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534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备课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周启文

在教学的几大环节中,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无论教学怎么改革,都不应淡化备课环节。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对于如何备课,实话说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我,平时的备课其实很简单,甚至有些应付,抄旧教案,在网上下载,教案是一种形式,基本与上课脱节。

在检查中,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没做进一步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经过三年的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备课案例分析研究课题的不断学习、反思,特别是多次集体备课与试讲,在名师和同行的指导下,我对如何备课有了新的理解,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现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备课案例分析研究总结如下。

一、撰写教案前的准备

撰写教案前应从学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学策略、备教学资源五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1.学习课程标准,理解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作为教师必须要领会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师、学生的要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备课与教学。

与传统课程环境相比,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突出变化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我们对语文学科的课程定位概括为:

“一个目标,两个基础”。

“一个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包括哪些?

特级教师王崧舟校长概括为五点:

一是基础的语文情感,二是基础的语文习惯,三是基础的语文积累,四是基础的语文技能,五是基础的语文知识。

钱梦龙先生也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对母语的情感态度,二是语文能力,三是语文知识,四是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五是文化视野。

“两个基础”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关于阅读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

“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能力是怎么来的?

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悟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要把阅读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也感悟,尽管这种理解和感悟不成熟,相信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对文本的理解会逐渐深入,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耐心和宽容,也许这样会暂时影响教学成绩,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你是功德无量的,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反对另一种倾向: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完全放任,即使理解错误也不予纠正,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对于学生回答的明显错误,教师一定要纠正,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获得正确的知识,掌握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正确方法。

根据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在《芦花荡》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把握小说这种文体的体裁特点,着力从学生的概括能力、故事的复述能力、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能力的训练,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形成新的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要让《芦花荡》中的知识、情感完全通过学生的过程体验走近学生,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些设计理念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分析要仔细阅读课本每一单元的阅读指导和每一篇课文的课前导读,生成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借助教学参考书和网络,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分析教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1)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乃至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其编排意图;

(2)把握教材的内容安排,吃透教材的潜在点:

第一是要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有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透过字词句段实现的。

第二是要吃透每一篇课文的鲜明特色,包括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第三是要吃透教材“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三步设问;(3)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其确定的依据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等。

什么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就是知识网上的结和网,即带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抓住这些知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什么是教学难点?

它是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决定的。

通常来说,那些与生活实际太远的、太抽象的、过程太复杂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难点。

同样的知识点,在初一是重难点,到初三就成了一般的知识点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容易多了。

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从初一到初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一样的,这就是重难点把握不准。

以《芦花荡》为例:

《芦花荡》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六篇文章,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从体裁上看,有新闻、诗歌、小说、散文等,从内容来看,有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暴等等,学习本单元,就是要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感人的人物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富有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评价,要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芦花荡》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跟其他几篇文章相比,本文情节性更强、人物形象更鲜明,景物描写更形象,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的艺术特色。

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

作者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主人公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老头子是中国抗日军民中极其普通的一位,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尊和聪明顽强,应引导学生透过老英雄的形象,联想到苇塘里豪迈乐观,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斗志昂扬的抗日队伍,更由此联想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英雄的中国人民浴血抗战,保家卫国的历史画卷。

教学这篇课文,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是重点,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其次要把握他的性格的多重性,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同时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情节的把握来让学生正确理解老头子性格的多重性;通过主要词语、段落的分析、比较来探究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要敢于超越教材,创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把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与取舍,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备课中不照搬教学参考书,不照抄旧教案、网络教案,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关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我与大家共同分析一个案例,希望从中给大家一些启发。

3.关注学生特点,尊重心理需求

分析学情应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障碍、学习难点等几个方面去思考。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掌握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智力状况和生活积累,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

二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心理学和教育学普遍认为,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主要有:

感知或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所发展和加强,但还缺乏抽象性和概括性,初中生的注意往往和兴趣联系在一起;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肯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把抽象思维能力引向更高的阶段。

三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教学更亲切的走近学生。

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引导学生成功步入“最近发展区”。

《芦花荡》为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

所以学生学习这篇小说比较轻松。

我们班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半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教师与学生磨合的比较融洽,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小组合作探究有了明确的分工与程序。

在教学中从复述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切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沉浸、体验、感悟、思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都获得发展,从而让文章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载体。

4. 选择有效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主要指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重点考虑如何科学选用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注如何指导学生会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文本特点、教师素质、学生学情等,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个性,不能盲目套用某一教学方法。

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分组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改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文本、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学习方式,而不能将其理解成教学模式,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

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

又如自主学习,是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而并非漫无目的,自由放纵。

5.教学资源的准备包括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教具及课件准备。

二、教案的撰写

1.教学目标合理,重难点把握准确

(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可由教师预设,也提倡师生共同确定。

《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教材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具体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文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确定具体有效、可操作、可测评、可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在共同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有了目标,学生就能直奔课文的要点,自主探求答案。

学生参与课堂目标的制定不但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

如学习《芦花荡》一文,教师课前预设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2、品味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并积累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传奇色彩的表现,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老头子”性格的把握,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由师生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课前阅读提示、课后练习,共同梳理出以下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旨。

(2)教学目标的陈述

A、教学目标要具体、细化。

如:

小说的阅读,有的教师表述为“掌握基本的小说阅读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应进一步细化,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小说基本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从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情节结构、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语言的精美等几个方面细化目标,可以使阅读的指向明确,学生学习用力集中,目标能得以有效落实。

再比如,有的教师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思想选材”这个教学目标比较含糊,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得到较为准确的评价和测量。

应这样表述“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条件)能依据课文的自然顺序列出文中记叙的主要事件,并说明它们是怎样表现中心思想的(行为)。

这样的陈述体现出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B、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等。

这些语句的主语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要体现目标的层次性,使优秀生能吃饱、中等生能跟上、学困生蹦一蹦能够着。

语言上,要使用恰当的动词,使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C、教学目标要优化。

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重视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丰富的人格世界。

教师要有三维目标意识,但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三维”目标并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依据文本的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把握、优化整合,在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主轴,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不应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实现的过程中。

D、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文体、文本特点。

如:

同为品味语言,不同体裁的文章风格不同,写景散文,一般用生动地语言描绘极富意境画面,品味精美语言,体会场景意境、揣摩作者思想感情态度,学习遣词造句技巧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春》;叙事文章特别是小说,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中国传统小说,品味不同性格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评论人物形象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童趣》与《<论语>十则》同为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是新课程对文言文的共同要求,但两篇文章的区别是:

《童趣》主要是叙述童年趣事,内容贴进学生实际,且语言浅显易懂,重要的文言词语不多。

《<论语>十则》重在治理,内涵深奥,语言高度凝炼,词语意思古今变化大。

针对二者的不同,教学的重点和过程设计也应不同。

前者应以理解课文内容即体会“趣之所在”为重点,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

后者则把重点放在理解记忆文言词语、熟读成诵,结合实际理解运用哲理上。

2.教学环节清晰,师生活动预设充分。

“五环节个性参与”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线,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思考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地位,关注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过渡到师生思维对话,建立和谐高效课堂等。

要设计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体现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时教师一定要由“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由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因此备课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活动,即考虑“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每个环节中师生之间各自有哪些活动与互动?

”等,从而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总之,应帮助学生设计那些有利于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更多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1)教师活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者。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设计学生期盼完成并能完成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惑给予帮助与指导,倾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做出反应:

讲解、启发、诱导、分解、示范、讨论。

对学生的思考、回答做出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和人格特征,教学设计要把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作为根本目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同时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要解决两种错误的认识:

一是教师不能讲授,知识完全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一是教师不能提出问题,问题完全由学生提出。

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表现为预设教学内容不足,缺少思考的问题,学生阅读缺乏目的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敢讲,不敢问,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完全在开无轨电车,课堂教学完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我们反对“满堂灌”、“满堂问”,但是,并不表明教师不能讲、不能问。

关键在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问什么,怎样问。

语文教学是要讲的。

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从外到中,都要讲。

张志公先生说:

“教师就是要讲,得会讲,得善于讲,讲不等于灌。

”尽管现在提倡探究性学习,但这仅仅是一种方式,不是全部。

接受性学习仍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这需要教师讲;学生学习的一些课文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才能深透理解,可是没条件查找或者有条件找,但查不到,这就需要教师讲;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讨论中,有些问题的认识受到自身阅历、知识等限制,而达不到要求时,这也需要教师讲,知识的重点一定要讲,而且要反复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教师要坚持“三讲三不讲”的教学策略,就是讲联系、讲方法、讲知识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能学会的不讲、怎么学也不会的不讲;与此同时教师应做到:

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做的,教师不演示,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

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供空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

实行“五个让”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

新课程提倡要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思维对话的基础是问题的产生,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思维就得不到发散。

我们反对教师的串问,但并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到关键,问得得法,问得有价值。

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问。

备课时,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计那些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性、层次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

有效问题的设计应选准切入点,并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参与和回应。

第一,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启发性;第二,问题要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具有挑战性;第三,问题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第四,问题要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尽可能形成科学的、有梯度的问题链,问题的展开以及问题的难易度都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路向,具有层次性;第五,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情味,引起学生的兴味,具有趣味性。

教师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凭教师的教学经验,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也就是说要做充分的准备,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

(2)学生活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学生依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在个体阅读中钻研,在群体议论中争辩,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解决问题并能生成新的问题,通过思维对话,开拓视野,收获愉悦。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努力践行教科院提出的“五还两提高”教学策略。

“五还”:

一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二是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

三是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四是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

五是把学习、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

“两提高”:

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二是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品质,创设开放式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做到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上,要坚持“四项原则”:

有合作学习的主题和任务,并且是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合作学习的分工,小组成员的构成兼顾三个要素——不同的学习水平、不同的性别角色、不同的学习性格;有合作学习的充裕时间,能对问题的研讨进行展开,人人有表达的机会;有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把小组展示的状况纳入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之中。

在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上,要做到尊重学生探究的意愿,培养探究的意识,教给探究的方法。

3.课堂练习、作业的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

A.作业的量。

不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应严格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

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B.作业的质。

作业的设计应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反馈。

作业题型的设计既相对固定,也应有所变化。

相对固定是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变化是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作业内容的设计分巩固性、拓展性、综合实践性三类作业,作业内容的设计应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巩固与掌握放在首位。

反思我们在语文作业设计上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是作业形式单一,二是重视知识的识记,忽略了思维的训练,重视它的工具性,忽略了其人文性,重书面,轻实践;三是作业缺乏系统性,多数老师以课为单位设计作业,没有长期的安排等。

因此我认为,既然作业是教材的补充与延伸,就应该精心设计和选择。

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教学的需要现行建构,让他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使作业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较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和布置上缺乏序列性,因此有相当的教师作业安排很盲目。

有较多学校将某课课练、单元检测等作为学生作业主要来源。

因此我们呼吁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而且要充分遵循系统原则,根据教学进程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分阶段安排语文作业。

教师可将初中四年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六年级)以中小学有效衔接为切入口,以“培养习惯、口语交际、注重积累”等为主要目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七年级)以“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生活素材”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第三阶段(八年级)以“以读促写、整合信息、培养概括、分析及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第四阶段(九年级)以“注重语言的综合运用、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等主要目标。

整个初中阶段,作业安排上都注重读写贯穿始终,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

课堂教学不是教案的宣读,教师要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控制好课堂的节奏和气氛,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关键一步。

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许多变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互动,会出现与预设目标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情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目标,向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发展。

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要求“理清小说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教师认为七年级学生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