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106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

《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docx

高三语文第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单元:

熵:

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背景资料

1、背景知识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次将熵这个概念引入热力学,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

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耳兹曼提出了玻耳兹曼关系式,建立了熵与系统微观性质的联系,赋予了熵统计学的意义。

1929年,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又阐述了熵与信息的关系,揭示了熵的新的意义。

在热力学中,熵是测定不能再用来做功的能量的量;在统计物理学中,熵是衡量微观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在信息论中,熵成为信息不确定度的量。

如今,不仅在科技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领域,都随处可见到熵这一概念。

1959年,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次讲演,题目是“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指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造成的文化分裂,致使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再也无法就同一重大社会问题共同进行认真研讨。

他认为,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1981年出版了《熵:

一种新的世界观》,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对熵这一物理概念作了哲学阐释,论述了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诸多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引起震动。

《熵:

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特别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科学技术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出许多垃圾。

这种对科学文化的批判,是有其学术背景的。

现代科学不过仅有几百年的历史,然而它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科学技术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科学意味着福音,我们无时不在享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创造的现代文明。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科学已取代了传统的宗教,成为现代人的新宗教。

然而,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

它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扮演着魔鬼。

对技术进步的乐观,对物质增长的贪求,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战争威胁等。

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名为“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理论,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癖好作了批判。

《熵:

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

它所讨论的社会问题,比《增长的极限》要广泛、深入得多。

2、关于生命系统与熵定律

  那么,熵定律又是什么呢?

1972年,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以后,在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科学、哲学界引起相当大的波动。

在于民告引起的那场广泛争论中,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又发表了著名的著作《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这是一本论述热力学定律,并由之探讨人类乃至宇宙前途的书,其涉及的领域比“报告”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究竟什么是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有两个定律,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一个常数,既不可能增加,也不可能减少。

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著名的熵定律,它指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能量总是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系统从有序渐渐变成无序,系统的熵最终将达到最大值。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生命系统就是根本不服从熵定律的一个庞大的世界。

大约40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不久,炙热的岩浆分解出还原成分的气体,形成大气层。

而正是当时刚起源的原始生命通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使得大气渐渐变成氧化型大气。

氧气成分增加了,生命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一直进化到今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生命造就了今天的行星地球,而作为地球生命的最高级形式――人类,将运用那前所未有的主动精神继续改造和影响外部世界。

  那么生命系统真的不服从熵定律吗?

让我们先看看一个人的生命周期过程:

受精卵在母体内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和复制,逐渐形成胚胎的各种器官,成熟后便诞生出世。

随着婴儿的成长,各种器官与器官功能日趋完善,越来越有序化。

谁也不会否认,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体内储存的能量也就与日俱增了。

不仅一个人是如此,每当我们观察任何一种生命个体时,都会发现这个“能量从低向高流动”的熵定律的逆过程。

  不但每个生命个体是如此,整体生物进化过程本身就代表着日益增长的秩序的不断积累。

就连某种生物群体内部也一样,例如主人群组成的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本身也是一个封闭系统,无疑是附合熵定律条件的。

  可恰恰在人类社会这个系统中,同样存在着实实在在的熵定律的逆过程。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贫的越贫,富的越富,社会变得越有序,直到爆发一场社会动荡,例如农民起义或世界大战。

动荡使世界在瞬间从有序变回无序状态,再重新开始新一轮有序化过程。

  此外,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后工业社会,人类一直进行着能量积累,而且积累的能力和速度越来越快。

总之,无论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向着熵定律的反方向发展,这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共性吧。

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我们过去把生命定义为“能够自我复制的过程”,而今天,我们似乎应当给生命下一个更深刻的定义:

“生命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

”这是一个与非生命的自然界截然相反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并不否认生命系统对熵定律的挑战,但他们认为,生命积累能量是以消耗宇宙更多的能量为代价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生长所体现的熵的微小的、局部的递减,都伴随着宇宙总熵的更大范围的递增。

因此,生命正在使世界加速走向“热寂”。

从选择与调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观点并没有错,因为在无穷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生命以及我们生存的世界肯定是“死定了”。

  但是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应当找到全新的生命与非生命世界“和平共处”的方式,在比“无穷大”稍稍小一点的时间尺度内,使人类能够子孙万代地繁衍下去。

实际上,源于宇宙大爆炸热力学理论的“熵定律”学说,在与突飞猛进的粒子研究新成果联姻中,正在把科学导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超微观或超宏观领域中,当我们突破光速壁垒、时间壁垒、熵垒等人类认知与思考的种种界限以后,就一定能够发现和理解与生命系统类似的许多其他系统,并以此来证明世界并不是“死路一条”。

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xx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

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

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

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

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

沙尘与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

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

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

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

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

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

“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

”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答案】A

【解析】第7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

本文的题目就是《沙尘暴》,文中也是始终围绕着“沙尘暴”来展开论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沙尘暴,考生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本题共列出对沙尘暴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A。

这四种选项都来自原文,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

可以排除。

C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形成了沙尘暴,并没有解释到沙尘暴的含义,因而也可以排除。

D项说“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也是说沙尘暴的形成原因,也不能算是对沙尘暴的解释,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

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

这些都是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应该选A。

2.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答案】B

【解析】第8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考试说明》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要求。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如果考生没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

本题选用了文中“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一重要句子。

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体会,才能正确领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

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衡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

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

答案应该选B。

A项说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文中的原意,是正确的,可以排除。

B项说“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为沙尘暴并不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应该是理解错误的选项。

C项将“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对原文略有改动外,其余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原文的意思,也可以排除。

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对原文作了一些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也可以排除。

3.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答案】A

【解析】第9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

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本身的主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

本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

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等,这些信息,足以提示考生:

“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有关,与人的活动有关。

表述不正确的,显然应该是纯自然状态下造成的内容。

B项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这些变化显然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应该是原因之一。

C项说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显然也与人的活动有关,也可以排除。

D项“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也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也可以排除。

这样,B、C、D三项都与人的活动有关,应该说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排除。

只有A项“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因而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所以应该选A。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答案】C

【解析】第10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

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推断出来的,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C。

A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但这段原文只是说“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并不能从中推断出“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这一结论。

B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从这两句话也不能推断出“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的结论。

D项推断的依据是歌德说的“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的结论。

按照D项的说法,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显然是不正确的。

C项“人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是基于全文立论的,符合作者的本意,因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

铁舞  

①神话是什么?

通常我们是这样认识的,神话就是原始时期,人们不自觉地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故事和传说。

它是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的产物,是初民对于宇宙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幼稚的解释,其中有初民的理想追求,富有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科书上也这样说的。

这从发生学上说无可争辩,但没有从思维本体考虑,它在各种思维中占据何种位置。

说它是最高级别的思维,也许有人不赞成。

我们必须垂直看。

一个先民考虑的是如何打猎,获取生活用品。

另一个先民考虑,天怎么会下雨刮风,天上有没有神?

你说哪个思维层次高,显然是后者。

要不然,神话怎么会是宗教的萌芽、美术的由起、小说的渊源呢?

我国的《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保存了多少的神话材料啊,这都是古人高级思维的结果。

至于那些传说,尽管属于集体口头创作的叙事文学,也有相当部分由神话演变而来。

  ②神话思维的根本特征就是超越现实,这种在原始时期不自觉地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故事和传说,随着人们对现实社会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了一开始就有的最高层面的追问,不再有飞天,追日那样的故事,而热衷于志怪了,这类小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千百年来流传不绝。

可以说它们是神话世俗化的表现,是神话思维的末梢,若给神话思维分上中下三品的话,它属于下品,最高级的神话思维还是在先人那里。

人类童年对宇宙秘密的追问至今仍未被我们超越,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重提神话思维的意义所在。

  ③我们今天研究神话,不仅仅是讨论神话的源头和神话的内容,重要的是要讨论它的思维方式,看看这种思维方式于今人还有没有用。

首先要看到神话的思维层次不是低级别的,前面已稍作解说,在此我们再做一些深入探讨。

我们不妨为先人初民的思维层次立一个数轴,第一层考虑的是生存,上一层考虑的是怎样更好地组织部落问题,再上一层可能是家族的繁衍,更大范围的联姻等,这样一层层的上去,最高层就是终极问题了,究天问地,大自然怎么会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风雨雷电,天有多大,地有多广,人的命运由什么决定的,由现实进入虚拟,人的想象力充分打开,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层次。

这是一根竖的数轴,在这根竖的数轴底部再画一条横的数轴,在这条数轴上标上历史年代。

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社会越朝前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人们越看清现实,现实思维越来越发达,想象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已经无所谓神话了,因而神话思维越来越萎缩,或者说越来越世俗化,尽管其思维方式还存在,但不再是一开始的那种终极性质的。

即使这样神话思维依然处在最高层的,这仅仅是由它一开始处于它的超越现实的终极性质决定的,事实上人们更多地考虑现实问题。

从理论上讲,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超越时代现实的思维追求,只是正如赵汀阳在他的《坏世界研究》里所说的,“世界首先是个坏世界,而人们幻想好世界。

人们通过政治去研究坏世界,而通过道德想象好世界。

古代人看重理想,所以把政治学看作理学的一部分,现代人认清现实,因此政治哲学成为了第一哲学。

”这种情况下,神话思维几乎派不上用处了。

如果说还有的话,那就衍化成志怪一类的,也是专指现实的,再没有向上叩问的动力了。

然而这也许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表现得比较广泛;其实,人类对其童年时的那种追问一直没有停止过,神话思维主要被科学思维所代替,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都是对大宇宙终极追问的表现。

  ④这么说,神话思维在今天已经无所作为了?

也不是。

其实类似志怪类的神话思维末梢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些蛛丝马迹,如莫言的《蛙》《生死疲劳》即是;不过在网络小说《鬼吹灯》那样的玄幻小说里还是大量存在的。

而流传在民间的大部分神话都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神话的内容今天如何发掘?

其精神如何体现在叩问未来未知世界的文学作品里,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面对未来的海平面的上涨,未来的机器人时代,我们的文学“创客”该有何作为呢?

正如格林小说揭示的,通往善的道路并不真实存在,通往或多或少的邪恶的道路倒有千条万条,因此,今天关注人性的边缘,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乃至拯救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像莫言《生死疲劳》这种借助旧神话思维——生死轮回讲故事的小说,如果能借助人类基因遗传的知识,而产生一种全新的神话思维方式,一定会写得别开生面,令人喜欢。

可以说,这方面的想象力我们的作家还远未打开。

(节选自《解放日报》,有删节)

1.第①段中加点字“垂直”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2.第①段中“教科书上也这样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神话思维”的表述正确的是()(3分)

A.神话思维之所以是最高级的思维,因为它体现终极性邪恶追问。

B.最高级的神话思维还在先人那里,体现作者对神话思维的忧虑。

C.科学思维就是神话思维的现实延续,保持对大宇宙的终极追问。

D.神话思维在现代文学中依然保留,势必能让创作别开生面。

4.概括第③段内容。

(3分)

5.试从神话思维“超越现实的终极性质”角度对以下神话进行分析。

(4分)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

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

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6.第④段作者对神话思维在今天的意义价值做了思考,请对此进行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9分)

湖岸上那棵五针松

康剑

  ①那天从深山巡护归来,要乘船渡过二十四公里长的喀纳斯湖。

湖面碧波荡漾,清风送爽。

坐船行至湖面的一道湾处,我习惯性地抬头向湖东岸的悬崖上望去,竟然发现崖壁上的那棵五针松不见了。

起初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没看清楚。

赶忙揉揉眼再仔细看,发现那棵挺拔的五针松竟然连根拔起,横躺在了崖壁的上方。

  ②于是内心一片悲戚,我那站在悬崖上守望湖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五针松呀,你怎么竟如此不近人情地弃我而去了呢!

又是谁将你挺拔的身躯硬生生地从陡峭的山崖上抹去了呢!

要知道,这无情的一抹,抹去的可是喀纳斯湖畔一道别样的风景。

  ③回到护林站,我茶饭不思,辗转反侧,连做梦都要梦到湖岸上的那棵五针松。

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棵好端端的松树怎么就会糊里糊涂地轰然倒地,忽然死去了呢?

要知道,一棵长在崖壁上的树能生存一百多年,它要经历多少风霜雨雪的磨砺,怎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死去呢!

  ④但我的眼睛没有欺骗自己,那棵五针松确实是倒在了悬崖上。

我迫不及待想弄清楚的是,让它轰然倒下的,到底是人为的力量,还是自然的作用。

  ⑤难过了几日,我约了两个同是护林人的伙伴,去看那棵我日思夜想的五针松。

我们沿着湖岸边的林间小道,从喀纳斯湖的出水口向一道湾的崖壁处徒步行走。

这条小道被称为泰加林小道,四周长满了西伯利亚落叶松、五针松、云杉、冷杉和疣枝桦。

在这样的混交林中行走,五针松的形象最为抢眼,它们树干挺拔,树冠婆娑,被称为林中骄子,还拥有一个好听的学名,叫新疆红松。

走在林间小道上,你能听到喀纳斯湖的波浪轻轻拍打湖岸的声音,那声音像音乐,特别有节奏感。

  ⑥这段路程足足有五六公里长。

起初,我们陶醉在森林与湖水交相辉映的风景里,似乎暂时忘记了悬崖上的那棵倒去的松树。

但越往里走,越是感觉到今年湖岸上的这片森林有别于往年。

我们陆续看到一些松树被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

再走不多久,我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快到一道湾处的湖岸边,松林竟然成片地匍匐倒地,惨不忍睹。

要知道,这些松树大的有几百年的树龄,小的也已经生长了上百年。

  ⑦不用再取证分析,现实足以告诉我们,这些高大无比的松树都是被大风刮倒的。

我们讨论着,要成片刮倒这些参天大树,风的力量和速度会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呀!

横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