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59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

《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 通用3.docx

高中地理届浙江省地理学考一轮复习第111章试题30份通用3

[浙江考试标准]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地理信息系

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过程

a

a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b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3.遥感技术

(1)遥感的概念

(2)遥感的技术系统和分类

a

a

4.遥感与资源普查

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c

5.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

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c

全球定位系

统及其应用

6.全球定位系统

(1)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2)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过程

a

b

7.全球定位系统与定位导航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a

考点一|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过程

(1)组成部分:

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应用模型。

(2)工作过程:

主要包括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地理信息输出等环节。

考点二|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1.城市规划和管理。

2.基础设施管理。

3.土地利用与管理。

4.生态环境管理。

考点三|遥感技术

1.遥感的概念

遥感(Remotesensing,简称RS)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2.遥感的技术系统和分类

(1)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2)遥感分类

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根据传感器是否主动向观测目标发射电磁波,可分为主动式遥感与被动式遥感。

按照电磁波的波谱范围,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等。

按照应用领域或专题,可分为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

考点四|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水资源等是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

以探矿为例,现在,人们可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大大缩短探矿时间。

在对森林、草原、绿地以及农作物等资源的调查中,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信息,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提供服务。

考点五|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具有大范围、实时、长期、动态和准确的特点。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了解环境灾害的动态变化,对环境灾害实施监测并作出预报和相应的评价,为抗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如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了解汶川地震中堰塞湖的发展情况。

考点六|全球定位系统

1.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1)概念: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2)基本组成:

空间星座(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

成,高度约2万千米),地面控制系统(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5个监控站),用户系统。

2.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过程

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发送导航定位信号,地面监控系统对卫星进行检测和调控,用户系统接收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发射的信号后进行导航定位。

考点七|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有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军事、农业、气候、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门和行业。

此外还可用来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从而帮助预报地震,与GIS和RS结合可为资源调查、工程和管理、精细农业服务。

章末限时集训(第十~十一章)

(时间:

4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2017·浙江衢州模拟)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破坏植被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1.C 2.A [第1题,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水土流失现象明显。

第2题,山区的植被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

]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4.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中a、b、c、d各区域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a地植树造林,防治风沙

B.b地退耕还草、退牧还草还荒

C.c地种苹果、柑橘等水果

D.南水北调后,d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3.C 4.B [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①处是大风带走沙尘,故属于风力侵蚀,②处发生降尘,属于风力堆积;③处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流水侵蚀为主;④处是华北平原,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开始堆积,即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第4题,a地位于沙漠地区,水分条件差。

b地水分条件比a地好,应退耕还草,防止过度放牧,防止荒漠化扩大。

c地位于黄土高原,不适宜柑橘种植。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不适宜水稻种植。

]

(2017·温州十校模拟)近年来西藏纳木错面积不断增大,下图为该湖区2015年的最新影像。

完成5~7题。

5.拍摄该影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GPS   

C.RS   D.VR

6.近年来纳木错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陷,湖区积水增多

B.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

C.退耕还湖,生态系统改善

D.蒸发减弱,水汽向外输送减少

7.纳木错面积增大可能会带来(  )

A.湖水蒸发量减小B.湖水盐分含量增大

C.湖区生物多样性增多D.湖泊流出水量增大

5.C 6.B 7.C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GIS的主要功能是数据分析和处理,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RS的主要功能是获取信息,VR指虚拟现实技术。

拍摄该影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RS,故C项正确。

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

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高原冰川融化量增大,冰川融水增多,使得湖泊面积增大,故B项正确。

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

湖泊面积增大,湖区生物多样性增多,湖水蒸发量增大,湖水盐分含量降低。

纳木错属于内流湖,没有湖泊水流出。

故C项正确。

]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称,2015年第19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

我们的未来”。

据此回答8~9题。

8.湿地的作用有(  )

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 ②湿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 ③湿地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粮食、肉类、药材及多种工业原料

④为人类提供旅游资源 ⑤调节气候 ⑥提供大量木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

9.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

B.消除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C.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控制污染

8.C 9.A [第8题,矿产资源主要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湿地不能产生矿产资源。

湿地不能提供大量木材,木材主要由森林提供。

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消除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也不能控制污染。

]

随着广西西江航运干线船闸正式通航,西江干线正逐渐成为“水上高速公路。

”读图,完成10~11题。

10.船闸建成前,限制西江干线成为“水上高速公路”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短缺B.河流结冰期短

C.市场需求量小D.河流落差大

11.西江下游地区为控制当地的洪水灾害,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发展水电,开采矿产B.开发旅游,兴建大坝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D.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10.D 11.D [第10题,船闸建成抬升了水位,缩小了落差,利于通航。

第11题,下游地区要加固河堤,疏浚河道以防范洪涝灾害。

]

(2017·浙江台州模拟)图甲、图乙是美国宇航局公布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某地区的卫星照片。

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对比两张卫星照片,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该区域(  )

A.2011年春季干旱严重

B.2011年以来河道持续变宽

C.2012年春季湖泊增多

D.2012年春季大片土地被淹

13.与图甲相比,图乙所示时期该区域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连降暴雨B.农田漫灌

C.高压控制D.海水倒灌

12.D 13.A [根据卫星图片对比,图乙(2012年5月)中河道明显比图甲(2011年5月)中河道变宽,其原因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内连降暴雨,引发洪水,使得河岸周围大片土地被淹。

]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甲图是田纳西河概况,图乙表示田纳西河流域气候特点。

读图,回答问题。

(24分)

(1)简述田纳西河上游与下游水文特征的差异。

(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冬春季节多雨的原因。

(3)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灌溉作用,说明其原因。

【解析】 第

(1)题,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及变化量、含沙量、结冰期及流速等。

外流河一般下游水量大于上游;上游流经山地、下游流经平原,则流速上游大于下游。

(2)题,结合图中河流流域位置特征,以及冬季盛行西北风可回答。

第(3)题,依题意可知,该地需要大量灌溉,可结合材料从此入手分析。

【答案】 

(1)上游流速大于下游,流量小于下游。

(2)位于山脉西侧,冬季盛行西北风,在迎风坡形成降水(地形雨)。

(3)夏秋季节降水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不足),流域内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冬春季节水资源丰富,梯级开发能够解决水资源时间上的矛盾,并且提高水位(改善灌溉条件)。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24分)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局部相关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早期的石羊河和弱水河流域面积较现在大很多,是祁连山北麓的两大水渠。

材料三 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且两者均来自于祁连山北麓高山作用(风化剥蚀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

(1)说明祁连山北麓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

(2)贺兰山以西的沙漠中分布着100多个盐湖,是我国西北盐区的一部分。

简述该区域多盐湖的自然原因。

(3)黄土土质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

你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

(1)题,从流水和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山脉的屏障作用等角度分析。

(2)题,从湖区水量的收入(降水少和入湖水量少)和支出(蒸发量大)以及内流区的角度分析西北地区多盐湖的自然原因。

第(3)题,本小题为开放性问题,可以从提供耕地和肥沃土壤角度谈利大于弊的理由;或从形成“地上河”、旱涝频发角度谈弊大于利的理由。

【答案】 

(1)祁连山北麓的碎屑物质被河流(石羊河和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