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docx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
·谈话引入。
“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
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
2、探究内容: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板书:
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
)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
(板书:
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
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
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
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
(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
·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4、全课总结。
5、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
(二)种子发芽实验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4部分。
第一部分:
交流实验计划
教材中的表格实际是概括交流的结果,分别说明三个不同的种子发芽实验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和实验方法。
这个表格在教学中是由教师简要记录学生的发言并展示在黑板上的,目的是让学生共享各项实验设计的结果。
表格中省略了问题和猜想两项,教学时还是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和猜想说起。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中的缺陷。
在交流中,教师要逐一记录学生的发言要点,并整理出实验计划的各项基本内容,如同教材上的“种子发芽实验计划”。
在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说清楚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如在改变给水条件的实验计划中,“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少量的水”,适量的水指的是纸巾完全湿润,少量的水指的是纸巾不完全湿润。
而光照条件指的是全黑暗或全光照下,温度是在常温下。
在改变温度条件的实验中,“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
常温是指室内温度,一般在25摄氏度;低温则相当于冰箱冷藏室中的温度。
在这组实验中,因为低温环境下实验的种子不可能受到光照,因此,在常温环境下实验的种子也不能受到光照;给水的条件一样,都要加同样多的适量的水。
在改变光照条件的实验计划中,两组种子都应放置在光线充足的阳台上,其中要求放在黑暗环境中的种子要用盒子罩住。
第二部分:
配备实验装置
教材上的图表达了配备实验装置的过程。
1、准备实验盒;
2、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3、往纸巾上滴水;
4、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每个实验盒有两格,每格里种一粒种子,分别标注1号种子和2号种子。
在动手做之前,可以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做实验,诸如纸巾怎样折叠、怎样放,如何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等具体问题,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厚,再开始动手做实验。
第三部分:
预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
这一部分有两项内容,一是观察绿豆发芽变化的过程,按种子发芽实验记录表中列出的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变化进行记录。
二是猜测绿豆发芽变化的时间,时间单位是小时。
包括从播种到种子膨大约需多少小时;从种子膨大到种皮开裂约需多少小时;从种皮开裂到出现根约需多少小时;从出现根到长出叶约需多少小时。
猜测分为两步,一是猜测绿豆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把这些变化归纳到教材上所列的四项中。
二是猜测绿豆种子发芽的每一项变化需要经过多少时间。
还可以猜测一下两粒种子发芽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
猜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注意力,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按自己猜测的时间进行观察。
提醒学生注意猜测的时间不一定准确,要经常查看及时记录种子的变化。
另外,种子膨大多少才算是种子膨大?
可把从播种到种皮开裂之前的时间都看作种子膨大的过程,不另行记时。
第四部分: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材上用卡通人物提示“要做好记录!
”是要求学生从播种起计时,每天都要不断地观察绿豆种子在实验盒中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一般来说,绿豆从播种到出现叶的时间为4天左右。
为帮助学生做好这个实验,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查和督促。
《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交流和完善实验计划
三、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
2、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
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3、配备实验装置。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准备实验盒;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往纸巾上滴水;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4、猜测实验结果。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讨论:
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5、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6、全课总结。
7、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三)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
汇集实验数据
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
“两粒种子发芽变化的时间有点不同”“那怎样说明发芽时间呢?
”提示学生注意实验数据不尽相同,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后才能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盛情况。
下面的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首先每个人把收集到的时间数据换算成小时数,填写到和绿豆发芽变化过程相对应的“时间(小时)”栏中,然后与做相同实验的同学交流。
学生们会发现每个人记录的数据都不尽相同。
这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记录的数据会有所不同。
对于认识到是观察记录不准确的,可建议学生重新实验。
对于认识到是由于种子不同造成的,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该怎样处理这些数据。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按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累计数据,再取平均数,对这样的想法应该加以肯定。
第二部分:
和全班同学交流
教材上设计了3个问题。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这些数据有什么用?
·“实验结果同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有什么影响?
可以先由各组分别汇报各项实验的数据和数据所说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要把另外两项实验数据记载在自己的表格中。
交流的意义是让学生体验到尊重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
扩展与思考
教材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树木,通过观察树木生长情况,引发思考:
“如果同时栽的同一种树的生长状况有明显不同,树可能是受到了什么环境条件的影响?
”“能想办法证实吗?
”希望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二是观察菜地里的植物的株距、行距,这不仅是为了了解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而且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使植物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
三是了解现代农业已经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满足植物的各种生活需要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是请学生思考“把我们的绿豆种到地里,能像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结出许多果实吗?
”让学生根据当地、当时的气候变化做出判断。
本课最后一项内容是在横线上填写“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填写之前要引导学生分析,因为种子萌发并不一定需要从外界吸收养分,也不需要光照,这与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
2、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汇集各组数据。
·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
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4、扩展与思考。
·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5、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6、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四)秋冬季的生物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
提出观察的任务
教材呈现了毛毛虫和小树的图片。
春天,小树长出嫩叶,毛毛虫也刚刚孵化,嫩叶是毛虫的食物。
夏天,小树开花了,毛虫也变成了蝴蝶,花粉是蝴蝶的食物。
这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蝴蝶的生长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的。
气候变化了,食物也变化了,动物的形态结构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学生意识到了这样的变化时,也就产生了“现在(九月里),这些小树、蝴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随着问题的产生,也就随即提出了观察任务——“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
让我们去看看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吧!
”
第二部分: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对九月里的动物、植物有哪些了解?
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
”目的是引发讨论,让学生说说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确定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选择几种常见的动植物,跟踪观察。
教材的表格中列举了2种植物和4种动物,要求学生跟踪观察它们在秋冬季里怎样适应外界环境。
这项活动要持续到12月。
教材通过卡通人物提出,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是重点。
教学时要将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的内容具体化,以便让学生了解怎样去观察和记录。
让学生说说对九月里的动植物有哪些了解,是为明确观察内容做准备的,选择哪些生物跟踪观察,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秋冬季的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
教学难点:
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
三、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
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
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
·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小毛虫从哪里来?
·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2、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
·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
蝴蝶怎样生活?
·冬天呢?
蝴蝶怎样过冬?
小树怎样过冬?
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引导语: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
3、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猜测这些动植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4、全课总结。
5、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
(五)动物的栖息地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
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
教材呈现了3个相关联的小活动。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以及它们同鱼、蚯蚓的关系。
可以通过看教材上的图片,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
教学中用生活化的语言“鱼和蚯蚓周围有些什么”,来提示学生去观察,并让学生说说鱼和蚯蚓同它们生活区域内的这些物体有什么关系,离开了这些物体鱼和蚯蚓还能生活吗。
在研究鱼、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以及它们和鱼、蚯蚓的关系时,应尽可能地涉及到食物、阳光、空气和水以及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
例如,蚯蚓生活在黑暗的土壤里,同时在土壤中获取食物,蚯蚓的身体结构非常适应这样的环境。
教材还以资料的形式对“生活环境”做出了解释——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栖息地,它是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地方。
二是引导学生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
“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提问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两种动物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身体器官联系起来,说明为什么鱼不能适应蚯蚓的生活环境,而蚯蚓也不能适应鱼的生活环境。
三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为建立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人工栖息地做准备。
第二部分:
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教材提供了法布尔以及珍妮·古德尔观察动物的资料。
两则资料的含义是很清楚的,不仅希望学生能了解到“在动物的栖息地对动物进行观察,是科学家研究动物时采用的重要方法”,而且也希望学生能从科学家的研究态度中获得一定的感悟,提升其“关爱生命”的自然观。
教学时,还可以提供一些科学家在动物栖息地做研究的影像资料,这样的资料应该是多的。
也可以引导学生到动物栖息地进行实地观察,如杭州的西溪湿地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研究场所。
《动物的栖息地》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了解到“在动物的栖息地对动物进行观察,是科学家研究动物时采用的重要方法”;
3、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学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
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
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
2、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小组活动:
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3、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4、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
5、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
·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引导语: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
从中我们学习到什么?
”
6、全课总结。
7、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
(六)建立栖息地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
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
教材呈现的动物园和养鱼场的图片是引入学习情境的材料,目的是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怎样满足动物的生活需要。
当然也希望学生能在课外到这些地方去实地考察。
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并对它们及栖息地进行观察和管理。
教材通过图画和对话表达了如下内容:
“我们的栖息地建得怎么样?
”“水草少了”——对栖息地进行审视和评价;
“请住进栖息地吧!
”——让小动物住进栖息地;
“栖息地放在哪里?
”——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事先解决的问题;
“每天记录,不能间断”——提示做及时记录、坚持记录;
“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提示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
第二部分:
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
教材提供了一个涉及动物外形、运动、摄食、活动、刺激反应以及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观察研究表。
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对栖息地内的动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更多有关鱼和蚯蚓以及它们和栖息地环境之间关系的信息。
教材为学生进行观察提出了9个可选择的内容(教材13页)。
这9个内容,其实涉及到三个方面:
1、动物的身体构造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鱼和蚯蚓没有特殊的身体构造和器官,能在它们的环境中生活吗?
2、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关系——鱼吃什么?
鱼和鱼之间有什么接触?
鱼为什么躲到水里?
鱼和喂食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动物的习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动物在白天、夜间、天气变化和受刺激时行为各有什么不同。
概括地说,种种关系是“影响”和“适应”的关系。
动物的身体构造、行为习性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环境影响动物,反过来动物也影响环境。
例如蚯蚓需要在土壤中生活,而土壤因蚯蚓的活动而变得疏松肥沃。
《建立栖息地》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
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
三、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师:
“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
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
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
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
2、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
·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4、全课总结。
5、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七)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
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本课扩展了一项新的观察记录的内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
图文结合的记录方法,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了,然而这种图文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以文字描述为主的,并且没有被正式提出作为记录的重要方法。
教材呈现了说明啄木鸟和绿雨蛙特征的图画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怎样用图画准确地描述事物的形态特点,怎样用文字描述动物的动态特征。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画的是动物的什么特征、画得怎样,然后看文字说明,最后把图和文字说明加以对照,看看图和文字分别记录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讨论:
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动物的特征有什么好处?
如果有其他动物的图画和文字材料也同样可以使用。
第二部分:
图文记录鱼和蚯蚓的特征
本活动是让学生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鱼和蚯蚓的特征(包括生活习性)。
卡通人物提示:
“我知道怎样写了!
”目的在激发学生大胆地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去写、去画,但是要抓住动物最突出的特点。
教材中有学生画的鱼的呼吸特征和蚯蚓的外形特征图及文字说明。
其目的是为了表明:
记录动物的特征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时可以抓住动物的局部特征或典型活动特征进行记录。
《记录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
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
2、看科学家的记录。
(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
·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3、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5、全课总结。
6、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八)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
交流汇报
学习了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观察特征以后,学生们更细致地对栖息地中的动物进行了观察。
“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你有哪些发现?
”通过交流把相关的内容简要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表格有8个方面的内容,但并不代表记录的全部。
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其他未列入的观察信息添加在表格中(表格项目可自行增加)。
表格中的“我自己”一项,是让学生把自己和动物进行比较,向学生们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人和其他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共同生活在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中。
第二部分:
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