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0825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docx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doc

※※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尊敬各位考评组领导:

今天,省考评组一行莅临我市检查指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这既是对我市创建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对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促进。

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对考评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根据《安徽省文明城市考评体系》的内容要求,汇报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基本情况

自1995年以来,我市的文明创建工作在省文明委和滁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个起来”、“四个延伸”、“三个覆盖”和“五个突破”的工作目标,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致力于抓基层,打基础,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不断深化创建活动,增进创建工作实效。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有所发展,绿化、亮化面积逐步扩大,市区基本做到环境卫生、道路通畅、市场有序。

乡村文明创建工作也有一定进展,集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1995和1999年,我市两次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

我市还是2001—2002年度滁州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

2001年6月,我市荣获“省创建文明县城先进(县)市”称号。

2004年11月和2005年4月,我市又顺利通过了省文明委和滁州市文明委组织的文明城市复查验收。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的同步推进,广大市民对城市环境和品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每年的市“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对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提出多项提案和建议。

今年年初,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并提出了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市民思想道德教育、道德实践活动及城市环境整治、社会环境整治、经济环境整治等系列环境治理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的开展。

二、主要做法

在这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市切实做到“八个加强”、实现“八个营造”:

1、加强组织领导,着力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我市历来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

一是纳入发展规划。

做到精神文明与经济工作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奖惩。

每年都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文明委成员会和专题会议,具体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及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

市、乡镇、行业、单位、村、社区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或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机构较好地指导、协调创建工作。

重视文明办机构建设,文明办为正科级单位,有单列的行政编制,能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军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

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绩列入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政一把手工作能力和政绩的基本依据之一,与干部提拔任用和单位、个人评先评优相挂钩。

四是落实责任机制。

我市在创建工作中,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

由市委书记任创建指挥部政委,市长任文明委第一副主任、创建指挥部指挥,市几个班子的有关领导任文明委副主任、创建指挥部副指挥。

认真制定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方案,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有关单位创建文明城市职责的通知》、《※※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责任制考评暂行办法》和《创建任务分解表》,把创建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并加强对各责任单位的督查,确保创建任务的落实。

五是落实保障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2005年以来,创建活动经费每年都以25%增幅在增长,还根据实际需要另行追加,同时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是注重创建实效。

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为民办实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相结合,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

三年来,共落实各类实事项目60多件,全市上下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形成齐抓共创的工作格局。

2、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

制定加强中心组学习的意见,坚持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纳入学习内容。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撰写调研文章,推进全市理论学习经常化、制度化。

邀请国家、省、市专家教授做理论专题讲座,市委中心组学习的做法在全省交流。

二是加强干部教育。

制定了《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全市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从政道德教育,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定期对干部进行经济、法制、文化、科技、电脑等方面知识培训。

先后有人次参加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等机构的学习培训。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三项谈话”制度,进一步落实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六个机制”。

三是严格依法行政。

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设立机关效能投诉电话,政府部门、执法单位严格依法行政。

市政府2005年共审查制定了规范性文件10件,2006年审查制定了规范性文件22件。

四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绩效评估,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制度。

落实“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一门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一个窗口”办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便民措施;建立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聘请监督员,设立为民服务热线电话;提高执行力,对招商引资项目推行“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利益”服务和“零障碍”入驻;健全责任追究制,实行执法责任制、失职追究制、行政告诫制。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作风建设整顿活动,旨在以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工作业绩,推进※※又好又快发展。

3、加强“平安※※”建设,着力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

一是强化平安建设。

全面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和黑恶势力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2005以来,我市居民社会治安满意率都达到99%以上,位居滁州市前列。

二是健全防范网络。

建立“110”社会服务联动系统,反应快速、服务及时,三年来共接、处警26478次,办结率为100%。

各社区成立综治工作小组和治保委员会,设立警务室和治安联防队,建立健全社区民警值班、小区巡逻等安全防范制度,居民区防火、防盗等设施齐全,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完好率100%。

三是加强普法教育。

全面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社区居民、青少年、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广泛开展了“法律六进”活动,推进全民学法用法。

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与服务,全市有法律援助中心1家、法律援助站21个,市、乡镇均设有“148”法律服务热线,年接受群众法律咨询280多人次。

乡镇、村、社区全部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

我市被评为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市”。

四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优化社区整合。

全市所有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全部由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建立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议事监督委员会、民主评议制度,居民代表共同商讨、决策社区重大事务。

4、加强“信用※※”建设,着力营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一是开展“诚信※※”建设。

实施《“诚信※※”建设工作方案》,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引导全市人民把诚实守信作为价值取向,营造诚信建设氛围。

政府带头讲诚信,在政务活动中,践行承诺,兑现政策,言必信、行必果;在各项民事活动中,严守契约,建立企业信用建设档案管理制度,组织开展“诚信维权”、“百城万店无假货”、“守法经营、诚信纳税”等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

各行业制定职业行为规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有300多家(次)企业分别被省、市授予纳税信用、银行信用、“守合同、重信用”、“文明诚信单位”、“光彩之星”等信用荣誉称号。

二是加强市场监管。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

近两年来,共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案件起,全市无集中性、影响恶劣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和市场。

“12315”投诉中心共受理消费者咨询4500多人次、投诉325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4.7万元。

三是维护企业合法利益。

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建立企业负担信息员制度,真诚为企业服务。

维护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商到我市投资兴业实行优惠政策。

无乱摊派等增加企业负担的现象,对公务人员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坚决惩处。

5、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一是加强理论宣传和形势教育。

市委党校和市委讲师组等单位,经常性深入乡镇、企事业单位进行理论宣讲和形势政策教育。

三年来,宣讲60多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4万多人次。

各基层单位都设有理论宣传阵地,常年组织开展宣传活动。

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博物馆和龙岗抗大八分校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大力宣传《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安全法》,开展国防教育日、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增强全民的国防和国家安全意识。

三是强化市民道德教育。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编印了《爱我※※》、《好习惯、我能做到》和《※※市民文明歌》乡土读物。

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宣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等活动,评选“百名孝星”、“十大孝星”,先后涌现出胡兰、刁朝岗、董登岭等三名安徽省“十大孝星”获得者,在全省被传为佳话。

各社区都设有市民文明学校,常年开展市民教育,市民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和睦互爱、尊老爱幼、爱护公物蔚然成风。

四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下发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分工表。

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成立了遍及城乡的“家长学校”、“家教宣讲团”和“五老报告团”,组织开展“做合格小公民”、“城乡少年手拉手结对互助”和“争做奥运小雏鹰”等主题实践活动。

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

建成了省内一流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办了“校园网吧”,开展“百万青少年健康上网”系列活动,严厉打击制作、传播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的违法行为。

签定《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协议书》,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

※※中学先后三次荣获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优秀奖”,城南小学也先后荣获了“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省家教名校”等荣誉称号。

五是繁荣科教事业。

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残疾儿童免费就学。

去年以来,又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杂费。

三年来,全市人均教育经费支出420元,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6.8%。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率先在全省县市建成首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目前,全市已建立省级技术中心任务4家,省级专业研究所1家,厂办研究所40多家,获得各类科技成果38项、授权专利160多项,企业各类专利和成果项目85%以上获得了转化,年新增效益6亿多元。

城区信息化程度较高,电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24.59线。

六是强化文化市场管理。

开展“扫黄打非”和“网吧整治”专项行动,成立网吧协会,聘请了网吧社会义务监督员,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和游戏软件。

重新整顿登记82家印刷企业,开展40多次拉网式大检查,收缴并销毁盗版光盘30多万张、非法书刊2000多册,取缔无证网吧7家,无非法出版物市场及地下印刷企业。

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对重点文物立碑保护,定期维护。

七是强化公共秩序管理。

强化环境卫生管理,落实“门前三包”,街巷整洁,市区无明显的违章搭建、占道经营、乱张贴等现象。

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畅通工程”,创建“平安大道”。

投入近800万元用于改善交通管理基础设施,加大交通秩序管理力度,市民反映比较强烈的砂石车超载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马自达的禁运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

车辆行人遵章守规,车辆停靠规范有序,交通秩序井然。

集贸市场实行分区分类经营,做到摊点归位、净菜上市、明码标价、卫生清洁、文明经营。

八是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设立“见义勇为基金”,成立“社会捐助接收中心”、“资助贫困学生活动组委会”等扶贫济困机构,继去年市资助贫困学生活动组委会拿出72.26万元资助551名贫困学子继续完成学业之后,今年,组委会再次拿出72万余元对全市580余名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

今年7月3日,我市秦栏镇、仁和集镇的部分村突遭强龙卷风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情发生后,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救灾和灾后重建家园的捐助活动当中,全市共接受各类捐款300多万元,为灾区群众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

全市现有青年、环保、科普等志愿者600多名,广泛参与了助学、助老、助残、环保、科普、义诊等社会公益活动。

6、加强公共事业建设,着力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在城市建设上,近几年,我市针对过去城市规划滞后的实际,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编制了城市各类规划,做到以城市规划统领城市建设、指导城市管理。

全市投入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资金达6亿多元,在城市建设中,我们以创建最佳的人居环境、最佳的投资创业环境、最佳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立脚点,实施“五大工程”,高标准、大手笔提高城市品位。

一是实施畅通工程。

我们加大了城市道路的建设、配套、维护力度,新建了天康大道、永福东路、石梁东路、平安路、新二凤南路、三桥路等城市主干道,对新河南路、二凤南路、仁和路等老城区的主干道进行了配套维护,同时兼顾背街小巷的扩建、改建,形成了东市区“三纵三横”、南市区“两纵三横”、西城区“三纵五横”、老城区“三纵三横”的城市道路框架体系。

二是实施绿化工程。

2005年,市政府投入200万元完成了建设路、新河路、石梁路、二凤路、永福东路等市区主干道的绿化,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绿化品位。

三是实施亮化工程。

投资500万元对市区所有主干道路灯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一街一灯、一街一景。

四是实施净化工程。

引进马来西亚龙泉集团投资2000万美元建设了地表水厂,开创了我市利用国外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先例。

今年10月1日,滁州市第一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即※※市中冶思创水处理有限公司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该公司近期日处理污水能力达3万吨,可满足目前我市市区污水处理的实际需要;启动了环城河换水工程;新建了两座垃圾中转站;鼓励推行清洁生产,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五是实施便民工程。

对位于市区的森林公园进行了规划设计,完善了森林公园的路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中小型的市民休闲场所;兴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疾病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天中新校区、市医院综合大楼等城市公共设施;加快了城市电网改造和通讯光缆、宽带网、移动基站、有线电视网络建设。

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前,我们正按照“西进南扩”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以南市区政务中心为龙头的新一轮城乡建设,并与中国新世纪集团正式签订了BT项目协议,可望在年底前完成南市区商务中心大楼、市政广场等主体工程。

目前,市区在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个,总投资9.8亿元;其中今年将完成25个项目,完成投资4亿元。

加强卫生服务。

严格经营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经营性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良好。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无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

成立“120”急救中心,制定《※※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救治体系,乡镇以上卫生院全部实现疫情网络直报。

健全社会保障。

较好地完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的征缴工作,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全市每年均安排低保资金600万元以上、送温暖资金300多万元,初步构建了覆盖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

7、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着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是重视城区绿化。

把城区绿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采用拆墙透绿、拆房造绿、见缝插绿等方法,加大城区绿化工作力度。

三年来,投入资金1000万元,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5.8%。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

实施“蓝天、碧水、安静、洁净”四大工程,优化环境质量。

集中整治噪音、白色污染和工业污染,城区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投入310多万元抓好城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城区日产垃圾110吨,清运率达100%。

主要环境质量指标保持稳定,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城区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城乡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积极推广以电、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代替木柴、煤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保护林木资源。

大力发展包装制品回收利用等项目,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减少对大气、水的污染,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8、加强城乡联动,着力营造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在城区主干道等公共场所和重要路段设立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公益广告数量超过广告总数的20%。

在市两台、政府网站和《今日※※》等媒体开辟“文明之窗”、“文明创建大家谈”和“创文明城市、建和谐家园”等专栏。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定期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

我市从社会上聘请了120名城管和交通协管员。

日前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问卷调查显示,市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积极性很高,文明城市创建支持率达98%以上。

二是深化基层创建活动。

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深化各种创建活动。

抓好文明社区创建。

全面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积极创建“安全社区”、“绿色社区”,评选“十星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市民”。

建立创建文明行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文明行业创建,创建覆盖面达95%以上。

组织开展“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窗口行业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抓好文明单位创建,制定实施《※※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坚持公正公开评选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全市现有5家省级文明单位、31家滁州市级文明单位和78家※※市级文明单位。

三是健全城乡共建机制。

发挥城区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农村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重点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活动等工作,形成以城带乡促村、城乡联动共建的工作格局。

从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中抽调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干部下乡驻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

常年深入到各乡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体生活,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广泛开展文明农户评选、敬老模范村、美德在农家等活动。

目前,秦栏镇已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汊涧镇作为安徽创建文明乡镇工作先进乡镇进行了公示。

三、主要成效

通过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形成了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文明和谐、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健康向上、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是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财政收入5.78亿元,增长37%。

农民人均收入4246元,人均贷款位居全省第二,人均通讯消费总额、私人轿车拥有量在全省县级位居第一,综合经济运行考核连续8年进入全省十强县市,连续2年进入全国“中部百强县”行列。

今年1-8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49.1%。

二是政务环境优化提效。

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组织实施了公正、落实、效率的“三大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健全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完善各类服务项目,方便客商和群众,投资软环境得到了优化。

行政执法逐步走向规范;进一步强化了行政责任,完善了公开招标工作。

加强财政监督,强化预算约束。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

三是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坚持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切实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把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次。

实行行政综合执法,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下大力气从制度上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空白等问题,形成了“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执法环境。

四是生活环境安定祥和。

全面实施道路畅通和城市美化工程,完成了新河南路和建设西路的人行道板改造和盆花设置工程,主要商业街和居民小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今年以来,又实施了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全面启动农村居民低保。

深化了“平安※※”创建,切实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防范安全事故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五是生态环境得以优化。

推广单位庭院绿化,加大绿化地建设力度。

大力植树种草、构筑盆景。

加强了街头绿化管理,注重家居环境绿化,天井、走廊种花种草,平台、屋后种植绿化种植物。

六是人文环境健康向上。

市民的文明素质得以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扬。

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职工运动会,作家、收藏、书法、摄影等协会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

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中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前期工作进行顺利,有效开展了传染病防治、无偿献血等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虽然我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标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个别单位对创建活动认识不够到位;少数市民的文明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今后,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自加压力,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力度,着重抓好“机制、氛围、卫生、教育、平安、服务”六个重点,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的整体形象。

恳请省考评组的各位领导,多指导、多帮助、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将以这次考评为起点,认真落实各位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硬的措施、更大的力度,把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加快推进文明、开放和谐新※※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