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874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docx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汇总

综合题: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特征类问题

气候特征描述:

①气温②降水③水热组合关系

对比气候特征:

①气温(平均温、年较差)②(降水总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类型)

题型一特征描述类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思维建模

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具体答题思路是:

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

模板典例:

1.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植被(自然带)

2.地形特征:

①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

②地势——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区域极值(地势最高、低值);

③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3.地表环境特征:

①气候(湿、热、冷、干)②植被状况③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④河流发育程度

4.气候特征:

①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②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③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5.河流水文特征:

①年径流量;②汛期;③含沙量;④结冰期(凌汛);⑤流速。

6.河流水系特征:

①流向与长度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及形态④河网形态、密度⑤河道深浅、弯曲、宽窄⑥落差或峡谷分布

7.农业生产特征:

①农业地域类型②农作物种类及分布③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④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专门化水平商品率)

8.工业生产特征:

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9.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半球位置④相对位置。

10.等值线特征:

①等值线数值高低②延伸方向③弯曲趋势④疏密变化

11.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①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②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区域东部地区地势特征及判断理由。

(2)比较图中a、b两河的水文特征。

(3)简述a河源地所在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

(1)地势大体东北高,西南低(北高南低)。

理由:

河流由东北向西南注入海洋。

(2)相同点:

a、b两河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两河所处纬度较低,都没有结冰期。

不同点:

a河流量小,含沙量大;b河流量大,上游水能蕴藏量大。

(3)a河源地所在地形区为青藏高原。

地形:

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气候:

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地域差异大。

水文特征:

以冰川融水为主,是许多大河发源地,多冰川湖泊。

植被:

以高山草甸为主,垂直分异明显。

题型二地理事象判断类

设问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

常见的判断类设问形式有:

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等。

思维建模

判断类试题主要有两类:

2.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

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也是依据三个方面,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社会效益方面,即是否有利于人们出行,能否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等;

第二,经济效益方面,看是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是否有利于增加利润等;

第三,环境效益方面,这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有什么污染。

模板典例

题型三原因分析类

设问形式:

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思维建模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工程建设、历史条件、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模板典例

3.读“我国东南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图(图1)和年等降水量线(mm)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为(1、7)月等温线,该月我国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比较图中①②两地的年降水量大小,并分析原因。

(3)比较图中①③两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低,并分析原因。

(4)图中④⑤两地适合晒盐的是地,原因是。

(5)图1中阴影区域农村用能短缺,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生物能源大约占80%。

该区域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其成因是什么?

答案

(1)7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南方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北方虽然纬度高,太阳高度小,但白昼较长,因而气温也较高。

(2)①地大于②地。

①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②地位于台湾山脉的雨影区。

(3)③地高于①地。

③地的海拔、纬度都低于①地,且③地降水少于①地。

(4)④④地处背风地带,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形平坦,有大片泥质海滩

(5)水土流失。

乱砍滥伐(或过度樵采)。

题型四比较类

设问形式:

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

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四步审题是关键:

第一步审比较对象

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

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

题型五对策措施类

设问形式:

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思维建模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

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模板典例

5.读右图,回答问题。

(1)沿图中AB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2)近几十年来,我国西部雪线高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的趋势,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有何解决措施?

(3)河流②流域内种植业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有何相应的治理措施?

答案

(1)北段(青藏高原以北):

由南向北降低,主要因为纬度向北增高,且降水量大致向北增多;南段(青藏高原以南):

由北向南降低,主要因为降水量大致由北向南增加。

(2)人们生产、生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产生温

室效应;破坏森林,植被导致全球变暖。

治理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矿物能源的利用率;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加强国际合作。

(3)土地(绿洲)荒漠化(沙漠化)。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禁止过度樵采;恢复自然植被;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固沙;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建设绿洲草场。

题型六辩证评价类

设问形式:

评价类试题的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思维建模

评价类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

对此类设问进行分析时要注意:

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

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分析这类设问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设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

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见右图。

材料二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

“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1)根据材料一,图示区域积温由东向西____,原因是_。

(2)根据材料二,简述歌谣反映出的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3)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利。

答案

(1)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原因是地势自东向西逐渐抬升(4分)

(2)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3分)

(3)区位因素:

位于河谷、地形平坦、河流供水;政治中心;历史悠久;交通要道;军事重镇(6分)发展变化: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周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等。

(4分)

(4)大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10分)(5)有利条件:

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5分)不利条件:

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交通落后,人口压力较大(4分)

题型七意义作用类

设问形式:

所谓地理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作用三者划等号。

思维建模

在解答有关意义类的试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模板典例

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以色列境内50%以上为沙漠,盐碱地面积广。

该国有一套智能的节水压力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塑料管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而且在灌溉前可先将化肥溶入水中,使水、肥灌施同时完成,用少量的水、肥就可达到最佳效果,整个过程用计算机控制。

(1)说明甲、乙两河在现代埃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影响。

(2)分析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从自然条件考虑,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该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对我国西北地区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

(1)甲河为尼罗河,其主要功能有灌溉、航运、发电、养殖、旅游等。

乙河为苏伊士运河,能为埃及增加经济收入。

(2)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方便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