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8765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docx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

危害评估报告

 

第1版

 

生效日期:

2016年04月28日

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

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

1.吸烟危害评估及防护

(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

(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2.实验区内食用食物、饮料及其它危害评估及防护

(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3.使用化妆品危害评估及防护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4.实验中眼睛和面部的风险评估及防护

(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

(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5.实验中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一般要求

(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

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

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

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

(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

(3)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4)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6.实验中足部防护的一般要求

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

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

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

7.实验中头发和饰物的风险评估及防护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

头发不得垂肩,应与离心机、切片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

8.实验中胡须的风险评估及防护

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上项(7)的规定。

9.洗手的要求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

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0.用口移液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用口液移可导致多种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液移,应使用助吸器具。

11.锐利物品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

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

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

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专用锐器盒内,在完全装满之前或48小时之内更换。

12.隔离措施的要求

接触患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

13.工作环境的要求

(1)“清洁”区和“非清洁”区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

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制定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常规消毒和清洁制度和对严重污染的紧急处理措施办法。

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

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

“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

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消毒一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消毒。

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2)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时间由实验室主任来决定),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

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3)外衣:

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和围裙)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

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

“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

(4)垃圾处理:

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

(5)装饰:

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6)为便于清洁消毒,实验室内不应有织物装饰的用具或椅子。

(7)个人物品:

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8)实验室内应配备应急设备,如应急洗眼装置,酒精等消毒用品。

(9)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装置。

(10)实验室内应安装防蚊蝇装置,应定期投撒灭蟑螂、老鼠的药物。

(11)用后的废弃物品:

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

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以下。

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

(12)出口通路:

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

安全门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

注意:

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

14.使用玻璃器具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

(1)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2)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的试管可用刀切开分离。

(3)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清洗之前,应先行消毒。

(4)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标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5)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6)在不影响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使用玻璃器具。

15.使用离心机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皮肤

极少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口)

极少

经血(针刺伤、切割伤)

极少

经血(虫媒介)

极少

(1)气溶胶:

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

(2)操作:

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

(3)传染性物品:

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

(4)为防止气溶胶飞溢,应在离心停止30分钟后打开离心物。

(5)清洗:

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要求清洗离心机。

(6)平衡:

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

 

16.采集血样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皮肤

极少

粘膜(眼结膜)

极少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口)

极少

经血(针刺伤、切割伤)

可能

经血(虫媒介)

极少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极少

放射

(1)每天早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抽血台面及其它物表,并开紫外灯消毒至少30分钟,并做好记录。

(2)工人每天早晨更换消毒液,包括浸泡锐器、止血带的消毒液和手消毒液。

(3)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

(4)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

严禁使用包装破损,超过有效期的一次性用品。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6)无菌物品如棉球需每天更换,开启后使用不得超过24小时。

(7)工作人员需对锐器如采血针采取高度预防措施,用过的采血针需浸泡在含有消毒液的厚壁容器中。

 

17.标本(血清、血浆、全血、尿)上检验分析仪检测过程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皮肤

极少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口)

极少

经血(针刺伤、切割伤)

极少

经血(虫媒介)

极少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放射

(1)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和扩散,实验室仪器加样、加液,清洗等过程应在封闭罩内进行的。

(2)实验中使后的比色盘,反应杯等废弃物应当收集在封闭的容器内,集中处置。

(3)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对仪器进行消毒。

血液、体液污染物表时,应立即消毒。

(4)工作人员要戴手套进行操作。

18.标本(血清、血浆、全血、尿、粪)手工检测过程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皮肤

可能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口)

可能

经血(针刺伤、切割伤)

可能

经血(虫媒介)

极少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可能

放射

(1)每天早晨做好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工作。

(2)工作人员要戴口罩、手套进行操作。

(3)实验中使用的竹签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

(4)废弃的标本连同试管、盖帽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由工人统一清洁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5)实验中使用的吸头、一次性塑料杯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

(6)标本污染物表时,应立即消毒。

(7)离心时,发生试管破裂或标本溅出,由操作者负责用有效消毒剂对离心机内部进行及时消毒处置。

19.微生物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基因扩增试验活动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皮肤

可能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口)

可能

经血(针刺伤、切割伤)

可能

经血(虫媒介)

可能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极少

放射

(1)每天早晨开紫外灯消毒空气至少30分钟,同时做好各物表、仪器的清洁消毒工作。

(2)实验人员要戴手套、帽子进行操作。

当估计会出现微生物和危险物溅出时要戴好眼罩或面罩。

(3)操作中使用的接种环、镊子等金属物品要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

(4)可能产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如涂片、接种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

(5)实验室内的各种标本、菌种、培养基和其它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必须灭活(高压、浸泡),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的密闭容器中。

(6)操作过程中发生菌种污染物表时,应马上采取措施进行物表消毒。

(7)当发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污染时,应马上进行人员疏散,通知负责人到现场进行指导消毒。

(8)对菌种的保存应严格遵守菌种保存制度,严禁擅自保存各种国家法定传染病菌株或毒株。

(9)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前要去除手套,确认无污染或污染已排除,后方可洗手离去。

(10)微生物、PCR实验室要设置纱窗、挡鼠板。

三、特定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见以下章节之各种病原体的危害评估)

四、工作人员素质

本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20名,其中申请进入BSL-2实验室20名。

学士学位3名,3名曾经从事微生物学实验,3名曾经从事无菌实验室活动经历,5名技术人员学习过生物安全手册并通过定期培训及考核成绩合格,经体检无现患严重疾病,本实验室除HBV携带者1名无其他患传染性疾病的技术人员,健康状态良好。

五、评估结论

本次评估本实验室共19项可能潜在危险的实验活动,在实验操作实验施过程中在无控制措施情况下可能产生的高危害度5项,中度14项,低度0项;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实验危害较大可能发生的有0项,可能发生5项,较少可能发生14项;这些危害造成高度严重后果的5项,后果严重性中度的14项,后果严重性低度的0项。

根据拟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后依然存在的残留风险为高度0项,中度0项,低度危害19项。

 

评估:

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评估人:

审核:

瑞昌市人民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

审核人:

2016年4月28日

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特异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受损。

临床上初始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感染者,继续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综合征,最后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AIDS,病死率极高。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治愈该病的方法。

1.病原学

1.1HIV是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包括HIV-1型和HIV-2型,两者均能引起AIDS。

但多数AIDS乃由HIV-1型引起。

HIV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1.2HIV的抵抗力:

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

25%以上浓度的酒精即能灭活病毒,70%的效果最好;0.2%次氯酸钠、5%~8%甲醛及有机氯溶液等均能灭活病毒。

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在实验室条件下,HIV在干燥环境中很快失去活性,在厚血块中可存活十几天,在干燥的玻璃上可维持几天。

美国CDC证明干燥环境中的HIV浓度在几小时内降低90%~99%。

2.流行病学

2.1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前者的传染性最强,后者在流行病学上意义更大。

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乳汁、唾液、泪水等均能检出病毒。

2.2传播途径:

世界公认的传播途径有三种,即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

2.3人群易感性:

各个年龄均可感染,但同性恋和性乱交者,静脉毒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血、血制品或器官移植者,父母是HIV感染者的儿童,受感染

的危险性比较大,属高危人群,发病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的青状年。

3.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较长,HIV-1侵入机体后2~10年左右可以发展为AIDS,HIV-2所需的时间更长。

HIV感染人体后分为Ⅰ、Ⅱ、Ⅲ、Ⅳ四期,HIV对CD4+T淋巴细胞有特殊的亲嗜性,发病与HIV含量、毒力、变异及CD4+T淋巴细胞数量、功能和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临床上可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免疫缺陷,往往以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精神神经障碍而死亡。

4.实验模式及危害因素分析

4.1HIV抗体和抗原检测:

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液,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

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血液传播,在进行采样和检测等过程中,都可能接触到血液,因此对于未知样品的检测具有潜在危险性;而对于直接接触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血液和体液时,实验危险性较高,更应注意个人防护。

4.2HIV核酸检测:

样品有全血、血浆、组织和其他分泌物,有时还包括生物制品,此类标本具有潜在危险性,对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样品,实验危险性较高。

4.3HIV病毒培养:

培养物中含大量的HIV,对于实验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传染危险性。

应该在P3实验室内进行操作,同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5.安全保障措施

5.1个人防护

5.1.1高标准的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

皮肤受损、生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

皮肤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5.1.2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5.1.3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

如果接触物传染危险性大,则应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5.1.4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5.1.5严禁在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

5.1.6减少实验室内利器的使用。

5.2带入和带出实验室的物品

5.2.1对所有带入实验室的物品都应进行检查。

含有测试样品的包裹应在安全柜或其他适当的装置内打开。

5.2.2将HIV测试样品转送其他实验室时,应防止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护送样品的人应明确接收地点和接收人,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人员应及时确认样品已送达指定的实验室,被转入安全位置并得到妥善处理。

5.2.3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应进行消毒。

5.3消毒方法

5.3.1废弃物缸:

10%(V/V)次氯酸钠(含10,000ppm有效氯)。

5.3.2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

70%乙醇。

5.3.3溢出物:

10%次氯酸钠(V/V)。

5.3.4污染的台面和器具:

40%甲醛水溶液,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

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偶尔可由牛型或非洲型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散播面广,不分地域均可发生。

结核病可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感染,但其主要传播途径是以空气为传播因子的呼吸道传染,而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传染性更大,是传播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tractinfection)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染途径(routesofinfection),飞沬传染(dropletinfection)为最常见的方式。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

飞沬核(dropletnuclei)<10μm时可被吸人呼吸道,健康人可因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受感染。

危害程度分级

微生物按其是否致病、致病力强弱、危害人体的严重性、传染性的大小、临近人群的抵抗力、有无免疫制剂和特效治疗药物等综合评价,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危害等级。

结核分枝杆菌属于3级危险。

3级危险(对个体具有极大危害,对群体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指有特殊危险的致病菌。

感染后症状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者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发病后不易治疗的微生物。

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预防

(一)技术操作可能导致的感染及其预防措施。

1.接种:

应使用无弹力的铂丝接种环,结核菌接种后接种环火焰灭菌易崩散,酒精灯烧灼时要特别注意。

2.混匀:

吸管吸吹菌液时不要产生气泡,应沿容器壁排出。

3.研磨:

最好使用组织研磨器,乳钵易产生气溶胶。

4.移液:

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紧要适度,吸液时要从管底吸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泡,形成气溶胶。

5.开封:

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

6.离心:

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头,加盖。

7.注射:

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注射器。

8.搬运:

室内移动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坚实密闭的外包装。

(二)技术保障

1.双人原则,不允许单人操作1、2类病原。

2.入口处应有危险警示标识,并标明所操作的微生物的种类。

3.培训考核上岗,掌握相关技术操作要领,熟悉规章制度,适应工作环境。

4.完备的管理措施,技术操作规范。

5.良好的工作行为可降低生物危害风险。

实验室中的分枝杆菌及分枝杆菌气溶胶

结核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分枝杆菌检验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潜在感染源标本和各种危险物,特别是许多操作易产生分枝杆菌气溶胶。

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核(1-5微米)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泡,可以黏附在肺泡内生长繁殖。

因此,首先要对实验室中生物危险物产生的途径和存在的地点有充分的认识,以便明确生物安全防护的环节。

(一)分枝杆菌存在的地点

1、各种临床标本,通常是痰,胃或支气管灌洗液、脑脊液、尿液等。

2、被污染的操作台、器械、仪器、试剂等。

3、收集的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等。

4、细菌学实验室的部分区域。

(二)产生分枝杆菌气溶胶

1、实验室内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采集。

2、样本的制备和涂片的火焰固定。

3、分离培养或接种培养物。

4、用火焰烧灼接种环。

5、使用移液器混合培养物。

6、培养管或培养瓶中含有培养物的滴落物。

7、溢出的分枝杆菌悬浮液。

8、高速混合含有分枝杆菌的液体。

9、转移液态培养物和上清液,或培养液、上清液的倾倒。

10、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的破碎。

11、用做原代培养所需的组织匀浆。

安全防护

(一)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任何时侯都要警惕分枝杆菌气溶胶的产生。

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

(二)实验室应严格限制非实验人员进入,减少实验室内外交叉生物污染。

完成实验工作离开实验室,要关好门窗。

(三)进入实验室应避免携带非必需物品。

(四)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操作时应穿戴防护隔离衣、口罩、帽子和手套,长发者应将头发装束在帽子内。

(五)实验过程中绝对禁止吸烟、饮食等,不要以手抚头面部等。

(六)试验前须开启紫外线灯对实验室和操作区域进行照射消毒1小时以上;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启紫外灯进行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

(七)任何试验的开始和结束后,操作人员要用70%酒精浸泡双手或仔细擦后,用清洁剂或清水洗净。

(八)每次试验结束后,必须清理好实验台,并用70%酒精液或3-5%石炭酸擦洗实验台面。

(九)实验室中的生物危险品要根据检查项目和性质不同,局限在相应的试验区间,不得随意将其带到其它的实验室。

(十)实验室内任何微生物的样本,废弃物都必须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方可按一般垃圾处理。

安全保障

(一)首先各级实验室应按等级要求完善实验设施,如简易安全柜内的抽气排风功能、紫外灯消毒功能,生物安全柜维护与除菌滤膜定期更换等。

(二)实验室采集病人痰标本时应在户外进行,避免因病人咳漱造成室内气溶胶污染。

(三)普通实验室应注意气流方向,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强气流变化而产生气溶胶(如﹕涂片、染色过程中)。

(四)细菌的分离培养、菌种开封、转种、研磨、稀释等操作,各级实验室均应在简易安全柜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五)使用接种环进行操作时,接种环应在工作灯的内焰中燃烧,以避免菌液或菌块飞溅。

(六)稀释菌液时,吸管、针管要缓慢插入试管或烧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产生气泡或气溶胶。

(七)使用注射器加样时,用过的针头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开注射器与针头,应直接放入锐器收集器,以免划破皮肤造成接种感染。

(八)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