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docx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开封市书店街为例
摘要: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财富,不可多得、无法再生、弥足珍贵,是城市的一张名片。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其保护与开发更新。
本文笔者通过对开封书店街的调研,结合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保护的建议,以及更新设计的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书店街保护更新
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从保护的“无意识”到“有意识”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尽管当下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但就现状而言还存在诸多弊端。
某些地方政府把文化遗产作为吸引大量游客的资本,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引起了许多新问题,究其根本源于没有清晰认识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真正意义。
另一方面,当下国内历史街区改造案例中能做到保护与更新恰到好处的实例是比较少的,保护与更新的实施方案需要基于大量关于场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性的调查研究,从而达到适度的最佳状态。
此外,历史街区的改造政策存在房屋产权不明晰、法制不健全及利益分配不均等弊端。
下面笔者以对开封书店街的几个方面分析为例,来分析中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并提出对策。
1.研究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
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哈尔滨的中央大街,青岛的八大关。
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是财富,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
著名学者葛兴光教授说过,城市要有一些让人有“念想”的东西,这才能唤起我们的历史记忆,才会对它有依念之感。
书店街是我国唯一以书店命名的街道。
其历史可溯到北宋时期,明代史称为大店街,店铺云集,为全城最为繁华的街市之一,清乾隆时该街道因经营书籍及文房四宝闻名,正式称为书店街。
书店街位于开封古城中心商业区,北有宋都御街和龙亭景区,南临相国寺,全长620米,宽18米。
东西走向的河道街、徐府街在书店街中部相汇,将书店街划分为南书店街与北书店街。
南书店街南起鼓楼广场,北至徐府街东口。
长313m,宽15m,沥青路面。
街中路西通酱醋胡同。
明代为大店街,清称书店街,街内店铺多经营笔、墨、纸、砚、书籍,街分两段此街在南,故得名,纵贯市区主要交通干道,为商业经济繁华区。
现街内店铺已全部恢复明、清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古朴典雅,显示出古城风貌。
20世纪30年代书店街中设有书店、文具纸张店、笔墨庄(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广益书局、开明书店、鲍乾元笔墨庄、邱文成笔庄、梁苑锦南纸庄、环文阁、惠昌山房等200多家。
除了书店、文具纸张、笔墨庄以外,也有不少其他商铺,比如味莼楼饭庄、容芳照相馆、王开照相馆、五美德酱园等,特别是南书店街路东的晋阳豫和包耀记两家相邻的南货庄,至今门面尚在,十分引人注意。
近年来,书店街曾得到多次整修。
上次整修改建于1987年,改造面积达14900m2。
以清末民间小型建筑为主,保持古城街道特色。
共有商家两百多户,其中经营图书和琴、棋、印、画等文化商品的就占了120家。
2011年,为保护历史建筑原真风貌,开封市政府再次对书店街进行全面整修。
着力展示大宋古都历史文化、将古街保护和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重现以品赏展销书刊字画、文房四宝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街风貌。
现在书店街云集着大小书店40多个、文化用品商店100多家,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持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坚守着古街风貌。
书店街大部分是清末明初的阁楼式建筑,朱栏雕窗、坡顶花脊,古朴典雅。
还有部分是中西合璧建筑,精巧别致,妙趣横生。
美轮美奂的古建长街,显示着开封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街两侧建筑风格可分为两类,一是经修复和改建的明清建筑样式,另一类是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样式。
明清风格建筑多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建筑下层多为商业店面,上层为悬挑木阳台阁楼,阳台由黑色或红褐色木柱支撑,其上部雀替、额枋等建筑构件雕工精美。
民国建筑样式多为砖混结构,屋顶有坡屋顶和平屋顶两种,建筑中的中式彩绘和西式线脚等细节显示出了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2.书店街街区保护现状
2.1街区物质空间环境分析
2.1.1街区具体位置研究确定
街区基地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中心位置(如图1)。
老城区是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城历史文化特色的突出代表,主要发展第三产业,以文化旅游、图1
休闲、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主。
基地东侧的河道街、南北向的书店街、及南端东西向的鼓楼街均为开封市的主要商业街区。
周边分布有商业、学校、政府、医院等设施,并散布多个旅游景点。
2.1.2街区空间分析
2.1.2.1街区空间结构
书店街在空间上呈南北向单街式走向布局,横截面呈现“U”字型,中部道路低沉,两侧商业居住建筑高耸。
街区狭长,具体分布情况如图2。
2.1.2.2街区功能结构与层次
新建住宅区:
位于北部,以多层住宅为主,行列式布局。
传统住宅区:
在街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1-3层的底层自建民居为主,住宅以院落围合式为主。
图2沿街住宅区:
沿街住宅充分发挥沿街面的商业价值,肌理主要由巷·院组成。
住宅多表现为沿街是商业,里面为住宅,或底层为商业顶层为居住功能。
沿街商住混合模式住宅如图3示。
图3
2.1.2.3街区走向
书店街北接宋都御街和龙亭景区,南临相国寺,全长620米,宽18米。
东西走向的河道街、徐府街在书店街中部相汇,将书店街划分为南书店街与北书店街。
街区南北向单街,狭长。
2.1.2.4空间节点
街区在空间上主要以原有的一些老字号店面为主要节点,部分保留了原先的模样,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更新与改造。
主要空间节点有:
北书店街的新新饭店、隆昌茶庄、乐仁堂、新华书店购书中心、新华读者俱乐部、苏豫阁画廊等等。
南书店街的晋阳豫、华夏琴行、包耀记等等。
2.1.2.5传统店面现状
书店街传统的店面主要是一些一直以来保存下了的未经过较大翻新变化的建筑店面。
例如:
新华书店、晋阳豫、乐仁堂、隆昌茶庄华夏琴行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主要传统店面现状保护如图4示。
新华书店晋阳豫
乐仁堂隆昌茶庄
图4
2.2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梳理
2.2.1相关历史沿革
书店街是我国唯一以书店命名的街道。
其历史可溯到北宋时期,明代史称为大店街,店铺云集,为全城最为繁华的街市之一,清乾隆时该街道因经营书籍及文房四宝闻名,正式称为书店街。
书店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
当时这里名为“高头街”,与大宋皇宫相毗邻。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高头街一带是东京城里最繁华的街市,“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交易的商品主要有衣物、书籍、字画、古玩以及中药等。
到了明代,这里易名为“大店街”,店铺云集,仍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
而它被正式以“书店街”冠名,则是大清乾隆年间。
清代开封为中原文化中心,文化产业极为兴盛。
书店街以经营书籍字画、文房四宝而闻名,当时的名店就有“振兴隆”、“德五祥”、“凤麟阁”、“博雅斋”、“环文阁”、“惠昌山房”、“陆房山馆”等十几家。
街上的建筑古朴典雅,书店鳞次栉比,碑帖字画充盈市面,“书店街”这个名字便随着墨香飘逸而出了。
“书店”,乍听起来是个颇为“现代”的称谓。
数百年前能够以它为街道命名的人,想来实在令人深怀敬意。
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个特色鲜明的名字,书店街的文化气息才得以绵延至今。
进入近代,两合书店、大东书店、六合亭书店等真正以书店冠名的商铺相继在书店街登场亮相,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全国有名的印书馆也竞相来此开设分店,加上这里原有的鲍乾元笔墨店、邱文成笔庄等驰名老店,书店街声名赫赫,成了整个中原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一条街”。
纵观中外,以书店命名的街道并不多见。
与北宋开封同名的日本东京有一条著名的“神田书街”,是在1890年以后才逐渐成为书店聚集区的,距今不过百余年。
即使从清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店街”算起,开封书店街的历史至少也已经延续了300年。
2.2.2建筑艺术信息
书店街大部分是清末明初的阁楼式建筑,朱栏雕窗、坡顶花脊,古朴典雅。
还有部分是中西合璧建筑,精巧别致,妙趣横生。
美轮美奂的古建长街,显示着开封文化的独特魅力。
3.街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保护与更新力度不当
书店街自身特色保护不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书店街传统的文化韵味正在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雅与俗、传统与开放、古典与新潮的搏击中,这条街固有的文化韵味正在受到干扰,喧嚣中的书店街少了宁静,少了雅致。
虽说书店还在,神韵却已渐行图5
渐远。
人声鼎沸中的书店街如图5。
3.2街区内饮食、服务及现代商业店铺的入侵
表面复苏,缺乏管理。
据统计,书店街的书店和文化用品商店的数量已经占不到整条街的50%,各种小吃店、箱包皮具店、精品店、服装店、鞋帽店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上,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生意倒是十分红火。
而晋阳豫、京古
斋等一些过去开封有名老店,却显得过于清静。
商业、饮食吞噬的书店街如图6示。
图6
3.3广告牌的视觉污染
为求商业效益竞争,喧宾夺主。
在书店街,发现一些店家为了吸引顾客,把广告牌做得很大,把雕刻精致的栏杆遮挡得严严实实。
这些广告牌大多使用现代装修装饰材料,配以艳丽的色彩,与古建筑风格反差很大。
这些建筑造型古朴典雅,雕刻彩绘等建筑细部做工精致。
整体建筑风格极具地域特色,如此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巷,视觉效果却极其不佳。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广告牌对古街巷的视觉污染。
3.3.1广告牌的尺寸未加限制
书店街的广告牌相对于一般古街的广告牌尺寸过于硕大,一些广告牌甚至遮住了整个二层楼(图7)。
古典建筑的三段式的屋身被遮挡得严严实实,这对于外立面古色古香的街道来说简直是一次毁容。
在《街道的美学》一书图7中,芦原义信先生把街道建筑物本来的外观形态称作“第一次轮廓线”,把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称作“第二次轮廓线”。
人们欣赏古街就是因为古街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群,即街道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但书店街中作为“第二次轮廓线”的广告牌却占据了街道“第一次轮廓线”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面积,严重妨碍了人们对古街原有建筑立面的欣赏。
3.3.2广告牌的位置与高度设置不当
与《街道的美学》中日本街道广告牌所出现的问题不同,开封书店街的广告牌不是垂直于建筑外立面的突出物,而是紧贴并平行于外立面的:
一些店家为了吸引顾客,把一层广告牌做得很大,广告牌跨越两个楼层或者直接挂在二层楼阁的栏杆上,把雕刻精致的栏杆遮挡得严严实实,严重影响建筑外立面的观瞻。
后者对街道视觉形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更甚于前者。
前者的广告牌只是行人在街道中行进时对人们感知建筑外立面有所影响,而后者的广告牌完全遮挡住了建筑外立面,无论行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清建筑全部的外立面。
被广告条幅包裹了的建筑二层(图8)
图8
3.3.3广告牌的材料、色彩等与古建筑风格的不协调
书店街的广告牌多运用现代材料和艳丽的色彩,与古建筑风格反差过大(图9)。
有些广告极力追求醒目、显眼和商业效果,不注重古建筑环境协调一致。
对于装饰较少的现代建筑来说,广告牌可能会起到装饰和亮化的作用,但对于古色古香有着精美雕刻和彩绘的古建来说,绚丽妖艳的广告牌将是一场灾难。
它不仅破坏了街道建筑风格的一致图9
性,还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后果。
3.4洋文化的渗入与冲击
时值圣诞节,我们小组一行人来到书店街的时候发现,许多业主为了商业效益,使更多的顾客光临店面,在门口放置了一些与传统中国文化毫无关联,并且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西方文化事物,如:
圣诞树、圣诞老人(图10)以及各种各样的礼品盒等。
图10
3.5街区特色文化、特色建筑亟待修复与完善
街区特色文化、特色建筑亟待修复与完善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投入与开发力度,所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首先需要政府作出表率。
街内的特色建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老字号的店铺、伊斯兰建筑、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及各式门楼牌坊。
据了解,为了还原书店街原貌,市政府曾对书店街进行两次保护性改造。
虽然经历两次改造,但是仍无法还原书店街的古典韵味,书店街的建筑在不同程度遭到毁坏,老门脸儿换上了新面孔。
书店街独特的韵味正在一步步的遗失,升级改造、加强管理也迫在眉睫。
4.保护建议:
4.1保护原则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的是由城市化进程推动,带有更新保护的色彩;有的是以旅游开发为动力,带有保护和策划经营的印记。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都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纯粹的物质要素保护层面。
在保护规划工作中,应注意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在物质要素保护规划的同时,传承它赖以生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发源和发展进程。
它的物质存在,既蕴含了其特定建设时期当地人的习俗、礼法、审美等意识形态,反映了人们生活、生产甚至生存等功能性的要求,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形态,必须使它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也就是说,在保持风貌的完整性、传承其历史的真实性的同时,必需保持居民生活的延续性。
为了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在规划中应引入下列原则,指导城镇建设“有序、有据”地进行。
4.1.1整体保护原则
综合考虑街区、巷道、院落、建筑等各个层面的保护问题,综合考虑“实”的建筑形态与“虚”的空间肌理的关系问题,从全方位制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才能保持街区风貌的统一、完整。
4.1.2动态保护原则
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保护与更新,在注入现代化需求与现代化生活节奏的时空下,谋求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多元表达方式。
有的是原生风貌展示,有的是经典场景的再现,而更多的是“旧瓶装新酒”,即在传统风格的物质空间中,融入新的使用要求,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完善其的功能。
4.1.3小规模、渐进式原则
在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小规模改造的方式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公众参与、有利于资金流动以及建筑环境质量的控制。
渐进式改造经济实用地满足居民住房的要求,具有缓解社会矛盾和保护历史人文环境的优点。
因此,在旧城改造、历史街区改造等工作中,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是较为常用的手法。
同时,这种一事一议的工作模式,减少了工作中的阻力,对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4.1.4居民参与原则
通过政策导引、制度改革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传统风貌的保护成为当地居民谋求发展的自觉行动。
街区的风貌与整体环境关系到每个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是由居民的日常生活构成的,大家的集体参与,可以将“传统风貌”这一历史上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4.2保护方法建议
4.2.1以人为本的保护更新机制
以人为本的保护更新机制即让街区居民成为改造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在整个改造项目的进程中,从发现问题、提出保护更新方案,到最终实施方案以及过程中所涉及的责任、资金的分配等各项环节,居民能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拥有话语权。
这种机制能够改变以往作为弱势群体的街区居民的被动、服从状态,其本质是让居民争取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空间,使得改造方案更符合居民的现实需求,更利于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开封书店街的更新试验项目制定了公众参与和社区行动计划,其内容包括现场查看、分组讨论、问题汇总及更新计划拟定。
居民自己对房屋和街区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将调研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之后分组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将问题汇总为三类,即扩展公共活动空间、房屋外观改造、居住空间及院落改造。
在更新计划拟定阶段,居民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整治要求,分别从改造手段、责任分配、资金来源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4.2.2坚持保护为主,把握保护与更新的力度
保护与更新力度不当会直接造成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或是引发许多后续的社会问题,因此适度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是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更新力度的确立必须基于大量详实的调研基础之上,对于不同的文化遗产应差别化对待,采用多种类型的改造模式。
根据开封书店街的实际情况,应采取以保护为主,更新适度的原则。
现存大多数历史街区的改造属于此种类型,即以保护为主,采取适度更新。
这类改造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历史街区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下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
更新只是以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手法。
适度更新策略的拟定需要对场地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及全面的现状综合调研,包括对场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网络结构等多个层面对历史街区现状进行记录和评价,将调研的基础资料汇总分类,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相对于以往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无差别化对待的粗暴模式,这种缓和的、适度的更新方式更利于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改造层面,适度更新策略必须依据调研情况对街区内建筑进行详细分类。
开封书店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项目中,将街区内的建筑分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和新建建筑四大类。
各类中又依据建筑构架损毁的情况以及现存建筑与历史风貌协调的程度对其进行细分,将“危房”与“旧房”严格划分开来,对每一小类建筑分别采取保留、修缮、改善、整饬、拆除、新建等更新力度不同的实施策略。
基础设施改造层面,适度更新体现在其规划设计的制定需要依据历史街区特殊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照搬常规的城市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诸如在管线设施的规划上,由于传统街巷空间尺度的限制,需要采取新材料及新技术来完成安装、运行及检修的要求。
此外,历史街区的街道格局通常满足不了消防通道、转弯半径等相关规范,此时应尽量保留原有街道格局的尺度,通过控制街区内的交通方式来满足现状的要求,并安置足够数量的消防设施以降低安全隐患。
社会结构层面,当下大多数历史街区面临人口结构失调,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街区逐渐衰败的经济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离开老城另寻出路。
通过适度更新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街区会出现焕然一新的面貌,从而吸引更多的游人,带来经济上的改善。
更新策略需重视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俗文化提供展示的空间,激活老城的人文气息,以增强历史街区独特的魅力。
4.2.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并重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真正意义在于,保护和更新以历史建筑和街区格局所构成的物质聚合体,以及街区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邻里关系、居民生计模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脉络在当下得到延续,并建立起一个持续健康的发展空间。
这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并重的保护更新策略使历史街区能够延续其独特的人文氛围特质,避免其沦为躯壳与灵魂相互分离的畸形体,从而成为一个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
4.2.4住房产权归居民所有
历史街区中住房产权大部分应为居民所有,同时地方政府要向居民表明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拆迁行为,并在房屋维护上给予居民相应的资金补助。
住房产权私有化从根本上提高了居民改变破败现状的自主性,使得街区内逐渐开展起小规模的改造活动。
与政府单方面的投入相比,这种长效自主性的改造模式顺应了可持续发展之道,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4.2.5设立专业保护机构
专业保护机构的设立有利于街区改造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这些机构拥有相应的法制权利,能够监督约束改造项目的决策及整个实施过程。
成立历史街区保护委员会,对街区的评估、
保护、维护、日常使用和必要的更新进行研究、咨询、监督管理和协调,通过法律授予其相应权利,作为保护开封书店街历史街区的“安全屏障”。
5.更新设计手法
5.1修缮与保存
根据开封本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分布特征和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范围,将历史文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并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进行整体保护,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又能从全市范围完整地保护好名胜古迹与古城的历史文化圈。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城三片”、特别是唐宋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仅存的街区,是台胞祖居地、闽南特色的民居和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生活是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所在;历史文化街区既是文物、历史建筑的集中展示区,又是百姓的生活区,其间的民居大都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不配套、生活环境较差。
改造过程中由留住人员对房屋进行恢复原样的修建与扩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全过程监督。
同时应制定出相应的修改建设原则,在保证居住安全的条件下,以“整旧如故”为原则,在第一期改造期间,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不要因为资金问题使那些真正热爱汉味文化的人减少留住可能。
因为开封历史文化不仅要有质量环境,还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的人文环境,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历史文化氛围。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珍贵性,今后一段时间可先在保护规划的管制下,依据文物保护的要求实施保护,遵守《文物保护法》及国际文物保护法规的有关规定,选择适合街区先期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早出台相关条例,逐步使开封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走上法制轨道,与《文物保护法》一起,保护开封特有的历史文化韵味,一点不走样地传下去。
一般来说“保存”建筑占街区总建筑量15%左右。
5.2更新与拓展
在改造中,应注意房屋格局和外部要充分保护传统民居的原貌,但内部可考虑配置煤卫等必须现代设施,以适应现代生活。
要按照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建设;根据紫线规划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依法坚决禁止在保护范围内的非法拆建活动,特别是对深入街区紫线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严格按照紫线保护规定来审批。
要大力拓展外延,扩大街区规模,改变街区区位孤立的现状。
如开辟集历史街区,九龙江江景、现代商业街为一体的步行休闲娱乐区,台湾路、香港路、始兴南,北路辟为步行街;修复中山桥为步行桥,连接香港路;规划公交线路,建设新华西百年老街现代商业步行街,形成完整的旧城步行休闲娱乐区;适当拓宽芳华横路,在外围解决过境交通;保持青年路和修文东、西路的宽度并限制机动车进入;早日拓通九龙江北岸江滨路,恢复旧城历史街区南部的交通畅通。
在如,台湾路沿街店面目前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特色,政府可以考虑出资统一包租,统一规格装修再转租给台湾商人,形成独具特色的“台湾路”。
整治范围还应逐渐扩大到其它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
5.3协调与引资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下,在有限的地域单元内,要维系原有的普通城镇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和谐统一,必须要注重环境容量的控制,明确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从宏观着眼,探索出一条适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
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市区两级政府多个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市政府要确定一位领导具体负责街区保护开发工作,形成定期制度化的协调工作机制。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和开发利用所需资金巨大,例如,经旅游部门估算,把街区纳入市区文化景观区建设,包括城建投入,需投资3亿多元,仅靠政府投资显然是杯水车薪。
为此必须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开封城市特色进行理念创新,构架新的产业优化升级模式;适当放开对街区居民改造自有房屋的限制,允许并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历史街区开发保护领域;政府重点做好收集翔实的资料信息、编制详尽的规划设计、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监督等服务,而具体的建设活动则由业主或开发商按照保护规划自行开展;可以考虑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