不是人能够控制的。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成长的阶段,动物也一样。

老虎在什么季节繁殖,孕期是多久,小老虎何时出窝,何时开始游戏地捕猎练习,何时由大老虎带着进行真实的捕猎,何时被大老虎赶出家门开始独立生活,也都不是其它物种能够控制的。

人的生长的阶段性同样无法由人力所改变。

许多人试图通过教育和成人的力量使儿童的某一阶段的能力超前发展,但改变的结果大都不甚理想,反而改变会给被改变的人带来许多问题和痛苦。

顺应自然就是顺应人成长的阶段性,不要试图人为地超越人的自然成长阶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宁铂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当时,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这个神童。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他被称为“神童”。

受宁铂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的孩子们。

这个超乎寻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促使他们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

相当多的孩子因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多么平凡无奇。

一些受到激励的孩子效仿宁铂,开始超前学习并跳级,另一些孩子则倍感压力。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13岁的宁铂被录取了。

宁铂的故事已经触动了很多人,由于他的神童效应,使得无数个家庭开始了神童梦。

相继全国冒出了许多神童,人们争相传着宁铂的神童故事,他成为中国神童的代表,其他孩子还在上初中时,他已经去了中国科学院的少年班。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除了当年的报道以外,他没有做出什么对学术界有意义的贡献,反而陷入到不能自拔的痛苦之中,他不断地站出来现身说法,强调塑造神童对人类的危害,最后不堪忍受痛苦,离开红尘,出家为僧。

他完全脱离了使他出名的学术界。

当然不是所有的神童都有如此的结果,但至少人为的神童很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人类的成长如同一颗果实,从青涩到成熟,有自然的生长历程。

人的成长,无法通过催化达到成熟。

如一个妈妈告诉我们,在夏天炎热的时节,很多人都在家南边的小河里游泳,有一些人由于没有泳装,会裸泳。

有一天他九岁的儿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兴冲冲地跑来,神秘地告诉她儿子,小河里有人光着身子游泳,说完兴冲冲地向河边跑去。

她猜想这个男孩一定会躲在某个隐秘的地方偷看那些人,在偷看的时候一定会感到非常刺激。

但她的儿子却一点这种状态都没表现出来,在那个孩子跑远了之后,她儿子回头说:

妈妈,他们都没钱买裤头吗?

从这个事例我们看到,那个十二岁的男孩子在心理成熟水准上已经达到了对人群裸体意义的理解,以及内心中对光身子的看法接近于成人。

而对一个九岁的儿童来说,裸体却是没钱买裤头的表现。

这不带有性的神秘感,违反在人群中不能裸体的原则的刺激感。

这说明,九岁的孩子心理成熟无法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相比。

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催化使九岁孩子的心理成熟达到十二岁的状态?

显然无法达到。

他可能会背会,在人群中裸体是不道德的,;应该感到羞耻这样的语言,却无法在心灵深处获得像十二岁孩子那样的复杂感受。

这就是人的成长阶段性所决定的东西。

人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虽然能够跨越阶段性,但是如果使知识和技能很好地服务于人类,需要与心理成熟同步才可以。

精神成长所需要的环境

人类从出生就开始学习,并且善于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完善的环境,要有可供儿童研究的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有被儿童无限热爱着的成人,同时这些成人也要无限热爱这个儿童。

家庭物质是孩子最喜爱的研究对象

儿童出生在一个家庭中,无论这个家多么贫穷,都会具有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无论这些物质的质地如何,都会成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极其喜爱的研究对象。

儿童早期通过使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也就是口、手、腿、耳朵、眼睛、鼻子去感受这些物品,感受结束后,物品的表象就遗留在大脑中,儿童感受的越多,物品表象在大脑中积累的也就越多。

这就如同建筑师在建筑大楼之前的建筑材料准备,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建筑材料,大楼才能非常顺利地建成。

所以,应该在儿童早期尽可能地给他提供接触物质的机会,接触越多,儿童大脑的工作材料就越丰富。

相反,如果成人从零岁开始就不断阻止孩子接触生活用品,他的大脑就会一片空白。

在儿童的成长环境中,成人需要有意识的精心准备儿童每个阶段发展所需要使用的工作材料,把家庭中的所有物品都无私地贡献给他,让他在发展过程中自由地使用。

有必要更正的是对玩具的态度。

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玩具是很好的发展儿童能力的辅助工具,于是不停地购买,并认为孩子就应该玩玩具,而成人物品则属于成人,两者之前应该有个明确的界限——这是一种误区。

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孩子会放弃自己的玩具转而去抢夺成人的生活物品,而许多不了解情况的成人怕孩子弄坏东西,或者受伤,强硬地阻拦,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使孩子痛苦不堪,甚至会造成心理问题。

朱朱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妈妈带他到幼儿园时,他有一些奇怪的行为:

无论见到哪位女士戴着眼镜,都要闪电一般地从人家脸上摘下来,砸碎或者拼命用脚去踩。

见到任何厨房用品,都会将它们全部打翻在地,一有机会拿到酱油或醋瓶,就会马上将里面的东西倒在地上。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他在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对妈妈的眼镜发生兴趣,总想去抓妈妈的眼镜,每次抓到的时候,妈妈都会从他手里抢过来重新戴上。

由于朱朱内心强烈的渴望无法用个人意志阻挡,他会不停地再次去抓,妈妈会坚定地再次去挡。

如果他抓到了,妈妈就从他手里再次抢过来,不能获得研究机会的孩子就痛苦地大哭,以至于对眼镜的执着一直遗留下来成为他的一种行为问题。

以后的时间里,他多次由于抢别人的眼镜而受到惩罚和不良刺激。

渐渐地,他发展出一种保护自己的智慧——拿到眼镜后立即砸碎,这样就不会再被别人抢走。

朱朱的探索行为,由于成人的不理解,最终演变为一种心理问题。

了解情况后,我们买了一大堆眼镜给朱朱。

他砸掉了一两个后,开始把眼镜戴到了自己的脸上,最后眼镜被扔的到处都是,他不再对眼镜感兴趣了,抢别人眼镜的毛病,也就消失了。

但老师们永远也无法知道,朱朱在1岁的时候,通过对眼镜的探索和研究会获得什么,他获得的眼镜的特质,将来对他大脑的工作会有哪些好处,这一切都由于妈妈的不理解而被阻断,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苦难的过程,老师们也无法了解这种苦难在儿童生命中到底是怎样的体验,从成人对儿童的爱这一基础出发,老师们至少不应该让一个为创造自己而探索的人遭受这样的苦难,更不能阻碍他们创造自己的工作。

朱朱虽然在六岁时如愿以偿获得了一大堆眼镜,但这些眼镜不能代替他一岁时想要的那个。

此刻的他已经过了当时的敏感期,不会再用整个灵魂去探索这些眼镜了,这是一种对潜能的扼杀。

朱朱对厨房用品的奇怪行为也是这样形成的。

那时朱朱对妈妈给他买的一大堆玩具不感兴趣,却对姥姥在厨房的工具极为好奇。

两岁时的他,每次在姥姥做饭时都挣扎着要到厨房去拿那些厨房用具玩,姥姥害怕孩子受伤,坚决不同意他进去。

最后一家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做了一个木栅栏,挡在了厨房门口,将朱朱挡在门外,姥姥在里面兴致勃勃地“工作”(做饭),孩子在外面无助地哭泣。

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景象。

儿童是通过模仿学习成人行为的,这是先天的本能,姥姥兴致盎然地工作刺激了朱朱极大的好奇心,而他却被挡在门外,可望而不可及,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结果造成了以后的行为问题。

一个儿童如果到了六岁,还对他身边的基本生活物品抱有巨大的好奇心的话,就无法进行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无法专心读书学习。

/我们这里说的儿童精神成长所需要的环境,包括成人的生活用品,如果儿童需要,成人就要将这些东西奉献给儿童,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但儿童正是吸收了家庭生活的物质部分而形成自己智力内涵,然后才能发展起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

成人爱的质量决定了儿童的成长质量

孩子一出生除了吸食奶水以外,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辨认妈妈。

大自然赋予母亲一种本能,那就是无限地热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使母亲天然地知道婴儿需要什么。

母亲通过哺乳将爱传递给婴儿,婴儿通过吸食和身体的舒适伸展将爱反馈给母亲。

婴儿回馈的爱反过来又给母亲带来巨大的动力,使其持续地照顾孩子。

而孩子,会将母亲带来的信息逐渐整合,将爱升华成为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如微笑、撒娇、依恋,等等。

这样,母子之间的爱就会完美和谐地互动,并日益加深。

对母亲的爱将固定在儿童的人格之中,无论以后母亲是否还会持续地爱着孩子,孩子都会一如继往地爱着母亲,从而注意到母亲所有的精神特质、内涵以及肢体语言,吸收模仿,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内涵和肢体语言。

有时候,老师们发现一个孩子在某些行为上特别像爸爸或妈妈,老师们通常会认为这完全是遗传,实际上这是由于儿童对父母的爱,使他们吸收了父母的特质,这种特质再加上遗传因素整合成为儿童自身的精神模式。

儿童的精神部分:

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审美、行为举止等等都来自于对家庭成员的吸收,因此成人必须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

一个不被爱的孩子是无法健康成长的,成人爱的质量决定了儿童的成长质量,所以搞清什么是真正的爱,是每个做家长的必修课程。

成人要懂得并理解孩子

一个孩子出生后,身边所有的成人都会成为自然的教育者。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积淀、人格状态、心理历程不同,他们对待孩子的作法和持有的教育观念也会不同。

但是儿童的成长又需要接受清晰、统一的评价信息,否则就会无所适从,对事物的认知产生困惑最终造成认知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人格状态。

因此即便是孩子周围的成人非常爱他,由于不能很好地感受和理解,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损害。

成成是一个两岁的男孩子,有一天他顶着有一个空心腿的圆凳子,在院子里奔跑。

他的妈妈特别怕他摔倒,跟在他身后大声地喊:

“小心摔倒,慢点,不要乱跑!

”成成就像没听见一样,只见他跑到一堆碎土块前蹲了下来,将凳子四脚朝天放在旁边,抓起一块直径大约十厘米的土块,往直径只有一厘米的凳子腿里装。

他的妈妈急了,欲冲上去告诉他,那土块是装不进去的。

老师在旁边拉了拉她,暗示妈妈不要打扰孩子,然后她们一起坐在距离孩子四五米远的地方,静静地观察孩子。

老师告诉他妈妈:

“成成下一步会把大土块放在旁边,去找比这个小一点的往凳子腿里装,如果装不进去,他会再去找比前一块更小一点的。

”话音刚落,成成就将手里的大土块放在一边,拿起一块比刚才那个小一点的,整个过程正如老师说的一样。

成成妈妈吃惊地看着老师,最后将头埋在胳膊上笑的发抖,她没想到真的被老师说中了。

老师小声地告诉成成妈,这就是孩子的工作,他在研究。

这时成成妈表示还是要过去一下,老师告诉她不可以,这样会打断孩子的工作。

她着急地说:

“可是他蹲了那么长时间,腿多酸啊。

老师小声地说:

“腿酸了,他自然会想办法。

”老师话音刚落,成成扑通地跪了下来。

妈妈更心疼了,说:

“天哪,水泥地那么硬,会把他的腿弄疼的。

老师说:

“请相信你的儿子,如果他腿疼,他会想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