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093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3 大小:16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

《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1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docx

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全册教案含教后反思

2014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全册教案(含课后反思)

第3册第1单元数学学科备课笔记

课题

认识线段

第1课时

知识与

能力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情感与

态度

通过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具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为什么从铁管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a.感知线段的直。

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请大家互相检查谁对了,谁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b.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做一人 ,把另一端看做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都有两个端点。

c.从实例理解线段。

在黑板出示: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③的同学用尺,其余①②学生都随手画线联结)。

这三段线哪一条像书本的边?

为什么?

请同学们看看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图下面的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

我们就把像③那样的线和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

 

d.师: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说一说,评一评)

(师引导学生再次正确认识线段)

刚才大家找到的线段可真多,关于线段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e.通过比较认识线段

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一/7,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确定只有中间两线才是线段。

2.量线段和估线段

小结: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的它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

3.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生试画,并说出画法

让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评价哪种方法好?

师出示断尺,问:

用这把尺子怎样画呢?

生试画,并说出画法

让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评价哪种方法好?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的方法,只要掌握了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小结:

刚才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和情景实践中认识了线段:

直、有两个端点的,还学了量线段、估线段、画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4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小明家

学校

 

3.师:

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吗?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们真了不起!

我相信,你们将来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刚才同学们还提了一些问题,课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好吗?

课后小结: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1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

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卷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第3册第1单元数学学科备课笔记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第1课时

知识与

能力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与

态度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尺(皮尺、卷尺、直尺等)、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工具。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

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

扶手到底有多长呢?

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一、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使出真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

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刻度线长短不同。

“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了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的呢?

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几厘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

(教师利用尺子画出2厘米长的线段)2个1厘米是几厘米?

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二、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纸条是几厘米长呢?

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同学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2、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4、拓展。

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

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真心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

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

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量

四、布置课外练习

师:

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

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测量的呢?

他们有时是用手和脚来量。

(课件展示:

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课后小结: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

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3册第1单元数学学科备课笔记

课题

认识米

第1课时

知识与

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情感与

态度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

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准备

提问

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

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3厘米呢?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

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门口

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

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

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操作发现)

1米=100厘米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

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4、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5、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小结

课后小结: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8—10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算法

师: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呢?

(媒体出示均衡生产书第8页的主题图)

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这可把教师给难住了,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能)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全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办法,这些办法行吗?

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好!

)你准备用不什么方法验证呢?

师:

好,下面我们先来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当然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谁愿意汇报一下验证的过程?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验证的办法,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

(学生讨论后反馈)

大家各有道理,我们暂且保留大家的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二个问题进行验证。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做和又对又快的是用竖式计算的,直到好多同学做好了,摆小棒的同学还没数好小棒,口算的同学是:

先算30+30=60,60+5=65,后面的65+4=69还没有写完。

另一位口算的同学是:

5+4=9,30+30=60,9+60=96,得数算错了)

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

那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呢?

(用竖式计算的同学举起了手,教师请他边写边介绍)

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第二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学生反馈)

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

同桌相互提醒一下。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各题(四人一级,每人一题,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59+40=  20+67=  24+63=  46+53=

2.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看(找两名同学板演)

(1)62+17=      35+24=

(2)3+84=      43+14=

4.我帮你检查(小动物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帮忙检查一下,看它们做得对吗?

课件出示小动物做的题目)

17+20=19    50+26=    42+38=80

 

 小熊       小狗      小猴子

师:

你能说出他们做错的原因吗?

师:

看了小动物做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师:

大家说的非常好,下面的问题看谁做得好.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知识(出示练习二的第1题)

1.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去多少钱呢?

一身运动服又用去多少钱呢?

你能帮小明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

2.比比谁聪明

四、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了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笔算方法)。

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

(1)和二(3)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板书设计加法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

有关奥运会申办成功的录像带,将教材第18页中间的统计表制成图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播放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

教师及时进行激情谈话:

你们知道全国各地的人们为什么这么激动吗?

那是因为通过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

这不仅仅是申办的成功,而且是向全世界证明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

二、发现问题

1.教师用图片出示教科书第16页中间的票数统计图。

(学生观察图片)

说说你们从哪儿知道北京赢了?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让学生自由设问,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三、解决问题

1.温故

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可以发现这几个问题可以用我们刚学过的笔算方法来解决,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算好之后同桌互相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笔算再交流)

教师总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2.知新

那56-22又该如何解决呢?

也就是计算的时候,要用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

还可以怎么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现在我们就分小组讨论如何笔算56-22,再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算出来。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并指导计算,小组汇报交流笔算方法)

听各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想想我们在笔算时不管怎么算,共同的地方在哪里?

小结:

在笔算两位数减两位地我们一定要像笔算加法一样,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相减。

不管先算个位还是先算十位都可以,但教师建议大家先从个位算起。

四、数学游戏

分小组进行计算比赛(完成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1题),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算法交流。

五、应用

  独立完成练习三1、2、3题。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情景的再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这里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积极的提问吕,学生学会了从身边去发现数学问题,学会了质疑,进而学会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从旧知出发,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自主学习,同时,通过自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的掌握及形成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口算方法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得到知识技能的互补,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通过波纹受害间的汇报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笔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小组活动,在学生的互相检查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让他们逐渐学会认识他人,学会合作学习。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减法

 

56相同数位对齐

-22从个位减起。

34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电脑演示:

动画故事“小猪请客”

小猪“胖胖”在家开舞会,它要为小动物们准备丰盛的仪器。

它来到“大张超高”选购食品,它看见又香又甜的大苹果有35个,买了23个,请你想想,柜台上还剩几个?

2.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

35-23。

3.让学生观察35、23分别是几位数?

(两位数)导入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板书课题)。

4.学生归纳计算方法:

笔算一般从个位算起。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42-28的计算

(1)电脑情境淙:

“小兔送货员”的故事。

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

42-28

即:

小兔送货员为顾客送萝卜28个,蔬菜店有4捆零2个萝卜。

想想,小兔送货员从42个中取出28个,还剩多少个?

(2)动手操作:

学生摆小棒探索42-28等于多少。

(3)学生交流多种操作方法。

(4)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

(从操作中去体会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5)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试做:

42-28

(6)小组讨论并交流多种方法。

◆30-28=2

  2+12=14

◆12-8=4

30-20=10

4+10=14

2.师生共同总结笔算方法

(1)当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从十位退1当10)

(2)算十位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要点一下退位,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讨论:

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怎样做呢?

总结:

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怎么做呢?

(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课件显示)

3.比较

比一比,35-23和42-28这两道题在计算有什么不同?

像42-28这样,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师在课题上添写板书――退位减法)

4.(课件显示)

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

相同数位对齐;

个位减起;

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你能模仿例2自己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

请你任意选择一道题,做在本子上,看看自己能不能独立完成。

师:

谁愿意把自己算的题目介绍给大家?

(几位同学把自己的算式在屏幕上,指名口述是怎样算的?

集体订正)

2.做一做:

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部(电脑显示)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4.游戏:

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  )+40=(  )-26=(  )

5.实践活动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他们相差多少岁?

以动画故事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促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通过故事的情境促使孩子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

 

此处注重评价的体验,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的动机。

通过对比,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达到有效的巩固。

在师生共同总结了退位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声像并茂,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轻轻松松做数学。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以不能适应致用,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的准备

统计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你知道这两年我国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吗?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

为了推动我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下学期,学校要举行各种比赛。

有篮球、足球、排球、跑步。

你最喜欢哪项运动?

(教师依次说出运动名称,学生举手表示,并数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写在黑板上。

师:

喜欢什么运动的人数最多?

师:

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最喜欢什么运动?

喜欢第项运动的有多少人?

(教师贴统计图,如下图)

师:

哎呀!

谁把图撕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