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8482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通辽市科尔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我区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将加快调整,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开放性经济将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将更趋协调。

另一方面,受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制约,经济发展也将进入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难度将会加大。

科学分析科尔沁区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研究制定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战略,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区加快经济强区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发展环境与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五年,是初步形成快速发展基础的五年。

五年来,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亿元,比2005年翻近两番,年均递增27.3%,高出规划预期5.3个百分点,为规划目标的110%;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87亿元,年均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6亿元,年均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26元,年均递增16%,为规划目标的1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940元,年均递增13.2%,为规划目标的102%;实现财政收入21亿元(新口径),年均递增37%,为规划目标的117%。

三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出现结构性回落。

三次产业比从2005年的18:

46:

36调整为9:

62:

29。

2、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我区的农业农村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农村产业定位、产业培育、产业发展三个环节,逐步形成农牧业基础设施配套、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9.9%;粮食总产量达到22斤,牧业年度家畜存栏195万头只。

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农业比重稳步上升,新增沙地葡萄面积6万亩,总面积达到8万亩。

建成食用菌小区14个,栽植规模达到2,000万棒。

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5万亩,总面积达到7.3万亩。

3、优化调整工业结构,新型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通过积极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不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的路子,着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工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达到620户,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户,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75户。

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初步显现,淀粉深加工、铜铝制品深加工、农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经济总量占全区工业的86%。

工业园区综合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被确立为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工业成为引领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2亿元,五年平均增速为38.8%,比2005年翻2.5番。

4、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

充分发挥地域区位优势,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第三产业日益繁荣。

2010年,全区各类商贸流通网点总数达到2.2万个,流通业从业人员8.2万人。

各类金融机构达到34家,银行网点189个,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9.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0.7亿元,初步形成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其他小额贷款公司、期货证券为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

交通运输进一步通畅,累计投资3亿元,完成县级油路、通村油路及乡村公路建设915公里,33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

“十一五”期末,公路运输客运量达到110万人次,年均增长13%。

货运量达到278万吨,年均增长12%。

现代物流产业迅猛发展,全区物流经营企业达到222家,年物流总规模达到2,000万吨。

着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资农家店359家,镇村覆盖率和商品配送率均达到100%。

五年累计接待游客6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亿元。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2.1%。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面貌大为改观

“十一五”以来,进一步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以木里图、东郊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前景广阔;以大林镇为重点的商贸区也形成规模;以余粮堡为重点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正逐步发挥着龙头和辐射作用。

目前,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木里图镇、大林镇、余粮堡镇等重点镇为中心,其他镇和周边地区为辐射的城镇建设发展体系。

城镇框架进一步拉开,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形象和品位显著提升,城镇功能更趋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城镇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高度关注民生,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落实,五年累计发放“两免一补”资金8,087万元,惠及学生22.5万人次。

累计投资5.5亿元,开展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及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五年累计投入2,000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草原书屋182个,社区活动中心44个,送戏下乡410场,放映电影26,000场。

累计投资2亿元,建成妇幼保健综合楼、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中医院病房楼,新改建17所农村卫生院、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0所村标准化卫生室等。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000人,比“十五”期末增加9,984人。

2008年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

2007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参合人数达到38.4万人,参合率达到98.4%。

切实加强就业工作,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40亿元。

城市低保标准由150元提高到290元,增幅近一倍。

2006年启动实施农村低保工作,标准由625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元,增幅超过一倍。

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优抚安置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双拥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安全生产严格落实,未发生较大、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二)发展环境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我区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

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升级并日趋多样化,消费进入结构升级阶段;随着工业化推进和城镇化加速,经济发展将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的比重保持继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出现整体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出现结构性上升,产业发展进入结构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化、多元化。

不难看出,“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1、国际环境

从国际上看,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开始向好,这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虽然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当年对我国的影响开始显现,对内蒙古乃至我区的影响先后出现,对能源、原材料等支柱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但纵观全球经济,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并未改变,调整过后世界经济仍将恢复较快增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将有所加快。

这些因素将为我区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发展空间、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国内环境

从国内看,第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有效贯彻,为我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目的。

第二,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GDP增长逐年回升,这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宏观环境。

第三,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实施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战略。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将出台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及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

因此,我区要把国家的扶持政策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积极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新的发展规划当中,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自治区及通辽市环境

从自治区本身看,全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潜力较大,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为我区提供了良好的省际发展环境。

振兴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日趋增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我区更有效地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辐射提供了有利的区域经济环境。

从通辽市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集聚能力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城市承载力大幅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所积累的能量将继续释放。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基础、动力及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4、我区自身发展环境

从我区自身发展看,通过“十一五”的努力,为”十二五”期间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合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提升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环境基础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二是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我区位于内蒙古东部,与长春、沈阳在空间上形成了比较规则的等边三角形,是内蒙古东四盟市的中心,具有较强的接受辐射和对外辐射的先天区位优势,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这种优势更加突出。

三是能源优势进一步显现。

我区处于通辽市中心城区,共享全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范围内,现已探明有煤炭、石油、硅砂、稀土、有色金属等41种矿产,且储量可观。

这些资源优势为我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前提下,在当前国际经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区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虽有所好转,但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交织影响,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一是全球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经济复苏仍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二是发达国家的就业形势仍没有根本好转、经济自主性增长乏力以及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起伏较大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三是新兴产业代替传统产业支撑发展还需一定时间,引领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条件尚不具备;四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但仍处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期。

2、工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我区在”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并健康发展。

但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我区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整体较弱,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受外部市场影响较大。

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区发展工业的重点就是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长、管理创新以及对整体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率高的大项目大企业。

同时应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原有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延长其产业链,最大程度发挥其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畜产品多元化程度不够高,经营过于集中,容易受到市场价格、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波动的影响。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够强,农业自然灾害防范体系、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畜产品流通体系等农业综合保障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4、第三产业总体规模不高

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偏小,集聚功能区不够清晰。

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对整体经济的拉动能力减弱;全区第三产业功能布局相对比较分散,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外拓区域功能承接、培育力度不足。

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一些旅游服务集聚区、物流服务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5、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高

城镇化水平尚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城镇发展布局不尽合理,特色还不突出,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管理水平、配套设施、服务功能等建设需要加强。

6、社会各项事业需进一步发展

我区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快速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有待进一步发展。

一是城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镇二元结构没有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与经济增长不够协调;二是城镇带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还很繁重;三是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够均衡,农牧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尚需健全;四是就业压力还很大,收入分配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还有一定的难度。

7、环境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我区地处干旱区域,水资源相对缺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的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较多,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我区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速期,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大力发展工业,以期全面实现工业化。

在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区为总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五化进程”,确保“五个翻番”,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大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将科尔沁区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商贸流通中心、文化会展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扩大开放的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集聚区。

“五大战略”,即:

壮大工业、助推农业、提升三产、培育新经济、塑造新城镇。

“五化进程”即:

投资多元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个翻番”,即:

到“十二五”期末,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实现翻番。

(二)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为:

贯穿“一条主线”,坚持“五大原则”,推进“五化进程”,实现“三大目标”,全面抓好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1、贯穿“一条主线”,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区经济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结构为主体向以工业结构为主体的转变。

但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结构特征体现为:

第一产业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生态科技农业比重不高;第二产业虽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高,但大多是以资源、原材料为主的低附加值产业,且生产规模的扩大仍以数量扩张为主,技改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第三产业总体规模虽逐年扩大,但相对规模仍然偏小,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因此,“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提高内涵式发展的比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2、坚持五大原则

──突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为社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突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从调整产业布局、加强公共服务、创新体制保障、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综合促进农村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3、推进五化进程

(1)投资多元化

以扩大经济总量为核心,依靠项目带动、投资拉动,以大投入推动大建设,以大建设推动大发展。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造整合各项优势,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财政贡献高的大项目,支撑我区经济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

努力争取国家投资,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谋划一批符合国家投资的新项目,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基础保障能力。

全力吸纳社会融资,加快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方面扩充融资种类,使各类资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2)农业产业化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充分利用通辽市中心区域的区位优势,整合农业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态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

坚持用工业化、科技化理念谋划农业,在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同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农业和第二、三产业互动并协调发展。

(3)新型工业化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基础、产业优势,高起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展工业经济,构筑经济结构合理、主导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运行质量好、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新格局。

依托科尔沁工业园区,重点扶持淀粉深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农畜产品深加工和装备制造四大优势产业,努力培育新型建材、新型能源、氯碱化工、煤化工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区八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服务业现代化

服务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结合互动,促进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互动发展,二产和三产互动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要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促进第二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发展为工业园区、现代农业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与外向型经济结合起来,主动承接东北地区及京津唐地区服务业转移;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及加强城镇公共服务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需求。

(5)城乡一体化

按照通辽市城镇化总体布局,将木里图、红星、建国并入主城区,推进主城区城中村、城边村的城乡一体化,集中力量做大主城区,增强产业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稳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4、实现三大目标:

(1)争创内蒙古一流经济强区

根据科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能够达到的目标,应当把我区未来的发展定位为建设内蒙古一流经济强区。

“一流经济强区”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经济总量在自治区各旗县区中进入前列;二是经济发展质量不断优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保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确立。

(2)打造宜居和谐的现代化草原名城

围绕主城区“南扩、东迁”的总体构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提升的原则,构建“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三级配置的现代城镇体系,由点到面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调整优化区域内产业和空间布局,构筑产业发展带,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全力打造宜居和谐的现代化草原名城。

(3)打造全国著名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基地

依托我区现已有的梅花生物、万顺达淀粉、通德淀粉等深加工龙头企业,本着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策略,在做大现有企业的同时,创造条件引进玉米生化深加工企业,形成一个玉米深加工的树形经济体系。

到“十二五”期末,年转化玉米能力达到400万吨,成为全国著名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科尔沁区发展趋势和条件、需要和可能,我区“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是:

1、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达到8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达到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达到5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达到29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

61:

33;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5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69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290亿元。

2、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达到33,000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16,000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城镇基本养老、医疗等五险参保人数达到42.5万人,扩增11万人。

3、生态环境目标

——逐步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基本适应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城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18%;

——推动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控制在通辽市下达的基数内。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0%,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0平方米。

三、发展方向与重点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重点实现以下几方面建设任务。

(一)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功能多元化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农业经济效益实现新提高。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农业增效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十二五”期间,农作物总播面积稳定在23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30亿斤,经济作物面积38万亩。

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五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总面积达到22万亩以上,将我区打造成自治区最大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全力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年均增长400万棒,总数达到4,000万棒。

新增食用菌专业小区10个,总数达到24个。

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以沙地葡萄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建设,新增面积12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

加强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新建速生丰产林3万亩。

2、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扩大育肥牛和生猪的养殖规模,稳定发展奶牛、肉羊、和禽业。

充分利用国家对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扶持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新增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总数达到390个,牧业年度家畜存栏达到210万头(只)。

继续强化疫病防控,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

3、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发展支撑力

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节水示范县等支农项目资金,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区建设,新建高标准节水农田80万亩以上,全区有效节水面积超过150万亩。

实施15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30个科技产业化扶贫等项目。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8.2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4、提升产业化经营层次,走品牌兴企之路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业,在财税、信贷、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引导企业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通过商标注册、农产品会展等方式提高商品化程度,向高端消费市场迈进。

重点扶持梅花生物、金锣集团、谷道粮原等龙头企业提质扩能,领军产业科技,打造行业龙头。

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信誉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长期稳定,企业持续发展。

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农业标准和规范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重点抓好肉牛、生猪、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基地,建设各类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小区)150个。

5、注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生态农业

合理控制农药、化肥、农膜使用量,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