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数学教学设计课题.docx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数学教学设计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数学教学设计课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数学教学设计课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
2、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
四、教法:
新的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践和猜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现新知识。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及时点拨,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使学生思维逐步扩展。
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模型教学;
2、实践式、讨论式教学;
3、评议结合教学。
五、学法:
从实践中探索―――在讨论中发现―――到生活中对比。
六、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课件演示:
如果我们要从A地到B地,你会选择哪种走法呢?
(说明: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
)
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姚明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篮球明星,根据篮球明星姚明的有关资料,你能算出姚明的步幅有多大?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板书课题: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课件演示:
(说明:
设置悬念,从情境中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讨论与探索中尽可能地展示学生丰富的资源、儿童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精彩,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
2、自己实践,发现新知:
①动手做一做:
用长度分别为7cm、2cm、5cm、4cm的四根小棒,同学们发挥想像,任意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搭成三角形。
并思考以下问题:
(说明:
学生有了好奇心,同时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这一步是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自己发挥创造力、发现各种可能的结果。
学生进行分组实践,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
这时引导学生实践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
等实践到一定时机时,转入下一步。
)
②交流反馈
③形成性质
(说明:
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直观的推理,获得新知,并学会初步说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点评,并用课件总结各种可能。
)
④作图验证
⑤再试一试
(说明:
既使得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又让学生在作图中更加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也为下面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
3、继续实践,继续发现:
①再动一动手
(说明:
通过“再动一动手”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
②得出性质
通过展示教具三角形与四边形。
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
课件演示
(说明:
展示教具,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通过课件,带领同学们到生活实践中的去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同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图形之美。
)
4、重点内容,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困难在哪里,这就为后面教师讲解提供信息,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
5、针对困惑,教师讲解:
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尝试题进行点评。
(说明:
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教师讲解的火候已到。
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进行讲解。
这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
在“想一想”这一题的启发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
6、会学数学,学会小结
在课堂小结前,问一问同学: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后,返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让同学讨论姚明步幅有多大的问题。
(说明:
通过小结,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时学生已经能很轻松得回答姚明的步幅到底有多大了。
)
7、推荐创新,布置作业
(说明:
这是为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指明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推荐作业也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力
昌黎县周庆恩中学
赵洁
设计思想和实施本节课教学的理念:
1.力是一个重要概念,它贯穿整个力学的始终,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会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要求。
从本节开始就要引导学生逐步熟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力的名称很多。
清楚力的分类,领会并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为对物体受力分析是根据性质力进行的,要求学生记住哪几个性质力,不要和效果力混淆,但不要展开。
3.力的图示作图法是一个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设计制作了《力的图示作图法》教学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4.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初中就学了不少,弄清他们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缺陷,对确立教学难点并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很有好处。
所以这节课要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弄清力的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运用几何图形表达物理概念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应着重理解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同时性和方向性。
2.在弄清力的作用效果的同时,明确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3.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教材,以培养阅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练习、归纳
四、教具
弹簧秤2个,气球2个,米尺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演示实验
实验1:
将两根弹簧秤钩在一起水平拉开,观察现象。
两弹簧秤均被拉开,并显示相等的示数。
实验2:
两手各拿一个气球,让它们水平接触,然后用手挤压其中的一个,最后停止挤压,观察现象。
两气球均发生压缩形变,停止挤压时两气球的形变同时消失。
(二)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
(1)“作用”指的是什么意思?
物体之间相互拉、压、挤、推、吸、……等过程的统称,可见“作用”的意思是实际问题的抽象。
(2)以两个演示实验为例,分析“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句话的含义。
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可能有脱离两个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力,这就是力的物质性。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而找不到施力物体,这样的力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既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样也是受力物体,因此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的.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只分析物体的受力。
(3)施力和受力过程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2.力的三要素(学生自学、归纳)
(1)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方向
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作用效果不同,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除了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
(3)力的作用点
(三)怎样形象而完整地表示一个力呢?
这就需要力的图示
1.什么是力的图示?
(学生看书)
2.力的图示作图法(课件演示)
小结步骤(师生共同小结)
(1)选定研究对象,标出作用点;
(2)沿着力的方向,画出作用线;
(3)选取适当长度,作力的标度;
(4)依据力的大小,画有向线段;
(5)标明箭头指向,写力的符号。
3.示例:
作用在小车上并且方向向左的100N的力。
4.什么是力的示意图?
(看书)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有什么区别?
示意图只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并不要求按比例画长度,因而也不需要建立标度,表示物体在该方向受到了一个力。
(四)力的种类(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按性质分类: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效果分类:
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五)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一:
(2),三人上台演板
评讲:
(1)强调箭头画法
(2)指明力的作用点一般标在箭尾,而不要与箭头重合,例如标推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外作业
①教材P5(3)
②结合生活实际,以你身边的物体为例,指出这些物体都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力是相互的?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Whatcoloristhis?
昌黎县周庆恩中学谷小娟
1、教学内容
Whatcoloristhis?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单词red,green,yellow,blue,purple,orange,
句子Whatcoloristhis?
It’sred。
2、学生分析
初学者学习外语的习惯还没形成;学习兴趣有待巩固;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应加强培养。
学生已经掌握了“What’sthis?
It’s…”的基础上来学习“Whatcoloristhis?
It’s…”就驾轻就熟多了。
另外,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可以通过相关操作来学习本节知识。
3、设计思想
1)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文字、音乐、视频、图像、动画等丰富的资源及共提供的强大交互功能,增大学习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2)利用网页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不随意注意参与到学习中。
3)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动手、体验,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与实践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4个新词(red,green,yellow,blue),运用Whatcoloristhis?
It’s…进行交际。
能用英语表达、认识颜色;
初步培养小学生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熟练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以及使用网上资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学习、互动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网络学习、课件游戏来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小培养爱读英语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操作和实践能力,以及其团结协助精神。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4个新词(red,green,yellow,blue),运用Whatcoloristhis?
It’s…进行交际。
2、熟练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会使用网上资源。
难点:
red、green的发音;利用网上资源进行阅读。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What’sthis?
It’sapear.
复习
3’
操作Flashcards
猜一猜
复习巩固What’sthis?
It’sapear.为学习Whatcoloristhis?
It’sred.作好铺垫。
Red,green,
yellow,blue,
orange,purple
教
新
词
6’
教授、操作、检查、纠正、评价
学习、读读、认认
利用Flash网页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不随意注意参与到学习中。
Toyland
3’
巡视、帮助、评价
操作、体验、认读、说说、自主学习
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与实践能力。
摇珠猜色游戏
4’
操作、评价、奖励
竞猜
运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气氛,有效地巩固所学内容。
Whatcoloristhis?
It’sred.
教句子
5’
教授、操作、检查、纠正、评价
猜一猜、学习、读读、说说
玩中学,边学边用,让小学生在学习中体现成功感,培养学生会学、乐学。
Colorssong
唱歌
3’
操作、评价
欣赏、试唱、合唱
歌曲可以让学生轻松记住所学内容;紧张学习后轻松一下,使下阶段学习更有实效。
拼词游戏
巩固练习
4’
巡视、帮助、评价
操作、拼读、自主学习
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与实践能力。
百万富翁游戏
5’
操作、评价
作答、读读、写写
运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巩固所学内容。
reading
拓展练习
5’
巡视、帮助、评价
操作、体验、读读、记记、讨论、合作学习
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与实践能力。
小结
2’
讲述
齐读
7、学习评价表
非常
一般
不
1、你这节课开心吗?
2、你积极回答问题吗?
3、你喜欢自己操作电脑学习吗?
4、你乐于与同学合作吗?
5、你喜欢用英语跟家长、同学谈论本节课的话题吗?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雷雨》(节选)的综合性研究
昌黎县周庆恩中学
陆艳梅
《雷雨》剧本内涵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可以引导学生从由点及面扩展学习目标、由乏而丰收集材料、由多到少提炼问题和由浅入深挖掘分析来分解学习内容;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等角度深入研究该课题。
准备
专题研究前,我们开展了短期的文学理论强化讲座;平时进行过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和网络学习,使学生对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性文学欣赏的形式并不陌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中文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和因特网操作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网络。
基础阅读
*目标体系
◆知识目标
◇初步阅读,使学生熟悉作品梗概和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内容。
◇了解戏剧和剧本的主要特点。
◇了解曹禺戏剧创作的基本风格。
◆能力目标
◇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人物对话的含义。
◇了解人物对话、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所起的作用。
◇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情感历程以及在本课是如何集中体现。
◆情感目标
◇了解典型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
◇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性。
◇对爱情、亲情和阶级感情的深刻感受。
教学流水账
1.教师展示PowerPoint制作的本专题的大纲和说明,明确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然后建议学生从基础阅读开始,先通过校园网阅读教师准备好的网页内容,然后通过互联网上的搜索和自己的学习,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2.学生在教学网页上开展网络阅读,了解基本内容,还可以欣赏《雷雨》电影和话剧的视频。
3.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页上的“推荐链接”进入互联网,也可自行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教师推荐关键词:
曹禺,戏剧,雷雨)。
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了解《雷雨》全剧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4.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从视频或文字中发现,依据舞台主要人物的隐现划分,本课节选部分可分为两场戏: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戏,周朴园与鲁大海的戏。
(2)分组研究分析这两部分。
将学生分成小组,领取基本任务(从目标分解而来,不赘述)。
鼓励学生在完成本组基本任务后,参与其他小组的研究。
(3)学生通过BBS发出求助信号,或发布研究成果。
鼓励学生在充分运用BBS各项功能外,能够制作简单的课件,作为展示学习成果用。
(4)教师控制时间,要求学生在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进入“基础阅读”测试页面。
学生在完成全部测试之后,可以查看参考答案,并要求在此基础上纠正错误认识,修正汇报内容。
5.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2)组织学生排练短剧表演。
学生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回到BBS公布表演方案,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或求助专家。
教师事先联系好市话剧团有关演员在“南通热线”聊天室等候解答问题,但是不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进入“南通热线”,寻求在线帮助。
(3)学生互评。
先要求学生面对面地直接评论,然后鼓励学生在BBS上发表意见。
教师发现有价值的帖子后,会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一步阐述,这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拓展研究
*课题目录
◆主题史研究方向
◇评价剧本的主题。
◇阐述作品的时代意义。
◆艺术性研究方向
◇人物塑造。
◇结构特色。
◇修辞艺术。
◆情感世界研究
教学流水账
1.从学习材料中发现研究课题。
借助于网络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很多全新的研究主题,表现得非常兴奋。
教师要求学生将可研究专题以主题语的形式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公布出来,这样马上汇集了30多个大大小小的研究专题,如:
《雷雨》主题史纵观与述评
《雷雨》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真情”辩议
从叹词看人物性格
《雷雨》(节选)的结构艺术
《雷雨》(节选)中鲁大海形象的单薄与呆板
《雷雨》中的对话艺术
环境描写在《雷雨》中的作用
……
2.在独立与合作中质疑并确定选题。
质疑主要是通过搜集资料、讨论等考察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并上网查询论证,然后将这些想法和资料汇编成200多字的研究设想发表在BBS的同一主题帖下。
3.分配任务,搜索资料,开展研究。
在研究展开以后,教师需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进展,通过个别对话的方式,及时地为各研究小组提供一些相关理论的指点。
譬如对“《雷雨》(节选)的矛盾冲突”小组的研究指点,我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单元知识、查阅相关图书或浏览相关文艺网站的方法来解决对“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这一理论认识不足的问题。
4.向专家请教,形成阶段性的认识结论。
弥补缺乏理论修养、专业视野狭窄和欠缺系统深入的研究等问题,是在学生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向专家请教则成为了一条捷径。
研究“《雷雨》主题史纵观与述评”这一专题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难以深入研究,但又觉得这是很有价值舍不得放弃。
于是,他们通过进入南通师范学院学校主页论坛发帖,联系到相关老师,通过电话交流获益良多。
经过这样的研究,他们小组以学术论文形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阶段性结论描述。
5.呈现和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
也许用这组数据更能说明这个环节的意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真情’辩议”小组的研究结果发帖后,点击量达到700多次,跟帖近50条。
*收获的成果
1.学生通过口头与书面两种形式汇报成果,并组织学生互评。
2.请网页制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将研究成果制成专题网页,在校园网发布。
学习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专家级(A)优秀级(B)鼓励级(C)参与级(D)
1、文本理解全面、正确、深刻和有新意全面、正确和比较深刻基本通过测试不能通过测试
2、问题探究专题有学术价值,研究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成果有创造性,效率高专题新颖,思路比较清晰,方法合理,成果有一定创造性,效率尚可专题有助于理解作品,思路稍有混乱,方法、成果和效率一般专题价值不大,思路不清晰,方法不好,成果不成型,效率低
3、信息处理技术娴熟,综合运用程度高,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有一定的艺术性技术熟练,能综合运用,与研究内容结合得好技术一般,综合运用能力一般,基本上能为内容服务技术不熟练,综合运用能力低,有多处脱离表达内容
4、小组合作和谐、愉快、分工明确和成绩显著和谐、愉快、分工明确、成绩尚可偶有龃龉,分工尚明确,成绩一般不能包容,分工不明确,不很能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昌黎县周庆恩中学陆红霞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几种珍稀动植物。
(2)使学生了解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珍稀动植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上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通过制作电子简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表达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3、情感目标
(1)向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教育,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介绍了我国的几种珍稀动植物,但是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些珍稀的动植物,一般同学未曾亲眼见过,甚至有些连它们的名字也未曾听说过,致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比较枯燥,难以接受,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逼真地在网上再现出了这些珍稀动植物的形象,再配以生动的文字简介,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很好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依据和策略
本节内容虽然比较单调,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我校学生的求知欲很强,有很大的可塑性,尤其是喜好动手动脑,亲自探索知识奥秘;并且,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上网的操作方法。
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操作电脑,并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网上自主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媒体设计思路
课前,教师从Internet下载本课提到的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再配以课文中适当的珍稀动植物图片的扫描,并加以添加或删改,最后,利用FrontPage2000软件制成主题网页(网页中还含有能链接到教师申请的BBS站点的“讨论交流”及“评价表”等栏目),发布到学校的局域网上。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网上自己查阅、搜集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扩大其知识面;同时,由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协作式学习,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最后,再由各小组选出的“小小解说家”配合简报加以讲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掌握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设计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境激励法、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整理法
五、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网络、光盘(存有一段简介我国珍稀动植物的记录片)、光盘(存有一段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人为的破坏造成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记录片)、自制课件(存有配有音乐的教材16页国家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而采取的措施的内容)、软盘(存有电子简报制作步骤)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学生进入教室之前放一段轻音乐,让他们伴着和谐的乐曲步入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