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9721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docx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3篇可参考

【篇一】

她,黄家湾九年制学校的一名老师,于2015年9月参加工作,并且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

挂在脸上的那两个深深的酒窝就是她最明显的标志,她就是姜蕾老师。

黄家湾九年制学校的留守儿童较多,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多。

姜蕾老师所带的九

(1)班共23人,贫困生9人,其中还有一名特殊的学生王连山,因为有着先天性语言障碍而无法到校接受教育。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她和各位参与教育扶贫的老师一起,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摸实贫困户资料,得到领导、同事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然而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王连山同学了,本着“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理念,她多次参与送教上门活动。

为了更好的帮助王连山同学,姜老师必须经常送教上门,只要忙完了她的教学工作就去,有时甚至调课去进行送教。

王连山住在月河镇菩萨殿村六组,通往他家的道路曲折险陡,雨雪天气,汽车就根本没法到,只能步行数个小时。

姜老师虽是90后年轻一代,但一点也不娇气,时常坐着路人的摩托车,顶着风雨,往返于王连山家和学校。

这一来一往,便过了几个春夏秋冬。

王连山的父母是大山里极其普通的农民,一天既要在地里劳作,还要去山上养蜂,加上今年母亲生了小弟弟,家里的事务更加繁忙了。

姜老师担心家里的事情耽误小山的学习,便更加频繁地送教。

有时候给他教古诗词,有时候手把手教他画画,但更多的是为他讲解做人做事的道理,还会将学校里发生的趣事记录下来播放给他看。

好的教育就像是春雨,无声无息地浸润着孩子的心。

今年秋天的一次送教,姜老师刚走到他家门口,小山赶忙跑出来迎接,用着含糊不清的言语讲着自己在家帮忙带弟弟的事情。

听着从小山嘴里蹦出来的一字一句,姜老师感动得落下来了眼泪。

因为像今天这样的情景,姜老师幻想过无数次。

这一年多的艰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关爱他们要百倍千倍的付出,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

送教上门是老师们为残疾儿童提供的一种特殊教育服务,但愿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姜老师真挚无私的爱将陪伴着王连山的成长,愿这朵坚强之花能如期绽放。

【篇二】

古老的XX大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昌盛。

美丽的胭脂三川干群脱贫攻坚,全民决胜小康。

站在这神圣的演讲台上,做题为《先锋引领显本色、健康扶贫做表率》的演讲,我心情澎湃,感慨万千。

诗情画意的竹子沟、盘踞群峰的大通道、如痴如醉的胭脂湖、健康扶贫的“安乐窝”......,这一个个脱贫攻坚的手笔,这一个个小康建设的奇迹,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幸福的大美XXXX。

“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0年12月,我被分配到XX卫生院工作。

当满怀信心的我,踏进卫生院的那一刻,被脏乱差的面貌和接近瘫痪的现状所惊呆!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就像一盆冷水泼在了身上,好长一段时间都在迷茫失落中度过。

在卫生院新任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党员冲锋在前,做好表率,从清扫卫生到科室设置,从岗位配置到基本服务,全面打开了卫生院的工作局面。

卫生院喜人的变化,使我对工作充满了希望。

牢记党员宗旨,每天干劲十足,没有医生,我就上门诊;没有护士,我就搞治疗;没有药师,我就上药房;没有计划免疫、公共卫生专干,我就下村入户,排查摸底,建档立卡。

白天干工作,晚上做资料,卫生院、农户家、自己家、打印铺,都是我的流动办公室,健康扶贫主阵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9个多月的奋战,卫生院从全县考核倒数一跃变成了年终考核排名第一;从一年只有10个住院病人发展到年住院1800余人,年门诊病人2.2万人次;从只有一个综合科室,发展到内、外、妇、儿、中医、计划免疫、慢病管理、B超化验、拍片透视,党建办等26个科室的样板卫生院。

那一刻,我激动的哭了,觉得心血没有白费,付出得到回报。

牢记宗旨显本色。

随着卫生院的发展,科室人员逐渐得到固定,我也固定从事收费和新农合报销。

工作中,时常遇到特困户,拿着皱巴巴的旧钱、数着一块块的零钱交费,接过这些钱的瞬间,我心里总是沉甸甸的,痛恨病魔的无情,同情贫困的乡亲,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做点事情。

记得2016年的秋天,古洞沟村73岁的回族老奶奶马素夫也拄着双拐,风尘仆仆的来到卫生院,拿出一张皱巴巴的20元钱硬往我手里塞,边擦眼泪边说:

“高大夫这是我还你的钱,上次我住院钱不够,是你给我垫付了20元”!

听完老奶奶的诉说,我很既高兴,又感动,把钱又塞给了老奶奶。

区区20元对我们不算什么,但对没有收入的老奶奶却是大钱。

像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多年来我为特困户垫付医药费近1200元。

与此同时,我还从事着红十字志愿者工作,主要服务内容是应急救护培训,到学校、到农村、到单位累计培训6477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2.27%,向更多的人传递急救知识,让大家知道当灾害发生时应该怎样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但我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数九寒天,在XXXX镇XXXX村跟村民进行紧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炎炎夏日,在五户乡丁滩村教村民做心肺复苏、创伤包扎,一遍遍纠正示范,一次次周而复始。

2016年12月24日,由我培训指导的五户乡丁滩村5名村民,作为唯一参赛的农民代表队,代表临夏州参加“健康甘肃2016全省红十字应急救援大赛”,获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也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志愿者”“甘肃省最美志愿者”“XXXX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先锋引领做表率。

今年初,我与院长调到了县妇幼保健站工作。

面对与初到卫生院一样的情景:

门庭冷落、有名无实、业务瘫痪。

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加班加点,苦干实干。

经过大家一个多月的努力,妇幼保健站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电、网络通了,24各科室组建起来了,人员按特长和需要岗位调整了,规章制度完善了,设施设备安装购置启用了,服务环境美化亮化了,各项业务开展起来了。

我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后面的任务还很艰巨。

我白天干工作、晚上写资料,恪尽职守,埋头苦干。

经过大家10个月的努力,收治门诊病人1万多人次,住院病人300多人次,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2000多人、两癌筛查7400人次,上转乳腺癌病人140多人。

今年夏天的“两癌”筛查中,我们筛查出一例名叫潘云芳的乳腺癌患者,她的丈夫双目失明,儿子患白血病等待骨髓移植,她用每月帮厨赚到的1500元工资勉强维持家庭。

面对这个典型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我号召全站职工捐款捐物,给她买衣服、暖壶等生活用品,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不要押金,一站式报销全结算,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全兜底。

出院时,她激动的哭了,不住地对我们说:

“党的政策好,我们这些困难人没掏钱却能看病住院”。

艰辛的工作经历,可敬的父老乡亲,使我成长,让我成熟,令我感动!

让我从一个毛头小丫头,变成了一名党员,进村入户,筛查治疗,拉近了跟群众的距离,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

头顶烈日,冒着风雪,错过了跟家人团聚陪伴孩子的时间,常听到关心埋怨的责怪。

我做义诊、搞卫生,与老年人聊天,和留守儿童游戏,给贫困户送暖,帮他们脱贫致富。

每到节假日,我就会收到村干部、留守儿童、老年人、贫困户的电话或微信问候祝福信息,接到去他们家过节的邀请。

每当这时,我满满的是幸福感!

我知道,不是我带给了人们幸福,我只是把党和政府关怀传递大家!

也不是我感动了大家,而是健康扶贫政策本身感动了我!

我只是努力的将卫生健康展示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先锋引领显本色,健康扶贫做表率。

健康扶贫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是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翻过的大山。

让我们在农村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在健康扶贫的舞台上鞠躬尽瘁,尽显党员本色,勇做帮扶表率,为脱贫攻坚、决胜小康尽一份力,为建设幸福XXXX、健康XXXX献一份爱。

【篇三】

20××年12月12日,对于47岁的赵荣凯来说,是特殊的一天。

这一天,他接到了两份通知书,一份是省扶贫办计划项目处处长的任职通知书,一份是医院的胰腺癌伴肝转移晚期的诊断通知书。

一边是无尽的责任、大好的前途,一边却是“宣判死刑”、不到半年的生命。

人生该何去何从?

赵荣凯一时也想不清楚。

那天晚上,他没有回家,而是去旅馆苦苦思索了一夜。

后来,他告诉妻子,那晚想了很多很多,最后时刻还是放不下自己热爱的扶贫工作,越是时间紧迫、越是想多做点事,就是倒下了,也要倒在岗位上!

他选择把“死亡通知书”装进口袋,除了妻子没有告诉任何人。

那一晚,他在工作笔记上写下了“新起点、新要求、新成绩”。

第二天早上7点半,赵荣凯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看不出丝毫的异样。

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早上7点半上班,是赵荣凯保持了20多年的工作习惯,在大家印象中,除了出差,赵荣凯平时几乎都是第一个到单位,打扫卫生、整理资料、早早准备一天的工作。

仅有的一次迟到,是他儿子出生的那天。

赵荣凯的妻子陆继銮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那是1988年10月17日,孩子是早上7点半在医院出生的,仅仅休息了半个小时,赵荣凯就用一辆平板车把妻子和儿子载回到家里,安顿好一切,刚过早上9点,他匆匆忙忙地就往单位去了。

“那时候,我多想他能在身边陪陪我们,但是我没有开口,因为我知道荣凯心中,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妻子对他十分理解。

“老赵的病真是累出来的。

”省扶贫办的同事说,大家平日里都说扶贫办“人少事多”,个别同志偶尔也会抱怨。

但赵荣凯理解却不一样,他总是说,“人少事多”的意思就是要“人少玩,事多做”。

提早上班,推迟下班,周末加班,对于赵荣凯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有什么事找他,大家都习惯先打办公室电话,一准在。

2011年底,中央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当时在综合处工作的赵荣凯,负责编写安徽扶贫开发的参阅资料。

从数据到案例,从历史到展望,从成效到不足,从国家的扶贫政策到安徽的扶贫举措,短短一个星期,一本近20万字的扶贫开发“百科全书”就已编印成册。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赵荣凯那个星期的睡眠时间加起来不足30个小时。

20××年是安徽扶贫历史上工作任务最繁重的一年。

这一年,我省出台了7个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文件,文件的初稿和具体工作很多都由赵荣凯起草完成。

长期的高负荷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当年的10月8日,赵荣凯的鼻子突然流血不止,同事建议他去医院看看、做个体检,赵荣凯说“先等等吧,忙完手头工作就去。

手头事总是一件接着一件,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

后来医生说,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一个月的时间弥足珍贵,如果提前发现,生的机会就大很多!

远方的牵挂

今年1月8日,赵荣凯在办公室突然昏倒,手中还拿着一份正准备发往基层县区的传真。

传真内容是关于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的编制,涉及到12个县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一直牵挂着赵荣凯的心。

此时,距离他接到“死亡通知书”已经近一个月,这段时间里,赵荣凯瞒着同事,一边默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争分夺秒工作,与死神赛跑,心里始终放不下他的扶贫工作和那些基层困难群众。

在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草场村,这个大山深处的贫困村,人们至今对曾经担任埇桥区扶贫办主任的赵荣凯印象深刻。

“过去村里长年缺水,又不通道路,出了名的穷,周边人都说‘有女不嫁草场男’,村里好多年没有进过新媳妇。

”村支书武家稠说,赵主任来了以后,为村子争取了扶贫项目资金,修了盘山公路、村小学,清淤水库,装上自来水。

“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他却看不到了。

”言语间,老人家的眼角湿润了。

“赵主任带领我们种桃种杏,发展果木经济,但是每次来连一个果都舍不得吃。

”武仲合老汉说,每次想送些水果给赵主任尝尝,他总是谢绝,说是留给大家多卖点钱,“这样事事处处都想着我们的好干部,难得啊。

“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就是要为穷人说话,为穷人办事,扶真贫,真扶贫,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虽然时隔多年,以前的同事们仍然记起赵荣凯挂在嘴边的这句话。

曾与赵荣凯共事多年的埇桥区扶贫办副主任谢义民回忆说,老赵平日里十分节省,吃穿都不讲究,有一次,到外地调研,房间没有电脑,晚上要赶写材料,当地准备为我们换一间房。

他说:

“到办公室或者找一间网吧就行了,能节省一点就省一点,省下100多元的房费可以供一户贫困户一个月生活。

”赵荣凯对贫困群众却又十分大方,下乡调研的时候,他经常自己掏钱慰问困难群众,一次就是好几百元。

2005年,调到省扶贫办工作后,赵荣凯的足迹更是遍布全省各个贫困县区。

有一次,他到金寨县水竹坪乡太古村调研,由于位置偏远,村里不通公路,距村部最后3公里山路全靠步行。

有人建议找一个能通车的地方去看,赵荣凯说:

“扶贫就是要做到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

只有走到百姓中间,才能真正摸清那里的致贫原因,才能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

”由于山路难行,刚走没多久赵荣凯的脚不慎严重扭伤,硬是借一根拐杖,一瘸一拐地走了两个多小时。

今年2月,赵荣凯病情恶化,只能在医院卧床休息。

尽管这样,他还时刻惦记着基层的扶贫工作。

2月底的一天,基层扶贫办的一位同志打电话向他请教一个业务上的问题,他在手机里断断续续地讲了近8分钟。

事后,陪在身边的妻子说,那个电话赵荣凯是一边咳血一边接完的,他想趁着最后的时间,多为基层做点事。

未了的心愿

20××年3月27日,赵荣凯去世的前一天。

妻儿陪伴在他的床前,一家三口这样的团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居然屈指可数。

赵荣凯拉住妻子的手,眼含热泪地说:

“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平时节约下来的工资攒在一起,等攒得差不多捐给家乡,为儿时的学校建几间教室。

现在我要提前走了,钱恐怕不够,你要把准备给儿子买房的钱拿出一些帮我凑上,帮我了却这个心愿。

妻子哽咽着点头说:

“我答应你,就把教室的名字叫做‘荣凯’楼吧,我想留个纪念。

赵荣凯费力地摇了摇头,“名字我早就想好了,我们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的,非要写自己的名字干啥,我是那个村为数很少的通过读书走出来的人,在农村只有读书才能有光明,有出路,所以就叫‘光明楼’吧。

赵荣凯的心愿传到家乡——灵璧县朝阳镇独堆村后,老村主任赵怀海喟然长叹:

“以前他在扶贫办的时候,村里人经常去找他,想多争取一点扶贫资金和项目,他每次都说,全省比咱村里困难的地方还很多,不愿照顾,村里人为此对他有意见。

但我知道他是秉公依规,心里还是惦记咱们的。

工作二十余载,造福了众多贫困地区群众,却把温情深埋在心里,把亏欠留给家人。

一次,赵荣凯检查扶贫项目时,发现自己的一个亲戚在农民工培训项目中私自减少了培训时间,他当即取消了这位亲戚的培训资格及培训补贴。

同事劝他“谁没有几个亲戚,没几个朋友,这样大家不好看,你也不好做人。

”赵荣凯坚决地说,正因为是我的亲戚,我更不能让他这样做。

最终,他硬是自掏腰包帮亲戚“报销”了这笔补贴,用“吃亏”的方式,坚守了原则底线。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赵荣凯留给儿子只有一件东西——自己亲手帮儿子修改的入党申请书,和一句嘱咐“儿子,一定要听党的话。

”他留给妻子的则是一本岳西风光摄影画册,赵荣凯将在那里扶贫时看到的景色一一介绍给妻子,他说“对不起,带你旅游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这辈子恐怕都实现不了了,这算是带你旅游吧!

“这个时节,山里开遍了映山红,可美了,真的好想再去看一看。

”在最后的时刻,他的心依然与他热爱的土地紧紧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