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974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37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docx

《中国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理.docx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课件

绪论

一、课程特点:

区域性和综合性

1、区域:

具有一定水平边界的地区。

2、自然环境:

地球表层的构成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它具有演变着的内部形态与结构,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表现为某种景观;第二,具有地域分异性;第三,具有系统性。

我们通常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或生物角度描述自然环境的特征。

3、综合性:

即自然要素的内在联系及综合效应。

各自然要素之间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和交换(自然地理过程)把自然界联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4、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近代地理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现代地理学则是新的科学技术社会(即信息社会)的产物。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1、中国区域内人地关系研究。

2、以中国自然结构为基础,开展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的综合研究。

(二)现代地理系统理论对自然地理学的推动作用

1、使传统的研究自然地理现象简单的因果关系进入到复杂的地理系统结构。

2、从原来研究静态要素的相互关系进入到分析动态结构。

3、研究手段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进入到定量的模式建立。

(三)研究内容

1.研究中国区域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关系;

2.研究区域中各组成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

3.研究这个区域中能量与物质转换的形式和动态过程;

4.建立相应的结构模式来预测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

三、教学目的

四、教材介绍和要求

五、主要参考书和有关杂志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中国国家地理(原地理知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疆域

一、地理位置

(一)经纬度位置

1、纬度位置及地理意义

最北端:

漠河附近黑龙江江心,北纬53°31′;最南端:

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3°51′。

(一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该地区的太阳高度较大小和昼夜长短——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太阳辐射热量是地表进行的一切地理过程的最基本的动力。

(1)形成不同温度带:

从南到北,热量差异得到充分反映,形成不同的温度带,造成植被、土壤的纬向地带性分布。

(2)冬季南热北寒,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经度位置

最西端:

东经73°22′,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最东端:

东经135°03′,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

东西时差在4小时以上。

(二)海陆位置

1、海陆位置:

欧亚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

2、地理意义

(1)季风气候显著:

由于海陆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下垫面的尖锐对比,使得东亚近地面大气环流的行星风系被破坏,产生了全球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季风环流;使得我国中低纬度地区才没有出现像世界同纬度地区那样常年在副高控制下的沙漠,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2)干湿度带性差异显著:

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得到充分反映,形成了不同的干湿地区;由东部海洋性湿润气候至西部大陆性干旱气候间的水平变化,使得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度带性差异颇为显著。

(3)大陆性气候有所表现:

我国大陆东岸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海洋影响微弱,大陆性气候强;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夏温偏高,冬温偏低。

二、疆域

(一)陆地面积:

960×104km2

(二)疆界:

陆地疆界约22230km,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5个,自东北起依次为: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三)海区

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

(二)土地资源属性

1、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

4、时间的变化性

5、特殊的生产资料

6、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7、承载能力

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

(二)山地多,平地少

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中国农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相对数量少,特别是耕地、林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无效土地资源多。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比重大,而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资源不超过70%,尤其宜耕地资源比重低。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三、土地资源结构:

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数量:

大陆目前实有耕地面积在1.33×108hm2左右。

在耕地中,水田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旱地约占59%。

2、耕地质量:

无限制、质量好的一等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1.33%;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4.55%;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0.47%。

不宜农业耕种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65%。

3、耕地限制类型:

受各种因素限制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9.6%,受侵蚀、坡度、洪涝、盐碱、土质过粘、过砂的限制,还有水分限制与温度限制。

(二)后备耕地资源

总特点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1、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以东北地区、内蒙古、西北最为集中。

后备耕地资源多为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相对不很丰富的一年一熟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

2、后备耕地资源的质量:

大部分土地质量较差。

(三)林地资源

特点是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1、有林地数量:

大陆有林地面积约1.2×108hm2,森林覆盖率为12.49%。

2、有林地质量:

我国现有林地的质量较好,但现实生产能力低,单位有林地的蓄积量少,林分的生长率也较低。

3、后备林地资源

(四)草地资源

主要特点是面积大,类型多,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1、草地数量:

草地资源约4×108h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约3.92×108hm2,可利用草地3.12×108hm2;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部分零星分布在南部与中部地区。

2、草地质量:

中下等草地合计占87.15%,我国天然草地质量不高。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内陆水域面积为0.176×108hm2,海洋水域面积为4.73×108hm2,沼泽面积约1000×104hm2。

四、土地利用

(一)概念

人类为了从土地获取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对土地实行永久性或周期性的干预。

从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土地的持续利用应该是:

第一,土地利用是以维护或重建生态平衡为基础的。

第二,以土地利用技术发展和更新为前提,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第三,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依靠科学的政策和土地管理来保证。

第四,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优化出发。

(二)中国土地利用特点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

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即大约在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尤其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山间盆地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

林地比较集中的有:

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地;其次在西南的川西、滇西北和藏东南一片,是我国第二大原始林地;再次是分布在南方山地,闽浙赣山丘、南岭山丘、雪峰山等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地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的广大高原、山地和盆地。

裸地,包括流动沙丘、戈壁、沙漠、龟裂地和裸岩与倒石堆等。

流动沙丘、戈壁、沙漠、龟裂地与干旱气候相联系,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裸岩与倒石堆则多分布在中高山地区。

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的高山地区。

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水分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所制约,以自然因素为基础,以人类生产活动为主导的综合影响的结果。

(三)土地利用现状

1、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

已利用土地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

(1)耕地现状

耕地中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约占1/3;重用轻养,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复种指数增长不快。

低产田面积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

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步减少。

(2)林地现状

低利用率、低覆盖率的现状,使我国属于森林资源非常不足的国家。

主要原因是长期乱砍滥伐,森林遭受了严重破坏而难以恢复和更新。

(3)牧地现状

草原潜力大,但目前草原生产能力低。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严酷外,部分原因在于经营管理不善,放牧过度,造成草场退化,或者滥垦草场,垦山种地造成的土地沙化,降低了草场生产能力。

(4)内陆水域

目前湖泊的调蓄能力因不少湖滨滩地被围垦而受到了极大的消弱。

我国江河、湖泊、池塘及水库的水面利用率较低。

2、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

分为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等。

(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问题十分突出,其焦点在于土地资源的有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上。

因此,形成了合理利用与保护每一寸土地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这两条基本国策。

(1)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控制非农用地。

(2)改造中产田,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3)制定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改善生态和生产条件。

2、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加强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质量,发展速生、高产、多用途的新树种,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污染、林火、病虫害和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退化。

3、草地资源的保护、管理

加强草原建设、治理退化草场,大力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场,推广草库仑,适宜地区推行草田耕作。

加强畜牧业的科学管理,调整畜群结构,实行以草定畜,防止草场超载过牧;积极开发牧区新能源,以减轻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4、保护湿地资源

第三节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辽阔的国土,巨大的纬度差和经度差,以及背负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和悠久的人类文明史,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一、自然环境结构的复杂性

(一)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领土辽阔,由南向北跨越了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不同温度带;受位居欧亚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的海陆位置及青藏高原影响,不仅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且由沿海向内陆、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这种不同的干湿地区与多样的温度带相结合,再加上高差悬殊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影响,多方面交叉,形成我国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进退,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季风的控制。

(二)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地形(高度位置)对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作用,形成垂直地带性分布,使我国自然条件更加复杂多样。

而高度位置对能量、物质的流通尚有屏障作用、分支作用和阻滞作用等,更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尤其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它的存在明显地干扰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使我国自然地理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

(三)植被、土壤和陆地水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地貌影响下,使得我国植被、土壤、陆地水的发育和形成,同样也显示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

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土地资源、水资源、多种矿产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光、热资源丰富,各地区光、热、水资源配合不够协调;生物种属繁多,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三、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刻性

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经济活动已使自然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人类活动的影响无外乎归结为二大方面:

建设性影响:

开辟农田,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破坏性影响:

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对生物界不利影响。

第二章地貌与地质构造

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一项最基本的要素,各类地貌在地域上的组合和垂向上的分异,控制着热量、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地表物质过程、生态系统的演替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所以,地貌是地理环境中地域差异的主要标志,同时它对工农业生产和水利、交通建设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一节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态势,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三级阶梯:

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五种常态地貌齐全,特殊地貌多种多样:

喀斯特地貌、红层地貌(丹霞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花岗岩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多种特殊地貌类型。

三、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

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格式。

山地划分标准:

从山地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貌过程考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海拔5000m、3500m和1000m三条线,把我国的山地划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等类型,5000m大致相当于现代雪线和现代冰川活动下限,3500m大致相当于西北地区现代森林分布上限,1000m大致相当于南方红色风化壳发育上限。

广义的山地(山区)包括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以及切割的高原。

四、自然地理意义(地貌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

(一)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

1.对气候的影响:

阶梯状分布的地势有利于冬季风南下,对夏季风北上西进起限制作用,加剧了我国气候的地域差异,特别是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影响很大,使我国气候上明显地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区域。

2.对河流的影响:

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大河东流,便于东西交通,沟通沿海和内陆;在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但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与雨带相结合,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

(二)复杂的地貌类型,对气候上的水热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造成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对于实行区域化、专业化大农业不利,但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三)山多而高、高差大

1.山地往往导致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而成为区域分异的明显界线。

2.山地的垂直高度制约着热量、水分的再分配,从而对生物有深刻影响,形成自然景观垂直带谱,它与水平地带性犬牙交错,使我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更加复杂化。

3.我国山地具有多旋回的地质发展过程,在不同时代的地壳运动中有大量火成岩体侵入,形成极其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

4.山地多、高差大,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是弊多利少。

(1)山地坡度大,土层薄,易造成水土流失;

(2)温度低,生长季短,不利于农林牧业;

(3)山区交通不便也影响其开发程度;

(4)由于平地少,使耕地相当缺乏。

第二节主要地貌类型

一、常态地貌

按地貌形态分类,我国大陆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

(一)山地

中国山地分布广泛,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它们不仅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而且排列组合具有显著的规律性,构成我国地貌的骨架。

1.东西走向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天山是南疆与北疆的分界线。

北山山地:

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龙首山、合黎山等。

阴山是我国内、外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牧、漠南与漠北的分界线。

秦岭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暖温带与亚热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华中与华南的分界线。

2.南北走向的山脉:

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自北而南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横断山脉等。

3.北东走向的山脉:

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三列。

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为台湾山脉。

4.北西走向的山脉: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二)高原

中国高原面积广阔,类型复杂多样,地貌景观各具特色。

1.青藏高原:

地势高耸,高峰林立,地高天寒,冰川冻土发育,湖泊稠密。

2.内蒙古高原:

地面宽广,地形平坦,风蚀强烈,洼地宽浅,戈壁沙漠广大,是我国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高原形态表现比较明显的高原。

3.黄土高原:

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黄土层厚度最大、黄土地貌发育最典型、形态最特殊的地区,黄土层厚,沟谷纵横,地形破碎,多塬、梁、峁等特殊地貌。

4.云贵高原:

灰岩广布,峡谷幽深,地面崎岖,石林、岩洞、伏流奇特。

(三)盆地

1.西北三大盆地:

深居西北内陆干燥地区的山间断陷盆地,干燥剥蚀作用和风力作用是地貌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分布。

由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到盆地内部,地貌形态有不同程度的环带状结构:

戈壁砾石带—斑点状绿洲带—沙漠盐湖。

(1)柴达木盆地:

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内陆盆地,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干寒,盐湖沼泽面积较广,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极为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2)塔里木盆地: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地形坦荡,形态完整,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戈壁、沙漠面积广,绿洲农业发达。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3)准噶尔盆地:

半封闭性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盆地边缘为绿洲带,西南部草原辽阔,湖泊众多,东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2.四川盆地:

紫色盆地,丘陵性盆地,地势北高南低,东部为平行岭谷,中部为方山丘陵,西部是成都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富饶,有“天府之国”之称。

(四)丘陵

东南丘陵:

江南丘陵—红层地貌;浙闽丘陵—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两广丘陵—东部花岗岩丘陵,西部石灰岩丘陵

(五)平原

1.东北平原:

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较高,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2.华北平原:

地势低平,分为海河平原和黄淮平原两部分。

3.长江中下游平原:

包括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特殊地貌类型

(一)冰川与冰川地貌

1.分布:

集中于我国西部的高山地区。

2.类型:

大陆性冰川—西北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内部,特点是冰温很低,冰内和冰下消融较弱,融水量小,冰流速度慢,冰川的刨蚀和搬运能力较差。

海洋性冰川—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特点是冰温较高,冰内和冰下消融强烈,冰流速度较快,下伸海拔较低,冰川刨蚀和搬运能力强。

3.冰期:

欧洲—贡兹、民德、里斯、武木

我国—鄱阳、大姑、庐山、大理

4.冻土:

造成平浅宽阔的河谷,冻土丘和局部陷落等,并促进沼泽化,对生产和交通带来不利。

(二)沙漠与风沙地貌

沙漠:

是指干旱地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及其边缘上的沙漠化土地。

戈壁:

是指地面由砾石、碎石组成的平地,或残丘起伏的石质剥蚀平原,或洪积—冲积平原。

1.分布:

集中分布于35°N以北,特别是贺兰山—乌鞘岭以西的广大地区。

东部:

113°E以东,降水较多,植被较好,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比较矮小。

西部:

贺兰山—乌鞘岭以西,降水稀少,植被差,以荒漠为主,基本上都是流动沙丘,各种风蚀地貌广泛发育。

中部:

105°E--113°E,内蒙古中部,处于半干旱草原与干旱荒漠过渡地带,北部以流动沙丘为主,南部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

2.成因:

干燥气候,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以及人为因素影响。

3.地貌类型:

(1)沙丘

(2)风蚀地貌

“风城”: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的乌尔禾,是在白垩纪的砂岩和沙质泥岩的构造平台,经受到流水侵蚀,形成起伏崎岖的地面基础上,再受风力吹蚀所造成,外貌酷似城堡的各种建筑物。

雅丹地貌:

罗布泊洼地的西北部,在强劲东风的吹蚀下,形成风蚀土墩与风蚀凹地相见平行排列的风蚀形态。

(3)小型湖泊

4.危害:

沙丘的移动,大致以96°E为界,以东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以西沙丘向西南方向移动,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西部沙丘向东移动。

5.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黄土地貌

1.分布:

黄土带,西段、东段黄土分布零星,厚度小,黄土地貌只是其它各类地貌的一种附加成分。

2.黄土特性:

颜色黄至红黄,疏松多孔,粉砂质,质地均一,层理不明显,富含CaCO3,垂直节理发育。

3.形成:

学说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

物质源地远地近地当地

搬运介质风水无

沉积环境冰期间冰期

(1)宏观分布:

从亚洲大陆内部向外围区域,戈壁、沙漠、黄土呈有规律分布,与盛行风向一致。

(2)粒径:

距大陆内部荒漠愈远,粒度愈细,且磨园度差,反映了风力的分选作用。

(3)矿物成份高度均一:

以原生的石英、长石占绝对优势,矿物组成与我国沙漠地区基本一致。

(4)无选择性堆积:

厚层的黄土堆积没有明显的沉积层理,相对厚度比较一致。

(5)堆积环境:

动物化石以哺乳类为主,多为干草原性的动物群,植物以草本植物占优势,黄土是在气候比较干旱、具有碱性介质的干草原环境下产生的。

4.黄土地层的划分

(1)午城黄土(Q1):

(山西隰县午城镇)黄土分布面积较小,只在局部地区有所发现,厚度也有限。

(2)离石黄土(Q2):

(山西省离石县陈家崖)范围广,厚度大,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土层中富含CaCO3。

(3)马兰黄土(Q3):

(北京西山斋堂马兰阶地)黄土分布更广,但土层较薄,当时已属干草原环境。

下蜀黄土:

南方形成一种黄土状土,长江下游的丘陵、孤山和低原多有下蜀黄土堆积,其中以南京附近堆积最厚,最厚可达十余米。

5.地貌类型:

沟谷地貌

谷间地貌:

塬,梁,峁

6.水土流失

(四)红层地貌

1.红层地貌:

是指中生代白垩纪—早第三纪,在几乎遍及全国的大小不同、数量众多的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所堆积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所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2.红层地貌发育

(1)构造基础:

中生代构造运动所形成的为数众多的断陷盆地

(2)红层:

构造盆地中沉积了从侏罗纪—早第三纪的陆相地层。

(3)红层地貌:

红层丘陵:

暴露在地表的为岩性松软的页岩、砂岩,受外力破坏形成较低矮的丘陵地形。

丹霞地貌:

暴露地表的为岩性较硬的砾岩、砂砾岩时,受断裂、垂直节理及流水切割等作用,形成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粤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最为发育,故有此称)。

(五)喀斯特地貌

1.分布:

热带岩溶—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石林、峰林及地下溶洞等广泛发育

亚热带岩溶—长江中下游,以岩溶丘陵、洼地为主,有少量溶洞

温带岩溶—华北地区,以岩溶泉、干谷为主要特征

2.发育:

岩性—易溶性岩石提供了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