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8413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docx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教法:

“321”模式学法:

比赛学习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化学研究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P6-P8,完成下列各题。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是指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木材做成桌椅、汽油挥发等。

2.化学变化是指变化,又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木材燃烧,铁生锈。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化学变化常变现为、、、等同时还伴随着、、等能量变化。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质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要在中才能表现出来。

例如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等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即能表现出来。

例如、、、、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传热性等。

4.记住如下元素的符号:

碳C 氢H 氧O 氮N 氯Cl 硫S 磷P 钾K钙Ca钠Na

镁Mg铝Al锌Zn铁Fe

三、合作探究

实验,填写记录。

实验

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物质成分

变化前

变化后

实验1:

水加热

实验2:

胆矾研碎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物理变化

1、概念:

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填写记录

实验

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物质成分

变化前

变化后

实验3:

胆矾+氢氧化钠

实验4:

石灰石+盐酸

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

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强调:

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3.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具有什么联系?

四、课堂检测

1.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A.有颜色变化B.生成其它物质

C.有发光发热现象D.有气、液、固三态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易燃烧 B.钢铁生锈  C.木材燃烧  D.水结成冰

3.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B.死灰复燃C.木已成舟D.积土成山

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蜡烛燃烧之所以是化学变化,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

A.先熔化B.再发出黄光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个人思考,组内交流并在全班展示)

六、布置作业

做课后习题,及时巩固。

七、课后反思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2)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学会归纳总结,知道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重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与判断。

难点: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及联系。

教法:

“321”模式。

学法:

比赛学习。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体现了水具有的哪些性质?

(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P8-P9,完成下列各题。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

蜡烛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

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①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②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那么你能列举出的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有:

那么你能列举出的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有:

3、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1-2

1、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具有什么联系?

四、课堂检测

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镁带能在氧气中燃烧,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

D.面粉在燃烧匙中点燃时也会燃烧

2.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1

B.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绿色粉末会变成黑色

D.液氧降温加压能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态氧

3.下列是对物质的一些性质和变化的描述:

①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②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③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的固体;④铁矿石被粉碎;⑤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其中,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用序号填写)。

  

4.如何利用物质的性质鉴别下列物质(写出利用的具体性质)

(1)酒精和水________,  

(2)厨房中的白糖和食盐______  (4)铜丝和铝丝__________(5)铁块和铝块(同体积的)__________(6)晴纶衣服与纯羊毛衣服_________其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不同加以区分开的一组是        ____(填序号)。

五、课堂小结

1、归纳总结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准确判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3、4题

七、课后反思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1)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3.说出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

重点:

学会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

难点:

学会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

教法:

“321”模式学法:

比赛学习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观察四大发明图片,观察古代的一些化学器具。

讨论交流:

其中哪些发明与化学有关,了解化学史。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P11-P14,完成下列各题。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内容:

(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探究1:

(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按课本第12页的提示进行实验观察,填写表格。

实验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燃烧时

熄灭后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探究2:

(1)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如火焰中(如图1-10),约1s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判断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哪一部分温度最低。

 

(2)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图1-11),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四、课堂检测

1.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能观察到(  )

A、均匀的变黑                 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2.蜡烛是由    和    组成的,蜡烛的颜色是    ,形状    。

硬度较    ,气味是    ,蜡烛不溶于水,把蜡烛放入水中,蜡烛    (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蜡烛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3、蜡烛火焰的分层,层温度最高。

4、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石蜡燃烧生成了、,此变化是,而蜡烛受热时先熔化,此变化是,故蜡烛燃烧既有又有。

5、课堂小结

1、关注物质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等,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6、布置作业:

练习册上【练习】,选择题1至5,填空题11、12题

七、课后反思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2)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2.通过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初步学会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3.学会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

重点:

学会准确、客观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难点:

学会准确、客观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法:

“321”模式学法:

比赛学习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我们人既吸入气体也呼出气体,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吗?

讨论交流:

我们吸入的是空气——含有氧气、水蒸气和其它杂质气体和尘粒等,而其中__________是人体需要的,呼出的气体中它可能没有或很小。

从生物学中我们已经道人和动物呼出大量的__________,所以我们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它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高。

人和动物的呼吸系统是湿润的,呼出的气体中水分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P14-P15,完成下列各题。

1.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__________,浑浊越多,二氧化碳越______。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___。

水蒸气在常温下易凝结成_____。

4、空气由__________、__________、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哪些不一样?

三、合作探究

探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探究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

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步骤:

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步骤1:

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现象:

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滴入到空气中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结论:

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的含量比空气中__________多。

步骤2: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

现象:

空气中,木条持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中,木条很快熄灭.

结论:

空气中__________含量比呼出气体中__________含量多。

步骤3: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

现象:

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水雾出现。

【结论】:

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的含量比空气中__________多。

对人体吸收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完成探究报告或自制报告)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

2、

3、

四、课堂检测

1.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D、氧气

2.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

3.①实验室配制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有一层白色物质生成,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气体。

②从冰箱中取出的杯子,放在空气中,外壁有水珠形成,为什么?

4.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5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右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a熄灭、b变旺 B.a变旺、b熄灭C.都变旺D.都熄灭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你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什么初步的结论。

六、布置作业:

课本课后习题

七、课后反思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说出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2、识记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和量筒的使用。

难点:

滴管和量筒的使用。

教法:

“321”模式学法:

比赛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以先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讨论实验室里的有关常识,然后组织学生练习一些基本操作。

1.认识常见的仪器: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轮流参观:

1组观察实验室的布局,仔细阅读墙上的张贴物;

2组进实验准备室,仔细记录在准备室里看见的主要仪器;

3组进入药品贮放室,仔细观察药品是怎么贮存的?

为什么要这样贮存?

4组参观贮放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设备并记录贮存方法。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P17-P20,完成下列各题。

化学药品的取用

1、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

不能不要不得。

(2)节约性原则:

(3)环保原则:

2、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有些块状固体应用取。

用过的药匙要立刻以备下次再用。

(2):

把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把容器,把,再把容器。

(一横二放三慢竖)

(3):

往试管装入固体药末时,可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送至,然后。

(一斜二送三直立)

3、液体药品的取用:

(1):

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常用________________取用。

(1).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取体积。

量液时,量筒必须,视线要与量筒内,再读取液体的。

2.胶头滴管的使用。

取用少量的液体可用,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乳头在______,不要_____防止,沾污_________或;不要把滴管放在或,以免。

用过的胶头滴管应立即用______________以备再用。

严禁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液体。

三、合作探究

探究1

1.如何将细口瓶内的液体(如水)倒入到试管中?

2.如何将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装入大试管中?

3.如何将粉末状的药品(如碳酸钠)装入试管中?

4.如何取用35mL的水?

用到哪些仪器?

探究2、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

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带有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5、使用量筒时,要做到:

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对应刻度线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四、课堂检测

1.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中,正确的操作是( )

A.用镊子 B.用玻璃棒 C.用药匙或纸槽送入 D.直接倒入

2.要准确量取8ml的液体,需选用的量筒是( )

A.10ml  B.25ml  C.50ml  D. 100ml

3.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而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液面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1ml,则该学生倒出的液体的体积是()

A、8mlB、大于8mlC、小于8mlD、无法确定

4.实验室里,盛放配制好的食盐水的仪器是( )

A、烧杯  B、广口瓶  C、试管  D、细口瓶

5.做完实验后,对于用过的废液,你认为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拿出实验室  B、放回原试剂瓶

C、倒入废液缸  D、留在实验台上,为下次用

5、课堂总结

1、实验室具有哪些安全规则?

2、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量筒和滴管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

6、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题

七、课后反思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2)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给物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1、练习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2、说出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重点:

1、药品的取用。

2.实验练习---基本操作。

难点:

滴管和量筒的使用。

教法:

“321”模式学法:

比赛学习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1.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使用什么仪器对物质进行加热?

(个人思考,组内交流)

2、在实验室里

(1)哪些常见的仪器可以直接加热,

(2)哪些仪器需要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3)哪些仪器不能加热?

(个人思考,组内交流)

二、自主学习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用3分钟阅读课本第20页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归纳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

(1)绝对禁止。

(2)绝对禁止。

(3)向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4)用完酒精灯,必须,不可用嘴去吹。

(5)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其中温度最高。

因此,应用外焰部分进行加热。

2.物质的加热: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⑴给液体加热可以用;给固体加热可以用等。

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

⑵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然后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⑶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也不要离得过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

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否则可能破裂。

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⑷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该先进行。

预热的方法是:

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

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

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⑸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45度角)。

在加热过程中要不对地移动试管。

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让。

3、仪器的连接和洗剂

1.用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

2.以试管为例,说明如何洗涤仪器?

3.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

4、常见仪器的连接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

为什么?

3、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

为什么?

4、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

为什么?

5、【观察思考】

观察给固体物质的加热装置,思考下列问题:

(3)总结给固体物质加热的方法:

(4)总结给液体物质加热的方法:

4、课堂检测

1.在用酒精灯加热时,不能将玻璃仪器与灯芯接触,其原因是()

A、灯芯温度太高会使玻璃熔化破裂B、灯芯温度低,会使玻璃受热不均而破裂

C、酒精灯会熄灭D、造成酒精大量挥发浪费

2.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洗涤玻璃仪器一定要连洗几次,直到干净

B、加热试管中的冷水,可以不预热直接对准试管底部加热

C、滴瓶上的滴管是不能用来吸取其他试剂的

D、熄灭酒精灯,只能灯帽盖灭

(选做题)3.取5毫升水并加热至沸腾,试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用哪些化学仪器(标明主要仪器的规格)?

(2)需要经过哪些基本实验操作才能完成上述实验?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册上填空题11、12、13、14题

七、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课时1)

教学目标:

1.说出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2.阐述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3.会分辨混合物和纯净物(常见物质),

重点 :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法:

“321”模式学法:

比赛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木柴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夏天当我们从空调房间走出来时,眼镜会变得一片模糊,说明空气中也含有___。

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存在?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P26-p27,完成下列各题。

证明空气的存在

1.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