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二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docx
《精品第二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二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第二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
本章重要概念
信用:
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即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
信用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而非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等。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它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又称公共信用制度,伴随着政府财政赤字的发生而产生。
它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其实质是通过赊销或消费贷款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刺激人们的消费。
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
国际信用是进行国际结算、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
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中长期贷款形式,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
卖方信贷:
卖方信贷是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对出口商提供的信贷。
买方信贷:
买方信贷是由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
银行信贷:
国际间的银行信贷是进口企业或进口方银行直接从外国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这种信用形式一般采用货币贷款方式,并事先指定了贷款货币的用途。
它不享受出口信贷优惠,所以贷款利率要比出口信贷高。
国际租赁:
国际租赁是国际间以实物租赁方式提供信用的新型融资形式。
根据租赁的目的和投资加收方式,可将其分为金融租赁(FinancialLease)和经营租赁(OperatingCredit)两种形式。
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待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的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
所谓商业票据,就是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
分为商业期票和商业汇票两种。
银行票据:
银行票据是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银行票据有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的一种,由银行承兑。
背书:
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是转让票据权利的重要方式。
背书按照其目的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转让背书,即以转让票据权利为目的的背书,二是非转让背书,即以设立委托收款或票据质押为目的的背书。
承兑:
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一种票据行为。
信用证:
信用证是银行根据其存款客户的请求,对第三者发出的、授权第三者签发以银行或存款人为付款人的汇票。
信用证包括商业信用证和旅行信用证两种。
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
股票持有人即为公司的投资者,即股东。
债券: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
债券按发行者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国家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等。
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指在再生产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以偿还为条件的供借贷使用的货币资金。
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指通过金融市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指通过金融中介组织间接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即资金供给者与金融中介组织的直接债权债务关系和资金需求者与金融中介组织的直接债权债务关系构成了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间接债权债务关系。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Security)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一种特定的交易方式,另一方面,它又指由这种交易方式所形成的一系列合约。
远期:
远期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
期货:
期货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
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作出统一规定。
期权:
期权交易是买卖权利的交易。
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
掉期:
掉期是一种由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
信贷资金运动:
信贷资金是以偿还为条件供借贷使用的资金。
信贷资金的集聚、分配和再分配即循环运转的活动,构成了信贷资金的运动。
信贷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
利息:
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或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取的)报酬。
利率:
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利息/本金。
单利:
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复利:
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通称“利滚利”。
终值:
终值也称本利和或到期值,是指本金在约定的期限内按一定的利率计算出每期的利息,将其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到约定期末的本金和利息的总额。
其计算公式为:
F=P(1+i)N
现值:
现值是指未来某一时间的终值在现在的价值。
其计算公式为:
F
P=————
(1+i)N
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指的是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费雪效应:
费雪效应(FisherEffect)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变化引起利率水平发生变动的效应。
如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可贷资金的均衡价格(利率)上升。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
“流动性陷阱”相当于货币需求线中的水平线部分,它使货币需求线变成一条折线。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信贷配给:
所谓信贷配给,这里是指在给定银行贷款利率和出现超额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银行采用非利率手段拒绝部分贷款需求。
寻租行为:
所谓寻租行为,这里是指企业在资金需求难以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为争取资金而采取非价格等不合规手段的疏通活动。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信用?
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信用从经济意义上看,它的含义是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2)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信用的产生与存在同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以及有关特征高度相关
(3)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产业资金以及社会总资金在其循环周转过程中存在有大量的闲置资金,闲置货币资金在客观上具有再使用的本能要求。
(4)在大量货币资金因各种原因被闲置起来的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又产生了对货币资金临时性的要求,需要借入资金。
可见,信用的产生起因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一个经济单位出现资金赢余,而另一个经济单位出现收支不抵时,便形成了双方借贷关系的基础。
通过信用,将这些资金在社会范围内抽余补缺,以一方面的闲置抵补另一方面的短缺,就会使全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大提高,社会的产出规模增大,人们的福利也会因此而增加。
2.试述信用的特征。
(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它的所有权掌握在信用提供者手中,信用的接受者只具有使用权。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信用资金的借贷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
(3)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信用是以授信人对受信人偿债能力的信心而成立的,借贷双方的相互信任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
(4)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信用关系赖以存在的借贷行为是借贷双方追求收益(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结果。
债权人将闲置资金借出,都是为了获取闲置资金的最大收益,避免资本闲置所造成的浪费;债务人借入所需资金或实物同样为了追求最大收益(效用),避免资金不足所带来的生产中断。
(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信贷资金总是以产业资金运动和商业资金运动为基础而运动的,它有两重付出和两重回流,表现出的公式是:
G—G—W…P…W′—G′—G′
3.试述信用的基本职能。
(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
通过信用活动就可以把社会经济运行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聚集起来,投入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从而使国民经济更有效地运行。
(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
信用一方面把社会资金积累和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又通过特有的资金运动形式把这些资金分配出去,这里,信用的分配职能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信用还能对生产成果进行再分配。
(3)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
信用通过积累、集中和再分配社会资金,调剂社会资金的余缺分配,按照经济利益诱导规律,全社会资金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
在宏观上,通过信用活动调节货币流通,通过信用活动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信用活动还可调整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
在微观上,通过信用促进或限制某些企业或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扶植或限制某些企业的发展。
(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信用关系发生时,总要出具一定的证明,这些信用证明就是信用流通工具,如期票、汇票、本票、支票等。
(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无论是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一个部门的经济状况,都在银行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
根据银行反映出来的这些情况,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
4.试述信用的主要形式。
按信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1)商业信用(CommercialCredit)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它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2)银行信用(BankCredit)
银行信用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3)国家信用(NationalCredit)
国家信用又称公共信用制度,伴随着政府财政赤字的发生而产生。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4)消费信用(ConsumerCredit)
消费信用是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其实质是通过赊销或消费贷款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刺激人们的消费,分为:
赊销方式,
分期付款方式,
消费贷款方式。
(5)国际信用(InternationalCredit)
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
国际信用是进行国际结算、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
国际信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出口信贷(ExportCredit);
银行信贷(BankCredit);
市场信贷(MarketCredit);
国际租赁(InternationalLeasingCredit);
补偿贸易(CompensationTrade);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5.试述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1)商业信用直接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相联系,有其广泛的运用范围,因而它构成了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普遍的、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几乎所有的工商企业都卷入了商业信用的链条。
商业信用在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2)但它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严格的方向性。
商业信用严格受商品流向的限制。
产业规模的约束性。
商业信用所能提供的债务或资金是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基础的,它最终无法摆脱产业资本的规模限制。
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商业信用是由工商企业相互提供的,如果某一环节因债务人经营不善而中断,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债务链条的中断,引起债务危机的发生,甚至会冲击银行信用。
由于上述局限,使商业信用具有分散性、盲目性的特点,所以它不能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信用的中心和主导。
6.试述银行信用的特点。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
当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筹集资金时又作为债务人承担经济责任。
(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银行信用在规模、范围、期限和资金使用的方向上都大大优越于商业信用。
(3)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息的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有效解决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其结果是降低了信用风险,增加了信用过程的稳定性。
银行信用的上述优点,使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7.什么是信用工具?
它有哪些类型和基本要求?
(1)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2)信用工具按不同的标志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主要有:
按融通资金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
按可接受性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无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和有限可接受性的使用工具。
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用工具三类。
(3)任何信用工具都应该具有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这四个特性。
偿还性。
这是指信用工具按照其不同的偿还期偿还的要求。
大多数信用工具都既要还本,也要付息,但股票和永久债券则只付息不还本。
收益性。
购买或持有信用工具,不仅要求还本,还希望带来利润,这是购买者的本能要求。
信用工具的收益性通过收益率来反映,收益率是年净收益与本年的比率。
流动性。
这是指信用工具在不受或少受经济损失的条件下随时变现的能力。
安全性。
这是指信用工具的持有者收回本金及其预期收益的保障程度。
信用本身就包含有风险因素,买卖信用工具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有一定风险。
8.什么是金融衍生工具?
它有哪些基本功能?
(1)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security)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工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一种特定的交易方式,另一方面,它又指由这种交易方式所形成的一系列合约。
(2)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转移价格风险。
这是衍生工具的一个基本经济功能。
这是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即在利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冲抵的机制,进而达到保值的目的。
形成权威性价格。
期货交易所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正规化的统一市场,所有的期货交易都是通过竞争的方式达成,影响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都能在该市场上体现,由此形成的价格就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基础资产的真实价格。
提高资产管理质量。
衍生工具的出现,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对象。
同时,工商企业也可利用衍生工具达到优化资产组合的目的。
提高资信度。
在衍生市场的交易中,交易对方的资信状况是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9.述信贷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及其相互关系。
(1)从来源情况看,信用资金由居民储蓄、工商业的闲置资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政府的收支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①居民储蓄。
居民的货币支出是以其货币收入为限度的。
一般来说总是要保持有一定的节余。
这些盈余资金成为信用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构成间接金融信用资金的主体,而购置股票和债券的盈余资金则成为直接金融信用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工商企业的闲置资金。
工商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既是巨大的货币资金需求者,又是巨大的货币资金供给者。
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
巴塞尔协议规定,一般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④政府收支的盈余。
当支出小于收入时,就会出现收支盈余。
如果政府将盈余资金存入银行就形成了信用资金。
(2)信贷资金的运用
我国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运用主要包括①各项贷款;②黄金占款;③外汇占款;④在国际金融机构负债;⑤财政借款;⑥其他运用。
其中,各项贷款占全部信贷资金运用的90%以上。
(3)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关系
信贷资金来源与信贷资金运用的关系粗略说来即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自19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是存款决定贷款,也有些学者认为是贷款决定存款,还有些学者认为既有存款决定贷款,也有贷款决定存款。
我们的观点是贷款决定存款。
10.如何遵循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
(1)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
(2)信贷资金运动形式就是G—G—W—G′—G′。
这个包含有二重支付和二重归流的价值特殊运动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G—G为第一阶段,即由银行向企业提供生产经营资金;G—W—G′为第二阶段,即生产经营资金发挥作用,通过生产过程,价值有了增殖,并实现了已经增殖的产品的价值;G′—G′为第三阶段,即银行收回贷款并取得利息。
(3)防范信用风险,要遵循信用资金运动规律,必须注意:
①信贷资金运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所决定,各阶段工作的内容和侧重点也各异。
第一阶段(G—G)是贷款的投向和投量的选择,第一阶段对贷款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第二阶段(G—W—G′)是如何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职能作用,加速周转、增殖并随之实现的问题,而信贷资金的归流和增殖是以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为条件的,所以决不能忽视第二阶段的关键作用;第三阶段(G′—G′)需要研究的是贷款利息的大小和贷款周转速度问题,第三阶段是信贷资金运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利息的取得又可使信贷扩张并进行再分配。
②要重视对信贷资金运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性方向的研究。
信贷资金的运动以银行为中心,贯穿于国民经济各个部分。
由信贷资金运动规律作用所实现的贷款经济效益,首先应该是最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
因此,不仅要重视信贷资金微观经济效益的实现,更要重视对信贷资金运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性方向的研究。
11.试述马克思对利息本质的论述。
(1)利息直接来源于利润。
借贷资本家把货币作为资本贷放出去后,由职能资本家使用,生产出利润(平均利润),生产或流通过程结束后,职能资本家归还所借资本,并把利润的一部分支付给借贷资本家,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
(2)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对于借入者来说,借贷资本的使用价值,就在于它会替他生产利润,但利润也不能全部归借入者,须分割部分利润给予贷出者。
(3)利息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所以,作为利润一部分的利息只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利润和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同一物,利息对利润的分割也就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12.什么是利率?
它是如何分类的?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利息/本金。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经济生活中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
(1)按照计算日期不同,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
(2)按照计算方法不同,利率分为单利和复利两种。
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通称“利滚利”。
(3)按照性质不同,利率又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两种。
名义利率是指货币数量所示的利率,通常也即银行挂牌的利率。
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差数。
(4)按照管理方式不同,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
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确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间内,利率不因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稳定不变。
浮动利率是指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确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利率。
(5)按形成的方式不同,利率可分为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两种。
官方利率是指一国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通常为中央银行)所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借贷双方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利率。
13.试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1)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s)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因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2)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3)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无关。
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4)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
14.试述IS─LM框架下的利率决定理论。
如下图所示:
i
LM
i*E
IS
oY*Y
(1)IS曲线代表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在IS曲线上的任一点,实体经济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
(2)LM曲线代表货币供求均衡时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在LM曲线上的任一点,货币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
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LM曲线是一条折线。
(3)只有当实体经济部门和货币部门同时达到均衡时,整个国民经济才能达到均衡状态。
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均衡的利率水平同时被决定。
15.试述利率杠杆的功能。
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它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
利率杠杆的功能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1)宏观调节功能
积累资金。
资金总是一大短缺要素。
通过利率杠杆来聚集资金,就可以收到在中央银行不扩大货币供给的条件下,全社会的可用货币资金总量也能增加之效应。
调节宏观经济。
利率调高,一方面是拥有闲置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受利益诱导将其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全社会的资金来源增加;另一方面,借款人因利率调高而需多付利息,成本也相应增加,从而促使全社会的生产要素产生优化配置效应。
国家利用利率杠杆,在资金供求缺口比较大时(资金供给<资金需求),为促使二者平衡,就采取调高存贷款利率的措施,在增加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