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研究开题报告.docx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研究开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断改革,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中,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创建与确立,是具根本性且最为成功的一项改革。
它以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为主要特征,具有公开性、竞争性、科学性、综合性等特点,包含了竞争上岗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各个主要方面,能够克服传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开选拔作为一种处在成长期的极富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已经成为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种。
2000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下发的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要求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
200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等五个法规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有必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
从理论上看,尽管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但是这一制度在理论界研究得不多,对这项制度的制度研究还主要局限在描述性研究和政策性研究方面,属于实际工作研究和应用研究范畴,政策基础研究不够。
本论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地位和作用,多角度深入探讨,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实践上看,为进一步规范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针对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
性较大;公开选拔环节较多,工作量大,一些地方公选状况呈无序化,工作随意时间较长,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工作效用较低,成本较高;考试测评方式单一,存在“高分低能”现象,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提出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科学对策,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以顺利推进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因此,研究这一制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
研究的内容,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公选考试制度定义及相关理论。
二是研究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历史演变和问题分析。
三是完善党政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四是完善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的路径思考。
深入探讨确立并推行该项制度的必然性,完善该项制度运行时应遵循的原理,改进构建该项制度的结构体系与技术体系,对现阶段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社会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选择。
三、文献综述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它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现代西方文官选拔任用制度的有益成分,在坚持和继承我国传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本原则和精神的基础上,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成为当前我国符合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一种新型选人用人制度。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近代(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中的公职候选人考试制度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最早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特的官吏选拔任用的考试体系,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成份可供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借鉴,如有关考试的组织技术等。
近代文官制度是在孙中山先生总结我国科举制度的成功与缺陷后,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主张考试、纠察(监察)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建立“五权宪法”的理论上而发展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官员选拔制度。
其中的公职候选人考试制度亦是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虽然上述两种制度最终
被废除,但并非是制度不合理,而是因为后来其陈腐的考试内容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与官吏从政实践脱节。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应以此为戒,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西方文官选拔任用制度虽坚持政治中立,但最可借鉴的是在选拔测评技术方法上运用科学能力标准和先进测评技术对文官进行选拔。
美国注重专才,英国注重通才,但在选拔高级公务员时,特别注重职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测评工具,如智商测验、情商测验、影响维度、360度评估等等,对应试者进行全面的测评,看其经历、能力倾向、个性品质、领导风格等是否适合岗位需要,根据人职匹配原理,从而选出最适合职位要求的人选。
二十多年来,随着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确立和推行,国内许多领导、专家、学者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般说来,当前研究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总结描述性研究。
这种研究主要是用调查和统计的方法描述我国各地开展公开选拔工作过程、意义与成效、经验与不足、改进措施等方面的情况,其成果以各种调研报告为主。
如原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程连昌先生在《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报考指南和笔试面试技巧》(2001)中,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制度化建设、程序和特点、成效意义等方面对2000年前全国各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作了全面总结。
北京、广东、海
南、江苏等省市组织部门全面总结了本地区推行公开选拔工作以来的实践、经验与思考。
《北京市首次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工作总结》、I:
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就先后两次公开选拔5名和56名副局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了全面的总结。
《海南省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实践与经验》从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三个角度总结了海南省自1993年以来十
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新疆克拉玛依市委组织部<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实践与思考》全面总结了该市1992年公开选拔了克拉玛依化工厂厂长(正处级);2000年以来,在全市局或全行业系统分别选拔旅游局局长等13个正副处级职位,公开竞聘,共选出了8名处级领导干部;同时由各区委、各单位党委公开选拔了86名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情况。
杭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如何降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成本》从“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公选地域范围和公选周期,统一考试、试行公选干部任职资格证制度,规范试题,建立和启用公选标准化试题库,上下联动,开展规模化公选工作,精心组织、提高公选的成功率,深度开发、加强公选成果的综合利用一六个方面提出一些降低公选成本的基本思路。
各级新闻媒体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地开展公开选拔工作的情况。
《江苏公选干部五年渐进路》全面报导了江苏省自2000年8月到2005年12月公开选拔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过程。
《一场公平的竞争——福建省公开选拔首批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侧记》详尽地描述了福建省1995年12月至1996年8月公开选拔首批11个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
在公开选拔工作研究中,上述研究成果最多。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掌握公开选拔实情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要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挖掘出其内在规律,单凭一些统计数字还是不够的。
二是政策性研究。
l988年到1992年间,吉林省先后四次采用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了38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当时称为“双推双考",后又称为“一推双考",即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推荐领导职位候选人,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公开选拔。
公开选拔的基本程序包括:
拟定条件、公开举荐、资格审查、进行笔试、面式答辩、组织考核、决定任用、岗前培训。
1992年6月和l996年1月,中组部先后向全国转发了吉林省《关于采取“一推双考’’的方式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情况的报告》和《吉林省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的暂行办法》,肯定了这一改革,并鼓励各地也采取了这种办法选拔领导干部。
1999年3月,中组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对公开选拔的工作力度、适用范围、工作程序、考试、考察、工作成效等提出了要求,将公开选拔工作的基本程序明确为:
(1)公布选拔职位和报名条件;
(2)公开推荐报名与资格审查;(3)统一考试;(4)组织考察;(5)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任用人选;(6)公布选拔结果。
2000年3月,中组部印发了《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对公开选拔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进行了规范,推进了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004年中组部重新修订了《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对公共科目笔试和专业科目笔试的试题内容比例、试题难易等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增强了对笔试命题的指导性、可操作性,提高笔试的测试效能。
从而使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的功能定位更加准确,测评要素更加全面,真正使考试起到有效检测应试者知识和能力素质的作用。
2002年7月,中央下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吸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专列第九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一,第一次将公开选拔以党内法规固定下来。
2004年4月,中央颁布‘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共七章四十二条,对公开选拔的目的、概念、遵循原则、适用范围、程序、要求、纪律与监督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规范。
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出台,.在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
。
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产生任职人选一,由此奠定了公开选拔的法律地位。
三是政策基础研究。
政策基础研究虽然不是政策研究,但是可以为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学术支撑。
目前,据本人所阅文献来看,在公开选拔工作中这类研究为数有限,可以说当前最缺的就是政策基础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针对当时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思想。
1980年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明确指出:
“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一,“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
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
这些重要思想,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为建立公开选拔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北京市委组织部研究室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的地位与作用探析》论述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新的选拔任用形式具有积极意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中组部吴瀚飞博士‘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2002)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领导人才选拔任用规律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出发,提出了确立并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运行的基本原理和运行原理,提供了比较科学深刻的理论支撑。
中组部‘关于建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题库的调研报告》就建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题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要求、试题内容和题型结构,保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题库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规范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内容和方法。
山西省朔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怎样提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创新工作思路、保证公选方案的科学性,增强工作透明度、保证公选方法的公开性,坚持走群众路线、保证公选过程的民主性,按程序规范操作、保证公选结果的公正性一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王文序先生《定期资格考试分类公选领导干部》(2004)在深入考察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定期分类资格考试、在有限范围内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运行的新模式——定期资格考试分类公选领导干部,为改变公开选拔工作无序化状况、降低选拔成本、解决“高分低能修问题提供了思路。
综上所述,二十多年来,随着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确立和推行的实践,国内许多领导、专家和学者对公开选拔制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局部研究的多,系统分析的少。
在诸多专家和学者的文章论述中,大多是从公开选拔制度的某个层面或某个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如从公开选拔的意义和必要性、考核测评方法、笔试和面试方法、程序结构体系、公示制度、监督机制、效益分析等方面对公开选拔制度去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二是实践运用的多,理性思考的少。
大部分文章侧重于公开选拔制度的实际运行分析,但对公开选拔制度的理论体系缺乏深层次科学的思考和分析。
三是提的问题多,解决的方法少。
很多文章对公开选拔制度的缺陷和不完善地方提出了很多问题,但在文章中提供的解决办法却很笼统,不具操作性。
如在测评考察方法上指出了其不科学性,提出了定性意见多、定量测评少的问题,但具体怎样解决科学测评的问题及怎样进行定量考核测评的方法却很少涉及。
四是研究的结论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是认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只是我国干部任用制度的一种,二是认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将成为我国干部任用制度的主体制度。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文献研究。
对收集到的关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政策、法规、文件、研究报告等进行概括整理,为研究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我国古代科举制、我国近代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我国近代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建国以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历史考察。
2、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联系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实例,分析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确立和推行的原则、运行原理、结构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其对策选择。
3、比较方法。
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我国近代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进行比较,吸收和借鉴其合理因素,加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建设。
4、系统分析。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结构丰富,本文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思想来分析各结构因素相互关系及逻辑次序,健全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结构体系。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干部综合考察评价,在传统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党政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的指标细化、量化,逐步实现干部考察由定性评价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转变。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研究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一、公选考试制度定义及相关理论
(一)公选考试制度的定义与内涵
1.公选考试制度的定义
2.公选考试制度的内涵
(二)公选考试制度的结构体系与作用
1.公选考试制度的结构体系
2.公选考试制度的作用
二、党政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及问题分析
(一)公选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
1.实验探索阶段
2.发展改革阶段
3.经验推广阶段
4.制度推行阶段
(二)公选考试制度问题分析
1.思想观念问题
2.配套保障措施问题
3.技术体系问题
4.利益调整问题
三、完善党政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理论分析
1.制度功能理论
2.制度更新理论
3.领导人才学理论
(二)实践分析
1.领导干部科学化、年轻化和合理化的需要
2.保障改革开放成果,继续深化改革的需要
3.建设新型政治文化,塑造良好政治氛围的需要
四、完善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的路径思考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公选考试制度
1.正确认识公选考试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2.树立公选考试制度的公平竞争观念
(二)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
1.加强公选考试法律制度建设
2.加强公选考试机构和队伍建设
3.加强相关制度衔接和配套
(三)加强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和改进考试技术
2.加强和改进考核技术
(四)坚持三大原则,持续深化改革
1.坚持三大原则
2.持续深化改革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原创性声明
致谢
六、创新点及结论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对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创新过程、遵循原则、运行原理、结构与技术体系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是一项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本质要求的新型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并将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主体制度。
7、论文写作进程
2013.6-7材料收集
2013.8-10论文写作
2013.11-12论文完成
八、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法规文件选编[M].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编.创造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M].青岛出版社,2000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五个法规文件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
[4]《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
[5]房列曙主编.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序言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
[7]张柏林主编,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M].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8]《孙中山全集》第lO卷[M]
[9]许康.管理、创新与商战[M].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10]黄华林.从公平走向科学一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研究,组织与人事管理研究[M].2002
[ll]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M].上海:
商务印书馆,2003
[12]《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3]《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4]《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共中央组织部编.《组工通讯》[M],1982
[16]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17]郭建勋,江征编著.中国古代选人用人方略[M].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18]程连昌主编.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报考指南和笔试面试技巧[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1
[19]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0]张荣昌等编.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教材(巧记)[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