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1184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脉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诊脉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诊脉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诊脉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诊脉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脉讲义.docx

《诊脉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脉讲义.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脉讲义.docx

诊脉讲义

诊脉讲义

第一讲诊脉基础

中医诊法一般说有望、闻、问、切四种,分别被称为神、圣、工、巧。

  望,就是用眼睛看,一看这个人,就知道得的什么病,严重不严重,“这太神了!

”,所以叫“神”。

听说有的还能望出气来,什么正气、死气、妖气、财气,这更神,神怪的神,望的高手,首推扁鹊,一看人家蔡桓公的脸色,就知道有没有病,轻重如何,能治时还进言几句,不能治时扭头就走,卷铺盖走人,“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

  闻,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用鼻子闻,一个是用耳朵听,闻一下有什么味道,或听一下你发什么声音,就知道你得什么病,死得了死不了,所以叫“圣”,成圣人了。

不过这并不稀奇,一般人也懂点,譬如一闻,这人口气特厉害,要不是因为午饭时吃了太多的大葱大蒜,那多半是熬夜看世界杯上火了,又或是肠胃消化不好,有积滞;一听,这人咳嗽得厉害,有痰音,那就是这个人的肺或气管出毛病了;这人整天打喷嚏,不是鼻炎犯了就是冷气开太大,感冒了;等等。

其实也不是一定要圣人才能知道的事。

  问,就是问情况,让病人参与进来,大家共同来研究分析这个病情,研究这个治疗方案,毕竟最了解患者情况的还是病人自己,诊病不能光是医生在那里自己搞,让病人自己一边凉快去,这不行!

所以叫工,就是要一步一步,老老实实地去做好每个步骤、细节。

其代表人物就是张仲景,整个《伤寒杂病论》里说的方证、辨证论治,都是这样一点一点收集整理而来的,而且很细致精确,毫不马虎。

  切,就是脉诊和腹诊。

腹诊用摸、按。

摸、按肚子,看胀不胀、实不实、疼不疼,按皮肤看有没有水肿凹陷等等。

另外一个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把脉。

把几个指头在病人手上一搭,就知道是什么病了,绝了,这技巧了不得,所以叫巧。

  其实这几项,都是前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学会了,就都不神,但技巧是都有,不过只要能踏踏实实地学好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要临证时好好做好每一项应该做的工作,就好了。

  下面我们谈谈这个把脉。

现代人把它看得很玄,都说光号脉就能知道什么病、应该怎么治,不用病人开口说话,有的人更以此来作为考量这个医生是不是有本事的唯一标准,“他说不出来就是他医术不好,我找别人去!

”。

大家试想想,这医生要真这样有能耐,那么他也就自己能拿主意了,也不用跟你说什么、求证什么了。

于是这个病人来看病,病人坐医生面前,一声不啍,医生呢,也是,什么也不说、不问,只号脉,号完了开药,病人拿了药就走,回家吃药去了。

你看,要是按这样来诊治啊,是怎么看怎么别扭,所以我们病人啊,不能有那个偏见,而医生呢,可以有这种追求,但不要强求,首先得踏踏实实地把最基本的脉法掌握好,否则高层次的功夫没学到,最基本的也没学好,那拿什么去指导临床实践呢?

其实真正在临床时还得四诊合参,再好好跟病人沟通,详细了解病情,才能找出好办法把病治好。

有时候你跟病人耐心谈话沟通之后,病人自我感觉也会感到轻松了很多的,这对辅助治疗有很大的好处。

  那么对于诊脉,什么脉才是最基本的、必须首先掌握好的呢?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脉是最基本的,得先学好,就是:

浮沉、粗细、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快慢、有没有停跳。

把这几种状态及其含义弄懂了,临床就有把握了。

不要说一开始就想把脉书上的24脉、27脉、28脉甚至三十几种脉都学通学透,区分得很明白,那不可能的。

好象这个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说得很形象,但是一用呢,糟了,到底指下的这个感觉是怎么珠走盘法啊?

又如散脉,“散似杨花无定踪”,多浪漫多有诗意啊,但一上手,糟了,这杨花无定踪又是个怎么样子呢?

又犯糊涂了!

所以古人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写得很形象啊,很好,看上去很清楚,但一上手,问题就来了,搞不清了。

所以我们学脉不能这样学,得先把最基本的学好,基本功练好了,将来再从临床上总结积累,再回头来看书,那时就会真正地明白了:

“啊,原来这就是滑、这才叫散!

”,多好啊,实践、学习两不耽误,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好了,那么到底这个“浮沉、粗细、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快慢、有没有停跳”具体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我准备从下期开始,分期把我的学习经验拿出来跟大家共同研究探讨,一项一项地来仔细分辨。

第二讲脉的浮沉

首先我们先来搞明白这把脉的位置。

我们现在用的一般叫寸口脉,把食指贴着这个掌根(大拇指根部)的那条纹,就是所谓的掌后的横纹,食指放在近肘的方向而不是近拇指的方向,食指边缘紧贴这条横纹(是贴着,不是按住、压住);然后把中指从向肘的这个方向并上去,中指和食指紧紧并排在一起,这时中指会摸到手腕上有一块隆起的骨头,这就是所谓的“掌后高骨”了,然后再把无名指也并上去,跟中指并排在一起,这时候要注意,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了,要稍稍留一条小缝隙。

这时候这个手指就排布好了,看上去呢,三指并排,中指和无名指的中心距离要比食指和中指的中心距离稍大一些。

要是这样叙述不清楚不形象,可以到书店或网上找个图看看,再对照着做一下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里不再赘述。

食指的位置叫寸部,主上主外,上指头、颈、肩这一块的地区,外主体表,皮肤、肌肉这一块,所以也主表证;中指的位置叫关部,主中,由上往下看,是主整个胸腹腔的部分,下面一般可以管到肚脐附近,由外往里看呢,是主除了上面说的表和里头的肠胃(消化系统)以外的全部地区,包括肝、心、脾、肺、胰等全部的器官,所以也叫半表半里,主半表半里证;无名指的位置叫尺部,主下主里,下指肚脐、小肚子以下的部分,包括肾、膀胱、前后阴等,里指里头的这整个的消化系统,主要是肠子,也主里证。

但由于这个胃处在胸腔,所以他虽然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但一般在关部反映的比较多,反映在尺部的比较少。

同理,这个食道由于比较靠上,所以这个食道、气管的问题有时也会反映在寸部,不单纯在关部反映。

  一般,左手主要管左侧身体的区域,右手主要管右侧身体的区域。

千万别搞什么男左女右那一套,否则错了可别怪我。

  好了,下面谈浮沉。

  浮沉在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就是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加了点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着,要不断加力,快要或者已经按到底了,都几乎或者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那么这个就叫沉。

如果浮的时候没摸着,还得稍加点力往肉里按,但又不至于到沉那种地步,那么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当我们三个指头平衡用力向下寻脉的时候,只明显地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或者叫脉上促,就是向上靠的意思;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这种脉,明显与不明显的区别比较严重时就是脉书上所谓的动脉了,“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那个,一般主痛。

哪痛啊,出现在哪个部位,它对应的地方就痛,简单、直接。

  浮呢,主上,主外,主表,跟上头那个寸部相似;沉呢,主下、主内、主里,跟上头那个尺部相似;中呢,主半表半里,跟上面那个关部相似。

  那么为什么这个脉会有浮沉之别呢?

一般来说,就是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来之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这个地方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了,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来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而正气再战败再往里退却,就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要跟病邪作殊死决战,正由于这个力量(气血、津液)的积蓄,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

我们只要守住这一条,以此观脉就不难了。

要是临床上的脉象有变化,好象寸关都明显而尺不明显(正气集结在上中部或中外部打仗,那里可能有病灶;或者是里头或下面津血、气血比较虚,所以这里也可能有问题,津血、气血不到哪里,那里就会不大好使。

)、关尺都明显而寸不明显、又或是寸尺都明显而关不明显(病灶在上和下部,或是中部比较虚弱)等等,我们就可以大致分析出他是哪里有问题了。

这一个原则比较重要,在整个的《伤寒杂病论》脉法里头,这个原则是贯穿始终、一以贯之的,遇到问题,想想这个原则,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包括对《伤寒杂病论》里头的条文的理解。

第三讲脉像有没有力量

那么这个有没有力又怎么个做法呢?

根据上次说的,当我们找到了脉之后,不是就此打住了的,还要继续搞点小动作。

什么动作呢?

就是还得再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这组动作还需要反复做上好几次。

书上称这样的动作叫“举和按”,手指向下加力叫按,手指提回原处叫举。

“这样做为什么啊?

玩儿吗?

”当然不是玩儿的,哪能这么儿戏啊!

这样做,是想用指头感受一下这个脉对手指有多大的抵抗力。

要是按下去的时候,这个脉对手指有很大的抵抗力,按下去感觉很硬、很实、反弹力度很强,我们就说这个脉有力量,最有力量是怎样的呢?

硬邦邦的,几乎让你的手指按不下去。

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你爱按哪儿按哪儿,爱怎么按怎么按好了,我不反抗!

”,那我们就说这个脉没力量。

最没力量是怎样的呢?

稍一加力,脉就没有了,摸不到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最有力和最没有力去比较、衡量这个脉的力度是怎么个情形,是偏弱还是偏强了。

  那么这个有没有力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首先要想想上回说的正气集结的原则了。

正气充足,力量大,反映到脉上是不是就会有力啊,要是正气虚,没多少力量,这个脉能不无力吗?

来问题了:

“这正气弱人病好不了,这好理解啊,但现在脉有力,说明正气不弱啊,为什么有时这病更重了呢?

”。

因为现在是在打仗,你力量大,敌人力量更大,跟你有一拼啊,打得都天昏地暗了,这人的病能不重吗?

那又来问题了:

“这个《伤寒杂病论》里头不是常说一个什么脉实则病进脉虚则病减吗,脉更实了这正气应该是多了呀,为什么还病增呢,而脉虚了这正气在减少了,反倒还说这个人病情有好转,这咋回事儿啊?

”脉实则病进,参考上面刚说的,这仗打的是越来越激烈了,那还不病情加重啊?

这个脉虚了点了,说明这个仗有点缓和了、关系没那么紧张了,相对来说,这个病情不就轻点了吗?

所以整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正邪交争!

他正气集结为什么啊,是要打仗,要进行正邪交争、要去拼命啊!

  那么这个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

有力,一般是代表实,正气实,但要是这个邪气跟正气有一拼啊,我们通常就直接说他代表邪气实,正气还行,我们就瞅着这个邪实去治就是了,正气能挺住,因为他不是没虚吗?

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了,治疗上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怎样去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了,先不忙攻邪,否则这个正气受不了,邪没攻着,这个正气却先给攻没了,那更坏!

  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我们通常用的是攻、泄之法。

好象麻黄汤证、麻黄药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呢,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否则这脉无力不能用这个,用了会如何呢?

大汗亡阳、大下伤阴(指津液气血),能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

无力的脉我们通常要用补法,象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

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去攻、去补,还有攻之中要不要加点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点攻的成分、加多少,那就全得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了,不是随便想加什么就加什么、加多少就加多少的,得有依据。

第四讲脉的粗细以及它的一个变种——长短。

我们已经把到了脉,也做了个举按的小动作测知了它的力度如何,但是我们该做的小动作还没完,还有一个,就是要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说是推摩几下。

脉书上称这种动作叫“寻”。

“咦,这又是在搞啥玩意儿啊?

”这个啊,主要是用手指摸一摸他这个脉管的宽度如何了,就是要看一下这个脉管到底有多粗大或者有多细小。

  原来啊,这个正气津血足了,他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是力量会大,要求这个输送管道的空间也得大,否则这个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都挤到一块去了,那怎么能及时地往外送啊?

所以仲景说这个“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就是我们说的正气充沛了,所以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不大我也把他给挤大了!

”。

那么细呢,很好理解,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但这里有这么个问题,就是这个脉大要真是血气足,那它力量应该也大啊,脉小要真是血气不足,那它力量也应该小啊,那为什么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呢?

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

什么意思呢?

就是这个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说脉的力量或粗细,虽说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是还是各有侧重的,血侧重于脉的力量,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

当它们都旺时,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了;当气比较衰而血还没有什么问题时,这个脉就细而有力;当这个气还好,而血却先不行了,那这个脉就会粗而无力。

  所以这个粗细还真得跟上面的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那么这个脉在临床上有什么特别的指导意义没有?

有!

它主要是指导你用药的时候是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

譬如说吧,现在的人都喜欢说什么阴虚啊、要养阴,吃阿胶啊、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但要是你见着这个脉,很细,那你吃这个就得谨慎了,很可能你吃这个之后是要长痘痘的;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人参、黄芪,但要是你见着这个脉,很粗,那么最好就先别忙着吃这个了,吃了会怎样?

上火、失眠、烦躁。

当然了,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真正要搞明白这个气血的问题,还得把这个粗细与上头的那个有没有力连到一块来好好对照分析。

除此之外呢,还得辨证。

辨什么证啊?

方有方证,药也有药证。

怎么辨啊?

这个呢,大家有兴趣可以好好地去读一下《伤寒杂病论》,这里就不说了。

  另外,我们把脉,有时会碰到这么一种情况,就是这个脉不仅在我们的指下跳,还在我们的指外(三指的范围以外,食指和无名指的旁边)跳,而且这个跳动的感觉还特别明显,那这个脉就叫长脉,脉的跳动范围超出了标准范围了,长了。

还有一种,这个脉它不大到食指和拇指,就是这个脉好象长度不够,跳动范围只在中指、中指与无名指的交界处、中指与食指的交界处这么一段空间内跳动,不大能到食指和无名指的中心,这个脉就叫短脉,跳动范围比正常范围缩短了。

那么这两种脉呢,算是粗细的一个变种了,粗细是从脉管的直径上去衡量,长短是从脉管的长度上去衡量,长与粗同类,短与细同类,具有同样的临床意义。

第五讲脉的快慢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他说这个正常人啊,“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一个正常人,他的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般呢,吸气所用的时间刚好跟他的脉跳两次的时间一样,呼气呢,脉也对应跳了两次,那么一呼一吸加起来,这脉应该是跳四次。

在脉书上讲这是缓脉,身体好的人或运动员就有这种脉象。

而大部份的人这个一呼一吸的时间,脉就已经跳了五次了,这叫平脉。

跳动四次或五次的脉是和缓、均匀、平稳就是健康人的脉像。

把人的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跳动四次以下称为迟脉,一息脉跳动四次称为缓脉,一息脉跳动五次称为平脉,一息脉跳动五次以上称为数脉。

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个人有没有病。

说得挺好,好象也挺简单、挺实用,但实际上不好把握!

为什么这样说呢?

虽然都是正常人,但呼吸的快慢也一定各有不同,有快点的,也有慢点的,但他们都是正常人、没病,那究竟以谁的为标准好呢?

要是不同呼吸节奏的正常人用自己的节奏去衡量别人,那能不出问题吗?

哪会这么标准地都是这么四下五下呢?

以我个人的呼吸为例,是偏慢的,所以我对正常人的脉,要用呼吸算,一般都得跳五六下或者六七下,来个深呼吸,七八下八九下的都有,那么在我手上他们就全成病人了,而且都是脉数的病人,反倒那些真正脉迟的病人呢,得,都成正常人了!

是不是很不标准、很不合理呢?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当我们在留心注意我们的呼吸或是在数呼吸的时候,它的节奏与我们平常没去留意它、让它自由发挥的时候是有变化的,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节奏了,一般我的感觉是会相对偏慢一些的,大家也可以自己试验试验,看是不是这样。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什么能够依自己的一呼一吸时间测出脉就已经跳了五次了呢?

用的是什么方法?

而今时之人又为什么做不到呢?

这就要谈谈一个医生自身呼吸的训练问题——调息,调整医生的自身气息,使呼吸达到长而均匀平稳的程度。

古时候的医生一般都会练气功,平民百姓也都会练气功,治病是先气功后针灸再汤药,这在《黄帝内经》中都有讲述。

那么如何通过练气功来训练自身的呼吸呢?

气功中最基本最基础的方法是练腹式呼吸法,分为顺式呼吸法和逆式呼吸法二种,顺式呼吸法用于养生保健,逆式呼吸法用于技击搏斗。

顺式呼吸法是吸气时下腹部(脐以下)鼓起,呼气时下腹部凹陷。

练到随时随地都是用顺式呼吸法来日常生活。

在顺式呼吸法下测脉来一息五至及脉的快慢是完全做得到的。

这些可查资料来学习加于练习,同时还可以观察婴幼儿的呼吸,特别是婴幼儿睡觉时的呼吸状态,就是顺式呼吸法。

人在出生的婴幼儿时期都是顺式呼吸法,到了发育成年以后呼吸方式自然而然地改变为胸式呼吸法了,这一过程今时之人很少注意到,而古人注意到了并应用于实践中。

这就是今时之人不知一息脉来五至的道理。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吸收他们的经验。

据他们的研究结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而老年人呢,可能会相对慢些,年轻人呢,又可能会相对地快些,婴儿呢,更快。

好,这个标准就出来了,比较直观,也比较好把握一些。

有了这个标准,快慢就好定了:

没能达到这个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这个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比较好懂。

下面附上西医的这个研究结果给大家参考参考。

  附:

健康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钟。

脉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婴儿每分钟120-140次,幼儿每分钟90-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90次,成年人每分钟70-80次。

另外,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率增快,而休息,睡眠则减慢。

发烧时,人体的脉率会有所增高,一般每增多20下,相应体温会增高1摄氏度左右。

成人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好,搞清楚脉的快慢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后,我们接下来就要去弄明白它的临床意义了,否则怎么能更好地用它来指导临床呢?

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这个快慢的成因,看这个快慢是怎么来的,一切就会清楚了。

  通常一个人脉会在什么时候跳得比较快呢?

来看一下都是些什么时候: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烧时(正邪交争,在里头干上了,打得激烈着呢!

)、紧张或慌张时、刚吃饱时(肠胃开始工作,投入到消化吸收的工作中去。

);那么慢呢:

休息、睡眠时,情绪和心情比较平静悠闲时,吹着海风、享受着空调而感到非常凉快舒适时,饥饿时(肠胃没活好干了。

)。

大家能从中看出什么线索来没有?

对了,这个快,它对应着一种兴奋甚至是亢奋的这么一种状态,而这个慢,对应着一种沉寂、惫懒的这么一种状态,而不是对应着热或冷的。

当然,这个兴奋它也能导致热,所谓“头脑发热、冲动”就是这个兴奋引发出来的,而“冷静”就由这个沉寂、安静带出来,但这都只是快慢的副产品而不是快慢的真实含义。

医书上说: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是有阳热的积极反应,慢是有阴寒的消极反应。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快慢的临床意义了:

快,反映了这个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还是处在一种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当中的,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慢,反映了这个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不想再跟疾病斗下去了,进入了一种比较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

那么我们临床上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快慢变化呢?

快,我们就积极配合袪邪,既然它自己这么主动抗敌,我们就给它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

慢,我们就先得考虚扶正,不要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你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打不了仗,你得先给它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斗争情绪才行。

第六讲停跳的脉

啊?

不是吧,停跳?

这脉都停跳了,这人还叫有脉吗?

有,当然有,有脉,只是这个脉它老停跳,怠工、偷懒,总是在工作时间开小差,不知到哪玩儿去了,所以他不是个好员工啊,对应这种脉呢,也不是个好东西,所以属于病脉,就是说见着这个脉,这人肯定有毛病,搞不好还会是个大麻烦甚至要人命!

  那么这个脉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下面慢慢说。

它有以下的这么一些情形。

  1、这个脉跳着跳着,忽然停顿了一下,没了!

但很快它又跳动起来了,跟刚才没停前无论是力度、节奏都没有什么变化,但跳不了几下,又停了,然后再跳,就这样反复地跳跳停停、停停跳跳,而且这个停与跳的间隔时间很有规律,譬如说吧,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呢,又是跳五下就停了。

很有节奏、很有规律。

同时啊,这个人必然会伴随着这么些症状:

心悸明显,心就象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一样;胸闷,这胸口堵得慌,堵得好象连呼吸都有问题、不能呼吸似的;手脚有点发麻;头呢,麻麻胀胀的,有点眼花、有点晕,眼睛也有点胀、不大想转动这个眼珠子;心里面就想马上找个地方坐下来靠着休息休息、闭目养神才好;这些都是配合着这个脉同时出现的症状了,不一定全有,但这个胸堵、心悸是必有的,就因为这样,这个病人总喜欢用手直上直下地去摸自己的胸口,感觉这样会舒服一点。

  那么这个病脉到底反映了这个病人有什么毛病呢?

其实啊,这个脉就是想对你说:

“这个病人有心、脑血管的问题,至少目前这个心或脑的供血情况有异常,你要小心了!

”。

这是一个警告了,你要不理会它的警告,马上好好休息一下或者进行治疗,它会出更大的毛病的。

什么毛病啊,轻的是晕厥了,重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中风、脑溢血了,更严重的呢?

猝死!

这通常是什么人出现得比较多啊?

一般说是青壮年人比较多。

主要是什么引起的呢?

一般说是疲劳过度、消耗太过,好象连续地熬夜工作,超长时间地玩电脑打游戏、打麻将之类的,又或者是这个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厉害了的一种虚脱的表现,吃发汗药吃过了吃错了,大汗不止,也有机会出现这种虚脱的表现。

那我们遇到这个脉呢,知道应该怎么治了吧:

疲劳的得好好休息,下利、过汗的得先止利、止汗,严重的还要吃点补养的食品或者药物来补养补养、调理一下。

  一般说呢,这个还算是比较容易恢复的,因为它还算是比较轻的了,还只是一个较小的警号,算是口头警告,因为它这个脉还是跳得比较有规律的,还不至于太紊乱,所以它虽然是出状况了,但还比较轻或者说是一时的,治起来问题还不算是很大。

下面就来个更大的警号了,出黄牌了!

  2、在上面说的情况的基础上,这脉又出状况了。

上面我们不是说这脉跳动有规律吗,这回这个规律也乱了,没节奏了!

它再不是每跳多少下才停了,这回呢,跳一下就停的有,回来呢,又可能跳三下才停,有时多跳几下才停,有时就每下都停,没有规律。

所以说他比上面说的情况要乱,那么它的毛病肯定就更大了。

这个脉一般是老年人比较多见。

它同样具备上条说的那些伴生的症状,而且更严重,有的还有呕吐,一般还有这个高血压的问题。

那么这个脉就得赶紧治疗了,中风、脑溢血、猝死的风险相当高!

而且脉要到了这分上啊,人体的器官就都多少有点实质性的变坏了,就是说这个病就算是治好了,那你也得有心理准备,它保不定会经常复发,所以治好后,你也得在日常生活中好好注意保养,否则它会随时发作要了你的命!

  3、这个更凶了!

要是说第二条那个乱,这个更乱。

第一、二条,这个脉在停的前后都是一样快慢的,就是说要是快,停前停后的跳动都是那个快法,要是慢,停前停后的跳动都是那个慢法,它不会变动这种快慢的节奏。

但这条的就不同了,它连这个快慢节奏都变了,就是它原来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这个脉就变成慢的了,你会有这么个感觉:

“刚才还跳得挺快的啊,怎么现在跳这么慢了呢,是怎么一回事啊?

”。

那脉再停,再回来,这个脉可能还是慢的,但也可能又变快了。

而且还可能连力度都有变化,时而有力,时而软弱无力。

把着这个脉,你可能会有点昏头,“出啥事了呀,怎么这个脉老停,而且忽快忽慢、忽轻忽重啊,这叫我怎么把脉啊?

”。

出啥事?

大事!

通常这个脉会在谁身上见到?

须要抢救的危重病人!

所以要见到这个脉,上头中风、脑溢血、猝死这些情况基本上都已经发生了,成为现实了,要是抢救无效,就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