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728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docx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

实践教学指导书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前言

 

云南是我国西南边陲的一片瑰丽土地,这里高山峡谷相间,江川奔腾,断陷湖泊错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山奇,水异,湖秀,洞幽,林深,泉怪。

2000年7月11日至2000年7月30日,地理系98级基地班全体同学踏进了这片土地,对云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

此次考察旨在:

1.通过野外实习,使自身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地理学野外工作方法。

2.通过对云南地区典型地貌的观察与分析,深入认识不同地貌的类型、发育特点、影响因素与成因。

3.通过对云南地区土壤、植被的观察,深入了解中国西南亚热带地区土壤植被的类型、分布及垂直分带与气候、地貌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4.通过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了解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5.培养团结友爱、吃苦耐劳的精神。

历时20天的实习,我们胜利完成预定目标,不仅对云南典型的自然特点和多样的人文风情有了深入认识,根对我国西南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有了自己的认识。

下面是我们就此次野外考察的总体汇报。

 

第一部分云南概况

1.自然概况……………………………………………………………………………………1

2.自然、人文的总体特点…………………………………………………………………2

第二部分实习路线……………………………………………………………………6

第三部分实习内容

1.自然地理篇

1.1地质地貌

1.1.1构造地貌………………………………………………………………………………8

1.1.2河流地貌………………………………………………………………………………11

1.1.3喀斯特地貌……………………………………………………………………………18

1.1.4冰川与冰缘地貌………………………………………………………………………25

1.1.5重力地貌………………………………………………………………………………28

1.2气候

1.2.1气候类型………………………………………………………………………………31

1.2.2气候特点………………………………………………………………………………31

1.2.3形成原因………………………………………………………………………………31

1.2.4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地区差异…………………………………………………………31

1.2.5气候的影响……………………………………………………………………………32

1.3植被与土壤

1.3.1植被综述………………………………………………………………………………33

1.3.2植被的分布……………………………………………………………………………34

1.3.3植被的演替……………………………………………………………………………39

1.3.4植被与土壤的关系……………………………………………………………………41

2.人文地理篇

2.1建筑风格……………………………………………………………………………………44

2.2民俗风情……………………………………………………………………………………46

2.3城市发展……………………………………………………………………………………48

2.4旅游开发……………………………………………………………………………………52

后记………………………………………………………………………………………………56

 

第一部分云南概况

1.自然概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美丽富饶的边疆省份。

北与四川相连,西北一隅与西藏自治区相接,东与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北面是四川省,西部与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面和东南面是老挝和越南。

全省面积约394000平方公里,位于北纬21°8ˊ30"至29°15ˊ8",东经97°31ˊ39"至106°11ˊ47"之间,北回归线贯穿云南省南部。

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境内地势高耸,呈北高南低的倾斜。

由于在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隆升和深刻的高原解体过程,其内部山岳高耸,河谷深嵌,地貌结构十分复杂。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

由于地貌复杂,使得省内热、水、土等条件的空间差异十分突出,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云南四周连接着自然条件和植被都极不相同的区域。

云南的东面和北面是处于东亚季风影响下广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西面与南亚次大陆的季风热带相邻近;云南西北部,已处于“世界屋脊”西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而云南的南面和东南面则与东南亚的季风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区域相连接,云南正位于自然条件与植被条件都各不相同的这些区域的连接部位。

云南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分布错综复杂,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向有“植物王国”之称,这都是与其自然条件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

各种植被类型都是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育的,其现有分布也就是综合的自然条件的最好标志。

各类植被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一般特点,而且也从主要的方面反映了自然环境及植被本身的生产潜力。

通过植被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全面认识,将有助于更为充分和合理地利用植被及与其有关的自然资源。

(云南雄伟的高原地貌)

云南省是一个山峦起伏的高原山区,素来以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多彩而著称。

热带季风对全境的影响,北高南低的高原地势,加之大小河流纵横切割,地形错综变化,生境极为多样。

因而,植被类型众多,特征各异,在分布上的交错、镶嵌现象相当普遍,与四周国内外邻近地区植被的连接方式也是极其多样的。

多山的高原地貌与热带季风的影响,是云南景观形成的两个基本因素,也是决定云南植被的不同类型及其分布的两个基本因素。

云南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点及其组合状况,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既有区别,又相互对应;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差异。

再加以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连接,情况更为复杂和多样。

这样,即在云南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植被主要类型的性质及其分布特点所反映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就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2.自然、人文的总体特点

1.自然、人文都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①地质地貌方面

像阿庐古洞这类喀斯特地区的洞穴往往是由于可溶性岩石被溶蚀掏空形成的。

云南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地下河却出现在非石灰岩地区,在花岗岩,玄武岩,片麻岩地区分别存在侵蚀漏斗,地下河,地下洞。

据统计,云南共有温泉706处,其中温度最高的达到105℃(一般温度超过85℃的称为高温泉水),而云南温泉的独特之处就是有许多怪泉,如盐泉、碱泉、药泉、毒泉。

金平有一怪泉,看似平常,当地的彝族,哈尼族村民用此泉水做饭,无论何种米,煮出的饭都是粉红色的,香味甘甜。

②气温方面

从玉龙雪山最高峰至虎跳峡温度变化极大,在虎跳峡,气候炎热,汗流夹背,而到了玉龙雪山顶,却是终年积雪,气候寒冷。

③作物方面

从蔓耗至斗母阁至开远,作物从热带的椰子到南亚热带的桫椤到中亚热带的烤烟,变化十分迅速。

④民族风情方面

随着区域的变动,人们的民族,习俗,穿着也有很快、很大、很复杂变化的。

(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

2.自然、人文均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在自然资源方面

云南资源丰富,是世界上不多的一座活生生的大自然博物馆,以“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天然花园”,“有色金属王国”,“生物物种基因库”等美称享誉中外。

全国共有高等植物28000多种,而云南就拥有14000~18000种。

高原草甸上的花色极为繁盛,有“五花草甸”之美称。

大象、野牛、长臂猿等珍稀动物,在昆明都有。

云南还拥有全国全部的11种蝴蝶。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也是多种多样。

仅油料作物就有大豆、花生、油菜,以及一些木本油料(其产油量与纯猪油相似)多种。

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适宜,云南拥有各式各样的热带水果以及品种繁多的名花异草。

(风景如画的香格里拉)

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云南多姿的旅游资源。

多姿的峰林,奇特的溶洞,壮观的瀑布,巍峨的雪山,汹涌的江河,恬静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多娇的花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神奇的人文风俗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来到这片深邃而富有魅力的土地,可惜的是,由于云南的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

②在人文风情方面

(少数民族的桥)

云南由于居住着52个民族,形成了它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

由于结合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使得许多看似平凡的事物在云南也显得多姿多彩。

譬如桥,云南就有铁索桥、藤索桥、珠索桥、溜索桥(它又分为平溜桥和陡溜桥两种)等等许多种类。

而建筑作为流动的音符、一个地区标志性的景观,在云南更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如纳西族的木棱房(整个建筑全部以木料为建筑材料)、白族的三房一照壁、藏族的碉堡房、傣族的竹楼、以及蘑菇房、悬空楼等等。

3.自然、人文均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的特点

①在自然要素方面

云南四周连接着自然条件极不相同的区域,云南的东面和北面是处于东亚季风影响下广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西面与南亚次大陆的季风热带相邻近;云南西北部,已处于“世界屋脊”西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而云南的南面和东南面则与东南亚的季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区域相连接。

云南正位于自然条件与植被特点都各不相同的这些区域的连接部位,因而成为各种自然要素的过渡地带。

云南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分布错综复杂,植被资源十分丰富,这都是与其自然条件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

又如,在全国的绝大多数省区内,若一旦遭遇到自然灾害,则一般总会波及全省。

但在云南则不然,由于地处过渡地带,云南的灾情是年年遭灾,年年无大灾,可以说云南省每年会遭遇各式各样的灾害,但从未有哪一种灾情会在云南全省内出现。

例如在河庆冰雹很多,而邻近的大理则全然不受影响。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云南省自然现象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云南的少数民族)

②人文经济方面

云南拥有52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生活习性,民俗风情方面也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例如纳西族的舞凤楼,就兼汉族、白族、藏族、本族的文化特色为一体。

此外云南南边靠近中南半岛,北边靠近青藏高原,西边靠近南亚次大陆,东边为我国的核心地区。

由于云南是地处沿海开放城市与西部落后地区的过渡省份,其东部有很多改革开放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而其西部则是一些比较封闭、落后的地区,云南作为他们之间的过渡省份,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不可避免的有所交叉、串联。

总之,由于许多本地的、外来的、特殊的因素汇集于此使得云南的人文及自然现象呈现出多元化,过渡性的特点。

4.自然、人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的特点

云南虽然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但是云南有许多资源的可利用程度都比较低,它们有的开发难度较高,有的被破坏后无法恢复,有的开发后不利于人地关系的协调。

就植物而言,由于许多植物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生(如金花茶),所以虽然现在云南的森林覆盖率在不断地上升,但同过去种类丰富的森林植被相比,次生林的种类过于单一的状况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在云南动物也面临同样的景况,如长臂猿、犀牛、大象等。

由于它们一旦被捕杀,数目就会锐减并且很难再恢复。

如全国共有5种长臂猿,云南就有4种,但解放之初,云南拥有长臂猿9万多个,而至1983年,长臂猿总数锐减至1000以下。

野生象的数目也减少了不少,为数不多的几头在西双版纳,如继续破坏,那么就会面临灭绝的威胁。

(日益减少的西双版纳野生象)

(面临绝迹的东巴象形文字)

在民族问题上,目前云南有很多民族还非常地落后,有的甚至还处于母系社会,有的刚刚步入父系社会初期(如独龙族),有的商业建筑还未成街。

这些民族倘若要发展,由于他们人口少,分布又相对集中,只要有外来帮助,极有可能使他们在短时间内一步登天,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但问题是发展是不可逆的,若他们发展起来了,那么原始社会的活标本就会消失,要知道村民们一旦过上现代生活,就不愿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这些消失了的原始文明。

当然发展是必然的,但是究竟要如何发展,如何寻找到发展与保存之间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漂浮水葫芦的滇池被严重污染)

在云南我们亲身感受到了被严重污染的滇池。

在滇池中航行,随处可见绿色的湖水,以及飘荡着的用于治理蓝藻的水葫芦。

这是由于水中污染物排放过多,氮、磷含量过高,促使蓝藻异常繁殖,死亡,使得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大大提高,当水中蓝藻含量超过湖水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严重的水质污染。

就滇池而言,据一些当地居民所说,可能是由于滇池附近的一座水泥厂所造成的。

蓝藻会堵塞水厂取水口,影响水厂的正常取水;水中蓝藻的腥臭味难以去除,影响自来水质量;影响旅游景观。

总之,对于云南自然和人文资源上的种种脆弱性,我们应该坚持两条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

对于可再生资源,要保证其一定的繁殖速度;对于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一定要适当利用并加以严格的保护措施,不要待它灭绝后,才悔之晚矣!

5.自然、经济都具有水平偏低,但条件好、潜力较大的特点

毫不夸张地说,倘若云南省对其省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它的发展水平会超过全国绝大多数其它省份。

以植被为例,100年以前云南山地的植被覆盖率为70~80%,至解放初减少为50%,而现在仅约为25%,减少为解放初的一半。

倘若我们仔细探究一番,就会发现,这个数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由于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使得云南的荒山,荒地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

若我们用这些荒地的15%种植水稻等经济作物,60%种植各种绿色植被,那么云南省的森林覆盖率就会翻一番,待这些植被长成后,每年有计划地消耗5%的森林(约2万平方公里),就会有300多亿的收入,则仅靠木材收入一项,云南省完全可以富起来。

如果把剩余的15%的荒地用作畜牧业,那么所产的肉、蛋、奶不仅可以解决云南自身的需要,而且还可以输送全国其它城市。

同时,大量森林

(云南山地的植被覆盖)

的恢复也会带来动物数目的增加,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对一些珍贵品种的出售或采、压标本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但是目前,云南省的植被状况却令人担忧,由于开发意识较差,有许多农民蜂涌而起,以原始森林为代价,换取粮食的大丰收,这种掠夺式的发展不但有损当地的经济发展(须知合理利用原始森林所获得的财富远大于种植相应面积的粮食),而且严重破坏了人地关系。

无论云南的自然资源是如何地丰富,只要这种掠夺式的利用资源的情况再继续下去,总有一天云南也会成荒漠化地区的。

所以,如何树立正确的开发意识,注重协调发展。

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仗着自己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不知珍惜,一味地只知索取,也是目前云南资源利用中的一个大问题。

第二部分实习路线

此次我们自2000-7-11至2000-7-30对云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了综合考察。

我们被这片与生俱来的自然之景深深吸引了,这里高山峡谷相间,江川奔腾,断陷湖泊错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山奇,水异,湖秀,洞幽,林深,泉怪。

从南到北,我们依次去了金平-昆明-大理-丽江。

从东到西,考察了滇东、滇中、滇西。

到达的最南端的金平县,北纬22°,最北端的虎跳峡,北纬27°。

经历了热带的勐拉,南亚热带的金平,中亚热带的弥勒-路南,北亚热带的昆明-大理,暖温带的丽江,中温带的玉龙雪山,共6个带。

我们考察了喀斯特地貌(石林),重力地貌(滑坡、崩塌、泥石流),河流地貌(滇池、洱海、金沙江、红河、珠江源等),冰川地貌(玉龙雪山)各地貌类型。

我们看到了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云南的各种典型植被,还看到了砖红壤、黄色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壤、红壤、棕壤各种土壤类型。

在人文地理方面,我们考察了民俗风情,城市的演变和发展,旅游开发,人地关系。

下面是我们此次行程的简图:

昆明

丽江

大理

金平

观察内容如下:

1.昆明

①西山:

山地、河流地貌及土壤植被分布

②滇池:

成因、旅游、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③筇竹寺标准剖面(震旦古冰川)

④大跌水:

高山地区河流地貌、及其成因

⑤路南石林:

特点、类型、发育、分布、成因

⑥彩色沙林:

潮向泥沙沉积及其侵蚀风化

⑦曲靖市:

城市发展及其卷烟厂的现状、发展

⑧珠江源:

成因、旅游开发的合理性

⑨人文地理学术讨论会

⑩昆明世博会:

植物类群与引种驯化

2.金平

①昆明至金平沿途:

地带性植被变化、地质地貌现象

②金平县:

概况、发展前景及规划

③中越边境:

热带植被、民族风情

④勐拉坝:

温泉成因、分类、少数民族习俗、橡胶树的种植

⑤金平烈士陵园

(金平至昆明)

⑥开远县:

与曲靖城市建设对比

⑦弥勒县:

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

⑧阿庐古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

3.大理

①洱海:

湖泊成因特点、利用现状

②自然风光:

风花雪月

③大理古城:

民族风情(大理白族自治洲)

4.丽江

①黑龙潭:

喀斯特地貌

②丽江风情:

纳西族东巴文化等

③现代冰川地貌—玉龙雪山(5596米)

④干海子:

冰川、冰缘地貌(特点、成因)

⑤虎跳峡:

河流上游隘谷、V型地貌

⑥河流地貌:

阶地、边滩、心滩、漫滩

第三部分实习内容

1.自然地理篇

1.1地质地貌

1.1.1构造地貌

1.云南地貌的形成

(云南地区高原地貌)

云南复杂的地貌现状,是本区地貌发育漫长历史的产物。

决定云南现今地貌特点的地貌发育历史,主要是高原面形成和解体的过程。

其形成的主要脉络为:

漫长夷平作用所形成的云南准平原+构造抬升而形成的云南高原+高原面抬升的同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高原面解体过程=云南复杂的地貌现状

①夷平过程

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

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动力侵蚀切割微弱的结果。

在这一抬升以前,不论过去地壳发展历史如何,地面一般都经过中生代后期和早新生代的构造宁静和遭受侵蚀的时期,形成低缓的准平原。

云南准平原就是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以后,一直延续到新生代的第三纪的中新世时期,云南大地在经历了漫长的夷平作用过程后,形成的广大的夷平面。

②抬升过程

云南高原是自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开始,由于大规模的构造抬升而形成的。

这个抬升过程奠定了云南现今地貌的总轮廓。

但这个抬升过程是不等的,且抬升过程是间歇性的,总的来说,抬升过程从北向南减少,这决定了云南地势北高南低的总的倾斜。

其中,云南南部,在这个抬升阶段中可能有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经历了一个新的剥夷过程,又形成了现今云南南部的低一级夷平面。

因此,现在的云南高原地貌是由两级夷平面所构成:

第一级夷平面分布很广,一般高程级2000-2500米左右,呈北高南低的倾斜;第二级夷平面一般高程级1200-1400米,主要见于滇南和滇东南的边沿地区。

这两级夷平面构成云南地形的基本骨架。

③高原面解体过程

在高原面抬升的同时,又发生了十分复杂的高原面解体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这几个方面:

由于水系的下切和溯蚀,改变了高原面原有的夷平面形态,形成了丘陵状高原面和分割高原面两种基本形态。

丘陵状高原面的地表呈丘陵状起伏,是高原保存尚属完整,和较少受到现代水系分割的部分;分割高原面,则因受到水系较强烈的分割,解体为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原”地貌,在这里有看不到尽头的群山,它们的山顶确正好可以连成大致齐一的平面,显示出它们被分割之前,正是一个大致平整的夷平面。

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在红河下游的哀牢山附近,就看到了图示现象:

一条大河穿越流淌于一个个相同高度的连续的小山包之间。

(哀牢山附近的“山原”地貌)

古夷平面的抬升幅度是不等量的,从北向南减少。

这种不等量性不但形成了云南地势成北高南低总的倾斜,而且还突出表现为构造抬升过程中,断裂运动也十分活跃,断块之间垂直向的差别运动,又使得原先大致均一的古夷平面分解,成为现在在高程上有明显的局部差别的不同部分,使得地面的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发生了变化。

在高原面的抬升和解体过程中,地貌的发育过程不可避免地承袭了区域地质历史的深刻影响。

本区自西向东有怒江断裂,澜沧江深断裂,红河深断裂,安宁河-龙川江断裂,滇东平行断裂带等一系列的大断裂,它们对云南境内主要的山脉,河流的走向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这些主要为近南北走向的构造线十分发达,也是云南高原上盆地和湖盆多呈近南北走向的重要原因。

上述这些复杂的作用和过程的总和,影响着外营力的作用过程。

水系不断地适应着改变中的地势斜坡,并受着构造线的指引,活跃地改变着高原的地表形态。

虽然高原面在抬升以后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深刻的解体过程,但古夷平面的残迹仍然是随处可以辨识的:

不论在岩性比较单一的地区,或是结构复杂,岩性差异很大的地区;现在地表起伏较为缓和的滇中高原、还是在地表起伏较大的滇西高原、滇西北横断山区,都有明显的表现。

我们在去石林途中见到的陆良坝子就是滇中高原上的古夷平面。

2.云南地貌形态的基本特点

(滇西北高大的玉龙雪山)

从高空俯视,云南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半圆形台阶,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下降,最高处的是滇西北海拔6740米的怒山山脉主峰卡格博峰,终年白雪皑皑;最低端的是滇南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元江出境处,海拔仅76.4米,常年阳光明媚,青翠苍郁,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公里,海拔高差竟达6663.6米。

滇东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地层,造就了林立的奇石,多姿的峰林,奇特的溶洞,壮观的叠水瀑布。

滇西横断山脉系青藏高原南延部分,高黎贡山,云岭山脉,巍峨神奇,深邃陡峻,高耸入云,直刺苍穹。

大山之间,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汹涌奔腾,形成了世界闻名的高山峡谷地貌。

①地势呈北高南低倾斜,从南到北逐级作梯层式下降。

在滇西北的德钦附近在4000米左右;中甸附近约3400米;丽江铁架山一带的古夷平面约为3000米;禄劝北部撤营盘附近约为2700米;云南中部的武定狮子山,祥云与云南驿之间的天子朝坡以及昆明附近残存的古夷平面高程约在2400-2600米左右,山间盆地高程在2000米以下。

由此向东、南、西三个方向,高原地势都有逐渐平缓倾斜下降之势:

在滇东的富源附近,丘陵状高原面高程约为2000-2100米:

在滇西的保山,昌宁一带分割高原面约为2000米;到龙陵,班洪一带降低到1800米;往南,在景东和思茅之间山地高程约为1700-2000米,山间盆地高程多在1300-1500米之间。

海拔在思茅以南为500-800米之间。

东南部边缘因夷平面受现代河流的强烈切割,谷地的海拔更低,盘龙江下游的船头为320米,南溪河下游的南溪仅为180米,红河下游的河口附近只有84米。

②云南地貌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切割高原特点。

共有以下一些明显的基本层次:

1高原面和山间盆地

高原面是指在地貌发生上属于古夷平面的组成部分,现在或为丘陵状的高原面,或为分割的高原面(山原)山间盆地是高原面内部主要由于局部拗陷和断陷的构造因素和外力剥蚀因素所形成的负向的地貌形态,这些负向的地形内部,常有近期的河流和湖泊和其他来源的松散堆积物覆盖层,它们是高原面解体过程的产物,但可以看作是高原面的组成部分。

这种山间盆地又被称为高盆地,它的四周往往有2-3级的阶地分布,盆地与其他周围的丘陵状山地之间相对高度一般在200-300米之间,很少超过500米。

从昆明向西到大理附近,从昆明向东到富源之间,直线距离400多公里的广大范围内,基本上就是丘陵状的高原地貌形态,其间山间盆地数量很多。

如昆明、陆良、沾益-曲靖、嵩明、宣威、玉溪、祥云、弥渡等,都是本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较大的山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