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2621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

《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docx

学年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

2012-2013学年上学期WHUXLB

《普通心理学》(上)期末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

2013年1月11日8:

30--10:

30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自然观察法

2、闪光灯效应

3、突触

4、韦伯定律

5、技能的迁移

二、判断对错并将错误的改正(本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6、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出现在十九世纪晚期。

()

改:

7、脑垂体腺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也被称为“主腺”。

()

改:

8、杏仁核在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海马尤其与情绪记忆有关。

()

改:

9、初级强化物满足了某种生物需要并且自然产生作用,与个体先前经验有关。

()

改:

10、痛觉是对许多不同刺激的一种反应,只要该刺激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者破坏作用时,都会产生痛觉。

()

改:

三、简答题(本题共有6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

11、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2、什么是感觉对比,分哪几类。

13、强化方式分为哪几类?

是说明之。

14、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什么?

他有那几部分组成?

15、什么事过滤器理论和衰减论?

16、在记忆东西时,我们发现首先和最后的部分记忆很清晰而中间部分却记忆比较模糊,请解析之。

四、论述题(本题共有2小题,每小题17分,共计34分)

17、知觉的特征是什么?

请举例加以解释说明。

18、说明影响长时记忆的提取因素有哪些?

解释关于长时记忆的遗忘的理论有那些?

附:

此试卷是由覃周、刘万两位学长考后沉思数小时奉献给大家的厚礼。

另外,项项学长真情奉献期末资料集一份,学弟学妹们可得好好珍惜啊,对了此资料仅限刘老师的学生,呵呵。

不多说了,你懂的。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分类:

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

这是从生物物种角度进行的分类。

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从进化角度讲,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连续性,人的心理从动物心理进化而来,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又有本质区别,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文化历史性等本质属性。

心理学研究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动机与活动:

动机与活动是一对范畴,是两类不同的心理现象。

动机是促使个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活动是动机的表现,是动机引起的结果。

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

心理学中通常将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视为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又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是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和加工的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个体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人为达到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无自觉目的的活动或无需克服困难的活动,都不是意志活动。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当事者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或动机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现象:

发生在人际之间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个人在特定群体之中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一个群体的大多数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的根源:

心理学的两个历史源头为哲学和生理学。

心理学的成长

(一)结构主义(构造主义)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他也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他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经验,并发展出了结构主义。

他使用了内省法来进行研究,认为通过分析被试报告的自身反应,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的结构。

(二)功能主义(机能主义)美国学者詹姆斯的功能主义。

它并不关注心理的组成结构,而关注心理是什么以及行为有何功能。

它体现了进化论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学者魏泰迈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心理学)。

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当今的观点神经科学观遗传和进化研究精神分析观与新精神分析观:

创始人弗洛伊德,行为是由我们只能略微觉察或控制的内部力量和冲突驱使的。

荣格、阿德勒等新精神分析学家,不再那么强调性和攻击的生物动力,更强调社会关系。

行为主义观华生、斯金纳。

反对心理学早期对心理内部运作的强调,提出心理学应该关注能进行客观测量的可观察的外在行为。

认知观:

关注于人们如何思维、理解和认识世界。

重点在于了解人们如何在内心理解和表征外在世界,以及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人本主义观:

罗杰斯和马斯洛,反对行为主要是由自动展开的生物力量、无意识过程,或环境所决定的,而是提出个体天生具有一种成长、发展和控制自己生活和行为的倾向。

四、心理学的主要问题与争论

天性(遗传)对教养(环境);行为的意识对无意识原因;可观察的行为对内部心理过程;自由意志对决定论:

即行为主要是由人无法随意控制的因素所决定的?

个体差异对一般原则自身独特性反映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

科学方法是心理学家用以系统地获得与行为和其它感兴趣的现象有关的知识和理解的方法。

理论是对感兴趣的现象的概括性解释和预测。

假设:

提出可验证的预测.假设来自于理论;它们有助于检验理论的内在有效性。

假设必须以一种可验证的方式重新进行陈述,这一过程就称为操作化。

操作化是将一个假设转述成可测量和观察的、明确的、可验证的程序的过程。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

(缺陷:

无法确定因果关系,因果研究的实验法就可以确定因果关系。

档案研究法:

该方法花费不大,但缺陷在于信息可能不全面,或是随意收集的。

自然观察法避免使被观察者发觉而影响效果。

优点可以获得人们在自然情境中的真实的行为样本,缺陷无法控制任何感兴趣的因素,事件很难按照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如果被发现观察,做出的行为不准确调查法选择一个样本来代表感兴趣的一个更大群体,调查法非常精密以至于从一个很小的样本就能精确地推测出一个更大的群体会如何反应。

缺陷:

调查样本不代表总体,调查结果就没有意义。

如果调查中有误导问题,那么人们的反应就可能会不准确。

调查者可能不想承认自己持有与社会期望不同的观点。

个案法个案法是对个体或一个小群体进行的一种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因果研究:

实验法

1、实验设计。

主试在一种情境中故意制造的变化称为实验操纵。

它用于考察不同变量间的关系。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优点:

严格控制了实验条件,有助于发现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缺点:

实验情境具有极大人为性,影响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的推广性。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

结果比较合乎实际,但如果条件控制不够严格,就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2、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

实验者必须至少操纵一个变量以观察该操纵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但是,不能孤立地观察操纵;如果要建立因果关系,操纵的结果就必须与不进行操纵或进行另一种操纵的结果进行比较。

因此,实验研究要有实验组和控制组可以排除除了实验操纵还有其它因素可能造成了实验观察到的结果。

变量中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2、随机分配被试:

是否真是实验研究:

(1)自变量,即主试操纵的变量。

(2)因变量,即被测量的、由于主试对因变量的操纵所导致的、期望会产生变化的变量。

(3)被试随机地被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或“条件”中。

(4)预测自变量对因变量会产生影响的一个假设。

3、结论:

研究结果必须通过各种统计分析,只有当小组间的差异大到使统计检验表明这些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时候,研究者才能肯定一个假设。

4、在研究之外:

仅凭一个实验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要求一项实验发现能被重复;心理学家需要检验其理论和假设的局限性以确定它们适用于哪些特定环境。

三、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与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探究人类或动物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应用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根据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的原理原则,转移到应用情况中,重新选定对象,设计方法,控制因素,以进行验证性的研究。

从验证研究中得到实用性的原理原则,然后将之推论到同类情境中去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主试和被试期望

有些额外变量在实验中扭曲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式,从而影响了实验的有效性。

最常见的实验偏差之一是实验者期望(主试期望):

实验者无意中将自己对被试在某种实验条件下做出行为的期望传递给了被试。

这些期望会造成一种“恰当”行为,而如果没有它们这种行为可能就不会出现。

参与者期望(被试期望)。

对于主试期望从研究中知道什么,人们通常都会提出自己的假设。

如果被试形成了自己的假设,那么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就不是实验操纵而是被试的期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家通常会使用一种程序,在此程序中所有被试都接受一种处理,但控制组的被试接受的只是一种安慰剂,即一种欺骗性的处理。

由于二组的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真正的还是欺骗性的处理,因此发现的任何差异可以归因于药物而非服用药丸本身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

实验者也不应知道药物是真正的药还是安慰剂。

通过使被试和与被试互动的实验者都不知道所服药物的真假,研究者能够更精确地评估药物的作用。

这一方法称为双盲程序。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神经元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有一个含有细胞核的细胞体。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最终决定了一个细胞有何功能。

神经元被胶质细胞支撑住,胶质细胞提供营养并将神经元隔离开来。

神经元具有一个明显特征,即能够与其它细胞进行联络并传递信息。

一个神经元通常有多个树突,但只有一个轴突。

从细胞体发出的这两种分支,通常称为神经纤维。

轴突的末端是称为突触小体(球形小体)的小突起,它将信息传至其它神经元。

髓鞘作用:

将轴突包裹起来使轴突绝缘,防止信息在神经元之间发生短路即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提高电冲动在轴突中的传递速度。

那些传递最重要、最急需信息的轴突所包裹的髓鞘也最多。

在神经元之间有大量胶质细胞:

作用在于为神经元的成长提供了路线和支架,提供了绝缘作用并给神经元提供营养(髓鞘就是由某些特异化的胶质细胞组成的)。

2、神经元如何放电:

要么放电,要么没有放电

在神经元放电前电位差就称为极化或静息电位,具有约-70毫伏的负电位。

当一个神经元受到其他神经元或感觉器官的刺激时,神经元的细胞膜会迅速打开,让正离子以最高可达每秒1亿个离子的速度涌进来,使膜内电位升高,膜内外电位差减少,这个过程称为去极化。

这一电位的变化过程就叫动作电位。

随即神经元又回复到静息电位,即原来的极化状态,也就是神经元内部电位比外部低。

这一种过程称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

在细胞表面,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就出现了电位差,于是产生了由未兴奋部位的正离子向兴奋部位的负离子的电流。

同样,膜内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也出现了电位差,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从而构成一个电流回路,称为局部电流。

神经冲动的这种传导称为电传导。

动作电位穿过轴突的特定速度取决于轴突的大小及其髓鞘的厚度。

更粗、更厚的轴突的平均速度更快。

三、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称作突触。

突触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突触前成分是指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其中包含许多突触小泡,它储存着神经递质。

突触后成分中含有特殊的分子受体,能接收神经递质。

神经元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叫作突触传递。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反射弧,它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元、效应器5个基本部分组成。

各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除了一对一之外,:

发散式、聚合式和环式

第二节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一、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

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种神经纤维。

是在脑和身体间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神经传导上,脊髓具有两种功能:

一是提供躯体与脑部之间神经双向传导的通路,一是作为脊髓反射的反射中枢,如膝跳反射。

周围神经系统作用:

将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肌肉、腺体和其它器官联结起来。

躯体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和脑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由锥间孔穿出,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脑神经共12对,由脑部发出,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躯体神经系统主要负责控制随意运动,以及将信息传入并传出感觉器官。

植物性神经系统由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

控制心跳、呼吸,管制所有平滑肌器官的扩张与收缩,以及调节腺体分泌,从而维持身体内一切生理变化的均衡。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存在着拮抗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通常在个体紧张而警觉时发生作用,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常使个体在松弛状态时发生作用。

左半球进行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如说话、阅读、思维、推理

右半球的强项则在于非言语领域,如空间关系的理解、对模式和图画的再认、音乐和情绪表达。

 

二、内分泌系统:

是身体的另一个联络系统。

影响了身体其他部分的功能或生长,并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

它与下丘脑有着密切联系。

人体的内分泌腺:

脑垂体腺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位于下丘脑之下,也被称为“主腺”,因为它分泌多种激素(例如生长激素,性腺激素,泌乳激素),并控制着其它内分泌腺的功能。

甲状腺:

其功能可促进全身细胞的氧化作用,增进新陈代谢速率,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及骨骼的发育。

副甲状腺:

调节血液中钙与磷的浓度,以维持神经系统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胰腺:

胰腺具有外分泌与内分泌两种腺体的特征。

胰腺的外分泌腺部分,可分泌消化酶进入肠道;而其内分泌腺部分,则可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肾上腺:

有左右两个,外层为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为维持体内钠离子与水份的正常含量。

内部为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功能为兴奋交感神经,可增高血压、加速心跳、使胃肠肌肉放松、放大瞳孔等。

性腺:

功能在使生殖器官发育、第二性征的发育等。

第三节脑脑扫描技术主要包括脑电图(EEG)、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PET)超导量子干扰仪(SQUID)。

人脑的构造主要包括脑干、小脑与前脑。

脑干包括延脑、脑桥(桥脑)、中脑、网状结构(网状系统)。

延脑连接着脑和脊髓,控制着身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呼吸和心跳,被称为“生命中枢”。

桥脑是位于延脑之上的球状结构。

它联结着大脑二半球,由许多神经束组成。

其功能为传递运动信息,协调肌肉并整合身体左右部分的运动,调节控制睡眠。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和桥脑之间,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

网状系统从延脑伸展出去,穿过桥脑、中脑,然后进入前脑。

它是由许多神经元错综复杂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

其功能主要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小脑位于脑干背面,分左右二半球。

其表面的灰质称为小脑皮层,内部的白质称为髓质。

其主要功能为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前脑包括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

丘脑和下丘脑共同组成了间脑。

丘脑隐藏在前脑后面功能主要是信息中转站。

下丘脑正位于丘脑下方。

功能:

保持内部平衡状态,即维持身体的稳定内部环境;产生并控制着对物种生存很重要的行为。

边缘系统由一些油炸饼圈状的结构组成,包括杏仁核、海马、穹窿等,它位于大脑内侧最深处的边缘,与大脑皮层相连。

对情绪、自我保存、学习、记忆有着重要作用。

大脑大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是脑最前的部分,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

其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3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将大脑分成二半球)、顶枕裂。

这些沟裂将二个半球都分成了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

大脑半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

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它负责脑回之间、各个叶之间、二半球之间以及皮层与皮下组织的联系。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胼胝体,将两个半球连接在一起

大脑皮层: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初级运动区位于额叶,主要负责身体的随意运动。

皮层运动区的机能定位和躯体感觉机能定位特点:

1躯干、四肢与运动区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颠倒的。

即头部以下躯干、四肢的运动由对侧皮层支配,运动区由上至下支配下肢、躯干和上肢运动。

2头面部运动和运动区的关系是正且直的。

即运动区由上至下支配额、眼、舌、吞咽运动。

3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越精细复杂,在皮层的投射区越大,而不取决于各部位实际大小。

皮层内所占空间越大,该身体部位就越敏感。

初级感觉区。

体觉区位于顶叶;听觉区位于颞叶对特定音调做出反应。

视觉区位于枕叶语言区位于左半球皮层的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而是将大脑皮层其他区域的信息进行整合。

分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3、脑功能学说:

定位说认为心理功能定位于某特殊区域。

每个心理功能都需要几个脑区域的相互作用,但是这些区域中的任何一个受损都会扰乱其功能。

整体说提出了均势原理: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对学习产生均等程度的作用;总体原理:

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部位无关。

机能系统说: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系统的机能定位。

脑可以分成3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它由枕叶、颞叶、顶叶、相应的皮层下组织构成。

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它包括额叶的广大区域。

 

第三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也就是说,它是觉察到来自身体或外界环境的刺激的过程,是一种物理能量对感觉器官的激活。

刺激是使感觉器官产生反应的任何物理能源。

刺激在种类和强度上都不同。

不同的刺激激活不同的感觉器官。

二、感觉的编码:

依靠一种称为感受器的特殊细胞,感受器可以觉察到刺激并将其转化成神经冲动。

三、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

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

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阈限是一种刺激能引起感觉时所需的最低强度。

即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

50%的次数能觉察出的最小刺激值确定为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即能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即对刺激越敏感。

差别阈限:

能觉察出二个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的最小差别量也称为最小可觉差。

操作定义是:

50%的次数中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变化值

韦伯定律即最小可觉差与最初刺激强度成定比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不适用于极端刺激条件下。

费希纳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

P=KlgⅠ(P:

感觉强度,Ⅰ:

刺激强度,K:

常数)斯蒂文斯乘方定律(幂定律):

P=KⅠn感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四、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

长时间接受持续不变的刺激后感觉能力的一种调节。

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或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相互影响的结果。

分二类:

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因一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其他感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某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会降低另一感觉的感受性。

另一种形式是感觉补偿,即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补偿作用的现象。

联觉也是一种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它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第二节视觉一、光波与视觉光用波长来测量。

波长是波峰间的距离,可见光谱中光波的长度、强度(振幅)、纯度决定了色调、亮度、饱和度。

色光混合造成的视觉现象规律主要有:

互补律:

若二种色光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则这二种颜色互为补色。

每种颜色都有对应的补色。

间色律:

二种非互补色相混合,会产生一种中间色,其色调视原来二种颜色的比例而定,哪种颜色所占比例大,就接近哪种颜色。

替代律:

以任何方式混合产生的颜色相同的混合色,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受原来被混合颜色的具体光谱成分的影响。

色光混合是加法原则,三元色是红、绿、蓝颜料混合是减法原则,三元色是红、黄、蓝。

二、视觉系统视觉的形成依靠物体直接发出光,或依靠物体将照到其上的光反射到眼睛里。

光穿过角膜、瞳孔、水晶体,最后到达视网膜,图象到达视网膜时,相对于其最初位置它是颠倒的

视网膜上有感受细胞,即视杆细胞(棒体细胞)负责弱光下的视觉和视锥细胞(锥体细胞)负责清晰视物和颜色感觉,在亮光下。

视锥细胞最密集的地方是视网膜上的中央窝。

中央窝上没有视杆细胞,但在中央窝之外其密度却最大,然后越接近中央窝边缘密度越小。

盲点:

视神经穿过视网膜的地方没有光会使视细胞中的感光色素分解,产生神经冲动。

视细胞视杆细胞含有视紫红质,视锥细胞含有视紫蓝质,它们遇到光时成分就会发生化学变化。

然后神经冲动被传递到视网膜中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再通过视神经传递到脑。

视觉的中枢机制在于大脑皮层,其中有视觉皮层区(主要位于大脑枕叶)

皮质里的许多高级神经细胞是极其专门化的,只有一种特定形状或模式的视觉刺激才能激活它们,该过程称为特征觉察。

这些神经细胞就被称为特征觉察器。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色觉与色盲视觉对比马赫带视觉适应后像闪光融合)色觉的三色论:

视网膜上有3种视锥细胞,一种细胞对蓝紫色最敏感,一种对绿色最敏感,第三种对黄红色最敏感。

被激活的这3种细胞的相对数量影响了颜色感觉。

相对过程论,视网膜中有三对感受细胞,在运作中相互拮抗。

一种是蓝黄细胞对,一种是红绿细胞对,一种是黑白细胞对。

黑白细胞对负责感受亮度。

色觉信息是按层次加工的:

在视网膜水平上是按三色论发生的;而神经冲动在视觉通道上的传递过程是按相对过程说而进行的。

色觉神经机制的最后阶段发生在大脑皮质的视觉区。

(二)视觉对比:

由于光刺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同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马赫带是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黑的现象。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

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从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

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从而使亮区的边界显得更亮。

明视依靠视锥细胞,暗视依靠视杆细胞,明适应比暗适应要快得多。

闪光融合断断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产生融合的感觉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最重要因素是闪烁光的亮度

第三节听觉一、声波与听觉声音实际上是空气分子有规则的物理运动,是一种振动源引起的波状模式。

声波具有频率、强度和波形:

音调、音响、音色

二、听觉系统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功能是收集声音并将其带入耳的内部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鼓膜将外耳和中耳分离开。

声波到达时它会振动。

声音越强,鼓膜振动越多。

然后振动被传至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蹬骨),这些骨头将振动传至卵圆窗。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它将声音振动转换为能被传递至脑的形式。

耳蜗里面有能对声音做出振动反应的液体。

耳蜗分鼓阶、中阶、前庭阶。

基底膜将鼓阶和中阶分开来。

基底膜上分布着许多听觉感受器即柯蒂氏器。

三、听觉理论共鸣论(部位论、竖琴论)赫尔姆兹于19世纪提出因为人耳能接受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

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仅为10:

1。

行波论贝克提出行波论较好地解释了500Hz以上的声音。

但频率低于500Hz的声音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

频率论(电话论)1886年费尔提出了频率论齐射论韦弗尔

第四章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认识的是事物的综合属性,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所认识的事物必须是直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