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829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

《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docx

参编新大纲大学语文

先秦诸子语录

孔子孟子

考核目标

1、认识儒家把个人的进学求知、修身养性视为经国治世的基础和前提。

2、明白孔子的不为富违仁、从善如流、松柏后凋、身正令行、杀身成仁等思想

3、了解孟子的为民父母、推善及人、与民同乐、得道多助而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民贵君轻等思想。

4、背诵名句。

考核内容提示

一、作家作品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儒家“四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有“亚圣”之称。

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说,宣扬性善论,重视后天教化。

他的散文,长于辩论,善于比喻,气势充沛,说服力强。

著有《孟子》七篇。

二、文体知识

文章从《论语》、《孟子》中节选而来,均为语录。

三、语言知识

1、重点词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蒙蔽,欺骗;殆:

危险。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

不一定实指三人,可指多人;焉:

兼词,在其中。

3)逝者如斯乎!

不舍昼夜。

舍:

停止。

4)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

接受。

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去:

摈弃,摆脱;恶乎:

怎么可能。

6)委而去之。

委:

放弃;去:

离开,逃跑。

7)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前一“非”是动词,责怪;后一“非”是形容词,不对。

8)举于版筑之间。

举:

被选拔。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表现;喻:

理解,了解。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拂士:

执法官员和辅弼的贤士。

2、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2)亲戚畔之。

畔:

通“叛”。

3)安居而天下熄。

熄:

同“息”,安宁。

4)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

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弼。

3、词类活用

1)老吾老,…,幼吾幼,…。

老:

形容词用作动词,奉养;幼:

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育。

2)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

乐、忧: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乐,以…为忧。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域: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巩固。

4、特殊句式

1)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主谓倒装句,即“其为民父母恶在”。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为“未有之也”。

四、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主题思想

《论语》八则语录侧重谈增进学业和修养人格两个方面。

学习方法上要思考与学习相结合,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看重道德修养的以身作则力量,要经受住艰苦严峻的考验,不为富违仁,并强调为了仁义勇于自我牺牲。

不管是知识学习还是人格的培育,都要珍惜时间,“不舍昼夜”。

《孟子》七则语录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

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实施仁政,才能做到推善及人,与民同乐,得道多助,真正做好“为民父母”。

大丈夫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个人的品格树立威名。

国家要经常居安思危,才能发奋图强,有所作为。

2.写作特点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口语化的语言凝练简括,浅近易懂,但又警策诫人,用意深远。

《孟子》长于论辩,篇幅较长,充分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逻辑严密,说理生动,层层深入,富有气势。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1.

三、字词解释

1.

四、阅读理解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考核目标

1、关于《战国策》的基本知识。

2、这篇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点

考核内容提示

一、作家作品知识

《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作者大都为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经西汉刘向整理后,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三、语言知识

1.重点词句

1)左右以君贱之也。

以:

因为。

2)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揭:

举;过:

拜访;

3)为之驾:

给他配车。

4)居有顷:

过了不久。

5)吾负之。

负:

辜负,对不起。

6)请而见之,谢曰…。

谢:

道歉。

7)愦于忧。

愦:

心思烦乱。

8)约车治装:

准备车马,整理行装。

9)以何市而反。

市:

动词,买。

10)驱而之薛。

之:

动词,到,去。

11)后期年。

期年:

一周年。

12)孟尝君就国于薛。

就:

靠近,到。

13)孟尝君顾谓冯谖曰…。

顾:

回头看。

14)遣太傅赍黄金千斤。

赍:

拿东西送人。

15)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

被:

遭受;祟:

灾祸;沉:

深深地迷惑。

2.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

属:

通“嘱”,嘱托。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责:

通“债”。

3)以何市而反。

梁使三反。

姑反国统万人乎。

反:

通“返”。

4)孟尝君不说,曰:

…。

说,通“悦”。

3.词类活用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食(sì),名词用作动词,给…吃的。

2)孟尝君客我。

客:

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客人。

3)孟尝君怪之。

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衣冠而见之。

衣冠:

名词用作动词,穿衣服,戴帽子。

5)不附爱子其民。

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6)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7)于是梁王虚上位。

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出来。

4.特殊句式

1)客何好:

疑问代词“何”是“好”的前置宾语。

2)食以草具:

倒装,以草具食(之)。

3)左右以告:

省略句,即“以(之)告(之)”。

4)诸民当偿者。

诸侯先迎之者:

两个都是“者”字短语作前一名词的后置定语。

四、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述冯谖到孟尝君门下做门客的经历,写其“无好、无能”却非常自信甚至贪得无厌,欲扬先抑;第二部分(3—8自然段)叙述冯谖为孟尝君凿“三窟”的过程,这“三窟”分别是“焚券市义、游说于梁、薛地建庙”,既突出其深谋远虑的政治才能,又体现其知恩图报的品格;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用一个判断句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贡献。

2.中心思想

本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和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

3.写作特点

(1)作者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用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孟尝君和其左右对冯谖的要求不同态度的对比,表现孟尝君善于养士而左右势利无知的特点。

孟尝君的短视和冯谖的远见的对比,突出冯谖的才能。

孟尝君对待冯谖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反映了孟尝君对冯谖的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同步训练

离骚(节选)

屈原

考核目标

1、屈原其人与《离骚》的艺术特色。

2、文章中对比描写的作用。

3、深刻认识屈原的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考核内容提示

一、作家作品知识

屈原(约前340—约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人,开创了楚辞文学体式,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其作品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它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本文节选自该诗的第一部分。

二、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楚辞。

三、语言知识

1.重点词句

1)朕皇考曰伯庸。

考:

亡父。

2)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

停留。

3)昔三后之纯粹兮。

纯粹:

品德醇正。

4)彼尧舜之耿介兮。

耿介:

光明正大。

5)夫唯捷径以窘步。

捷径:

斜出的小路;窘步:

寸步难行。

6)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党人:

结党营私的官僚。

7)伤灵修之数化。

数化:

多次变化。

8)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滋:

栽培。

9)愿竢时乎吾将刈。

刈:

收割。

10)凭不厌乎求索。

厌:

满足。

11)恐修名之不立。

修名:

美好的名声。

12)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信:

确实;姱:

美好。

13)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周:

适合,相容。

14)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替:

废除;以:

因为;申之:

加上。

15)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

放肆纵恣。

16)偭规矩而改错。

偭:

违背。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

不得志。

17)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

忽然。

18)忍尤而攘诟。

尤:

过错;攘:

取;诟:

屈辱。

19)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直:

为正义而死。

20)悔相道之不察兮。

相:

看。

2.通假字

1)肇锡余以嘉名。

锡:

通“赐”。

2)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

通“证”,发誓。

3)愿竢时乎吾将刈。

竢:

通“俟”,等待。

4)偭规矩而改错。

错:

通“措”,措施。

5)延佇乎吾将反。

反:

通“返”。

6)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

通“罹”,遭遇。

7)芳菲菲其弥章。

章:

通“彰”。

3.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名、字: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和字。

2)又树蕙之百亩。

树: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3)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

名词用作动词,慢行。

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长。

4.特殊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不吾与”是“不与吾”的倒装。

2)不吾知其亦已兮。

“不吾知”是“不知吾”的倒装。

四、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追溯自己姓名的由来,表达自己培养品德、积极用世的人生观;第二部分(3自然段)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第三部分(4—6自然段)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一是自己培养的人才变质,二是党人排除异己而自己坚持理想,三是怀王昏庸糊涂,听信谗言),表达了自己不妥协并准备牺牲的决心;第四部分(7自然段)承接上文,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彷徨、苦闷和追求。

2.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执意改革但不为君王所信任,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而遭到“党人”的诬陷诽谤,眷恋祖国但一再受到排斥和打击。

作者通过自述经历,展示了作者献身祖国的满腔热忱,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直高洁、处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3.写作特点

(1)浪漫主义要素:

强烈的主观感情,大量采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以香草美人作比兴象征。

(2)结构和语言上:

长短不拘,韵散相间,“兮”字口语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3)象征手法的运用:

各种香草象征品德和人格的高尚;采摘和佩带香草比喻自己修身养性;美人象征理想中的君王等。

(4)对比手法的运用:

前代明君与前代昏君、前代明君与当时昏王的对比,自己坚持理想和怀王“中道而改路”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同步训练

秋水(节选)

庄子

考核目标

1、庄子与《庄子》。

2、《秋水》蕴涵的哲理思想。

3、理解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考核内容提示

一、作家作品知识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是老子之后道家主要代表,世称“老庄”。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无为”,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

《庄子》是道家经典,收文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为门人及后学所撰。

《庄子》想象丰富,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

《秋水》以开头的两个字作为篇名,原文由七部分组成,全部是寓言故事,本文是第一部分。

二、文体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