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7705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docx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已经来临,为了保证新学期的工作正常和顺利进行,制定新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加之生物学又是一门新的课程,因此,教学中注意想办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分为三个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让我们认识生物,观察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生活,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同时向我们展示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种类,被子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碳-氧平衡以及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的特征,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知道生物圈的知识。

3、观察细胞的结构;知道细胞的生活,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4、知道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的种类、被子植物的一生。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5、养成保护环境、爱护植被、绿化环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3、掌握被子植物的一生。

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五、教学难点:

1、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

2、细胞构成生物体。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六、教学安排:

第一周生物的特征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第二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三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四周复习,月考

第五周练习使用显微镜

第六周植物细胞

第七周动物细胞

第八周细胞的生活

第九周期中测试

第十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十一周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十二周单细胞生物

第十三周复习,月考

第十四周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第十五周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

第十六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十七周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十八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第十九、二十周复习月考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单元的概念和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

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分两章。

1.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以及我们身边的生物。

2.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2.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3.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生物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3、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教学难点:

1、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六、课时安排: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课时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课时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课时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课时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举例说明生物特征。

2、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

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2-7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勾画出相应答案,8分钟后检测:

1、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四、先学:

学生读书,教师行间巡视指导,适当点拨。

五、后教: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六、课堂检测: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下列说法不是所有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生物都能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七、课堂小结:

学生讲收获。

八、课堂作业:

(一)、1、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

曲中的非生物有:

                        。

2、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

鲸喷出水柱营养

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生长

人体排汗

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遗传

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  

2、预习: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九、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学习了什么是生物,生物的共同特征,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在课堂上应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牢固记忆。

 

课题: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

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

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9-11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勾画出相应答案,8分钟后检测:

1、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4、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

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四、先学:

学生读书,教师行间巡视指导,适当点拨。

五、后教: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六、课堂检测:

1、将调查到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三大类的依据是()

A、用途B、生活环境C、形态结构D、个人喜好

2、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

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

3、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是(   )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

4、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   )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      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6、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

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7、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

调查的范围很大

时,就要进行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

行统计。

8、将以下的一些生物分类:

银杏树、鲫鱼、木耳、海带、奶牛、蚂蚁、白菜、大肠杆菌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

(2)按生活环境分类:

9、谈起宠物(如狗、猫)你一定很感兴趣,你所居住

的小区或村庄内有一定数量的宠物存在,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证它们不向人类传播疾病等问题,也许你并非十分清楚。

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广泛的调查,并把所调查到的相关内容告诉身边养宠物的人。

那么,你(或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做这个调查呢?

(1)调查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范围:

本小区或村庄内的_______________。

(5)调查方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组,确定组长;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做好调查记录;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堂小结:

学生讲收获。

八、课堂作业:

1、按照形态结构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用途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预习: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让学生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学生知道了调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调查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有好多生物学生不知道名称。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培养合作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4、理解生物的生活与其周围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形成爱护实验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学习难点:

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4-18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勾画出相应答案,8分钟后检测:

1、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作出_________,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然后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结果与_________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____。

四、先学:

学生读书,教师行间巡视指导,适当点拨。

五、后教: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六、课堂检测:

1、在某草原,影响牛生活的因素很多,其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空气B、温度C、草D、水

2、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

 A、分组实验  B、重复实验  C、独立实验D、对照实验

3、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去采蜜,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合作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 ) 

A、合作  B、食物网  C、捕食    D、竞争

5、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枳”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6、下列哪项不是生活在河中鲫鱼的生态因素(  )

A、河中水           B、水的温度    

 C、同种的鱼       D、河岸上吃草的羊

7、连线,说明下列生物现象主要是由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生命现象                   非生物因素

①鲸在水下一段时间后要浮出水面              A.阳光

②海洋深处水生植物少                   B.水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温度

④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D.空气

⑤柑橘适合生长在南方

⑥蛾在夜晚出来活动

8、在做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它们经常躲在什么的地方?

      。

(2)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是。

(3)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为什么?

       。

(4)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有较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  )

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      B、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      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提出结论

(5)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了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______________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________两种环境的对照。

(6)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堂小结:

学生讲收获。

八、课堂作业:

(一)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

设置对照实验,能够保实验结果只是由所研究的变量引起的。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研究的变量是     。

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各小组讨论探究方案,进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探究。

实验过程中要记录探究结果。

4、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表达和交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把10只鼠妇放在培养皿中央,在培养皿的左侧盖上黑纸板,5min后会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

(1)中,若房间的光线很暗,5min后观察,_____________出现

(1)中的结果(填“能”或“不能”)

(3)、小露同学在完成探究

(1)时,发现10只鼠妇均躲在了黑纸板下,她轻轻地将培养皿的右侧放入潮土,在慢慢的取下黑纸板,5min后会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

由此又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九、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学生明确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积极性高。

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课题: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学习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习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9-24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勾画出相应答案,8分钟后检测:

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_________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3、食物链与食物网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但又是有一定____________的。

四、先学:

学生读书,教师行间巡视指导,适当点拨。

五、后教: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水草   B、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

A、增加   B、减少   C、先少后多  D、先多后少

4、捕杀森林中的全部肉食动物后,鹿、兔等植食动物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先减后增

5、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6、下列是一些池塘中常见的生物①鱼类②藻类③水生甲虫④池边杂食动物⑤水蚤将上述各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其次序为(  )

A、④→①→②→③→⑤B、②→⑤→③→①→④

C、③→②→①→⑤→④D、②→⑤→④→③→①

7、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A、A→B→C→D→E   B、E→D→C→B→A 

C、D→A→B→C→E   D、C→E→B→A→D

8、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递减,而农药残留在食物链中却(  )

A、少量增加   B、富集   C、减少   D、不变

9、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草→兔子→狐狸→狼  B、植物遗体→真菌→动物

C、猫头鹰→老虎→种子  D、青蛙→蛇→鼠→猫头鹰

10、生物圈具有自我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  )

A、无限的  B、不受影响  C、有限的  D、永不改动

11、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

①淡水中的衣藻 ②高山上的油松 ③土壤中的细菌 ④朽木上的蘑菇 ⑤树上的麻⑥河边的青蛙 ⑦土壤中的蚯蚓 ⑧树叶上的毛毛虫 ⑨池塘里的蠕虫 ⑩鲜艳的大丽花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③⑥⑨      D.③④⑦

七、课堂小结:

学生讲收获。

八、课堂作业:

(一)、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示:

 

根据图回答:

(1)属于生产者的是:

_____________

(2)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

_______。

(3)该食物网有___食物链。

(4)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中,消费者有____种:

___________。

(5)如果大量捕猎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先______,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法、概念分析法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

在讲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富集时,让学生多举实例,来明确人对环境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就更好了。

 

课题: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习目标:

1、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发展收集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