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3969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docx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喜德县为例

摘要

凉山彝族地区是彝族聚居区,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凉山彝族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必须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加大力度,推动该地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凉山彝族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扶贫开发的研究现状,在扶贫开发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喜德县为例,对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凉山彝族贫困地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总结其他地区实施扶贫工作取得的经验,为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更好的实施,取得更好的成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主要包括:

加强投入,注重支撑,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教育,注重能力,提升教师群众素质;加强建设,注重防治,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科学统筹,协调发展,有力推进交通建设;加强规划,重点突破,加快推进新村建设;以人为本,加强服务,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严格程序,规范管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

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科学统筹,协调发展

Abstract

LiangshanYiYipoorareasareinhabited,undertheleadershipofthepartyrealizedfromslaveryintothe"stepacrosstheMillennium"socialism,enormouseconomicandsocialchangesoccurred.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especiallyinrecentyears,poverty-strickenareasofLiangshanYiPartycommitteesandgovernmentstothoroughlyimplement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vigorouslyimplementpovertyalleviationprojects,andachievedgoodresults.PartyCongressreportfurtherclarifythe"2020buildinga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Facingthenewsituation,newstage,newtasks,wemustacceleratethepaceofpovertyalleviationanddevelopment,strengthenitseffortstopromotethescientificdevelopmentoftheregiontoacceleratedevelopmentandearlyrealizationofpoverty,LiangshanYibuildinga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inpoorareasofmajorimportance.

Inthispaper,theresearchstatusathomeandabroadaboutpovertyalleviationanddevelopment,povertyalleviationanddevelopmentinbasictheoreticalresearchontoXideCounty,forexample,poverty-strickenareasofLiangshanYipovertyalleviationanddevelopmentworkcarriedoutacomprehensiveanalysistoidentifytheLiangshanYipovertyalleviationanddevelopmentinpoverty-strickenareasproblemsanddifficultiesfacedsummarizetheexperienceinimplementingpovertyreductionachievedinotherregions,astheLiangshanYiconcurrencyandpovertyAlleviationworkbetterimplementation,achievebetterresultsput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Including:

strengtheninginvestment,focusingonsupport,boostdevelopmentofspecialindustries;strengtheningeducation,focusingontheabilitytoimprovethequalityofteachersmasses;strengthenthebuilding,focusingonpreventionandpromotinghealthdevelopment;scientificco-ordinatethedevelopment,effectivelypromotetransportationconstruction;strengthenplanningbreakthroughsinkeyareas,acceleratingtheVillagebuilding;people-oriented,strengthenservices,andactivelydevelopthelaboreconomy;strictprocedures,standardizemanagement,improvethesocialsecuritysysteminruralareas.

Keywords:

LiangshanCity,povertyalleviationanddevelopment,poverty-strickenareas,scientificco-ordinatethedevelopment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扶贫开发是中国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贫困人口较多,是一个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

在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欠缺,地方病发病率高,贫困人口比例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

通过大力实施扶贫开发,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针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在对贫困地区地理条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强的针对性措施,来实现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指导,促进其快速提高扶贫成效,进而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的早日脱贫奔小康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是彝族聚居区,包括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其中有国家扶贫幵发工作重点县1个。

凉山鼻族贫困地区幅员面积5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9%,有行政村288个,共有人口41.1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凉山彝族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牛.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凉山彝族贫困地区在低起点上发展,纵向比进步巨大,横向看差距明显,至今还存在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是凉山市典型的集中连片特殊闲难地区。

2011年,凉山彝族贫困地区GDP总量为72亿元,仅占全市GDP总量的7.8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7.17亿元,仅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3953元,仅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

近年来,地区内的特殊贫困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凉山市综合扶贫幵发规划总体思路》和10个专题工作方案;2010年12月15日,凉山市启动凉山综合扶贫;2011年1月,中央制定《凉山市综合扶贫开发规划》。

凉山市综合扶贫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

综上所述,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面临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制定政策、措施,推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加速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文章的立题依据之所在。

1.1.2研究意义

(1)提高扶贫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科学性和针对性是确保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的根木保证。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可以通过客观、准确的查找凉山彝族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合理、客观的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或解决办法,从而实现对现实的指导,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以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

(2)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持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报告还强调要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等,从而清晰地表达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

做好扶贫幵发工作,必须坚持幵发式扶贫方针,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树,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着力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消除贫困,使贫困地区人民更加充分地享受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推动凉山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在乐山,如果没有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凉山市的全面小康。

通过对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综合扶贫工作的研究,可以准确把握该地区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并以此为关键点提出对策,对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综合扶贫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有利于凉山彝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实现,进而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来推动凉山市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国外研究现状

如何有效地消除贫困是一个国际性难题。

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为消除木国贫困问题作出不懈的努力。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研究较早,可供查阅的研究文献也不太多。

虽然国外学者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绝大部分主要是侧重于对某一贫困地区的扶贫理论、政策的研究,而专门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开研究更少。

(1)贫困理论的研究

MartinRavallion(1991)认为,在讨论反贫困战略中公共工程对贫困者的覆盖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反贫困资源、管理成木、初始工资分布以及政策制定者对贫困的态度。

他认为,关键问题在于:

在实施公共工程时是应该制定足够低的工资水平以确保所有贫困者的工作机会,还是制定高工资以确保至少一些贫困者能得到足够收入。

低工资使公共工程对贫困者具有自肺准(self-targeting)作用,因为工资水平或收入高的人将不会参与公共工程,但贫困者由此所得的收入将难以达到或超过贫困线水平;而高工资则会使更少的贫困者获得工作机会,尽管有机会在此工资水平下参与公共工程的贫困者的生活状态可能因此大为改观。

魏众、古斯塔夫森(1998)指出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要改善屈民的分配政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部间的差距。

(2)美国西部地区开发

NormanKRisjord(1985)[3]和EnglewoodCliffsMC1956)认为美国西进运动的关键是交通运输业的长足发展,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水路和铁路网络,为美国西部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乔纳森休斯、路易斯.凯恩(2011)从铁路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大西洋移民等方面对美国西进运动进行了阐述。

(3)PPT的研究

PPT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净利益。

萨佩西尼(Spenceley,2003)研究了南非5个私人旅游企业,较详细的分析了PPT策略实施的成木和效益,指出每天收入低于贫困线下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们对生活质量变化的认识是衡量PPT成效的主要内容。

詹妮荷兰德(JennyHolland,2003)[7]比较了乌-T达和捷克两个国家的乡村旅游,指出了国家的总体形象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进而影响着该地区的脱贫情况。

凯雷斯(Kareithi,2003)[8]详细地分析了在肯尼亚旅游业衰退过程中,各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措施的成效也受着一些因素的影响。

迪莉斯罗(DilysRoe,2003)[9]指出社会经济问题正逐步被纳入旅游标准和认证体系中,特别是地方就业、产品和服务的地方化、参与决策和规划。

亚德蒙帕(AdamaBah,2003)从政府部门、正式部门、非政府组织、非正式部门4个方面分析了在闪比亚旅游发展中怎样促进非正式部门对市场的进入性。

迪莉斯罗和艾希里(2004)等指出了现行旅游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对分析旅游业在消除贫困方面潜力的限制,以及对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研究的局限性。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工作是在改革幵放后提出并大规模实施的。

不同的学者也对中国不同区域的贫困地区扶贫工作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地域通用范围大都比较宽广,而专门针对于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研究涉及极少。

2011年中央制定了《凉山市综合扶贫幵发规划》,凉山市综合扶贫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

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步入快车道,而对此研究也甚少。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国内扶贫幵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扶贫开发SWOT分析的研究、旅游扶贫问题的研究、扶贫政策的研究以及扶贫搬迁的研究等方面。

(1)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SWOT分析的研究

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教授韦里克提出的。

SWOT分析法是针对某个个体进行分析,主要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方案。

刘绍吉(2010)对滇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扶贫开发的SWOT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政策支持、组织剩余劳动力输出、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等对策建议。

马琼,谢文杰(2008)通过介绍南疆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状况,以及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南驢地区特色农业进行了SWOT分析,找出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及潜在的机遇和威胁;提出了强化特色农业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遇,消除和规避威胁,通过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树立品牌形象等应对策略。

冯灿飞(2006)对贫困山区旅游开发的SWOT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山区旅游幵发应采取的对策,促进贫困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问题的研究

郭艳芳(2012)[15]以旅游扶贫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该地区实施旅游扶贫的战略,在对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旅游扶贫的思路与对策。

张方(2011)根据旅游扶贫的经验,对政府、市场和社区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作用和参与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

蒋小华,卢永忠(2011)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幵发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联动开发对策。

(3)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研究

苏日满都呼(2009)[I8]以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县)扶贫开发移民政策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扶持政策问题进行了研究。

徐孝勇等(2009)[19]分析了我国扶贫的制度性陷讲,提出了制度创新和构建“市场+政府+民主协商“方式,打破了我国扶贫的制度性陷讲和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的对策及措施。

王M(2004)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矛盾,提出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解决对策。

(4)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搬迁的战略研究

赵曦,严红(2008)以四川省“三州“民族地区为例,从确立战略目标、找准实施重点,保障政策、资金、产业、人才等方面对扶贫搬迁问题进行了研究。

刘溢海,李效强(1998)[二]以河南省新安县为例,分析了开发性异地搬迁模式,该模式针对海拔在1500米以上具有脱贫能力但在现住地缺乏必要生产、生存条件,在现住地难以脱贫的付、组、户进行部分或整体搬迁,以改变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和生产条件。

别振宇(2009)对加快易地扶贫开发工作,解决移民搬迁问题进行了研究。

1.2.3文献评述

文献研究表明,针对贫困地区扶贫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釆取扶贫模型和理论对某一贫困地区进行研究,其在数据收集方面、研究手段等方面表现得较为先进,对我国贫困地区扶贫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国内,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措施,虽然在宏观上建立了扶贫制度的基木框架体系,但缺乏对某一特定小范围地区扶贫的具体方式、方法、措施进行明确规定,难以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要想达到更好的扶贫效果较难。

虽然对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一直在进行,但是上升为国家行动也仅仅是在2011年,时间较短,国内极少有人对此进行系统性研究,对这方面的综合研究也较少,尤其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较少。

鉴于此,文章将对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将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性建议,旨在形成较为系统的扶贫对策,以期为凉山市更好地开展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提供有利的决策依据。

1.3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章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扶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阐述实施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在促进凉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地位和作用,在了解扶贫工作的内容和理论的同时,加深对扶贫工作具体措施的探讨,总结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扶贫工作取得的经验,为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更好的实施,取得更好的成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具体内容如下:

(1)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

主要从生存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力素质、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现状,同时介绍近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对该地区的帮助。

(2)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主要从制度、人居布局、教育、产业等方面阐述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剖析,为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提供基础资料。

(3)经验借鉴。

主要是在深刻把握凉山彝族贫困地区详情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扶贫开发和国内少数民族扶贫开发的有效经验,使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事业结出累累果实。

(4)提出符合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运用管理学、绩效评价理念,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微观和宏观相联系多角度的探讨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区进行调研,以获悉目前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公众社会参与度、满意度等情况。

(2)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扶贫工作实施的概念和内容、扶贫指标等进行理论分析;而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所得出的数据,以及通过分析目前凉山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则属于实证分析。

(3)微观和宏观相联系:

采用从整体上研究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意义和前景,从微观上研究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对策,促进扶贫开发更好实施。

1.4.2技术路线

图1-1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与理论借鉴

2.1相关概念

2.1.1贫困地区

“贫因地区”,是指具有一定面积、聚集着一定数量人口的地区,并且这个地区的群众普遍贫穷。

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普遍存在着“七大难题”:

一是缺少食物,二是缺少衣穿,三是饮水闲难,四是治病闲难,五是行路艰难,六是结婚闲难,七是儿童上学闲难。

贫困的成因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能力不足,主要包括技术水平低,生产性资产不足,资金短缺等。

另一个是机会缺失,比如市场“歧视”,发展权利失衡。

2.1.2扶贫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家庭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扶贫的基木内容与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而制订的具体计划和措施。

把治标和治本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治木为主。

第二,不仪帮助贫困家庭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闲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谋求经济发展,从根木上摆脱贫困。

第三,把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为贫困家庭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

2.1.3衡量贫困的标准

贫困是一定社会群体生活状况相互比较的结果。

从木质意义上讲,贫困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只有当一部分人富裕或不贫困时才显示出贫困问题。

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是从人的基木需求来衡量的。

衡量贫困,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

发达国家的贫困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之间的差距来定义的,内涵包括物质生活缺少和文化精神生活贫乏两个方面,如按相对贫困来划分贫富,通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5%的最低收入者或者把低于平均收入水平1/2或1/3者作为贫困人口。

世界银行测量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有7个方面的指标,即人均收入、家庭消费和人均消费、人均食品消费、食品比率(即家庭预算中食品支出的比重,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分贫穷与富裕的档次:

凡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30%J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热量、医学数据、基木需要。

发展中国家贫困一般是根据低于维持生存水平的标准来定义的,即个人或家庭收入不足以“维持生理基本需求”和“必需的家庭预算”。

中国在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物质产品尚不丰富的情况下,采用绝对贫困的标准,即按照人均占有粮食量和人均纯收入水平确定贫困线,或温饱线。

处于“温饱线“以下的人口被称为"贫困人口”。

2011年11月,中央确定国家扶贫标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2.1.4扶贫工程

(1)以工代赈计划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脤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

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这是一项利用贫困地区廉价劳务的优势,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公共工程计划。

它要求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共工程建设而获得赈济实物或资金。

可以说,它是一种有附加条件的无偿救济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