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574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9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docx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精校解析版

福建省三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全卷共6页;全卷2大题35小题;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卷上的年段、原班级、原座号、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座位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卷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卷卷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周时期,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样做的目的是: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B.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C.构建家国一体的政局

D.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级宗族成员都以“宗子”为中心,体现了宗法制当中的等级秩序不可僭越,B正确。

材料未涉及“神”,A错误。

材料中只说了“家”,没有“国”的信息,排除B。

虽然材料中有“尊祖”和“敬宗”,但这只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

2.据考证,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些相距甚远的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A.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分封制度下,随着土地和土地上奴隶受到分封外,青铜器等工艺品随之分封,体现出青铜文化的向外传播,故D正确;标准化生产不符合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故A错误;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诸侯有义务服务天子,故B错误;材料说明的分封制影响,故C错误。

3.下表是不同时期的人对汉代李广将军封王的认识,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自

“惜乎,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文帝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汉王朔

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

宋何去非

“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明董份

A.李广遇不逢时

B.李广心胸狭窄

C.李广未被封侯

D.李广没有军功

【答案】C

【解析】第一则材料大意是 :

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让你生在高祖时代,被封个万户侯都算不得什么,说明汉文帝认为李广未封侯原因是李广遇不逢时;第二则的大意是:

没有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俘虏更大的错误了,这就是将军不能被封侯的原因,说明汉朝王朔认为李广未封侯的原因是李广错杀俘虏。

第三则材料“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由其治军不用纪律”,说明宋人何去非认为李广未封侯原因是军纪不严。

第四则材料“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其不侯故宜”,明人董份认为李广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因此不得封侯。

从四则材料可以得知,四人对于李广未封侯的原因意见不同,但可以确定的历史事实是李广未封侯,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选择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即寻找四则材料共同肯定或确定的历史信息,答案要符合所有材料,不能与其中任何一个材料有冲突。

A选项只符合第一则材料,B选项只符合第四则材料,D选项史实错误。

因此答案选C。

4.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

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A.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亊控制

C.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往往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行省制满足中央财政需要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加强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防止武将专权的问题,也没有体现行省对地方的监察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5.明代官员海瑞充任地方官时,自述对案件的斟酌标准是: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

与其屈贫民,宁届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教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体现了明朝时:

A.宗法制的影响还在

B.海瑞秉公执法,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C.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

D.保持了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宁屈其弟”“宁屈其侄”“宁屈富民”等信息,可以看出审理案件标准不一,体现出明朝时期司法制度还不够完善。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能说明“宁屈乡宦”“宁屈小民”,排除;材料不能反映海瑞秉公执法,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6.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答案】A

【解析】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碎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农业生产,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故B错误;冶铁业应该多样化,并不是单纯农具为主,故C错误;D中全面说法绝对。

7.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

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答案】D

【解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东部地区,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长江下游地区属于南方,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则说明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商业而非交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城市兴起体现的是商业的普遍发展而非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帮的涌现是在明清时期而非唐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

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中国农家家都在村耕作之余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规模小但聚在一起就是惊人的数量,结合所学可知正是这样的小规模的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中的“科学技术”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中国的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

9.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

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B

【解析】由“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结合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的形式可以看出政治形势影响了儒学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丰富儒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家;D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10.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

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答案】D

【解析】由“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可以概括出家训主要是围绕着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中“政治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是家训的目的或是影响,不是家训的主旨。

点睛:

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概括出教训的内容主旨即可。

11.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

清末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

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B

【解析】革命者对王夫之的宣传主要是从革命者立场出发,清政府从“忠君守礼”进行宣传,都体现出从各自立场出发,可见,历史评价与政治现实有密切关系,故B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C中多面性不是评价标准;D中无法说法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

12.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

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

这一倾向是:

A.怪诞化

B.脸谱化

C.世俗化

D.功利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属于明清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有世俗化特点,故C项正确;“怪诞化”属于任务形象的特点,不是文学作品的特色,故A项错误;《西游记》也没有脸谱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没有功利化的倾向,故D项错误。

故选C。

13.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

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

”这种现象反映出: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中英两国交战过程中英军无人员伤亡,但林则徐却奏报“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说明了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林则徐一类的政治清廉的官员都谎话连篇、弄虚作假,其中渗透出了战争失败的必然性,B正确。

中国人封闭愚昧是表象,A错误。

材料未涉及作战指挥策略问题,C错误。

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也是表象,D错误。

点睛:

本题属于“反映”类题型,这类题目一般都会选择一个较为深层次的答案,即更本质、实质的答案,学生切勿被表象选项所迷惑。

14.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首先要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天朝”体现的含义,然后结合题干中“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进行选择。

15.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因此与之对应的时代主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故D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中华民国的成立,B项体现的是国民大革命,C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与图片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渡江战役

16.下表为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地区居民生活统计表(单位:

人)对此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A.近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衰退

B.政局动荡不安加剧人口外流

C.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政府主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可知,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

他乡种田的人数越来越少,但不能说明农业和手工业衰退,A错误。

南方政局动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但不能涵盖整个材料的时间段,人口外流主要是近代化的结果,B错误。

清政府自《南京条约》后对外开放通商口岸,但不是主动,是被动的,D错误。

17.下图是1926—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图(单位:

百分比;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A.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B.外国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

C.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答案】D

18.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的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

《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

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

这主要说明《申报》:

A.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

B.不屈服于权贵的革命精神

C.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

D.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个对象。

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说明《申报》以真实、客观和维护社会正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

故答案为A项。

“革命精神”不能反映,排除B项;CD项说法片面,均排除。

19.维新思想家严复说: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台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严复此言旨在: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答案】D

【解析】严复这段言论揭示出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不同原因是对待古今的不同态度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其根本意图是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故D项正确。

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解释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原因、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属于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材料的内容,均非严复此言的根本意图,A、B、C三项错误。

20.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上述两则评论都旨在强调:

A.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历史趋势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是受社会根源、传统思想、个人经历的影响;而“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故D项正确。

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孙中山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故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产生影响,但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对孙中山思想的产生影响,但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21.下面是1980~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表(单位;亿美元)。

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中国:

年份

农业产品

燃料和矿产品

工业制成品

出口

进口

差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1980

43.80

64.80

-21.00

49.60

10.30

39.30

87.10

122.00

-34.90

1985

62.40

44.90

17.50

77.80

24.20

53.60

99.40

331.50

-232.10

1990

100.60

78.50

22.10

65.60

28.20

37.40

446.10

423.90

19.20

1995

150.00

161.00

-11.00

84.10

109.90

-25.80

1250.10

1041.40

208.70

2000

163.80

195.40

-31.60

124.30

339.40

-215.10

2198.60

1698.80

499.80

2005

287.10

451.90

-164.80

312.70

1196.10

-883.40

7003.40

4931.40

2072.00

2009

408.80

766.20

-357.40

343.30

2504.60

-2161.30

11247.10

6751.70

4495.40

A.经济规模接近西方水平

B.农业增长速度缓慢

C.农矿产品竞争力较强

D.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

【答案】D

【解析】根据1980~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表看出,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大幅度超过进口额,说明中国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无法反映经济规模,排除A;农产品出口与进口差额较大,并不能说明中国农业增长速度缓慢,排除B;从表中数据看出,农矿产品出口与进口差额很大,说明中国农矿产品竞争力较弱,C错误。

22.关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伯里克利在一个演讲中说: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亚里士多德也说,雅典平民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

对他们两人的话理解正确的是古希腊:

A.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C.全体公民直接管理国家

D.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答案】C

【解析】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全体公民直接管理国家。

故答案为C项。

公民与非公民不平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公民个人权利的重视,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3.有人将《十二铜表法》条文归纳为三点:

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三是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这一归纳旨在说明《十二铜表法》:

A.体现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

B.维护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C.蕴含了人人平等的近代民主观

D.协调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三是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说明《十二铜表法》体现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故选A;材料无关私有财产的处置与维护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奴隶制民主与近代民主的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的信息,排除D。

24.《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

“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

”这是因为改革:

A.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B.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C.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D.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席位分配中获得了更多席位,这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故D选项正确;1832年只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下议院席位,并不能改变贵族把持政治局面,故A项错误;英国走向垄断帝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议会已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故C选项错误。

25.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

这表明列宁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

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

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过渡时期“给备受战争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将满足俄国人民对民主和平的期盼,故A项正确;材料中俄国的二月革命后仍然面临实现真正民主政治的历史任务,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尚未发生,列宁不可能先知先觉,故C项错误;七月流血事件发生以后,列宁才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6.恩格斯指出:

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

下列与材料中所指的“它”最相关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从材料“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这种经济思想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