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765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先秦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先秦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先秦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先秦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docx

《先秦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文学.docx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1)战国文章的特点,一是“重民”思想大大增强,在《孟子》里达到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2)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是最早发生的一种。

现存比较成熟的原始诗歌大都与巫术信仰有关。

(3)“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吴越春秋》。

(4)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和《穆天子传》、《庄子》等。

《淮南子》中对后羿射日的神话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5)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汤誓》是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盘庚》三篇是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讲话。

(6)《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7)战国中期《庄子》文学成就最高,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在方式和技巧方面高度成熟。

(8)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

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赋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赋名篇的作品,被后来汉赋所继承,成为赋体文学的基本形式。

(9)李斯把法家的学说运用于政治实践中,他的名篇是《谏逐客书》。

绝笔之作《狱中上书》全篇采用反话形式。

鲁迅曾说: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10)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

(11)《九章》是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桔颂》作的最早,《惜往日》是他临终之作。

(12)★屈原以后的先秦楚辞作家还有宋玉、景差、唐勒。

宋玉的作品在《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两篇,《九辩》被历代文人视为“悲秋之祖”。

(13)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

(14)《尚书》中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

《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谲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15)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乃至诸子学说集大成者。

继承荀子学说,发展成刑名法术之学;借鉴老子思想,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继承前期法家法、术、势,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16)《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巨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

(17)韩非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编辑为各种形式的语言故事集。

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

(18)《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19)《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

(20)《九歌》中《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先”(《艺苑卮言》)

(21)《湘夫人》云: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酬唱的意境,成功地点燃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2)《九章》中《橘颂》全篇比兴,四言体,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

(23)《九章》较《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为我们研究屈原生平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24)《天问》虽然叙事庞杂,而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先秦的文学形态:

(1)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中国最初的诗歌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

(2)先秦的文学形态是文史哲不分,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

(3)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4)先秦的文学作品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先秦文学的发展和作者的流变:

(5)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

(由巫到史)、(原始文化)

(6)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礼乐文化)

(7)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

(8)随着贵族阶层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

(礼乐文化)

(9)战国时期除诸子之外,楚国屈原别开一朵奇葩,照灼古今,大放异彩。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

(楚地文化与楚辞)

(10)★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而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清人章学诚说:

“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11)文字出现后,文学才有了一个实现的可能,最早的文学是由文字的产生开始的。

(√)

(12)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完整被而有系统地保留下来。

(13)中国古代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经、史、子、集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的不多。

(14)★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15)★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16)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17)《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虞书·尧典》等记载尧、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是诰和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18)《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19)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编年史,事系日系月系时系年)“礼义之大宗”

(20)《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1)《战国策》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非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有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

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2)《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其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

无论是歌、舞、乐三者为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先秦

神话的目的意义:

(1)为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上。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3)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例说明:

答: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在“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神话中。

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

这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

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小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生命的珍视。

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问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如刑天,即使断首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十分壮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抗争精神有着重大影响。

简述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1.文学创作的素材;2.思维方式、表现手法)

一、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1)散文中:

《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

(2)诗歌中:

用神话人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比比皆是,如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

(3)小说、戏曲中:

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

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

二、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可以说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将神话看作素材,更当成了全部的精神寄托,表现了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

三、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作方法却是浪漫的。

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能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周部族史诗。

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伐商的许多传说和事迹,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周人的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二、政治怨刺诗。

这类诗歌是生活于乱世之中的诗人们的怨愤的倾诉,不平的心声。

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邶风·新台》揭露和嘲讽权贵者的无耻丑行。

大雅、小雅中的政治讽谕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较大。

三、兵役、徭役诗。

这类诗歌表现了苛严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代表性的作品有《豳风·东山》、《小雅·北山》等。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直接写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

四、婚姻爱情诗。

这类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出了男女恋爱生活中各种情景和心理,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

如《秦风·蒹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执著追求。

《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的诗篇,其中以《邶风·谷风》、《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五、农事劳作诗。

《诗经》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七月》等诗展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紧张辛苦的劳作生活。

六、爱国抗敌诗。

如《秦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敌,保家卫国的精神。

七、歌功颂德诗。

在《诗经》的《颂》及“二雅”中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总的说来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不高。

八、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更多反映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

表现宗法观念和亲族温情,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系,否定纵酒失德。

《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其中整首都以比拟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

兴,即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三种手法的交叉使用的作品,已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境界,启发后世诗歌意境的创作,如《秦风·蒹葭》。

二、叠章结构和四言句式:

(一)四言二节拍。

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节奏感带强,是构成《诗经》的基本单位。

(二)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1.整篇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如《周南·芣苡》。

2.一篇之中,两种叠章,如《郑风·丰》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

3.一篇之中,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首章不叠,后三章重章。

4.双声叠韵的运用很有特色。

如“参差”、“窈窕”、“辗转”等,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性,而用“关关”、“灼灼”拟声状貌则声情毕肖。

三、生动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

押韵。

(举例)

(一)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二)还有句句用韵;

(三)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

(四)甚至还有少数无韵之作。

语言。

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效果。

(一)数量丰富的名词;

(二)对动作的描写具体准确,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成六个动词。

(三)修辞:

1.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

2.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

3.对偶如“彀则异室,死则同穴”(《卫风·大车》)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

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在内容上,《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使人的创作。

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3)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是个中仍有表现。

《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诗经》中的形象,意境等也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后世辞赋、骈文也是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

(5)另外,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左传》的叙事特色:

(一)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的简短记事,发展成完整的叙事散文。

(二)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简略排比或个别字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

(1)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创立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更鲜明地表现作者立场、增强叙事感情色彩。

(3)情节结构:

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全过程。

1.倒叙和预叙:

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

如“宣公三年”,写写宣公之死,后写其生。

2.插叙和补叙:

常用“初”字领起。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者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安之战;

(4)第三人称作为叙事的角度,视角广阔灵活;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

(三)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成就在写战争,不重对交战过程记叙,而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

(四)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神秘化的特点。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人物的描写:

(一)人物言行事迹大多分散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人物集中描写。

(二)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表现其一生中某一片段,反映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往往生动传神。

如“晋灵公不君”中的三位武士。

(三)有些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

如写晋文公由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四)人物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通过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

语言的特色:

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一)“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

(二)因事因人而具不同特点,都用辞典雅。

(三)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

《国语》的文学特征及成就:

(1)《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应对之辞。

《国语》记言文字在象形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2)《国语》的记言风格是在一系列大小故事中得到体现的,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亦有虚拟的情节以及细节的描写,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起伏的故事情节。

不足的方面:

在记言方面,由于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在叙事方面,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集中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时,(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尚未把一个人的事迹有机结合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而仅仅是材料的汇集;它是一组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的组合,而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

总之,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都有一定特色,但文学成就比《左传》还是稍逊一筹。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人物形象的塑造: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觸,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①注重虚构:

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却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战国策》多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③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里。

这类作品,是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2)语言艺术的张扬:

春秋时期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到了《战国策》的时候,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①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②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③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

其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体例、思想、艺术等的影响。

(一)体例。

《史记》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汉纪》、《资治通鉴》等,是对《春秋》、《左传》等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二)艺术。

1、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仪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癿特点,《左传》、《战国策》癿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癿影响。

2、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

3、《左传》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特点,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体现;

4、《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世史家所继承。

5、《史记》的奇谲文风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关系。

二、叙事艺术

(一)叙述历史事件时褒贬分明的倾向性。

《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二)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如: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

2、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

3、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起因,以预叙方式暗示故事结局。

(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如:

通过人物个性化言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现,也受先秦叙事散文启示。

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孟子》艺术特点:

(一)长于论辩。

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1.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却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具文学散文的性质。

2.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如《梁惠王下》、《公孙丑下》(受金不金)。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歧《孟子章句·题辞》)。

1.其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说有些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

2.少数就近取譬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气势浩然

1.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冲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使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2.大量使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