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6235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

《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docx

文学批评原理考试重点

绪论:

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和世纪特征

一、1.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

分析哲学——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现象学——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科学哲学——以波普尔为代表“终极真理”神;理性2.

(一)分析哲学语言学转向:

哲学关注的对象由主客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成为最基本的哲学问题。

基本特征:

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将本体论、认识论乃至伦理学等问题都当作语言问题加以研究;推崇分析方法,将分析方法应用于语言,以揭示语言的基本要素及其联系方式。

代表人物:

维特根斯坦意义即用法:

(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语言-游戏:

(游戏规则不是个人的,而是公共的)

(二)现象学:

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挑战现象学倡导一切实在事物都必须按照它们在我们心中的面貌作为纯粹的“现象”来对待,对于没有内在于意识的东西都必须严格排除。

胡塞尔(EdmundHusserl):

现象学——“回到事实本身”“关于纯粹意识本身的科学”。

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理解的历史性:

海德格尔将历史引入现象学。

他认为,理解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它总是与人们置身的具体境况卷在一起。

(三)科学哲学;波普尔(Karl Popper);证伪理论:

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

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

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是科学的精髓。

20世纪西方哲学的共同倾向:

对终极真理的否定;语言学转向二、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

作者——作品——重新历史化每种批评流派自诞生之日起就孕育了反自身的种子,而这些内部的“颠覆因素”是导致它们衰亡的直接原因。

(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语言由以往的媒介或工具上升为文学的本体性属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世界由语言划分;主体在符号系列中建构;文学在语言世界里生存

语与言:

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这种对语言的推崇给文学批评带来双重效应。

一方面,它扩展了批评阐释的空间,并通过语言的差异使批评话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

另一方面,这种对语言的标举也使批评陷入一种逻辑困境,由于批评语言的狂欢,差异的极端化,将可能造成对话和交流的困难。

(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

1、理论预设:

注重理论建构。

2、与其他学科的联姻。

*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发生变化:

批评的独立性;批评的创造性*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优势与不足交织在一起。

1、理论框架带有先验的性质,有唯理论之嫌,但这种先验性正是文学批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2、一定的理论框架由于限于某一视野之内而难以对作品作全面周到的观照,但由于理论焦点的集中又使其在某一方面可做更深入的研究,可谓偏颇之处显出深刻和独到。

(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文学批评的世界性流传;文学批评的全球化也体现了各国文学批评的一些共同要求和兴趣。

每一种文学批评思潮的产生都凝聚了各国学者的共同创造。

三、中国文学批评三十年

第一阶段1978——1989: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从方法到观念上冲击着中国文学批评的固有传统和研究模式,1985年被称为方法年。

80年代的文学批评,主要表现为批评从政治话语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批评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批评的焦点回归到文学文本,文学批评多元发展。

第二阶段1990-1999:

随着文化转向,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受到严重挑战。

后现代思潮,商品经济在文化领域内全面渗透第三阶段2000—:

反思和自信;回归中国文学和文化现实四、开放的民族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

(一)全面认识和把握西方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特点a、把握语境;b、把握整体.分析西方各文论流派研究方法的异质性和互补性,使西方各种批评理论的长处在中国当代语境中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西方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拓展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视阈和空间;促进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和中国文学史的更新(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设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交织在一起的。

1、宽容的精神和多元的批评理念。

2、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现象中发现问题。

3、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通的思维方式俄国形式主义

1.文学批评的功能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系统中一个高阶的构成部分,它不仅是直接引领创作与接受、搭建作家与读者的重要桥梁,而且还悄然影响着大众的阅读选择取向以及整个民族文学鉴赏水平的提升。

如果文学批评能够摒弃媚俗的拍马文字或者枯燥乏味的“高远”讲章,具有批评之精神,理性之态度,独到之眼光,精妙之见解而又文采斐然,充分发挥指导创作、引领阅读、照亮方向的批评功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语境中,必将能形成文学活动“创作—接受—批评”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

对于创作而言,作家一方面希望能从评论文字中看到创作思路、创新技巧能够得到证实与肯定,同时也希望得到中肯的批评来进行反躬自省,若能达到解惑析疑、茅塞顿开,则会拉近创作与批评的距离,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就绝不仅是简单的利用和对立关系,而是争鸣与共鸣的关系。

这就要求批评家能够真正地懂创作,非常清楚作家创作的过程、创作体验、艺术规律,在评论作品的时候,能够从创作论的角度进入文本批评,立足创作而超越创作,既有文本体验也有理论经验,在针对性、理论化方面向前超越一步,作出求真、理性、公正的评价。

当下的批评文字,往往喜欢从文化批评、审美批评的角度而不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进入作品品评,这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批评方式,从外围自说自话,隔靴搔痒,难以中的,尤其不能切中创作问题的要害,作家并不买账作家的精力主要是创作而不是理论总结,批评家的精力重点放在文学理论与评论,理论与评论理应立足于创作实践,而深入调查、深入实践是获得创作体验与创作经验的最佳途径。

指导创作实践无疑是文学批评的主要功能之一,就作家的期待而言,更需要一批既有创作经验,亦有理论素养,同时具有文本洞察和精神超越能力的批评家写出能够指导创作实践的批评文字来。

 

引领读者——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文学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批评家应该具有一双锐利的文学鹰眼,在每年产生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遴选出具有丰富内涵与创作个性的作品,像文学伯乐一样将那些有价值的,值得评论的作品推介给读者,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品评。

同时,保持独立的批评品格,不为作家的名气所累,不为市场份额所左右,始终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用超然的态度进行理性的思考,引领读者区分优劣,甄别美丑。

比如在前几年流行的青春文学,市场份额相当可观,其作品的单本发行量远远超过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的作品的单本发行量。

可以说,他们在写作道路上受到出版 、策划、大赛、书商的影响,商业话语一直参与青春写作,这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无形的牵引。

从总体上看,青春写作为当下文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其不拘形式不拘题材的写作风格具有创新意义,而且把广大的青少年重新拉回到文学阅读,对文学事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青春写作的市场化倾向明显,厚重感不足,有些作品表现出一种消解崇高、自足享乐的消费主义倾向。

作为受图书市场欢迎的文学作品,这种倾向必然会影响读者,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等年轻的读者。

这时就需要批评家及时站出来,不受市场倾向所左右,引导读者避免受到作品中不良倾向的影响,呼吁作家在自由表达自己的同时增强文学责任感和使命感。

照亮方向——适时导向,捕捉文学领域的新动向、新思潮 

  优秀的批评家能够敏感地捕捉最新的文学思潮、创作倾向、文艺动态,及时地关注,深入地研究,并发出声音,著书撰文进行有效的引导,不但会对创作者制定或修正他们的创作计划提供有益的帮助,而且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的文学政策提供资料依据与参鉴。

每个时代均有每个时代跳动的最强音,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历来是我们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

对于作家来说,文学是表达自己的出口,但写作并不是一个私人化的工作,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那些历时久远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家和作品是不可以缺少责任感的。

如何将自由表达与时代脉搏结合起来,是一个作家从自发的写作状态进入自觉的写作状态的一个转折点。

而文学批评的功能是,及时有效地对那些与时代同呼吸、共跳动的作品进行评论,最终做出具有文学史意义层面上的评价,这是批评家的理想与诉求。

2.文学批评主体论

一、文学批评的写作主体主体条件:

(一)、良好的艺术素养:

1、对艺术的感受力

(1)对语言的感受力

(2)对艺术韵味的辨别力。

3、艺术包容力。

4、艺术想象力。

(二)严谨的学术素质1、文化素质

(1)广博的知识

(2)深厚的艺术修养(3)哲学修养2、批评写作中的事实感、思辨力

(1)理论预设水平

(2)超越性的哲学思辨能力(3)逻辑推演分析能力3、理论创新能力。

3、对文学事业的挚爱之情和高尚的人格

(1)对文学事业的挚爱之情是理解艺术的先决条件

(2)批评家高尚的人格决定他判断的公正(3)勇气和献身精神

文学批评的接受主体:

作家和社会大众

第二讲俄国形式主义

1.俄国形式主义指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文学批评思潮。

2.社会-历史批评

 

(1)定义:

社会历史批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2)文学观:

a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西方镜子论,巴尔扎克:

“文学是社会的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白居易“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文学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 曹丕: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文学有盛有衰,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其根源在于社会历史本身;刘勰:

“兴废系乎时序”,丹纳“三因素论” :

种族、环境、时代d 、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特别是其社会历史内容,并不排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

(3)评判尺度:

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真实性: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实情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它考察各个方面如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乃至作品的细节的真实性的问题等等。

  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和破坏某种意识形态。

 (4)基本操作:

a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 b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c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系。

 (5)评价:

a阐释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 b试图到所有文学作品中去发现社会历史内容产生许多弊端; c相对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作品太多的社会功用,从而使文学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它必须担负起训导读者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自主性、创造性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6)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论证:

    a文学与社会:

韦勒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那方面的问题:

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

”  b评论对象和评论者:

特别适合分析和评论现实主义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批评家易于选择和接受,希望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宣泄他对社会的关切和焦虑,抒发他对真诚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二节道德批评

1.“道德”定义:

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自我意识(良心)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正常关系的规范体系。

2.文学观:

主张将文学与批评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主要采用道德的尺度评价文学作品。

一、文学与道德1、文学要真切的描写人及人的社会生活就须要反映人们的道德情况2、文学作品是作家写的,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内容也就体现着作家的倾向;3、文学作品供人阅读,潜移默化,容易形成读者的自我意识

二、道德批评的基本特征1、强调文学的道德作用。

孔子:

“可以群”,“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毛诗序》: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论”现代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张,理性、健康与尊严

2、注重文学作品道德内容的阐释与评价a、对人物形象的褒贬:

好人或坏人b对作品主题的价值判断。

孔子谈及《韶乐》:

“尽美矣,又尽善也”。

《水浒》与《三国》的忠义论。

c考察作家道德与创作的关系:

道德批评认为,作家道德与具有道德内容的作品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往往体现出作者的道德情操甚至高尚的道德人格。

“文如其人”,孔子:

“有德者必有言”,三、道德批评的功用与局限:

a、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通过道德批评的阐释可成为一种明确的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培养人性;b道德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文学作品应有比道德内容更丰富更广阔的内容;道德批评对文学的形式忽视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文坛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文坛存在着几种在哲学基础、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上都截然不同的文学思潮。

以托尔斯泰、契诃夫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

以马雅柯夫斯基的立体派未来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

2.未来主义诗歌特别强调语言的音响、构词和拼贴画式的组合结构----马雅柯夫斯基

一、有任意造词和派生词以扩大词汇量(造新词)的权力;二、有不可遏止地痛恨存在于他们之前的语言的权力;三、有以愤慨的心情从自己高傲的额头上摘下用浴帚编成的一文不值的光荣桂冠的权力;四、有在一片呼啸和怒吼声中站在‘我们’这个词构成的巨块上的权力。

”“如果说在我们的字句上暂时还留有你们‘健全的理性’和‘高尚的趣味’的肮脏烙印的话,那么,在这些烙印上面,自身有价值的(自在的)词所具有的新的未来的美的亮光已破天荒第一次在时隐时现地闪耀。

”马雅克夫斯基、赫列勃尼可夫《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文学理论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意识形态)以佩平、维谢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学派(文化)波捷布尼亚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派(形象)。

这些理论流派各有一套理论体系,但都缺乏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对语言形式的细致分析。

4.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

挑战与反驳。

“在文艺学领域里,形式主义是革命运动,因为它把这门学科从古老而破旧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并迫使它重新检验所有的基本概念和体系。

”——艾亨鲍姆

(一)文学性。

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对象即文学性的提出和界定作为建立新的文艺理论批评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5.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把文学作品看作某一社会历史的反映将导致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把文学作品当做作者个性的表现将不可避免地印上传记和心理学的痕迹。

“艺术是形象思维”虽然承认艺术中的思维形式不同于科学和哲学,但它终究会导致越过艺术自身去研究知与觉的形式,成为认识论和心理学的附庸。

6、文学性指文学所特有的构造原则和手法。

文学作品与其他任何用语言表达的文献的差异就在于它特殊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这种文学所独具的特性就是文学研究的对象。

7、俄国形式主义宣称,文学是一个独立有序的自主体。

它独立于作者和欣赏者之外,独立于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之外,甚至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

8、

(二)文学“形式”的新界定

俄国形式主义进而对传统的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加以修正,提出了特有的“形式观”,赋予“形式”以新的内涵。

9、俄国形式主义对形式与内容二分法的批判

把艺术中的内容当做艺术之外的经验在研究,即把艺术中所描写的世界等同于客观现实世界。

使人误把形式当器皿,认为所盛的液体便是内容,或把形式当做服饰之类,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外表装饰。

走向另一极端,只突出形式,认为艺术、美,仅仅与形式有关,而与内容无关。

在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理论中,“形式”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这一新的形式概念已将原来的内容和形式融合起来了。

这一观念与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是有很大区别的。

俄国形式主义实际上作了一次超越形式和内容二元论的尝试。

10、(三)陌生化

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艺术创作的目的就在于把那些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已经不能引起我们新鲜感和美感的东西陌生化为奇异的东西,使人产生强烈的感受。

11、视角的陌生化。

18世纪欧洲启蒙小说中的“野蛮人”。

托尔斯泰小说《霍斯托密尔》中的马的眼睛语言的陌生化。

托尔斯泰作品中把已在宗教中规定的“圣餐”说成是“一块小面包”,把“宗教画”说成是“彩绘玻璃”。

12.

(一)雅各布森的六要素、六功能说

说话者:

情感功能;受话者:

意动功能;语境:

指称功能;接触:

交际功能;代码:

元语言功能;信息:

诗歌功能诗歌的诗性功能越强,语言就越偏离外在事物和实用目的,而指向自身,指向语言本身的形式因素,如音韵、词语和句法等。

13、

(二)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语音在普通的日常语言中,发音的目的在于交际,语音并不是人们注意的问题,而在诗歌中,语音被突出出来,给予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强调,运用各种手段使声音受到阻滞。

在诗歌中,语音已具有独立的价值,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

语法层次诗歌的语言与标准的散文句法有明显差异,诗歌有它特殊的格律和节奏,允许颠倒、压缩、省略等,即使在自由体诗歌中,为了节奏的需要,一个完整的诗句可以被安排成两行甚至多行。

在词汇上,可用古字、冷僻字、外来语、典故,甚至以俗语入诗,以违反、触犯、扭曲标准语,旨在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使诗歌语言摆脱习见为常而突出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语义层次“词语一进入诗歌,它们似乎就脱离了普通话语。

它们四周的气氛具有新的意义。

”——艾亨鲍姆“诗歌中的词绝不仅仅是一个词而已,它可以引起几十种乃至数千种的联想。

”——什克洛夫斯基符号与指称不能合一。

14、四、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

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强调结构和手段。

在研究叙事文本时,不把重点放在叙事作品的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对比上,而是关注叙事作品的表现方式。

本事:

按自然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展开的事件。

情节:

一种艺术构成,体现为本事按结构布局规律在作品中的分布和组合。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相同的本事按不同的艺术程序和手法加以处理,可形成不同的情节结构。

(斯特恩的小说)

15、俄国形式主义的人物理论

a.在情节与人物的关系上,人物是情节的产物,是动作的执行者。

B.从结构的动态特征看,否认人物性格有内在统一性。

主人公言行的前后不一致乃至自相矛盾被认为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c.人物只是一种符号,一个名字。

16、五、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史观

他律论的文学史观;自律论的文学史观他律论的文学史观:

认为文学的发展演变必然要受到本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作家心灵的制约。

文学史被视为民族、社会或文化史。

文学史被作为民族精神史和心灵史。

自律论的文学史观:

文学的发展演变史被描述为文学内部不断循环的陌生化--自动化--再陌生化的历史。

17、文学发展的方式突出文学体系中的次要特点,使之成为主导。

迪尼亚诺夫认为文学形式的演变就是体系内部主导因素与从属因素关系的演变,或者说演变就是文学体系内部不同因素轮流占主导。

从文学体系边缘选择一种俗文学的形式加以提高使之成为文坛的主导形式。

18、六、俄国形式主义的贡献和问题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把文学批评的重心由创作移向文本的形式、结构,这是现代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转折。

俄国形式主义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

“形式主义理论在若干方面证明它已经走在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最重要的思想之前。

”—安·杰弗森19、

(一)俄国形式主义的贡献

“陌生化”理论:

这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

该理论不仅运用于文学语言的研究,而且运用于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甚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那里也获得新的解释。

叙事理论:

“在小说形式这个问题上,目前英美批评界所关心的几乎所有议题都已被形式主义者和他们的结构主义继承人讨论过。

——罗伯特·斯库尔斯

20、

(二)有待探讨的问题:

1、文学性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文学性,缺乏明确的规定。

作为文学特性的文学性是否可以在非文学中扩展。

2、文学发展规律的问题:

仅把文学的发展视为形式内部的发展也有失片面,文学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和时代。

3、诗歌不仅仅是词。

激情是诗歌的重要因素。

第三讲新批评

1.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40、50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

2.一、新批评的先驱

艾略特(1888-1965);瑞恰兹(1893-1980)

3.艾略特与非个性论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传统与个人才能》

为什么

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诗人的“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4.瑞恰兹与语义学方法

语言的两种用途:

科学用途和情感用途。

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

5.“伪陈述”与“真实性”

“真实性”体现为两点:

一是读者所认可的接受效果,二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的必然性。

6.二、新批评的理论主张

(一)文学本体论

“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本源价值,本体论批评即对文学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作客观、科学的研究。

兰色姆认为,从个人的感受,从作品与背景、与作者的联系,从道德的角度以及其他非内在的角度所进行的批评都属于非本体论的批评。

7.意图谬误

把作者的构思或意图当作判断文学艺术成功与否的标准,既不可行亦不足取。

——威姆萨特、比尔兹利

为什么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找到;

其次,就是在可以找到作者意图的地方,如作者的直接陈述,意图也不可能仅从表面理解;

第三,浅薄的作品较容易受作者控制,而伟大的艺术往往超出作者主观意图的羁绊,这好比瘦弱的驽马任人驱策,奔腾的雄骏却很难驾驭一样。

8、感受谬误

作品的效果会因读者的反应不同而呈现出个别的、主观的、变化的现象,以此为准绳来评价作品势必产生相对主义的倾向。

因此,效果的根源必须在作品自身寻找。

9.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评述

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提出将文学批评从作者意图和读者意图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文学批评重心的转变,这是有其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但完全囿于文本,忽视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又将陷入新的片面。

10.三、语义分析

(一)语境理论

何为语境?

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具体环境。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

11.语境的“节略形式”

新批评认为,一个词的意义体现为“语境中没有出现的那些部分”。

文学语言语义的这种“先在性”和复义特征为批评家提供了驰骋的天地,充分理解文本语言的现场意义和历史含义遂成为文学批评的任务。

12.

(二)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

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

13.含混

含混指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句)包含多种涵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或者说对一个词句“可以允许有两个或更多的解释”。

例:

“女子是水做的骨肉”。

这里的“水”除了表示与男性世界的对立外,还可以有多种理解。

既可以表示深闺里的少女像水一样的洁净,又可以体会出女性的柔情,还有着“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叹。

14.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始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