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179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范围和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及邻国,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逐步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比较,初步形成我国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分布的空间想像能力。

2.在探索记忆省级行政区名称、空间分布的过程中,提高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学会搜集资料和利用相关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爱国主义激情,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评价中国的地理位置。

2.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

1.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省级行政区的分布。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疆域和邻国示意图”、“中国地形图”。

中国四端点的景观图

教学模型:

中国政区拼合模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收听歌曲“歌唱祖国”的录音]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宽广美丽……”,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会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

我们伟大的祖国国土究竟有多大呢?

它在地球上的位置如何呢?

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以便更深入地认识我们可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师生交流:

中国地理可能涉及的内容。

进行新课:

师:

你们知道怎样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吗?

一、位置优越

师生交流:

阅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探究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1.大部分在温带

(教师提醒学生观察地图上的赤道和20oW,160oE经线,学生归纳中国的半球位置。

生:

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

学生观察地图,估算中国南北所跨的纬度。

师生交流:

中国南北跨纬度大。

(教师提示高、中、低纬的划分和五带的划分,师生讨论中国的纬度位置特点。

师生交流:

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属于热带,没有寒带。

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与俄罗斯、巴西的纬度位置,比较分析中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分组陈述讨论结果:

a、俄罗斯纬度较高,寒带面积较广。

b、巴西纬度较低,热带面积广。

c、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兼备

学生观察地图,找到亚洲、太平洋和中国,分析我国的海陆位置特点。

生: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比较分析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分组陈述讨论结果:

a、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是四面环海的岛国。

b、蒙古位于亚洲东部,是距海较远的内陆国。

c、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师:

三国海陆位置的差异显著,导致这些国家的气候、农业生产的不同,并对贸易、交通、海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进一步对比,讨论,完成下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发展农业生产

对外交往与合作

发展海洋事业

其他

学生总结。

二、国土辽阔

(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交流国土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内容。

师:

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陆、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陆和领海。

师生交流:

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排位(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引导学生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上,计算我国的东西距离和南北距离。

师:

中国的国土辽阔,不同的地方差异明显。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中国疆域示意”图,展示搜集的资料,介绍我国领土的四端点及其东西晨昏差异和南北季节差异。

1、领土四端

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2、东西晨昏差异及原因

由于我国东西所跨经度范围广,当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在最东端的乌苏里江已经是撒满了阳光的清晨。

3、南北季节差异及其原因

由于我国南北所跨纬度范围广,当南方的海南岛进入春耕农忙季节时,北国的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

师:

我国疆界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陆上邻国众多。

学生活动:

阅读“中国的疆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内容。

用色笔勾描陆上国界线。

从朝鲜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找出中国的14个陆上邻国。

师:

我们既有辽阔的陆地领土,还有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领海面积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学生活动:

阅读“中国的疆域示意”图,勾描祖国大陆海岸线,找出中国濒临的四海一洋以及台湾岛、海南岛等。

师:

广阔的海域、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学生活动:

读“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结合教材第6页“活动4”,启发学生从资源、经济、军事等方面探究我国领土面积大的好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我国疆域辽阔,如何进行行政管理?

师生相互介绍各自父母与自己的户籍,讨论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

进行新课: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师:

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划分为哪几级?

生:

省、县、乡三级。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页“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表,看看各省级行政区的命名有何差异?

生:

全国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学生活动:

阅读“中国政区图”,找出我国的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师: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23个省。

它们是怎么分布的?

学生活动:

阅读“中国政区图”,探究快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分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逐步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分布及其行政中心。

教师展示“中国政区拼合模型图”,组织学生以竞赛形式,进一步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第一轮:

指出首都北京市和自己所处的省级行政区,说出它们周边的省级行政区。

找出我国沿海和陆上边界的省级行政区。

以河流或经纬线为线索,说出其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按方位找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

…………

第二轮:

教师拿出若干省级行政区的拼合模块,请学生根据模块形状判断其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将模块放在模型相应的位置上。

小结:

经过一番较量,我发现同学们各自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非常不错。

若能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记忆,效果会更好,请同学们尝试一下。

学生活动:

在中国政区填充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或简称。

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位置优越,国土辽阔的基本国情,初步熟悉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这些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巩固。

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活动课)

活动内容:

(1)中国行政区拼图

要求:

1、每人一幅中国行政区拼图。

2、熟记34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轮廓、邻近省份等。

3、进行拼图,参照地图册。

(2)比赛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

2、每一组员只准拼一个省份。

3、用时最短、拼图最准确的小组获胜。

(3)看轮廓

要求:

1、单独取出一个省份,根据其轮廓形状辩认这是哪个省份。

2、以小组为单位。

3、在30秒内哪个小组辨认得多为获胜。

(4)排列省份

要求:

1、全班分为四组

2、以下四个问题,每小组抽取一道,答题用时最短、最准的小组获胜。

问题:

自西向东,黄河流经的省区有哪些?

自西向东,长江流经的省区有哪些?

自西向东,北回归线经过的省区有哪些?

沿海岸线自南向北经过的省区有哪些?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趋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比较法、小组讨论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

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出示课件:

众多的人口,并让学生自读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

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请大家齐读这一行。

展示课件:

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

利用课件图片和举例,让学生体会我国人口最多。

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

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出示课件:

人口的增长

通过观察动画“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

1.从公元初到1860年前(1958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

哪一次增长的更快?

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85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

但到185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

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

为什么1949年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

解放后,人民解放进入了安定祥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这一时期,祖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间某些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1875万。

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

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

出示课件:

对比中国、叙利亚、阿曼,思考为什么我国自然增长率最低,而年净增人口却最多?

师总结:

同样的人口增长率,人口基数越大,增长的人口越多

出示课件:

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课件提示,作完活动题1。

出示课件:

如何应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出示课件:

实行计划生育,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出示课件:

我国计划生育的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思考:

如何控制人口数量呢,看活动2,体会“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

二、人口东多西少。

过渡:

前面我们分析了我国人口普查出的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实际上,在每次人口普查中,我们还会注意到我们人口中的另一个问题,即人口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数量多少分布的问题。

同学们知道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哪一个省人口数量最多?

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少?

我们山东省的人口数量是多少?

人口总数在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

观察图1.12,找出人口最多的省和人口最少的省.(除特区外),山东省多少人?

(学生回答:

河南省最多,为9667万人;西藏自治区最少,为270万人。

自己省的人口数量是9125万人。

由于不同省份面积大小的差异,单纯看人口的数量,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到底是多还是不多,那么,请大家讨论以下,为了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多少,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

师总结:

通常用人口密度的数值来进行比较。

定义:

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上的人口数。

公式: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

课堂练习:

活动1.

教师总结答案.

由表格看出,我国东部的江苏、山东人口密度大,西部的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

观察我国人口密度图。

(教师出示课件)

请大家看图:

分析我国人口的基本分布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

略)

从我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一些省区的人口密度更大,每平方千米可达500—600人;西部人口密度较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0人以下。

可见,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多西少。

如果我们将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连一条直线,可以看出,这条线以西地区面积占57%,但人口占6%,以东地区面积占43%,人口占94%。

所以,我们称这条直线为我国的人口地理界限。

那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是世界平均的多少倍呢?

教师出示课件: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学生思考:

P15活动题。

教师提示: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东部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

而西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少。

所以,不能将东部人口大量迁移过去。

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西部条件,发展西部经济来吸引东部口的迁移。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三方面问题。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净增人口数仍很庞大,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

知道汉族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3.能背出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名称,说出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德育教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重点: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

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壮族的人口数量最多。

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

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学设想

  1.教师在讲课前,播放欢快的民乐《百鸟朝凤》,既活跃课前的紧张气氛,又让大家了解一些我国的民族文化。

  2.通过比较日本、美国和中国的民族构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3.通过比较各民族人口的数量,让学生理解:

我们为什么把汉族以外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4.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

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5.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

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

让学生观察一下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然后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6.让学生找出书中介绍的我国的民族政策,并在结束时让全体同学起立齐声合唱歌曲《爱我中华》,让课程在严肃而快乐的歌声中结束。

教学过程:

(教师在讲课前,播放欢快的民乐《百鸟朝凤》)

复习引入:

同学们:

我们初一时就学习过了关于民族的内容,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

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民族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一民族的居民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文化(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练习1:

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判断一下,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

●日本居民有众多民族组成,大和民族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

练习2:

填充

美国有2.78亿人口。

()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人、黑人和亚洲黑种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时间里移入美国的。

各国移民移入美国后,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在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渐趋于一致,形成统一的()民族。

练习3:

比较练习

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告诉大家:

我国的民族构成与日本和美国有什么不同?

(通过练习,让学生形成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而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请同学们预习课本15-17页,回答

●我国共有()个民族,其中()族人口最多。

●什么叫少数民族?

我国共有()个少数民族,其中()族人口最多。

思考:

为什么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呢?

●请观察以下数据,相信你能得出正确答案

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表

民族

人数(万人)

民族

人数(万人)

民族

人数(万人)

汉族

104,248

畲族

63

普米族

2.9

壮族

1,549

傈僳族

57

阿昌族

2.7

满族

982

仡佬族

44

怒族

2.7

回族

860

拉祜族

41

鄂温克族

2.6

苗族

740

东乡族

37

京族

1.9

维吾尔族

721

水族

35

基诺族

1.8

彝族

657

佤族

35

乌兹别克族

1.5

土家族

570

纳西族

29

德昂族

1.5

蒙古族

481

羌族

20

俄罗斯族

1.4

藏族

459

土族

19

保安族

1.2

布依族

255

锡伯族

17

裕固族

1.2

侗族

251

仫佬族

16

鄂伦春族

0.7

瑶族

213

柯尔克孜族

14

门巴族

0.7

朝鲜族

192

达斡尔族

12

塔塔尔族

0.6

白族

159

景颇族

12

独龙族

0.6

哈尼族

125

撒拉族

8.8

赫哲族

0.4

哈萨克族

111

布朗族

8.2

高山族

0.3

黎族

111

毛南族

7.2

珞巴族

0.2

傣族

102

塔吉克族

3.4

讲述:

文化(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大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请看课本中用八种不同的文字写出的“我爱中国”,很有趣吧?

找出人民币(纸币)上用不同文字写出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并告诉我们:

它们分别是哪几个民族的文字。

 

活动: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自己的生活方式。

说说你所了解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提问:

我国到底有哪些民族呢?

请阅读19-20页表格,熟悉56个民族的名称。

练习4分钟:

分组比赛,从每组中随机抽出一人比赛,看哪组同学背出的民族名称数量多,优胜组每人平时分记一次100分。

请阅读18页《我国民族的分布》图,分析汉族分布于我国的哪些地区?

(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

观察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于哪些地区?

云贵川渝桂藏、新青甘宁和内蒙古西部、黑吉辽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各有哪些民族?

(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的总特征。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提问:

对于少数民族,我国政府实行了哪些特殊的民族政策?

总结: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他们有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能力。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记住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3.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4.通过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自然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特点.

2、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地势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启发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呀,......并提问:

中国有许多描述大江大河向东流的诗歌或歌词,请大家举例有哪些?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

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数是向东流的?

你们认为这与什么有关?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西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

学生回答:

西高东低。

(2)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学生尝试绘出我国地势示意图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能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呈斜坡状),也可能是由西向东阶梯状降低,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3)学生阅读我国沿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为假设提出证据。

生得出结论: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课堂活动:

完成第23页“活动1”,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5)设疑: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是不是延伸到大陆海岸线就截然而止了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海底地形由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形成,近海的地形是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浅蓝色表示,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