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3415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docx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

一、明代图书市场

(一)图书种类多样性写得十分简略一点不具体。

(二)图书市场买卖活跃 没有具体的事例 没有任何标注。

(三)明代图书市场的管理 没有任何资料出处 (四)市场的交易与竞争无具体事例 (五)图书价格太简单 (六)成就也太简单。

 二、清代图书市场 

(一)清代图书市场的发展原因分析,该标题不可以放第一段

 

明清图书市场探析

内容提要

明清时代的图书市场,在我国图书市场的发展历程中,作用不可低估。

研究明清图书市场,除了了解和掌握当时的图书市场运行情况外,还应当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供我们借鉴和使用,以振兴我国现代图书市场。

本文主要内容:

一、明代图书市场,包括明代图书市场的图书种类、图书销售、图书管理、图书价格等;二、清代图书市场,包括清代图书市场的图书种类、图书营销渠道和销售、图书价格、图书管理等;三、明清时期图书市场比较分析,主要针对以上述对两个时代图书市场的分析,进行区别。

关键词语明代;清代;图书市场;比较

当前,我国的图书市场活跃,市场出现了一篇繁荣景象,无论从图书的类型、图书市场的分布、图书市场的运行等诸多方面,都出现良好局面。

我国的图书市场发展于西汉时期,至此,图书作为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流通于市场当中。

图书市场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繁杂,由萧条到繁荣,不断发展壮大。

图书市场在图书的流通渠道、图书的营销、畅销、价格、中心、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了极大地完善和发展。

明代与清代的图书市场的发展,在我国图书市场发展的历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它既是现代图书市场的开端,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图书发行、销售、珍藏等市场经验,由此看来,研究明代和清代的图书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首先,能够拓宽我国图书文献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地探讨我国明代、清代的图书市场,特别是图书的流通渠道,图书的销售、价格、管理等,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其次,能够促进多门学科的研究融合。

通过对明代和清代图书市场的对比研究,为多门学科的研究融合提供基础。

特别是图书的发行、图书的版本、图书的经济学、图书的管理学等。

第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和掌握明代与清代的图书图书市场,拓宽对明代、清代的各个方面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通过图书反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研究明代与清代图书市场的现实意义诸多,主要表现在:

首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作用,管理好目前图书市场,更好地发展当前图书市场,保持健康、积极、向上;其次,为图书出版行业、经营业等改进行业作风,完善行业管理制度,改良现有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为我国当前图书市场的深化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做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方法。

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多渠道、多种意义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

一、明代图书市场

早在明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造纸和印刷。

由于造纸和印刷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加上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在同时代相比,明代的图书市场更为活跃,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堪称是我国封建社会图书市场的典范和繁荣时期。

(一)图书刊印

明代的图书市场,已经不是单一的书种市场,图书的种类繁多,主要是官刻。

所谓官刻,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篆刻。

因此,官刻又分为中央政府官刻和地方政府官刻两种。

1.中央政府官刻书籍。

中央政府官刻就是皇帝派遣的皇室刻书。

在明代,书籍的篆刻都以皇帝的名义进行,特别是一些教科书。

中央政府官刻书籍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叫内府刻书,隶属于中央的司礼监部门管理,司礼监下设印刷厂,专门负责刻印书籍。

明代官刻书籍最早从永乐年间开始。

起初,官刻书籍数量较少,刻书的目的主要是供给内书房使用与太监阅读。

官刻书的主要内容是经、历史、儒家理性、明代政令等。

明代后来前度北京,中央官刻书籍的数量和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明代的印刷厂内设有专门的中书房,负责撰写书籍。

这些中书房撰写书籍的人员都是从太监里挑选出来的。

他们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培训,善于撰写各类书籍。

中央官刻的主要字体是赵孟府字体,因此,人们将这种官刻成为赵体字。

在每本书上,都标有玉玺。

样本如下(图表1):

明代官刻书籍样本(图表1)

以上图表1中,红色部分就是明代官刻书籍上面的玉玺,表明书籍为官刻,而且列属于赵体字。

明代的中央政府各单位,例如部院、都察院等都设有刻书,尤其是礼部、兵部、工部,篆刻书籍很多,例如他们篆刻的书籍有《天文刻》、《大统历日》等。

根据《国子监通志》、《国子监续志》等的记载,这样刻书种类达80多种。

在明代国子监所的藏书,数量达到300多种,再加上其他刻书,中央官刻书籍的种类达到数百余种。

2.地方政府篆刻书籍。

明代刻书除了中央政府以及部门外,还有地方政府刻书,又称地方官刻。

它主要分布在各省的布政司、按察司。

书籍种类繁多,上到王室子孙,下到各地王子,再到普通百姓,刻书类型、内容都很丰富。

3.私刻书籍。

在明代,私人刻书很流行,在明正德、嘉靖年间最为显著。

书籍的种类也繁多,设计医学、农业等各个方面,类型数量达数百余种。

4.坊刻书籍。

明代的坊刻书籍是沿用宋代的特色,书籍刻印古老,具有上百年的历史,书刻涉及到戏剧、小说等各个方面,还包括医学、科举等。

(二)图书营销渠道

在明代,图书市场的类型呈现以下几种:

1.实体店铺,即固定的店铺买卖交易。

在明代,固定的实体店是进行书籍交易买卖的一种主要形式。

明代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一些分布在城镇的固定实体店书籍买卖交易繁荣。

例如都城北京,在明代是全国政治、文化、科学、教育中心。

城市景象繁荣,各种实体店铺占据了城市的主要位置。

交易买卖书籍的市场分布在北京的正阳门、大明门。

尤其是明代万历年间,这些店铺交易买卖的书籍种类很多,包括一些名人字画。

当时的南京,作为一个陪都城市,商业的发展也仅次于北京。

根据明正德年间编撰的《江宁县志》记载,当时的南京,有商铺等实体店的数量达到104行,书籍店铺是其中的一行。

2.流动的集市交易。

流动的集市交易是明代书籍交易的一种主要补充形式,而且颇具规模。

一些书籍小商小贩担着书籍单子,走到乡村的集市上,售卖各种图书。

他们每天忙于跟着集市走,哪里有集市,他们就到哪里去卖书,把书籍通过买卖形式,递送到需要的读者手中。

明代书籍市场的买卖交易活跃,给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据记载,北京、南京等城市当时的图书买卖交易情况是:

每次集市都有不同的书籍交易买卖,书籍的买卖在花超举行后的第三日开始,有时移动到灯市里交易销售。

明代集市贸易书籍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固定性的图书交易形式,但是它又与纯粹的流动形式交易有所区别。

它主要依靠集市举行交易。

在交易形式上有别于流动交易形式。

3.流动的图书市场。

在明代,除了实体固定店铺和集市交易书籍外,还有一种交易方式,就是流动销售。

一些小商小贩将交易书籍获取利润作为谋取生活的方式,将书籍采用担子担或者用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穿梭在城市、农村里,不定期的摆摊叫卖,到处进行书籍买卖交易。

明代的交通较为发达,便利的交通,给一些商贩贩运书籍带来便利。

一些商贩不远千里,长距离的贩卖书籍。

他们把贩卖书籍作为谋取生活的职业。

在贩卖书籍的过程中,会结交一些贵族达人,也会带着书籍到处游玩,美不胜美。

(三)明代图书市场的管理

在管理制度方面,明代对图书市场的管理趋于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在管理措施方面,比宋朝、元朝都要宽松很多。

在书籍的刊印、书籍的种类、书籍所含内容等方面,管理的都较为宽松。

但是明确了一些禁止刊印的书籍,例如黄色书籍、低级趣味的书籍、反动言论的书籍等都禁止刊印。

另外,在戏剧、小说等书籍的刊印方面,显得较为严谨。

例如,对于一些反对封建礼教思想的戏剧、小说等严禁刊印。

与儒学排斥的书籍,也是禁止刊印的书籍,凡是刊印的书籍,都必须符合儒学的理论与规定。

在图书的市场管理机构方面,明代设立了专门的图书市场管理机构。

例如明代的建阳书坊,就是规模比较大的图书交易与批发市场。

由于图书出版发行量较大,加上市场需求较多,利益客观,使得一些不法之徒趁机而入,在图书的刊印方面,偷工减料,刊印书籍质量不过关,严重影响到了图书市场的井然有序发展。

为了打击这些不法行为,明代政府派巡按御史不定期的巡逻图书市场,设立专门的地方图书管理机构,使得图书市场的管理更加规范、完善。

(四)图书市场的相关事宜

1.市场交易。

由于明代的市场经济较为繁荣,图书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一样,较为繁荣,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

为了在市场中交易更多数量的图书,一些商贩开始使用广告宣传等方法,对其销售的图书进行售卖。

例如,明代嘉靖十三年,就有一段做广告的图书交易语言,此集精加校正,绝无错误,见在广读县北门裴堂印卖。

该广告宣传语表明,售卖该类书籍的质量可靠,也告诉了书籍销售的地点。

随着书籍市场的继续发展与繁荣,关于书籍的广告宣传语也是流行极致。

广告术语在使用的规范上,取得了进步,在语言的选择上,更加得体。

与现在的广告语不同,明代的广告语没有像现代的广告语那样,过分夸张产品的优点,又失产品的真容之嫌。

明代的图书市场交易竞争十分激烈,导致了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一些不规范的翻印,翻印也因此繁荣起来。

为了防止这些行为的不断发生和对图书市场产生的不利后果,图书商贩们不得不在书籍印刷时,加上不许翻印,违者必究的字样。

这也充分证明了明代对图书的版权意识明显增强了。

2.图书价格。

与宋朝、元朝相比,明代的书籍价格相对比较便宜。

明代书籍的价格便宜,主要有以下几点促成:

(1)书籍刊印的刻工工资低廉,例如嘉靖年间,一页500字的刻篆,需要白银1钱5分。

即使在旺季,刻篆的费用也在3分篆刻白字。

(2)书籍刊印的量大,也是导致书籍价格便宜的原因。

一些商贩依靠量大取胜,书籍的每一本利润几乎少之又少。

(3)从事书籍事业的人数和机构多。

导致明代书籍价格低廉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从事书籍销售的人多,一些政府机构也在从事书籍的买卖与销售。

(4)私人印书现象严重。

明代的私人印书,现象十分普遍。

私人印书,都属于小作坊,使用的人工等费用都很低廉,是导致刊印的书籍便宜。

明代的图书市场如此繁荣,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与政策的支持分不开。

同样,也表明了当时政府对文化市场的重视。

评价明代图书市场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

繁荣的市场,多样化的图书,形式多样的交易,灵活的市场操作,宽松的市场管理,合理的市场竞争。

二、清代图书市场

(一)图书市场背景

图书市场是图书交易买卖的流通之所,也是图书这种社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的基础。

清代的图书市场内容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图书市场的流通渠道、图书的交易销售、图书的营销、畅销、书籍的介个、主要的图书事业中心、图书的市场管理等。

清代图书市场的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历史的宝贵遗产。

在开展文化研究方面,能够使我们的研究视野更加广阔,研究的实际价值更加丰硕。

在对清代图书的历史发展研究中,不少学者忽视了清代前期的图书业发展状况。

事实上,清代前期的图书事业,发展旺盛,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与实践意义。

在政治方面,由于清朝政府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加上各地起义、叛乱的连续平息,清代初期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更有利于图书市场的发展。

到了清代的后期,战火连绵,外强实力的入侵,导致国家沦陷,再加上各种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国家已经被沦为殖民统治,此时,大量的图书被销毁,图书市场萧条,最终走向彻底瓦解。

经济方面,前清时期,由于战争带来的床上十分严重,导致社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经过多年的恢复,社会趋于稳定,各项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成为清朝最富有的时代,图书市场也随之发展壮大起来。

后来,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导致社会民不聊生,经济渐渐衰退,图书市场的繁荣景象不再出现。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图书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密切联系。

特别是清代,表现的更为突出。

从文化背景角度分析,清代前期,儒家思想盛行,加上科举制度的实施,图书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一些禁止出版发行的书籍,成为禁区,不得有人阅读、传播;一些图书,禁止流通。

这些都制约了当时图书市场的发展。

清代后期,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一心想废除科举制度,推行西方国家的考试制度,为图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线生机,图书市场上的书籍越来越多,包括一些赋予时代特征的新小说、西方图书、新教科书等都在图书市场上很畅销。

明末清初,战争绵延不断,导致图书出版业在内的诸多行业发展受阻,在杭州、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图书业乃至其他行业,都出现一篇凋零和萧条,过去的辉煌不再有。

在四川,由于战争混乱,已经不存在书籍刊印业务的繁荣景象。

随着战争的消失,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再次得到复苏,书籍出版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清代的各省省会城市都出现了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景象。

图书出版业务的繁荣,为图书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图书业的发达地方都出现在一些大的城市中,以书市的形式存在,例如,北京的仁慈寺书街,隆福寺书店等;南京的状元境书店,夫子庙书店;苏州的护龙街书店等。

每个书市都集中了几十家书店,多则上百家。

(二)图书营销渠道

清代图书的营销与流通渠道呈现多样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发行、销售体系。

在图书的流通渠道方面,有固定的实体店铺,有私人摆设的书摊,也有流动销售,有考市,书船,图书租赁,图书邮寄等等。

图书市场上的图书数量多,种类全。

通过以上分析,清代的图书市场流通渠道较为复杂,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也有流动的销售渠道。

固定的销售渠道就是固定的实体店铺,固定书摊,考市(考试用书集市),图书租赁;流动书市场有书船,这在南方地区独有,销售商或者书贩划着装满书籍的船只,穿行在河道中央,一些捕鱼者或者坐船者可以享受书中带来的乐趣;流动书销售市场,与明代的挑着扁担售书一样,流动售书,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另外,商贩们还通过邮寄的方式销售图书。

1.实体店铺。

清代实体店铺销售书的形式又包括两种,一种是专门销售书的固定店铺;一种是非专门销售书的店铺,只是将书作为店铺的一种商品在售卖。

店铺售卖的书籍种类繁多,有刊印、发行为一体的书籍店铺,也有单独从事图书售卖的店铺。

到了清代晚期,图书销售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即民营书局。

这些民营书局在全国各地设立图书分摊,许多都是从事图书销售的固定店铺,这也是图书售卖的一种营销手段。

例如,商务图书馆就在全国各地分设了许多售书店,这些书店都不是专门从事书籍售卖的,而是从事医药买卖的。

例如,苏州华英药房、汉口中西医药房等都兼售卖图书。

2.书摊。

书摊与其他售卖货物的摊点一样,就是摆放一个简易的摊点,兜售书籍。

一般在城市里人流较为密集的地方摆放。

有的地方,采取庙会等,来售卖图书。

例如,在北京的慈仁寺,每月都有庙会,书商贩们就将书籍摆放在

3.

4.

面,以5角为准线,根据不同书籍进行调整,一般书籍都是几十文、几十钱,普通老百姓能承担得起。

7.清代图书的外交。

清代的图书也对外进行交流,主要与日本、朝鲜、西方的一些国家进行交流。

这些交流,实际上就是讲中国的图书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售卖。

但是,交流的活动与规模都比较小。

交流出口的书籍主要是一些地理风俗、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等书籍,另外还有小说、民俗读物等。

清代图书市场的外交,为后来我国图书在出口方面作了一些经验总结,其实际价值远远大于交流本身。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清代图书的流通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流通渠道多样化,有固定流通店铺,也有流动的书市等。

二是流通具有时代气息。

特别是科举考试存在前提下的考市,很具有时代气息,专门为科举考试而存在,后来随着科举考试的废除,而消失。

三是图书流通的延展性。

清代图书的流通,具有延展性。

它往往不只是为一个地方,一部分人服务,而是将服务的范围和人群无限放大,这样既符合当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又有利于对图书事业的发展。

四是图书流通的市场属性。

清代图书的流通,一刻也离不开图书的市场,一旦有了市场,不管市场大小,就存在图书的流通。

五是商业利益属性浓厚,清代书籍事业带动着一大批人员从事该项职业,因此具有明显的商业属性。

8.图书的销售。

图书的销售就是讲已经出版发行的书籍销售出去,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清代图书的销售主要有:

扣俸还项、股印图书等,与明代相比,商业市场更加浓厚,销售效果也十分显著。

扣俸还项,就是在书籍的出版以及发行过程中,书籍的经营商采取预定的方式,来经营书籍,此类书籍多为官营书籍;股印,就是图书还为出版,购书者就向书籍经销商缴纳一定数量的定金,此方式与当代的经营方式相似。

9.图书价格。

图书的价格体现了图书本身所具有的的成本价和实际使用价值。

清代的图书多数采用定价销售。

也有一些书籍采用封书定价的方式销售,这些书籍主要是一些旧的,具有特殊用途的书籍。

清代还有一种销售书籍的方式,就是优待证与书价折扣。

优待证相当于现代的会员证,书价折扣与现代的促销相似。

另外,清代的图书市场还存在对图书市场的调查、图书的发行前的宣传包括广告宣传和图书自身为载体的宣传、一些媒体宣传等,都是清代图书市场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

邮寄图书也是清代惯用的图书营销方法,这是明代以前没有的一种营销图书方法。

而且一直到现在,这种方法依然在使用。

在清代,还出现了一种畅销书,畅销全国各地,明代没有此类书籍。

(三)市场管理

在图书市场的管理方面,清代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较为严厉的禁令,严禁一些不符合政府或者朝代的书籍出版发行;在图书市场自身方面,还有专门的自律制度,就是图书行业自律制度。

在管理机构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置了上下一致的管理机构,多图书文化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

清代对图书市场的管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散见于《大清律》、《大清印刷物专律》、《大清报律》、《著作权律》等的各个法律条文。

在图书市场管理方面,体现了以下特征:

一是市场自行调控,只要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都可以发展。

二是管理机构混乱不堪。

中央一级的和地方一级的管理层次模糊不清,管理混乱。

例如,图书的征收归礼部管理,刻书归武英殿,而书籍流通归查禁等。

三、明清图书市场对比

通过以上关于明代和清代图书市场的分析与论述,对二者作出如下比较:

(一)图书的种类与数量

明代的图书种类与数量与清代无法比较,清代图书在数量和种类上更加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的书籍大约300多,而清代则超过千余种。

在图书的服务类型方面,都具有多样化。

(二)图书的营销渠道

明代的图书营销渠道单一,而清代的图书营销渠道更加丰富。

明代图书的营销只有固定的实体店,加上一些零散的流动市场,例如一些商贩挑担子贩卖书籍等。

清代的图书营销渠道更加宽泛,有固定的实体店,也有流动的书店,书摊、考市、书船、租赁书、书籍出口外交等多方面。

(三)图书的销售

明代图书的销售,明代更加单一,只是简单的销售,另外加上一些简单的广告宣传。

清代的图书销售,已经出现预定,即扣俸还项、股印图书,二者相比,清代的图书销售形式更加多样化,广告宣传已经走向成熟,不但有单独的广告宣传,而且还有书籍自身带来的广告宣传。

(四)图书的价格

明代的图书较宋代、元代都便宜很多,但是,与清代相比,有便宜了一些。

清代的书籍比较贵,普通百姓一般买不起,因此,在图书市场上出现了租赁书籍的事件。

另外,清代的图书还有会员价、特价书,在明代就不存在会员价和特价书。

(五)图书市场的管理

明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图书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是没有形成相关法律制度。

明代中央政府派巡按御史不定期的巡逻图书市场,设立专门的地方图书管理机构。

对于一些明令禁止的书籍,专门下禁令予以禁止,以防出版发行。

清代的图书市场管理与明代相比,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完善,但是,清代图书市场管理机构比较混乱,在管理制度方面,清代的图书市场管理已经入法律,有了法律保障。

(六)图书的印刷

明代的图书印刷方式较多,而且管理混乱,印刷有官刻、有私刻、也有翻印等。

而到了清代,图书市场的印刷也不是很规范,官方印刷、私人印刷、以及翻版、盗版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图书市场的正常运行。

(七)图书的外交

明代的图书外交几乎寥寥无几,没有写入史册,但是到了清代,情况有所变化。

清代的图书可以出口,也可以进口,而且,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进出口制度,来约束和指导图书的外交活动。

结语

明代和清代的图书市场在发展历程中,各自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图书的数量与种类,图书的销售渠道、图书的销售、图书的价格、图书的市场管理、图书的印刷、图书的外交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明代与清代的图书市场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明代与清代的图书市场发展,在我国图书业的发展过程中,作用不可低估。

特别是图书市场发展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措施,值得我们现在去推敲。

关于明代与清代图书市场的比较,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本文只是做了简单的、浅显的探讨。

但是,研究与探讨的目的,就是要丰富和拓宽对图书市场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泽东.明代图书市场的潜在价值[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89.

2.李之芳.明代图书市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3—126.

3.季晓明.明代图书史料(上)[M],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

48.

4.李玉平.明代图书市场观略[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36.

5.陈娟.明代文化市场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7—58.

6.郭三琴.明代文化政策研究[M],青岛大学出版社,2013:

29—31.

7.陈清慧.明代潘府刻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8.

8.李瑞明.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26—127。

9.胡应麟.少室山房笔纵[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

88.

10.宋莉华.明清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J];,北方论丛,2000(02):

38.

11.孙冬虎.王均;近现代北京城区教育、书肆、戏曲的文化地理特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01):

112.

12.张宗文.晚清官书局的图书发行[J],编辑学刊,1999(03):

44.

13.冯怡.从《苏报》案看清朝的文字狱[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02):

78.

14.于丽萍.城市近代化:

近代北京书业发展的动因[J],北京社会科学,2012(02):

26—28.

15.刘大军.中国古代图书发行体系[J],编辑学刊,2011(04):

108.

16.袁逸.中国古代的书业广告[J],编辑之友,1993(01):

138.

17.(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M],中华书局,1984:

551.

18.(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古籍出版社,1961:

36.

19.师曾志.清代乾隆时期之禁书研究[J],编辑之友,1993(04):

88.

20.袁逸.清代书籍价格考——中国历代书价考之三(上)[J],编辑之友,1993(04):

86.

21.袁逸.清代书籍价格考——中国历代书价考之三(下)[J],编辑之友,1993(05):

125.

22.傅崇矩.成都通览[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

167.

23.翁连溪.清内府刻书档案史料汇编(上)[M],广陵出版社,2007:

107.

24.周振鹤.晚晴营业数目[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171.

25.(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

218—219.

26.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92—494.

27.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上杂出版社,1953:

3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