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粮食保管制度.docx
《12粮食保管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粮食保管制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粮食保管制度
粮食保管制度
为妥善保管粮食,避免粮食受潮霉变及因虫、鸟、鼠等生物损害,根据国家《粮油储藏技术规范》LS/T1211—2008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经粮食分公司房式仓、筒仓、浅圆仓等保管的玉米、水稻、大豆、油菜子等粮食类货物。
术语:
1、储粮有害生物,危害储藏粮油的脊椎动物(鼠类和鸟类)、无脊椎动物(储粮害虫、螨类)和微生物。
2、安全水分,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为65%时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3、半安全水分,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在65%~75%时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4、危险水分,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始终高于75%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5、房式仓,形状如普通房屋和楼房的地上粮仓,如平房仓、拱板仓、楼房仓及高大平房仓等。
6、浅圆仓,又称矮圆仓,是一种仓壁高度与仓内直径之比小于1.5的圆筒式地上粮仓。
仓壁主体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为250mm~270mm。
7、筒仓,又称立筒仓,是一种仓壁高度与仓内直径之比大于1.5的圆筒式地上粮仓,包括钢筋混凝土筒仓、砖砌筒仓、钢板仓等。
第一章粮食入仓
第一条仓库检验
1、粮食入库前必须对仓房、器材和用具进行检修,做到仓房无裂缝、不渗漏,门窗及设备完好,所有设备能保证正常运转。
2、粮仓、货场及周围环境要彻底打扫,仓内要清除残留粮粒、灰尘和杂物,填堵孔、洞、缝隙。
入仓前须进行空仓杀虫。
不能隔潮的地坪,在装粮前要进行防潮处理或铺垫隔潮物料,确保储粮不受潮。
3、在装粮前要严格检查包装器材和装粮用具,发现有活虫或虫卵要经杀虫处理后方可使用,处理前后要做好隔离工作,防止传播和再次感染。
装粮用的麻袋和编织袋必须符合GB8115、GB8665和GB8946的规定。
第二条对入仓粮食的质量要求
1、对入仓粮食要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严格进行检验和取样,不符合标准的粮食要整理达标后方可接收入仓。
在入仓前要对粮食进行降水干燥和除杂处理,使水分含量符合规定,杂质含量不超过1%,以保证储粮品质,提高储粮稳定性和节省仓容。
2、对不同种类、不同品种(指优质品种与普通品种)、不同等级、不同水分(安全水分粮、半安全水分粮和危险水分粮)、新粮和陈粮要分别储藏,凡要常规储藏度夏的储粮,其水分含量在当地历史极限高温条件下的安全储藏水分标准。
储藏过程中可进行温度控制的粮食,水分含量不得超过可控温度条件下的安全储藏水分标准以内。
稻谷、大米、小麦和玉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安全储藏水分标准可从附录B查得近似值。
3、入仓粮食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4、已感染病虫害的粮食应单独存放,防止互相感染,并根据病虫害的感染程度妥善处理;如果发现带有属于禁止入境的病虫和杂草种子,要按照国家的植物检疫法规,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就地处理并及时向当地粮食主管部门和检疫部门报告。
第三条粮食出入仓
1、粮食出入库须采用配套的搬运与输送设备,尽量减少粮食的损伤(破碎)、尽可能减少扬尘。
2、入库的粮食应根据质量、仓库条件和计划储藏期限,合理堆放,减少重复搬倒。
对仓容和货场要适当留有余地,以便在必要时倒仓、整晒或进行其它库内作业。
3、粮食堆存形式与堆存高度因不同仓型而异,以保证储粮和粮仓设施安全为前提,尽量提高仓容利用率,但严禁超仓容量装粮,以保证仓储设施和人员安全。
第二章粮食检测
第四条温度检测
温度包括粮堆温度(粮温)、仓内空间气体温度(仓温)和仓外大气温度(气温)的检测。
1、检测期限当粮温最高部位不高于15℃时,安全粮(安全水分的基本无虫粮)15天内至少检测一次,半安全粮(半安全水分粮或一般虫粮)10天内至少检测一次,危险水分粮食5天内至少检测一次;当粮温最高部高于15℃时,安全粮7d内至少检测1次,半安全粮5d内至少检测一次,危险水分粮食每天检测一次。
新粮入库后的3个月内要适当增加检测次数。
2、检测设备适用于温度检测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粮情检测系统、手提式电子测温测湿表和米温计等应计量准确。
3、检测点的确定
a)在普通房式仓中,可将粮堆平面划分为若干区段,每100m2为一区段,取四角与中央5点并根据需要增设一些点,粮堆高2m可设2层,3m以上可设3层,各层相同位置的测温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
粮层上下和粮堆四周测温点应设在粮面下,离地坪或墙壁30cm~50cm处。
b)在高大平房仓中布置测温电缆的间距不大于5m,垂直方向点距不大于2m,在粮面下,靠墙壁和地坪各30cm~50cm处必须设置测温点。
c)在立筒仓中,测温电缆应沿垂直方向安装,电缆数目应根据筒仓直径及设备条件确定。
筒仓直径小于6m的设置3根,6m~8m的设置5根,8m以上的应适当增加电缆根数。
每根电缆中的传感器数量应根据筒仓的高度确定,点距应在1.5m~3m之间,各点为等间距,多条电缆在仓内吊装时应尽可能对称放置,在向阳方向,中心部位和入粮口处要设置检测点,在考虑吊装检测电缆方法时,应注意吊装点可能承受的拉力及电缆本身的强度。
d)在浅圆仓中,检测电缆间距不大于5m,垂直方向点距应在1.5m~3m之间,距离粮面,底部及仓壁30cm处必须设检测点。
电缆安装应牢固,粮食进仓冲击不漂移,能承受粮食出仓产生的拉力,在粮食自出粮口出仓后,不妨碍清仓作业且不被损坏。
4、用于温度和湿度检测的计算机系统必须符合LS/T1203《粮情测控系统》的规定。
第五条湿度检测,湿度包括粮堆平衡相对湿度、仓内空间气体相对湿度(仓湿)和仓外大气相对湿度(气湿)。
湿度可用湿度传感器、湿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计检测。
第六条水分检测,检测水分可根据温度检测情况,对温度异常点及时取样检测。
安全水分粮食结合品质检测进行水分检测;半安全水分粮食每月至少检测1次;危险水分粮食须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取样检测。
四周及粮堆上下层的水分检测取样点可参照测温点设定,中间部位可适当减少。
第七条品质检测
1、在粮食储藏期间,应随时注意观察粮食的色泽、气味等感观品质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品质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储藏条件、粮食的最终用途和交付时所要求的质量,判断粮食是否宜存、还能继续储藏多久,使粮食在提供利用时能保持相应的工艺品质和营养价值。
对于已经确定用途的粮食,应在粮食潜在价值未受损失前出库利用;如果检测结果表明有潜在劣变的危险,就必须及时利用。
同时,必须根据粮食当前的品质状况、引起变化的原因和环境因素,留够相应的销售时间,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2、检测内容和方法,判定食用粮食是否宜存,预测后续储藏时间:
稻谷、小麦和玉米分别按照GB/T20569,GB/T20570和GB/T20571进行检测并评价其新陈度,以便及时出库轮换。
其它粮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检测项目。
检测时间:
粮食进出库前、每年3月和9月各1次。
第三章特殊情况的预警和处理
第八条高温粮的处理
粮食因受外界高温影响,入仓后仍保持高温或温度下降缓慢,可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仓内翻倒或机械倒仓等办法降低粮温,也可用谷物冷却机强制降温。
第九条发热粮的处理
1、因粮食水分过高诱发微生物活动而引起的粮堆发热,应采取仓内翻倒或机械倒仓等办法降低粮温,也可用谷物冷却机强制降温,并采取通风、晾晒或烘干降低粮食水分等。
2、因粮食后熟作用放热使粮温升高的粮堆发热,应进行通风降温降湿,促进后熟作用的完成。
第十条机械通风
1、利用通风机械将外界的干、冷空气送入粮堆并穿过粮层,降低粮堆温度和湿度,使粮食安全储藏,具有改变粮食水分含量,消除水分转移、分层和结露,排除粮堆内异味或有毒有害气体等作用。
2、风网工艺要简单,风道布置合理,风网阻力要小;空气分配系统向粮堆内送风均匀,送入的风量能满足通风的目的,通风设备要安全可靠、操作简便。
3、空气分配器上的通气孔径以不漏粮为限;分配器应能承受粮食的压力载荷。
4、机械通风的具体实施与管理按LS/T1202执行。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解释权属于营口港务股份有限公司粮食分公司。
附 录 主要储粮害虫与螨类种群增长的最低和最适条件
虫螨种类
最低
最高
每月最大繁殖率(×)
为害对象
温度
(℃)
相对湿度(%)
温度
(℃)
相对湿度(%)
A
B
C
D
E
F
大豆象
17
30
27-31
65
25
●
粗足粉螨
2.5
65
21-27
80
2500
●
●
●
●
绿豆象
19
30
28-32
60
30
●
四纹豆象
22
30
30-35
50
50
●
米蛾
18
30
28-32
30
10
●
●
锈赤扁谷盗
23
10
32-35
65
60
●
●
长角扁谷盗
22
60
28-33
70
10
●
●
粉斑螟
17
25
28-32
60
50
●
●
烟草粉螟
10
30
25
70
15
●
●
●
地中海粉螟
10
1
24-27
65
50
●
●
烟草甲
22
30
32-35
55
20
●
●
长头谷盗
26
30
33-37
/
10
●
●
锯谷盗
21
10
31-34
65
50
●
●
印度谷螟
18
40
28-32
/
30
●
●
澳洲蛛甲
10
50
23-25
70
4
●
●
●
谷蠹
23
30
32-35
50
20
●
●
谷象
15
50
70
15
米象
17
60
27-31
70
25
●
麦蛾
16
30
26-30
/
50
●
赤拟谷盗
22
1
32-35
65
70
●
●
●
杂拟谷盗
21
1
30-33
50
60
●
●
●
谷斑皮蠹
24
1
33-37
45
12.5
●
●
●
●
巴西豆象
22
30
29-33
50
20
●
注释:
A:
完善谷物;B:
谷物胚部;C:
机械破损或其它虫蚀谷粒;D:
谷物产品;E:
整粒豆类;F粉屑
附 录 B
表 四种主要粮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平衡水分(%)
粮食
温度
(℃)
相对湿度(%)
20
30
40
50
60
65
70
80
90
稻谷
30
25
20
15
10
5
0
7.3
7.4
7.5
7.8
7.9
8.0
8.2
8.5
8.8
9.1
9.3
9.5
9.7
9.9
10.0
10.2
10.4
10.5
10.7
10.9
11.1
10.9
11.2
11.4
11.6
11.8
12.1
12.3
11.9
12.2
12.5
12.7
12.9
13.1
13.3
12.5
12.8
13.1
13.3
13.5
13.7
13.8
13.1
13.4
13.7
13.9
14.1
14.3
14.5
14.7
14.9
15.2
15.6
16.0
16.3
16.6
17.1
17.3
17.83
18.0
18.4
18.8
19.2
大米
30
25
20
15
10
5
0
7.6
7.7
8.0
8.1
8.3
8.5
8.7
9.2
9.4
9.6
9.8
10.0
10.2
10.3
10.6
10.7
10.9
11.0
11.2
11.4
11.5
11.6
11.9
12.0
12.2
12.3
12.4
12.6
12.5
12.8
13.0
13.2
13.3
13.5
13.6
13.2
13.5
13.8
13.9
14.1
14.3
14.4
13.9
14.2
14.6
14.7
14.9
15.0
15.19
15.4
15.7
15.0
16.4
16.7
17.1
17.4
17.7
18.3
18.7
19.0
19.4
19.7
20.0
小麦
30
25
20
15
10
5
0
7.4
7.6
7.8
8.1
8.3
8.7
8.9
8.9
9.0
9.2
9.4
9.7
10.9
10.3
10.2
10.3
10.7
10.7
10.9
11.0
11.3
11.4
11.7
11.8
11.9
12.0
12.1
12.5
12.5
12.8
13.1
13.1
13.2
13.2
13.9
13.3
13.5
13.7
13.8
13.9
14.0
14.6
14.1
14.2
14.3
14.5
14.6
14.8
15.3
15.7
15.9
16.0
16.2
16.4
16.6
17.8
19.3
19.7
20.0
20.3
20.5
20.8
21.3
玉米
30
25
20
15
10
5
0
7.9
8.0
8.2
8.5
8.8
9.5
9.4
9.0
9.2
9.4
9.7
10.0
10.3
10.5
10.1
10.4
10.7
10.9
11.1
11.4
11.6
11.2
11.5
11.9
12.1
12.3
12.5
12.7
12.4
12.7
13.2
13.3
13.5
13.6
13.8
13.1
13.5
14.0
14.2
14.4
14.5
14.7
13.9
14.3
14.9
15.1
15.4
15.6
15.6
15.9
16.3
16.9
17.0
17.2
17.4
17.6
18.3
18.6
19.2
19.4
19.6
19.9
20.1
附 录 C
表 粮堆露点温度近似值(℃)
粮温
水分(%)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0
-14
-12
-10
-8
-6
-5
-4
-3
-2
5
-10
-7
-5
-3
-2
0
1
2
3
10
-3
-1
0
2
3
5
6
7
8
13
0
2
3
5
7
8
9
10
11
14
2
3
5
7
8
9
10
11
12
15
2
4
6
8
9
10
11
12
13
16
3
5
7
8
9
11
12
13
14
18
4
6
8
10
11
13
14
15
16
20
5
7
9
11
13
15
16
17
18
22
7
9
11
13
15
16
18
19
20
24
9
12
14
15
17
19
20
21
22
26
12
14
16
17
19
21
22
23
24
28
14
16
18
19
21
23
24
25
26
30
16
18
20
21
23
25
26
27
28
32
18
20
22
24
25
27
28
29
30
34
20
22
24
26
27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