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1702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

《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题集1.docx

高等教育学题集1

高等教育学题集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概念:

中世纪:

高等教育即“大学教育”。

19世纪后半期以后:

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

2、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

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的文化:

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3、教育的目的:

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4、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

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

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

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个体社会化)

5、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

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品质的形成和潜能的发展)

6、学制:

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

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学制是教育在伴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内部规律的要求不断加以调整,完善和规模化而逐渐形成的.

7、学位分为:

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

结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9、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0、专业:

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1、学科:

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风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12、教学原则:

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

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3、课程:

狭义的课程:

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

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4、高校专业教学计划:

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

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5、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

指导文件。

分为3部分:

说明、本文和附录。

16、教材:

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7、教学方法:

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18、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

19、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

〈15%精英教育

15%〈50%大众教育

〉50%普及教育

简答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v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政权+财权+意识形态)

v决定了受高等教育权利(谁有机会接受教育及接受何种教育)

v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管理体制)

v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v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个体政治化)

v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统治人才的再生产)

v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教育民主化:

机会均等、民主参与)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v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供给保障、需求刺激)

v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v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v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科类结构—产业结构,层次结构—技术结构,形式结构—消费、分配结构,地区结构—经济区域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v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培养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v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专门人才的结构)

v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私人收益率)

5、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v通过传递与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v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6、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P25看一看可大可小(结合本校特点论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v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v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重要的社会职能

v(三)各种形式的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新的社会职能关系

v现代高等学校的三种主要社会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v三大职能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顺序,这个顺序也可视为它们的重要性顺序:

v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最重要的社会服务工作,任何时候都应把它摆在中心地位;

v发展科学也很重要,否则现代大学的质量与水平就很难提高;

v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必要的,否则高校就会脱离社会实际。

v办学必须坚持以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7、什么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实施宽口径、

适应性强的教育。

专才教育则相反。

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二者联系很紧

密。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1、当代科技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使然。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的需要。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3、现有国情的选择。

8、(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v1、适度发展。

v2、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v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v4、发展终身教育。

7.1高校教师的作用:

v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技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v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v(培养高层次人才;学术研究;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7.1高校教师的任务: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

7.1高校教师的特点

v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v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创造性体现在备课、上课、科研、做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

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怎样理解高校教师的创造力特点)P173

v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7.1高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v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建立激励机制,以奖励或晋升)

v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要有激励机制)。

7.3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v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入学考试制度、入学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分配、对教学的要求。

v大学生的经济生活:

居住条件、消费水平、经济来源、大学生资助状况。

(分化严重:

家庭条件好的奢侈,困难生比重很大,学费和生活费难解决。

v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建设)

v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7.3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v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v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7.3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v加强理解和沟通。

v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品行、学识与才能)

v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以生为本)

9.1(论述高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特殊形式:

v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v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v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9.1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v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v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自学和科研能力)

v促进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9.1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v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v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v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v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也应当与其他途径紧密联系,共同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9.1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大增强:

v独立性(对教师的依赖下降,自学能力提高)

v自主性(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计划、自己选择发展方向)

v探索性(以部分直接知识为认识对象,尝试进行科学研究)

v三大特点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强的,这为他们成为能进行独立的、创造性工作的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2(论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内涵:

v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

v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v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密切联系。

知识积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又是知识积累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v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教学内容的探索性、实践性)

v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方法的训练)

v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v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考察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2(论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内涵:

v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的。

v学生的主动性,除了以积极、能动地学习这一形式表现外,主要是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到实现。

v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

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v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v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v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10.2高校专业教学计划组成部分:

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

10.2学分制教学计划:

强调课程的总学分数和每门课程的学分数。

它是弹性的计划。

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10.3课程建设内容:

v教师梯队建设;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v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

v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目标:

v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合适的教材、完整的教学资料;

v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

v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v有科学的考核手段。

11.1课堂教学:

备课、上课、课后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

(简述高校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v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v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补充有关内容;

v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

(简述如何上好一节课或上课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v遵循教学原则;

v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v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v使用准确、生动、清晰的教学语言;

v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v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11.1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

v

(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v

(2)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v(3)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v(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

程的不断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1.2大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组合

选择依据:

v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v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要求;

v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v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

v教学条件允许。

v(“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判断是否“贵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优化组合:

v任何方法与手段都是具体的,各有独特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14.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性原则(内涵:

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14.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与各原则的精神实质:

v1.方向性原则(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

v2.疏导性原则(内涵:

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

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v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要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既要

提高思想认识,又要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v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内涵:

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

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

14.3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与各方法的精神实质

v1.调查研究法(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去寻求本质,

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

v2.说理启迪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

v3.情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

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v4.榜样教育法(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

v5.参观访问法(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

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14.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v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即“两课”(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思品课)教学

v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v3.党、团、学生会活动

v4.校园文化(校风校纪,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设施,科技、文娱、体育等实践活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学生的社团活动和时尚思潮)

v5.社会实践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

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其构成主要包括:

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4.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

指按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而确立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指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

5.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

(专科、本科、研究生)

6.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7.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8.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

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既涉及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特长等问题,又涉及它们的规模、科类、形式与层次等问题。

(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9.威斯康星思想: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也可做判断题)

10.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的基本指针。

如果是简答题,还应加上: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高等教育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3.通才教育:

以培养通才(即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通才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通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4.专才教育:

以培养专才(即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专才教育注重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

特征如下:

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15.英才教育: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属英才教育阶段。

英才教育论的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才,即具有突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某方面或多方面做出杰出的创造性贡献的人。

英才教育论主张国家应承担高等教育的全部投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

教育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管理才能培养。

16.大众教育:

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

大众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外,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行业的人才。

高等教育经费由国家、政府提供一部分,主要来源是社会和个人投资。

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极低。

(注: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属英才教育阶段;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

超过50%属普及教育阶段)

1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体制),指国家在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的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一般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和细胞。

18.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19.高等学校学制:

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整个学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学制是学制中的最高层次。

20.学位制度:

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21.教师专业化:

①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③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2.高等学校教师:

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他们不仅担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还对国家科技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3.专业:

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门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24.专业特色:

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

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上。

25.学科:

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

26.课程:

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27.教学大纲:

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8.教材:

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分为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

29.高等学校教学: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30.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了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活动形式。

其基本形式有:

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31.课堂教学:

指有固定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

32.高校教学管理:

就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33.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水平、质量、过程、方法等的意义、作用、目的的判断和推论。

(教学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但这种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根据,要以评估为前提)

34.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是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它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