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Talk Show在中国的发展和走向.docx
《论Talk Show在中国的发展和走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Talk Show在中国的发展和走向.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TalkShow在中国的发展和走向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摘要…………………………………………………………………………………3
1“talkshow”的历史与特点…………………………………………………4
2“脱口秀”在中国的发展和几种类型、特点……………………………6
2.1《实话实说》:
中国式的“脱口秀”…………………………………………7
2.2以主持人命名的“脱口秀”——《鲁豫有约》………………………………9
2.3凤凰于飞,和鸣锵锵——《锵锵三人行》…………………………………11
3中国“脱口秀”的现象………………………………………………………13
3.1出现“改版热”……………………………………………………………13
3.2学习借鉴表现在克隆、模仿,而不是锐意创新,缺乏个性………………14
3.3节目娱乐化,低俗化………………………………………………………15
4中国“脱口秀”的发展走向………………………………………………17
注释…………………………………………………………………………………19
参考文献…………………………………………………………………………19
论“TalkShow”在中国的发展和走向
摘要:
随着中国电视的发展,“脱口秀”节目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中,并逐渐成为了公共领域私人化的代表性节目;《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等栏目作为比较成功的中国式“脱口秀”,在谈论话题、主持人风格、总体风格与策划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是其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但是人们也不难看出它们仍然存在缺乏创意、盲目煽情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脱口秀节目的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等问题始终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反思的重要方面。
英文摘要:
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sTV,"Talk"programmemoreandmoreappearinChina'sTVscreens,andgraduallybecamethepublicdomainrepresentationoftheprivatesectorprogrammes"callaspadeaspade","Qiangqiangsanrenhang"columnssuchasChinaasarelativelysuccessful"talkshow,"talkingaboutthetopic,hoststyle,styleandoverallplanning,hasdistinctChinesecharacteristics,isthemainreasonforitsgreatpopularity,butpeopledonotthinkthattheyarestillTherelackofcreativity,suchasblindsensationalaspectsoftheproblemandinadequate,thetalkshowlocalization,nationalization,theissuehasalwaysbeenpopular,andsoweshouldbeconcernedaboutandreflectontheimportantaspects.
关键词:
电视 “脱口秀”节目 特征大众
KeyWords:
TV"talkshow"programfeaturespublic
“脱口秀”是对英语“talkshow”的音译,指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
一般脱口秀都有一列嘉宾席,通常由有学问的或者对那档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
通常主持人和来宾都不准备讲稿,而是靠现场随机应变。
随着中国电视媒体的进步,在20世纪90年代,“脱口秀”在中国也悄然兴起。
它成为了一种供公众交流的渠道,使人们通过在场内与场外的交流,获得了一种沟通和思想的满足。
但是,中国的“脱口秀”并没有走出西方节目的影子,但是相信过不久,中国的“脱口秀”将会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1]
1,“talkshow”的历史与特点
脱口秀在电视上的播出源于电视时代早期。
深夜脱口秀节目包括“今夜秀”(TheTonightShow)和“大卫深夜秀”(TheLateShowwithDavidLetterman)等已经播出了几十年,以名人嘉宾和幽默小品为其主要特征。
电视新闻先驱爱德华·摩洛(EdwardR.Murrow)曾于1950年代晚期主持了“小世界”(SmallWorld),从那时起政治脱口秀主导了星期天早晨的节目。
每日联合播出的脱口秀包括从家庭导向的“奥普拉·温芙芮”(OprahWinfrey)和“罗茜·欧丹尼秀”(RosieO’Donnellshows)到“垃圾电视”如“杰瑞·斯普英哥秀”(JerrySpringerShow)等众多节目。
“脱口秀”起源于美国,电视“脱口秀”是从广播“脱口秀”中走下来的,广播技术诞生后,脱口秀节目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成为可能,广播使音频传播得以实现,并第一次把罗斯福总统的声音传遍美国。
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在美国建立,当时由于报纸的排斥与挤压,广播并没有得到发展,直到9年以后,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大多数传播媒体都受到了冲击,广播作为可移动的,方便而且廉价的大众传媒,为经济危机时期四处漂泊的人们带来了乐趣,当广播技术建立起一个能使受众感到松弛的公共意识场的同时,社会正在制造着大批愤怒和痛苦的人,两者相结合,使广播脱口秀才真正的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1921年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WBZ电台播放的脱口秀节目是广播脱口秀的起点。
这个节目的话题是为农村听众讲解农场经营。
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谈话节目大相径庭的是,当时的脱口秀节目几乎没有观众参与,大多都是主持人的独角戏,是“专家对着听众讲话,而不要听众参与与对话节目”。
到了1933年,广播谈话节目的形式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考虑给观众提供参与机会。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参与性脱口秀的“黄金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脱口秀”逐渐从广播走上了电视,成为美国电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节目之一。
在美国电视史上,脱口秀节目创造了很多的“第一”。
观众必看的节目是从脱口秀节目开始的;第一个连续几周播出的节目也是从脱口秀开始的、由戴夫·加罗韦黑猩猩和弗雷德·马格斯共同主持的《今天》是美国的第一个早间电视节目。
1954年NBC由史蒂夫·阿伦主持的《今夜》开播,它开了电视节目从凌晨一直持续到午夜的先河;1970年,菲尔·多纳休的节目引发了日间脱口秀多半都很无聊的潮流和类似节目的成功,没有他,恐怕也不会有奥普拉、杰里、杰拉尔多的今天。
1982年,《与戴维·莱特曼共度午夜》开了在电视上进行冷嘲热讽的先河。
连续几周播出的大型节目也是从脱口秀节目开始的,“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是《埃德·沙利文节目》的座上嘉宾,当披头士乐队一夜之间成为时尚时,电视以当年《埃德·沙利文节目》的形式再一次重塑了美国民族文化。
伴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脱口秀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从早期以主持人为主体,慢慢向技术靠拢,向技术帮助下的观众、主持人的多边互动演进。
[2]
电视网热衷于脱口秀是因为其总体来说制作费用低廉,然而,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个性,也正是这一点甚至是主持人成为价值不菲的商品。
据调查,“脱口秀”在电视节目中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以美国电视业为例,日间和夜间都会安排“脱口秀”,星期一至星期五,从12点到18点,各大电视网都开设了“脱口秀”。
各“脱口秀”又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其中涌现出的名牌节目,有《拉里·金直播》、《杰·雷诺今夜秀》等。
而最著名的当数《奥普拉·温弗里节目》,它以沉静、温馨的倾谈为特征,涉及人际关系并辅以一定的心理分析,内容多积极向上。
成为了反映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大到国际紧张局势、经济危机和生态破坏,小到个人的情感纠纷、心理障碍和生活困境,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剧烈变化,脱口秀节目都会通过直接,热烈的方式进行讨论,它用一种嬉笑怒骂,嘻嘻哈哈的方式把主题中的严肃与沉重进行消解,这种极具后现代意味的话语方式作为沉重现实生活的一种润滑剂,对于生活紧张而单调、又总是要面对太多严肃问题的普通大众,起到了抚慰和放松的作用。
这样的节目成为了基本的电视节目形式之一,也成为包括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国家电视业者借鉴和模仿的对象。
2,“脱口秀”在中国的发展和几种类型、特点。
近几年来,这种在西方被称作“脱口秀”的节目以一种崭新的传播理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
并且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在中国悄然兴起。
“脱口秀”在中国的发展和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社会背景一样,一方面,社会变革制造了民众心理上的动荡不安;另一方面,电视响应了大众的召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时代变革的解压阀。
民众在变革中显得不知所措,急于知道这个世界怎么了,他周围发生了什么事,他自己怎么了,他应该怎样做。
他无法从匆忙的人群中抓住谁问一问,他也不能要求时代发展放慢脚步,最后他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电视。
脱口秀成为了一种供公众交流的通气口和渠道,因为许多人觉得找不到一个对话的对象,来对他们的想法做出反应,幸好,他们在脱口秀节目中找到了一个由媒介明星和出人头地的公众人物组成一个精英阶层,脱口秀既维护了这个阶层的观点的权威性,同时又通过轻松的方式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普通人通过与他们场内场外的交流,获得了一种沟通和提升思想的满足。
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样式,“脱口秀”区别于其他节目的本质就在于它以“话”为本;而作为一种媒介形态,电视谈话节目有别于广播报纸等其他媒介的最明显标志就是视觉感觉和理论思想的相得益彰。
同是谈话,于广播报纸相比,电视的魅力在于以声情并茂的独特传播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主要以展示丰富外漏情绪为基础的视觉印象世界。
所以,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我们既要强调以“话”为主,更要突出“话画”结合。
“脱口秀”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语言的魅力。
而语言的魅力往往在激烈的交锋和碰撞中得以展现,所以,“脱口秀”要取得优于其他节目的形式的视听效果,就要首先把重点放在“话”上。
[3]
另外,“即兴”对于“脱口秀”节目也非常的重要。
正是在即兴谈话中,主持人和嘉宾的个人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些在碰撞中产生的奇思妙想、奇言妙语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电视谈话节目的最佳形式应该是“现场直播”。
在现场直播中,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的一切言谈、反应都是很自然的,同时,现场直播能为场外的观众带来“现场感”,参与的意愿更强。
在国外,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现场直播的,国内的电视谈话节目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很少现场直播,但是在制作中,制作者们还是以“准直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量让节目呈现出“谈话场”的原貌。
下面,我们将分别以《实话实说》,《鲁豫有约》和《锵锵三人行》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脱口秀”节目为代表来分析在中国市场上的“脱口秀”的特点:
2.1《实话实说》:
中国式的“脱口秀”
《实话实说》是中国谈话节目的一面旗帜,它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创立了中国谈话节目的典型模式,以至于后来的节目很难达到它的高度。
所以,用《实话实说》作为个案来研究中国的谈话节目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全面地折射出“脱口秀”这种在西方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节目形式是如何被中国本土化并且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实话实说》1996年3月16日开播,当时谈话节目在中国电视界是一个空白,它在一开始的确是借鉴了国外脱口秀的经验。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场所,它由此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谈话系统通过让人们在其间自由讨论某些问题而引起全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在实践中它的确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基本上它的每一期节目都会引起人们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思考。
它关注社会问题,倡导人文关怀,主张反映多种声音,追求真实自然的谈话方式。
节目形式为群体现场交谈,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和小乐队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
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
并且根据话题内容的不同创造出对不同话题的具体操作模式。
《实话实说》一直关注普通中国人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节目既注重现象的展示,也注重对这些现象内涵的挖掘。
是中国最具平民色彩的栏目。
每天都有数百名观众给栏目打电话、写信、发传真和电子邮件,表达意见,提供选题线索。
《实话实说》的成功代表了处于90年代社会转型期中国大众的一种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品大潮的节节进逼,人们的价值追求从政治功利主义转向经济功利主义,反映在审美取向上则是从追求崇高转向崇尚世俗,强调个人的价值,包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也趋于个人化和平民化。
观众一方面不再满足媒体整日正襟危坐的形象,他们开始有了对娱乐、幽默、轻松节目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再满足于只做传播流程中被动的接受者,希望在节目中找到一个能参于其中,并能表达自我的位置。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媒对自身功能的定位也在默默地发生着改变。
随着社会舆论环境的宽松,传媒工作者不甘于政策传声筒角色,他们寻求一种能更好地表达自我方式。
可以说,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传媒的传播理念的深刻变革。
媒体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并以这种关注中为中国当时趋于呆板的电视节目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实话实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满足了大众对媒体讲真话的要求。
因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在用别人的口吻、别人的声音或者规定的口吻、规定的声音说话,人们在广播电视中听到也都不是用于日常表达的真实亲切的对白。
对于这一点崔永元有清楚的认识,他认为我们之所以长时间听不到真实亲切的对白,一定程度上和我们的判断有关,我们误把媒介中出现的辩论、演讲、训话,甚至朗诵都当成人们的日常表达了,其实那不是,那都该算应激状态。
“谈话本来是我们都在进行的最自然,最基本的活动,充满机智和幽默的谈话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崔永元心目中所谓的谈话一定是要内心充满交流欲望的。
《实话实说》所要努力寻找的就是一种让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真正完成心灵沟通的交谈方式。
它力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谈话氛围,让普通老百姓在镜头前畅所欲言。
通过《实话实说》人们惊诧的看到原来人们在电视上也可以象平常一样说话,在《实话实说》的现场,不少电视人都感到了意外:
没有排练,没有台词,没有一次次的重排,象其它电视节目的制作那样,无论是谁都可以在摄像机前说得那么好。
《实话实说》就是这样将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谈话搬上了屏幕,它的魅力就是话语的魅力,它的力量就是来自于真实话语的倾诉。
但是,尽管《实话实说》如此的受大家的喜爱,它也从未为了追求节目的轰动效应而放弃媒体责任。
没有因为一时的痛快淋漓、一事的引人注目,而丧失节目的健康品位和新闻原则。
即使在涉及正面的热点话题时也要反复考虑:
为什么要关注此事?
怎么才能挖掘出它的积极意义?
力求从热点中发现对民众有益、对国家有力的话语价值。
《实话实说》推动和引领了我国的“脱口秀”节目的兴盛和繁荣,完善了这种样式,并使它走向了成熟。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2002年,《实话实说》的势头大不如从前,收视率和话题性都持续走低,这让喜欢《实话实说》的电视观众和主持人都非常郁闷。
从央视收视排名看,《实话实说》现在的占有率是5%~8%,但以前早上播出的时候能达到50%~70%,也就是早上看电视的人有一半是在看《实话实说》,现在这种盛况不可能再出现了”。
这种失落感是可以理解的。
2003年《实话实说》栏目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主持人、策划、编导等主创人员的更换,节目播出时间的频繁变动,以及精品栏目竞争的收视压力,给栏目组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
由此可见,“脱口秀”这一类的节目在中国发展得并不是很顺利,究其原因,也许就是因为国内在当时没有什么拿得出的谈话类节目,这种状况让人很灰心。
他们的谈话类节目基本上是全盘克隆美国的,很多节目之所以一克隆就变味,就走样,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才能有限,没有完全学到人家的精髓;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坚持自己的理念。
要想使“脱口秀”能够在中国站住脚,那还是需要创造出有中国特色“脱口秀”。
2.2以主持人命名的“脱口秀”——《鲁豫有约》
美国的“脱口秀”节目的名称多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在凤凰卫视,也有一档这样的“脱口秀”节目——《鲁豫有约》。
人的形象是传媒品牌塑造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或记者,往往能撑起一个栏目和一个媒体的“脸面”。
他们的素质和影响力直接关乎传媒品牌的塑造。
凤凰卫视不遗余力的打造明星,推出明星,明星越有名,凤凰越有名,明星和凤凰品牌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凤凰“造星”术首先是给每位主持人,评论员甚至记者量身定做适合他们气质,特长的风格栏目。
大量的节目甚至直接以主持人冠名。
《鲁豫有约》就是其中一档节目,
《鲁豫有约》通过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
主持人鲁豫对人的关注与被采访者心灵的对话。
鲁豫相信,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
但是,节目中的嘉宾(采访的对象)并不是随意的,基本上也分为三种类型:
(1)、选择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做嘉宾。
从刚复出的毛阿敏、变性成功的金星,从绯闻缠身的杨钰莹到退学支农支教的大学生马永红,都成为了《鲁豫有约》的座上嘉宾。
这些人物在风口浪尖上时,很多话不能讲,等到事情沉淀之后,“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就有了一种真诚度。
这是极为成功之处。
而这些争议人物背后的故事则恰恰迎合了受众的知情欲和满足了受众的知情需要,为其赢得了大批的铁杆观众。
(2)、选择有沧桑经历的人物。
沧桑经历的人物,有着他们不同寻常的经历,他们或许是名人,或许只是普通人,但故事的不寻常性,同样能抓住观众。
拿鲁豫请章含之做节目来分析。
章含之并不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但她的身份特殊性——章士钊的养女,乔冠华之妻,毛泽东的英语老师,洪晃的母亲。
她从科员起步,经科长、副处长、处长拾阶而上,一直攀援到亚洲司副司长。
她曾随乔冠华率领的中国联大代表团多次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并多次在毛泽东会见外国政要时担任翻译。
所有的这些,都决定了做她的节目绝对具有新闻价值,而且这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同样是《鲁豫有约》最大的卖点之一。
(3)、主题或话题嘉宾。
今年,《鲁豫有约》推出许多期话题或主题谈话节目。
在如今网络上“闪婚”成为一种时尚时,《鲁豫有约》紧跟作了两期关于闪婚的节目,专门请了分别成功和失败的两对闪婚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鲁豫有约》发挥谈话性节目的特色,开了许多话题专题系列节目。
如他们推出的《女明星们的情爱故事》,分别请赵薇、周迅、莫文蔚等人作客《鲁豫有约》,谈她们的生活观、爱情观、事业观。
虽然许多谈话节目中都已做过这些话题,但《鲁豫有约》总能巧妙的避免“热剩饭”的情况,在旧闻中挖掘新闻,当然这主要在于问题的设置和主持人的采访和取得受访者信任的能力上。
除了名人的故事,《鲁豫有约》放大了其取材范围和视野,不将内容局限在介绍人物上,同时还会介绍一些新兴的、边缘化的东西。
比如曾经做的一期关于高级定做职业的采访介绍,节目分别请了3位高级定做师,讲述她们的职业,休闲之余,扩大知识面,一举两得。
[5]
《鲁豫有约》的成功之处就是鲁豫善于倾听,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从而充分激活对方的谈兴。
在节目中,鲁豫充当的只是一个话题的引导者,话题引出来了,嘉宾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述了,鲁豫做的,就是在那边认真的倾听。
“说出你的故事”,当然所有的讲述着都希望有一个认真的倾听者而不是一个多话的判断者,听得认真,受访者才能说的有劲,说尽自己的故事。
有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
“脱口秀”就是“秀”,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节目不是作秀,谈话人物的事件、感情的流露必须是真实的。
目前许多电视谈话性节目,出于各种目的,故意大肆煽情,以“出卖受访者的泪水”为己任,或肆无忌惮的恶搞以博得收视率。
相对这些而言,《鲁豫有约》显得更为真实,每次采访,都是一次真情的流露,这种平实低调,本色特点是非常值得中国的“脱口秀”节目借鉴和学习的。
《鲁豫有约》以大起大落,有着特殊经历,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为访谈对象,关心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讲述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坚持自己独特的定位。
在对昔日英雄和末路英雄寻访和问答之间,勾勒出了中国半个多世纪里那些风云人物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再现了这一时期令人百感交集的历史画卷。
与一些名人访谈电视节目的“浅”与“闹”相比,它是一种真实的倾诉,独具沧桑,沧凉之感。
这个节目不仅使那些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的人感兴趣,而且是很多“新生代”喜欢上了这个节目,通过这个节目懂得了历史和自己周围的生活。
“说出你的故事”这六个字的包装词也成了一句名言。
凤凰让主持人和节目结合紧密在一起,让主持人来卖节目,借主持人的名声为栏目造势,这未尝不是一种非常好的营销方式。
讲述大家所关心的故事,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构想。
栏目的成功也使《鲁豫有约》从一个每周播出的谈话节目转变成了一个日播版的“脱口秀”栏目。
除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外,在内地一些省市电视台上,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2.3凤凰于飞,和鸣锵锵——《锵锵三人行》
“凤凰于飞,和鸣锵锵”,《锵锵三人行》的名称就来源于此,它也是最具有“脱口秀”特点的节目,它开播于一九九八年的愚人节,周一至周五每天一集,原创意者是想将其办成一个有政论色彩的、几个人无羁无束议论时政的节目。
可主持人把它做走了形,现在的节目,是每天都针对一件新闻性的或者大众感兴趣的事情发表意见。
一个主持人再加两个嘉宾,各抒己见。
三人围着一张圆桌各坐一边,前面是一杯水,白色的桌上铺着报纸。
没有正襟危坐,一种随意,在这样的谈话气氛下,三人以一种聊天的轻松方式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或是敏感的问题。
将新闻与娱乐充分糅合起来,将制造乐趣与辨析事理集于一身,引导嘉宾发表以“另类”为特色的见解,力求“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别样风格,这就是《锵锵三人行》。
《锵锵三人行》感觉上是一种轻松随意的“脱口秀”节目,其实他们聊的话题绝不仅仅是文化、娱乐那些让人放松的东西,对那些时事问题,他们能侃侃而谈,也能将沉闷的政治话题聊得让人眼前一亮。
同时这个节目注重通俗化和知识性。
在话题聊天中,主持人和嘉宾用的语言大多是口语化,让观众能容易的明白电视机里的那三个人是在说什么。
在聊天中又富于了很多知识,使观众能多角度的知道一些相关的事。
“脱口秀”节目的讨论样式本身就非常地丰富,题材也非常的广泛。
《锵锵三人行》当初的节目定位就是:
“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
那么,它为什么会做得如此成功呢?
说到底,窦文涛就是把自己私人间的侃谈搬上了电视。
这种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节目的路线,开辟了另类新闻漫话节目的先河。
《锵锵三人行》聊的就是老百姓茶余饭后所关心的事,它在符合受众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揭示社会上的某些现实问题,虽然收视率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它至少能在某些方面是说明问题。
节目已经是他的生活凝成的一种东西,谈话的方式有很多种,这个节目不想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也不会讲什么大的道理,就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享受聊天的乐趣。
有人觉得这个节目很另类,但回过头来就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的话题都是老百姓平时在饭桌上说过的,恰恰这才是最真实的。
[6]
窦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