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666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

《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docx

西师版一上教材培训讲稿解华轩1213

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版(2012版次)

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培训资料

 高县第二实验小学校解华轩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分析教材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

目前正在使用的新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上,和原教材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差别。

(绘图本、彩板、知识内容呈现间距大利于学生阅读和教师指导等;材料比原教材更加丰富,呈现的形式更具多样性,其数学内涵更深刻等)。

新教材除了考虑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要达到高度统一,还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两条线: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课程内容的核心——明线知识技能;“符号化、化归、分解、转化、分类、归纳、类比、极限、比较、演绎、模型、对应、集合、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螺旋上升——暗线思想。

)分析新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充分揭示教材编写的目的所在,才能正确理解教材,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当然,我们尊重教材,“用教材去教”,也需合理重组,挖掘教材中的所蕴涵的新理念;我们把握教材,更要开放延伸课程资源开发、创新教材。

一、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7个单元,这些内容分别属于3个不同的领域。

知识领域

单元主题

知识小节

 

准备课

上学了《看一看,数一数》;

数一数;

比一比。

数与代数

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19个例题)

1~5的认识;

0的认识;

比较;

5以内数的加减法(*原来两个知识点分开);

整理与复习。

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22个例题)

6~10的认识;

6,7的加减法;

8,9的加减法;

10的加减法;

连加、连减、减混合运算(*原来两个知识点分开);

我们身边的数(数学实践活动);

整理与复习。

0的故事(数学文化)。

四、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

 (9个例题)

认识11~20各数;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整理与复习;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数学文化)。

五、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个例题)

9加几;

8加几;

7,6加几;

整理与复习。

六、20以内的退位减法(9个例题)

11减几;

12,13减几;

14,15减几;

16,17,18减几;

整理与复习;

环保小卫士(数学实践活动)。

空间与图形

三、分一分、认识物体(5个例题)

分一分;

认识图形。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我们身边的数(数学实践活动)【第二单元】;

环保小卫士(数学实践活动)【第六单元】。

(*原来为《认识周围的数》和《我有一双小巧手》)

七、总复习

 

注:

教科书共安排74个例题,25个课堂活动计58个动手实践深化知识的的课堂活动,22个练习【原为16个】计183道针对性、巩固性和开发性练习题,11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思考题,5个单元整理与复习【原为4个】,1个总复习。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

——了解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领域

——在用20以内的数的描述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的过程,发展数感。

——在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解决问题领域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与20以内的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结合学生生活与实际,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相关的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领域

——  通过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通过对数的认识和计算,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

 

三、本册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儿童生活、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实的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  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接受;

⏹  引入数学问题及探索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如P7例1、P17例1);

⏹  引导学习思路(如P40例1);

⏹  激发学习兴趣、渗透环境教育(如P25例1、P51主题图)。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  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如P10例1、P69主题图);

⏹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如P16第8题);

⏹  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P8例4,P35例2);

⏹  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75第3题)。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  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以对话出现。

⏹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认知过程。

动作或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是自主构建知识的关键;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将认识对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并将表象深加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概念。

(如P70例1教材采用学具操作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把计算过程具体化、形象化。

⏹ 教材课题的编写结构大多是:

正文(例题)、课堂活动、练习。

正文(例题)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是建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有效途径;练习是为学生理解、巩固应用知识而设立的,都要求在课内完成。

——例题是内容、课题、重点、难点的集中体现,渗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活动是巩固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的联系。

——练习是检查学生是否对所授知识点已经掌握,并予以巩固加深,从这一系列过程中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练习题具有层次性: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模仿练习——基础练习——综合运用——拓展练习(前两种在教学新课时就要处理的,后两种可以在练习课时处理。

)同时具有多样性:

填空、计算、猜测、游戏、连线、涂色、分类等。

整理与复习:

一是整理:

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二是回忆:

主要知识;三是质疑;查漏补缺;四是练习;进一步熟练。

——让儿童产生整理的需求,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本单元你学到了那些知识,把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进行整理系统化、条理化)

——注重各个练习题训练的重点,达到熟练程度。

——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让学生有愉悦感。

教材中大量的出现:

数一数、说一说、填一填、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分一分、摆一摆、写一写、填一填、划一划、涂一涂、画一画、议一议、玩一玩等词语以及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机会,目的就是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并采用对话框的方式,呈现不同的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情景,重视展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参与,积极性高,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解决问题的呈现。

是将“解决问题”分散到各个领域当中,没有单独板块。

在本册教材中特别与计算教学联系非常紧密,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理解运算意义,再从运算意义上来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把握教材方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找准例题的训练点,不然“解决问题”的隐藏起来,教师们就找不到训练的体型,很容易忽略这板块的教学重难点。

计算教学的初衷的最终目的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通过解决问题来起到巩固计算的目的,所以两者相辅相成。

(举例:

P71页例4)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贴近儿童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

(如P44-45《我们身边的数》,每个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变化观察角度去发现,提出不同问题并解决。

)从内容上讲,活动素材都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开放性。

从形式来看,活动形式多样,既有个体实践活动,也有集体实践活动。

  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如P44-45《我们身边的数》的过程:

玩以玩——说一说——算一算——找一找,从而培养儿童的交流意识、增加数学活动经验。

)活动呈现形式重过程,生动有趣。

在教学中,不要手时间、地点、形式的限制,因地制宜的开展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起学生的各个感官去做,去实际操作、体验和表现,实现学生活动方式的自主参与和合作,发展儿童的实践能力。

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喜欢教师,喜欢上数学课。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0的认识里“0表示没有)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想——分——算”提示运算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仅引导儿童探索“凑十法“,还鼓励儿童采用其他方法。

⏹  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用“你知道吗”为栏目介绍数学文化)

⏹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本册安排“0的故事”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四、教具、学具准备:

20根小棒、卡片(数字卡片、符号卡片、小圆片、几何图形卡片口算练习卡片等)用于认数、计算分类、口算练习等内容的操作使用;计数器、数位表、现代教育手段(班班通)等。

【一年级教学具的使用(见后)】

五、课时安排建议:

教参P8-9.

准备课2课时,一单元12课时,二单元15课时,三单元3课时,四单元8课时,五单元8课时,六单元9课时,总复习4课时。

合计57课时。

 六、课程内容分析。

准备课(P2~P6)

三两个内容:

上学了、数一数和比一比。

※上学了:

⏹   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开始,是小学与幼儿园数学学习的衔接,也是为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做准备。

⏹   让儿童从主题图所提供的信息中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数一数:

⏹⏹在参观校园的基础上,通过“看、数、说”的过程性活动进行相互交流,结合实物与手势,体验“物数对应”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热情。

※比一比:

⏹   是从数学思维和方法上为儿童学习数学作最基础的准备。

⏹   让儿童从熟悉的生活中感受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原教材为高矮、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单元教学重点:

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难点:

0的认识)

单元教材说明

⏹  10以内数的认识分为“1~5的认识”和“0的认识”两部分以及“比较“和“5以内数的加减法”;

⏹  1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5以内数的减法”,有分有合,“分”突出意义,“合”突出联系;

⏹  数的组成与数的认识学习结合一起。

 单元教学提示

重视建立初步的数感;

——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生活情境、数学活动、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与运算,并对结果作出解释;操作与表达的有机结合,丰富儿童的直观经验,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切实感受计算的必要性;

——鼓励学生探索和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与策略;提供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算法的空间,鼓励探索不同方法;

 ※1~5的认识(P7~P9)

四个例题的层次

⏹   例1情境化,数与说;

⏹   例2学具化,摆与数;

⏹   例3概括性(抽象化);(两个层面:

用不同事物表示同一个数、用同一个数表示数量相同的不同事物,由物到数,“物数“对应,由感性到理性。

⏹   例4综合化(比——画——写)【原为比——画——读——写】;有序的数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添上—是2),是计算的基础的基础。

写数是教学难点,教师要示范“笔顺、间架“,要求”工整规范“。

⏹   例55的组成与分解,强调了与1,2,3,4的关系。

小棒摆放图与数的组成要对应,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0的认识(P10~P11)

三个例题的作用;

⏹  例1没有用0表示(直观形象到抽象);【增加结语:

“用0表示没有“】

⏹  例2(直尺图)0是起点;0也是一个数,比1~5都小。

【增加,结语:

“0可以表示起点“,原为”这是起点“】

⏹  例30的读写。

【0的书写: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笔顺】

⏹  有条件的可结合温度计认识“0℃”。

注意:

P11第5题。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图形的基础上填数,在说说自己的发现,该题具有开放性。

 ※比较(P12~P16)

⏹  例1数和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重视直观操作活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来认识数学符号“>=<“;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和对应的数学思想。

符号是数学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比较的过程和结果,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决定性因素。

⏹例2写一写规范工整书写。

[强调三种符号的特征]

⏹  例3摆和填学具操作,强化比较方法,感悟多与少、大于与小于的辩证关系。

 ※5以内的加减法(P17~P24)

5以内的加法三个例题的作用

⏹   例1感悟加法;例2探索算法和书写算式【原为2个例题】;例3一图二式

体会加法的意义

⏹   生活情境。

生产需要,确定方法,寻求结果。

⏹   算法多样化:

接着数、合起来、加上再加1……

对计算的速度暂不宜提出统一的具体的要求。

注意课堂活动开放题,如P18第3题。

 5以内数的减法三个例题的作用

⏹   例4感悟减法;例5探索算法和书写算式【原为2个例题】;例6一图二式;例70的加减法【原来为练习题,现在为例题】注意:

该题还需拓展。

※整理和复习

⏹从全册来讲,这是第1次安排整理与复习内容。

(功能特点见前面)

⏹整理主要是让儿童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与沟通,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构建良好的知识系统。

⏹复习就是通过一定的综合性练习,使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更加熟练,提高儿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单元教学重点:

6~10的认识和加减计算;教学难点:

区分理解几个和第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单元教材说明

⏹   主要内容有6~10各数的认识,6,7的加减法,8,9的加减法,10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   教科书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个单元,先认识0~5各数及加减法,再认识6~10各数及加减法,就是为了降低起点、放缓坡度、分段循环、打好基础。

从借助实物数数认数过渡到借助计数器(半抽象)数数认数,并强化对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单元教学提示:

⏹   让儿童在多种活动中初步建立数感;

⏹   从儿童实际出发,引导儿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   重视操作过程、计算过程与语言表达的有效结合;

⏹   联系具体的生活情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继续关注儿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6~10的认识(P26~P29)

六个例题的层次

⏹   例1是数一数、说一说,是让儿童整体地感受6~10各数;

⏹   例2“比、画、写”,落实6~10的大小和读、写;

⏹   例3“拨一拨,说一说”结合摆横式计数器,从5开始,依次有序认识各数;【原为摆小棒并说一说,与例题2交换】

⏹   例4是分小棒,以6为例,理解6与1~5的合、分关系;

⏹   例5是认识几和第几;(让儿童感知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个数),还可以表示顺序和位置。

⏹   例6结合直尺图完整的认识10以内的数。

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P28第1、2题P30第7题);

突出10的认识,并感悟10与1~9各数的关系(P30第6题)。

 ※6、7的加减法(P31~P34)

⏹   例1是巩固加法的意义和算法;

⏹   例2“一图二式”,对计算方法巩固;

⏹   例3在例2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学生看图自主写算式。

⏹   例4是巩固减法的意义和算法;

⏹   例5“一图二式”,摆、说、算的结合。

⏹   例6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8、9的加减法(P35~P36)

呈现一图四式;

呈现形式的简化与内容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例1的灵活,例2的开放与综合)

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帮助,增强自信心;

注意图画形式的数学问题.(P35例2和试一试:

重图意信息和问题’?

”,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

※10的加减法(P37~P39)

是一、二两个单元1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的综合,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最重要的基础。

10的认识、10的组成、10的加减有机结合;

P37的例1、例2、例3:

⏹   例1通过实例感悟7与3组成10,并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

⏹   例2是先填10的对子数4与6,再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

⏹   例3通过划与填强化10的组成,出现5组对应的数,并进行10的加减法计算,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

注意:

P39第7题既是解决问题,又是数学思考。

指导儿童用数学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初步学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P40~P43)

结合情境感悟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加与减的巩固与深化,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注重图形、语言表达与算式的有机结合;

呈现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强化第一步计算的结果;

注意解决问题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按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

例1、例2:

⏹   例1是连加,让儿童观察图中树上、地上、天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把3个数合并在一起而得出连加。

⏹   例2是连减,教科书通过两幅连续的情景画面,让儿童认识到“第1次拿走”、“第2次再拿走”、“还剩”,从而体验连减。

⏹ 例3加减混合,通过一定的实物演示,让儿童感知拿来与拿走、添上与去掉、飞来与飞走等;

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充分讨论,以便正确认识图意;借助于地上、飞走、飞来等形态的小鸟,让儿童认识并理解加、减关系,并得出加、减混合算式。

由于飞来与飞走没有先后上的规定,因而出现了两个算式。

 注意:

P43第7题既是解决问题,又是数学思考。

指导儿童用数学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初步学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信息——问题——解决)

※实践活动:

我们身边的数(P44~P46)

⏹感悟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和探索性;

⏹体验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玩——说——算——找);

⏹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让学生有愉悦感。

※整理与复习(P46~P49)

⏹知识整理,要注意孕伏整理的方法。

如:

让儿童看一看这一单元的课题标题,回忆一下,这一单元的知识有哪些主要内容?

1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哪些?

通过回忆可以帮助儿童整理:

【P23整理与复习】

10以内数的认识 数、认、读、写(0-10)

                   数序、数的大小(>,<,=)

                   几和第几的区别

 10以内数的计算 认识加法、减法

                   加法表、减法表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性。

整理加法表时,可先让儿童按一定的要求(如按得数或按几加1等)依次写出10以内数的加法,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排列成表,即得出加法表。

⏹注重观察与发现。

引导儿童观察加(减)法表是重点,也是难点。

 ※数学文化:

0的故事(P50~P51)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用连环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主要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计量工具的演变都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单元分类、认识图形

(单元教学重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这里物体;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单元教材说明(教学提示):

儿童对物体的认识是从生活体验入手,首先感悟的是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

这种体验在学生活动中就是分类;

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认识是通过分类来进行的,即形状相同为一类。

可以这样认识:

分类是为认识图形做准备,认识图形是结合分类来进行。

 ※分类(P51~P52)

⏹创设具体情境,产生分类的需求,经历分类的过程,尝试分类的方法,体验分类的优越;

⏹尊重学生在分类上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按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这样分的理由”;

⏹结合具体的整理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

 ※认识图形(P53~P55)

三个例题:

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例2圆柱和球;例3操作活动,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可以滑动,而圆柱和球的面是圆的,可以滚动。

【例题3原为课堂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分类认识物体,重在感知和辨认;

⏹注意体现:

形体的具体实物——形体的模型——形体的图形——生活中的具体实物;3

⏹在游戏与玩耍中进行猜想、探索、发现。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位置值。

单元教材说明

认识11~20各数与不进位的加法和不退位的减法、整理与复习。

认识个位、十位;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减法,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提示

让学生在收到具体情境中学习数概念。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实加强操作和直观教学。

强化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突出其重要作用。

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结合起来。

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兴趣。

※认识11~20各数(P57~67)

五个例题:

例1捆——说——写,理解“10个一”和:

1个十“的区别,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例题2结合竖式计数器表示10——20各数,把位置值直观表示出来;例3是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