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951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docx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8新闻阅读含答案

考点18新闻阅读

一、(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

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

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

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

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

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

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

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

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

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

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

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

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

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

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

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主持人:

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

遇到的太多了。

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

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

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

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

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

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

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

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

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

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

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

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

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

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

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

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

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主持人与罗哲文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罗哲文先生的研究经历,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

过程:

①几十年前,亲自去实地考察;②80岁高龄穿越罗布泊,寻访汉长城;③60年间去过长城无数次,历经艰险。

结论:

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评分标准】过程3分,结论1分。

过程扣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第一个要点扣几十年前亲自实地考察,第二个要点扣80分高龄穿越罗布泊,第三个要点扣60年间去长城无数次。

结论扣对长城功能与众不同的观点:

对外开放的见证。

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做本题时,首先要找到“古建筑保护”这个关键词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再梳理相关要点。

答案:

①有基本技术,会画图,有画图功夫;②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有勘察文献的能力;③认真考证,小心求证;④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以及材料的传承与研发。

【评分标准】共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全答对得5分。

第一个要点扣基本技术,第二个要点扣勘察文献,第三个要点扣考证和求证,第四个要点扣传承与研发。

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对传主形象的概括既是理解传记的基本欣赏能力,也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的较高层次的鉴赏能力。

传主形象主要是通过重点事迹来体现的,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对文章段落进行划分归纳,如“尊师重道”中提到梁思成的一句话让罗哲文先生一直铭记在心并恪守之。

答案:

①尊师重道,谨记梁思成老师的教诲,热爱并始终关心建筑事业;②身体力行,有实践精神;多次实地探访长城;③独立思考,敢于反抗权威,基于事实得出不同结论;对长城用途的研究,得出新的不同于其他专家的意见;④胸怀大志,不畏艰难;60年不断探索长城遗址,挖掘事实真相;⑤善于学习基本技能理论,认真严谨。

对后来者的期许,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评分标准】共五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全答对得6分。

第一个要点扣尊师重道,第二个要点扣身体力行,第三个要点扣独立思考,第四个要点扣胸怀大志,第五个要点扣认真严谨。

不结合文本分析则该要点不得分。

二、(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

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

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

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

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

“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

”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解析】选CE。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

C项,“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与原文信息不符,文章的表述是“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并未提到导航工作。

E项,“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述有误,文章塑造“奖状”号机组人员时,采用的最主要的写法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很少,心理描写未涉及。

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

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需要确定答题区域,即文章的5~8段,然后从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加以整合。

从机长张凯处变不惊、从容镇定的处理突发事故中,可见其临危不乱,最后险情完美化解,可见其技术精湛。

同时,在故障解除过程中,机长一声令下,机组人员有效地配合执行,可见团队协作,配合密切。

答案:

①技术精湛,临危不乱;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

(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义。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丰富含意的能力。

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

从上文中“奖状”中队为了荣誉与功勋而一次次枕戈待旦、受命飞行,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一层含义为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从下文中“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少了很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二层含义为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从文末家属和飞行员对于此项工作的表述,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三层含义为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

答案:

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

(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说明1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