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9571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

2017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后冲刺资料

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P39

答: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而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时代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P50

答:

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意义。

P77

答:

内因:

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

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关系: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意义:

这个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P81-82

答: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意义: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19世纪法国科学家居维叶认为,有机界的变化是由于突然性的“灾变”所引起的,通过这种“灾变”,一些由某种神迹创造的新物种代替了旧物种。

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认为社会革命无须经过积蓄革命力量的准备阶段,幻想通过突然的冒险活动取得革命的胜利。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19世纪下半期出现的庸俗进化论,对生物的进化作了庸俗歪曲的解释,认为生物的进化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

庸俗进化论在社会政治上变现为改良主义,主张社会的发展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通过社会革命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根本变革。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5、辩证否定观及意义。

P83

答: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是扬弃。

是既克服又保留。

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P103

答:

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也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7、认识的本质。

P104、P106

答:

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107

答: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对立统一: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9、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26

答: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0、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P132-133

答: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经济基础先进,上层建筑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当经济基础腐朽落后,上层建筑维护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意义: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及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P153

答:

群众观点:

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

12、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P175

答:

资本积累的实质:

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13、简述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P189

答:

所谓三权分立制度,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所谓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立,而绝不是与劳动人民或其他阶层分享权力,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14、资产阶级道德观。

P193

答:

道德观是指关于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

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

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称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5、二次大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的表现。

P198

答:

第一,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

第二,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

第三,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

第四,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

16、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P202

答:

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

第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

1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在生产关系方面的表现。

P217

答: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的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了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

在劳资关系上,建立了所谓的劳资共决,维护工会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改善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在分配关系上,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如实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18、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P235-236

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享有社会主义民主权利。

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是手段。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完善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民主又是目的。

(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P240

答:

①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②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③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中,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④这些国家执政党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P244

答: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重点复习题(最终完整版)

1.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P47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P49

3.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P60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第一性的问题。

P61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63

6.“运动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P64

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P65

8.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P65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P65

10.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P68

1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P73

12.“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P74

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P75

14.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P76

1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P80

16.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

P81

17.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

P84

18.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是:

现实性。

P87

19.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P90

20.意识的本质是:

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P93

21.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P94

2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P94

23.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P99

24.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变现为: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另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P104

25.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

P105

26.理性认识包括:

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P106

27.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通过:

实践-认识-再实践,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P109

2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一切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

P113

29.绝对真理的真理观错在: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P113

30.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P115

31.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P122

32.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P126

33.生产关系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P126

34.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P128

35.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决定因素。

P128

36.渗透性因素,主要是自然科学,只有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因素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P129

37.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P139

38.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P142

39.人民群众:

从量的规定来看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P151

40.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P160

4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P161

4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即货币购买商品的作用)P164

43.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P169

 

4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P170

45.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P173

4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P173

47.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

P179

48.危机阶段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P182

49.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P184

50.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P185

51.议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议会的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P189

52.资产阶级价值观以金钱作为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

P193

53.二战以后,形成了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和垄断资本国际经济组织的载体——跨国公司。

P199

5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P200

55.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P206

5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

P206

57.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的。

P211

58.战后以来,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P214

59.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必然性是由: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P220

60.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P221

6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

P224

62.《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P225

63.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P226

64.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以帝国主义阶级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

P227

6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P231

66.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P234

67.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P234

6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P234

69.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P244

70.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P252

71.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P252

7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P2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