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5758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洛阳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养士之风兴起,但往往被时人指责是私心膨胀、不忠谋逆的行为;战国时期,养士成为卿大夫竟相标榜的时髦风气,形成了“土无常君,国无定臣”的局面。

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儒家学说不受诸侯重视

B.社会动乱导致人才缺乏

C.宗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D.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养士被时人指责是私心膨胀、不忠谋逆的行为,战国时期出现“土无常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说明西周盛行的礼乐等级制度被破坏,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养士风气,与儒家思想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看出人才缺乏,排除B;养士风气盛行与百家争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2.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

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

这些做法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体现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西汉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故答案为B项。

A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属于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排除;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没有改变,排除。

3.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人仕开启了大门:

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

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削弱

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知,东汉选拔官员,不仅重视品德,还注重实际工作能力,故D正确;“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与提高行政效率关系不大,排除A;汉朝实行察举制,依据品德选官,世家大族不能控制官员的选拔,B错误;东汉仍然通过察举制选官,只是有所调整,不是“根本”变化,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4.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

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

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

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体现出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排除;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故D项错误。

5.元朝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

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

A.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元朝行省官员掌握较大

权力,同时中央设置专门官员管理行省的赋税等,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赋予地方较大自主权,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属于专制主义问题,排除B;秦朝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项“开创了”表述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丞相,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朝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政”“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行省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6.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用银交纳,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明朝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突破了朝贡贸易体系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朝贡贸易施行与明朝初年,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朝贡贸易体系开始瓦解;张居正一条鞭法正是让白银内流,故选C;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明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

7.下表为1844—1856年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

万美元),这反映当时的中国

年份

广州

上海

1844

3340

480

1847

2530

1100

1850

1670

1190

1853

1050

1720

1856

1730

3190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对外贸易逆差严重

C.对外贸易中心发生变动

D.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上海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1853年后超过贸易中心广州,说明对外贸易中心发生变动,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贸易出口、进口总额信息,不能说明是否出现贸易逆差,排除B;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D错误。

8.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反映出晚清政府

A.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C.已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

D.逐步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政府的外交观念逐步与世界接轨,企图以这种方式实现洋人与满清形式上的平等,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清政府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排除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联系所学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

9.五四运动后,全国成立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社团,如新民学会“以俄国事情急待研究”随发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希望……通过考察、研究,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来改造中国社会,开辟一个“黄金时代”。

这反映了当时

A.俄国革命形势十分危急

B.探索救国道路出现新突破

C.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共产主义小组已广泛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后,全国成立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社团,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来改造中国社会,中国人找到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出现新突破,故B正确;材料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俄国革命形势无关,排除A;C项中“共识”表述错误,排除;马克思主义社团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团,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全国成立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社团,不能说明共产主义小组已广泛建立,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通过考察、研究,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来改造中国社会”,联系所学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分析解答。

10.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

“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

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

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这种畸形的发展不利于国共团结,容易使国共合作走向分裂,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分工特点,看不出工农运动决定战争的走向,排除A;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B错误;材料并不是强调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而是认为这种畸形结构不合理,排除D。

11.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

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参加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故答案为A项。

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C项,1949年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原则,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2.1961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商业40条》和《手工业35条》两份文件。

要求把过去撤消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

这些做法

A.是对农村经济政策的初步调整

B.是对三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化

C.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可知,国家正在实施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对农村经济政策的初步调整,故A正确;1956年已经完成了三大改造,排除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体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1年”“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联系所学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分析解答。

13.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粮食、棉花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逐步取消生猪、水产品和蔬菜的派购,允许自由上市,按质论价。

这些政策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D.确立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逐步取消生猪、水产品和蔬菜的派购,允许自由上市,按质论价,说明中共中央重视发挥商品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正确;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体制,A错误;改革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与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没有关系,排除C;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

14.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

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

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表明古代雅典

A.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来看,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其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未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C项“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D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5.在古代罗马法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

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其评判根据是法律人格。

而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

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界定了公法和私法的范围

C.明确了身份和权利继承的关系

D.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只有贵族才有显赫的家族身份,因此材料“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表明罗马法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法和私法的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权利继承,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材料体现不出平民的利益,故D项错误。

16.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要求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

他们崇尚“全才”,不仅重思辨和理论,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些思想特点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表明资产阶级反对禁欲主义

C.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泛滥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不仅重思辨和理论,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以实验为基础、重视理论规律探索的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重思辨和理论,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材料信息与禁欲主义、个人主义无关,排除BD。

17.“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

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舟、巴黎、伦敦。

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

……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欧洲的城市中心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北部地区。

结合材料中16、17世纪的时代背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欧洲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获得“优势”。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要适应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城市的发展,不涉及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发展;C选项错误,到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最终取得世界殖民霸权;D选项错误,欧洲北部城市发展较快,而地中海地区城市发展停滞不前,不涉及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变化。

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文艺复兴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宗教改革对人民觉悟的提高表现在

A.让人们开始追求现世生活享受

B.使欧洲人放弃对教会的信仰

C.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

D.追求人权自由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否定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信仰的自由,发展了人文主义,故C正确;文艺复兴主张追求现世生活享受,排除A;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否定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并非使欧洲人放弃对教会的信仰,排除B;启蒙运动追求人权自由构建理性王国,D错误。

19.下表为不同年份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这表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地位受到挑战

B.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D.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其他地区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上升,故D正确;欧美发达国家工业仍然占绝对优势地位,A错误;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中“世界各国”表述太绝对,错误。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这一规定

A.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

B.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

C.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

D.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两院制下议员的任期和改选规则。

直接选举产生的众议员任期短且每两年全部改选,这可以保证代表的广泛性,而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员任期长且改选比例为三分之一,这有利于政策推行的延续性,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推出,排除。

21.有学者认为在1917年,“由于中产阶级的弱小,自由主义在俄国没有深厚的基础,自由主义领导者们试图维持俄国对战争的参与,但这增加了经济的困境和群众的不满情绪。

”据此可知,当时的俄国

A.沙皇专制统治出现危机

B.革命形势面临新的发展

C.临时政府的统治不合法

D.和平夺权时机已经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1917年,俄国自由主义领导者们试图维持俄国对战争的参与,指俄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但是俄国的持续参加战争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阶级矛盾,为十月革命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根据“自由主义领导者们”可知,此时的沙皇专制统治已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错误;二月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是合法的政府,故C错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前俄国无产阶级和平夺权时机一直不成熟,最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了政权,D错误。

2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登广告招募6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

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设备有50%卖给了苏联。

这表明苏联

A.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B.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

C.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

D.成为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工厂大量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美国的技术工人和工业设备为此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故C正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从美国招聘技工,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也不能说明苏联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排除AB;材料反映了美国对苏联的技术转让,但不能说明苏联是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排除D。

23.下表为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这反映了三国

A.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B.农业发展衰退

C.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D.工业生产停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70年与1950年相比,服务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都呈上升趋势,而这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说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故C正确;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A错误;农业、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不是农业、工业衰退,BD错误。

24.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据此可知

A.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日趋尖锐

B.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已开始衰落

C.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趋于瓦解

D.西欧的联合冲击了国际经济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在世界贸易总额和世界工业生产中,美国所占比重下降,西欧所占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欧洲加强了联合,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有力地冲击了国际经济格局,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排除A;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仍是世界经济霸主,B错误;材料反映在世界贸易总额和世界工业生产中,美国所占比重下降,与世界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无关,排除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它发端于中国明清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乡绅成为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

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

这三类组成人员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处于乡村社会这样一种时空背景之下,与乡民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所以维护乡村、宗族和维护个人的利益必然是正相关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乡绅自治”。

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

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

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乡绅的特征并分析明清“乡绅之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相同影响。

【答案】

(1)特征:

来源相对稳定;与官僚阶层关系密切;成为官吏与乡民的中介;是乡村治理的主体。

背景: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宗法观念的影响;明清对科举制的重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退出。

(2)影响:

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有助于维护地方利益和社会稳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形成并保留了独特的乡村文化。

【解析】

【详解】

(1)特征:

根据“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得出来源相对稳定;根据“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得出与官僚阶层关系密切;根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得出成为官吏与乡民的中介;根据“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得出是乡村治理的主体。

背景:

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从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宗法观念的影响、对科举制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