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4411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docx

心理学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97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知、记忆、思维、语言、想象: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的内容:

心理状态:

注意、灵感、激情、心境、信心、犹等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人的心里实质: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规律:

柑橘适应、感觉对比。

知觉得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对他人知觉中出现的偏差:

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直观教学的形式及其特点

2、利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3、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内容的分类:

形象记忆

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

词语-逻辑记忆

时间长短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7±2)

长时记忆

联想: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起其它事物的心理活动。

种类:

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性

(2)识记材料的意义性(3)识记材料的数量(4)识记材料的位置(5)识记材料的性质(6)识记时的情绪状态(7)识记时的态度

遗忘的规律:

先快后慢

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

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记忆内容的性质、识记后的复习

识记策略:

1、有目的的识记2、先理解后识记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4、保持良好的情绪5、保持良好注意状态

复习的策略: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运用尝试回忆与阅读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边复习、边思考。

在复习中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提取的策略——记忆方法

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二十四节气歌)‘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组块记忆法(象棋大师与新棋手)

记忆的品质:

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精确性、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备用性)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想象:

是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

想象的种类:

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3、幻想:

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迁移

3、相关的知识经验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心理定势

6、功能固着

7、酝酿效应

8、原型启发

9、情绪与动机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它丰富了思考的过程,使思维更加灵活、流畅,为思考的结果赋予独特、创新的色彩。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5、教给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训练方法

6、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7、培养创造型人格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情绪:

与生理或物质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情境性、冲动性、短暂性(表现出外显性),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共有。

情感:

与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定性、深刻性、持久性(表现出内隐性),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为人类特有。

2.联系:

情感依赖于情绪,情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

情绪的特征

1、生理特征、2、外显特征—表情、3、两极性、4、情境性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动力功能:

激励人的活动,提高活动效率。

组织调节功能:

表现在对认知操作活动的促进和消解

信号(传递信息)功能:

媒介:

表情

感染功能

迁移功能

保健功能

情绪的基本类型: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

良好心境形成的条件

1)消除过重的自私心理

2)期望值符合实际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要达观而明智

5)不自卑,不过分自责

6)坦诚开朗,学会发泄不良情绪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特征:

明确自觉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

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

从形式上将其分为: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多重趋避式冲突

从内容上将其分为:

(1)原则性冲突

(2)非原则性冲突

如何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1、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

2、改变不合理信念:

(1)此事不该发生

(2)以偏概全(3)无限夸大后果,3、不断调节抱负水平,4、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6、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注意: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感官的适应性动作、无关运动停止、呼吸发生变化

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分析:

客观原因(刺激物的特点):

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新异性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主观原因:

个体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个体的情绪与精神

个体的知识及经验

无意注意规律的合理利用:

(1)教学环境要美化、优化,控制引起分心的因素,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吸引学生稳定的注意。

(4)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性,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想象,保持持久的注意。

(5)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有意注意的规律性:

明确的活动目的、任务,合理的组织活动

具稳定的间接兴趣,具良好的意志品质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明确学习活动的目的和意义,2、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已有兴趣的迁移,4、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兴趣,5、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兴趣的分类:

1、按持续时间:

稳定的兴趣和短暂的兴趣2、按内容: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3、按来源和倾向性: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自我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论述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回答)

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一)遗传素质

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

(二)环境和教育

对能力发展起决定作用

1、营养与智力发展2、家庭教育3、学校教育

(三)社会实践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早期教育。

(二)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性格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直接的应响。

(五)根据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气质:

气质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的特性:

1、天赋性、2、稳定性、3、可塑性

性格: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制约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的作用

(三)主观因素

任何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已有

的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一)遗传因素的作用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2、一个人的身高、相貌、体重等生理特征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3、生理成熟的早晚,4、性别差异。

(二)环境因素的作用:

1、家庭环境:

(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2)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3)家庭结构(4)出生顺序2、学校环境:

(1)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2)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3)知识塑造人的性格;3、社会文化环境

二、性格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榜样示范

(二)民主的教育方式

(三)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四)鼓励自我教育

 

辨析题气质就是性格。

答:

这句话是错误的。

1、区别:

1)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别。

2)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3)气质比性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塑性比性格小,变化比性格慢。

4)气质的表现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几乎囊括了人的社会心理特点。

2、联系:

一方面,气质对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2)气质可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的速度。

3)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

4)个体行为中表现出的气质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当成性格的特点。

另一方面,性格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