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2027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

《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docx

课标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专题试题打包14套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2019贵州贵阳模拟)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

据此可知(  )

                  

A.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B.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

C.“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D.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历史文物和历史书籍中关于“中国”称谓的记载具有一致性,可以印证“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故选C项。

材料无法说明中国人世界观的形成、西周的疆域,故排除A、B两项;考古和文献必须互为印证的说法太绝对,D项错误。

2.(2019东北三省三校一模)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

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

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

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特悬:

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

答案  D 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

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

D项符合题意。

3.(2019河南郑州测试)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答案  A 材料中“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从疆域扩大的角度说明了分封制对西周的影响,故A项正确。

4.(2019河南安阳模拟)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

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

这表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宗法制度已经出现

C.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并不成熟

答案  B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

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宗法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可知,王位世袭制在商代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

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商代的世袭制已较为完善,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济南模拟)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

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今河南省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

这说明当时(  )

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

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

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晋文公因为周王的册封成为霸主,晋文公号令诸侯的时候,周王“被召唤赴会”,说明尽管周王室衰微,但毕竟还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借助周王可以名正言顺地号令诸侯,故选C项。

当时处于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B项错在“直接”二字;D项错在“彻底”二字。

6.(2018河南郑州质检二)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文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以商鞅个性作为研究角度,改革开放前某学者以阶级斗争作为研究角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以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作为研究角度,探讨了商鞅的死因,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说明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故A项正确。

根据史学理论,某些历史问题在事件发生的年代由于受政治压力等因素的制约,研究可能会出现失实的情况,而年代久远这种压力淡化,研究可能反倒更加理性客观,故B项错误;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的史观左右不了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根据史学理论,历史叙述方式不能决定历史结论,故D项错误。

7.(2018吉林模拟)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大的局面,这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D项错误。

8.(2018安徽合肥二模)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答案  C 材料中的“封建时代”即分封时代,这一时代实行贵族政治,而郡县时代实行官僚政治。

“封建的四次反动”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贵族政治逆历史潮流,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故C项正确,B项错误。

从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思潮,故D项错误。

9.(2018山西太原一模)

记述

出处

二世还至咸阳,曰:

“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

未就,会上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秦阿房一名阿城。

在长安县西二十里。

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

周五里一百四十步

(宋)宋敏求《长安志》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前三则史料都记述了秦营建阿房宫但未建成,第四则史料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结论,故D项正确。

通过第一则史料可知,秦始皇认为咸阳朝廷较小,因此营建阿房宫,故A项错误;文献记载尽管不同,但仍然具有较大价值,故B项表述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故C项错误。

10.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  B 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使得世家大族掌握着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出郡县制的基础动摇,D项错误。

11.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汉初分封王侯的办法,使地方势力迅速发展,易导致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西汉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西周政治体制不同,故B项错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子弟为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突出了对刘氏皇位的拥护,故C项正确;汉承秦制,故D项错误。

12.(2018广西三市联考二)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可推知(  )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架构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答案 B 据材料中由“封国国名为主”到“数量骤减”、由“绝少以郡命名”到“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可知封国减少和郡县增多的史实,意味着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故B项正确。

“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加上郡名成为主流”,不能说明宗法制完全退出政治架构,故A项错误;从“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到“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强调的是以郡为主导的区域理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和“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均表明封国的减少,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湖南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

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

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皇室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

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

说明理由。

(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夫之对秦制的观点。

(8分)

答案  

(1)作用:

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

推翻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

肯定:

是。

理由:

部落、家族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否定:

不是。

理由:

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任选一种观点并言之有理即可)

(3)观点:

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亲疏进行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

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了分封导致的战乱,为百姓之福。

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14.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

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材料二 廷尉斯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通“跨”)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顾炎武:

“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刘绍玢:

“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形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

(8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16分)

答案  

(1)分封制:

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

为君主管理地方。

(8分)

(2)都吸取历史教训;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8分)

(3)认识:

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

(8分)诉求:

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8分)

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一、选择题

1.(2018课标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

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

图中反映的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

2.(2019山东威海模拟)《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

答案  B 材料中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种植五谷、树桑、种菜及养家畜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的特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3.(2019广西柳州质检)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管子》则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这种城市规划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D项正确。

“因天材,就地利”说明当时城市规划有标准,规划不混乱,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城市规划秩序的不同主张,没有涉及如何设置城市功能区(市:

商业区,坊:

居民住宅区),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的职能问题,且根据史实可知战国时期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项错误。

4.(2018广东珠海模拟)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从西周到战国,青铜器从豪华精美到朴素实用,说明其使用者——贵族的政治经济实力下降,故选B项。

材料没有体现战乱与青铜铸造业衰落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铁器和青铜器使用的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5.(2019吉林模拟)“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材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答案  C 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反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

A、B、D三项所述材料均未涉及,故A、B、D三项错误。

6.(2018重庆质测)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

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答案  B 材料意思是贵族裘卫用物交换田地,并有授田仪式、换田手续和凭证。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和转让。

材料这一事件的出现动摇了井田制,B项正确。

材料未反映贵族权重和世袭制巩固,A项错误;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而非分封制,D项错误。

7.(2018安徽宿州质检)据古代文献记载:

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

答案  D 材料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就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8.(2016课标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

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

9.(2018山东潍坊模拟)《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答案  C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

10.(2019广东广州模拟)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答案  B 自秦汉以来中国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并非小国寡民,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图片相符,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棉纺织业此时还未出现,故D项错误。

11.(2019河南焦作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主要反映出(  )

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  C 根据材料“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可知官商结合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12.(2018广东珠海模拟)《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测(  )

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答案  C 据材料“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可知田庄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大部分是自己生产的,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019安徽合肥模拟)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为官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至汉文帝统治前期“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3分)

答案  

(1)做法:

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

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

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

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