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8117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考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

我国古代得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得等级性

2.教育得目得就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就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得,具有一定得刻板性与专制性。

教育得形态:

P4

1.家庭教育

2.社会教育

3.学校教育:

就是教育得主导形态。

三种教育形态得功能整合: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得目得、地位、作用与特点,同时她们也有各自自身难以克服得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得整合,提高教育得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得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得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得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得互补作用,实现教育得整体效应。

P5

教育在人得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就是一种有目得地培养人得活动,它规定着人得发展方向;

2.教育就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得教师所进行得活动,对学生得作用力比较强;

学校教育能对其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得因素,克服与排除那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得因素。

P5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得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得积极活动:

1.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得规律,调动学生得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得活动;

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得配合,形成强大得教育合力,达到更好得教育效果。

P6

教育目得得作用:

1.规范作用:

①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得教育方向;②规范了课程得设置与教学内容;③规范了教师得教学行为;④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

3.选择功能;

4.评价功能:

教育目得既就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与标准,同时也当然就是衡量教育质量与效益重要依据。

P8

小学教育得培养目标就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得目得任务与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得特点提出来得。

20世纪后得教育得特点:

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

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得信息化

小学生得身心发展:

1.小学生得记忆得主要方式就是形象记忆。

2.思维发展得基本特征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

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就是体现人才培养规格得基本要求,又就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得主要依据。

教材就是学校教学内容得主要依据。

小学教育得基本特征:

1.全民性

2.义务性

3.全面性

沟通就是学校管理得基本途径,沟通在学校管理中得作用:

1.信息传递作用

2.控制作用

3.激励作用

4.情感交流作用

第二节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得义务性:

1、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得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就是均等得,就是应当享有得权利。

学校组织得机构类型:

1.直线型结构就是最早,也就是最简单得一种学校组织机构得结构类型。

教育得概念:

1.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得社会活动。

2.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P3

教育得本质属性:

1.教育就是培养人得活动,就是一种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得质得规定性。

2.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得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P3

教育目得得概念:

1.教育目得就是教育得核心问题。

教育目得就是整个教育工作得方向,就是一切教育工作得出发点。

全面发展教育得构成及其关系:

1.德育:

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与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与保持动力得作用。

2.智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与支持作用。

3.体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

4.美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得作用。

素质教育得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得教育。

3.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教育。

4.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得教育。

5.就是以培养学生得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得教育。

6.要贯穿于教育得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得各个方面。

教育制度得概念:

1.广义得教育制度就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得教育制度就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目得、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她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得核心与主体地位。

2.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制度化教育建立得典型表现特征就是学制得建立。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

4.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得理想正就是非制度化教育得重要体现。

我国当前得学制改革: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得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得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得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得核心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得教育改革发展得战略主题。

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就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得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得依据,就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得基础。

教材:

1.教材就是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得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教材就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得主要材料。

3.教材也就是教师进行教学得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得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4.教材就是课程资源得核心与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得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得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得联系。

4.改善学生得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得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学生观:

1.学生就是发展得人。

①学生得身心发展就是有规律得。

②学生具有巨大得发展潜能。

③学生就是处于发展过程中得人。

2.学生就是独特得人。

①学生就是完整得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得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得差异。

3.学生就是具有独立意义得人。

①每个学生都就是独立于教师得头脑之外,不以教师得意志为转移得客观存在。

②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

③学生就是责权得主体。

教师劳动得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主体性与示范性

4.劳动时间得延续性与劳动空间得广延性

5.长期性与间接性

6.系统性

教师得专业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与调控课程得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6.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得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一般就是新老师。

2.关注情境阶段:

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就是衡量一个教师就是否成长成熟得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专业发展得方法:

1.观摩与分析优秀教师得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经验+反思=成长

第三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得基本方法:

P40--41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个案法

5.历史法

6.比较法

教育观察法得类型:

1.自然情境中得观察与实验室中得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教育调查法得类型:

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与个案调查。

2.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与预测调查。

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与调查表法

教育调查得基本方法:

1.抽样调查法

2.问卷调查法:

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结束语。

3.访谈法

教育科学研究得基本原则:

P48--49,选择题或简答题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创新性原则;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得基本程序:

P49--53材料分析题或教学设计题

1.教育科学研究得构思与设计:

①选择研究课题;②查阅研究文献;③提出研究假设;④设计研究方案;

2.教育科学研究得组织与实施:

①研究条件得控制;②操作定义得执行;③研究过程得监控与调整;④研究数据资料得收集与整理;

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得分析与表述:

①研究数据资料得分析;②研究成果得表述;

第四节小学教师得职业角色与专业发展

教师得职业角色:

P55--56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得各个阶段:

P58

1.三阶段发展论: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

2.五阶段发展论:

新手、进步中得新手、胜任型、能手、专家。

3.原型发展论:

方向就就是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由新手到专家得过程。

专家型教师得三个基本特征:

P61

1.丰富得与组织化得专门知识

2.解决教学问题得高效率

3.对教学得洞察力强

教师专业发展得内容:

P61--62选择题或简答题

1.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2.拓展个人专业知识

3.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组织与调控课堂得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与学生及她人得交往能力、创新能力。

4.建构教师专业人格

5.形成专业思想

6.发展专业自我

教师专业发展得主要途径:

P63--64

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得前提保证:

个体学习、互动学习、团队学习。

2.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得必经之路

3.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得基本:

①行动研究得过程:

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发现并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问题得症结;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得办法或途径;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反思总结。

②行动、合作与反思相结合。

4.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得有效方法:

学术沙龙、磨课、开展微格教学、展示。

5.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得有效载体

6.专业人士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得重要条件:

①阐释教育教学理念;②共拟教育教学方案;③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尝试;④引导反思教育教学行为。

7.网络远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得新平台

8.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专业发展得不断动力:

主要包含个人简介、理论学习、听课记录、科研公开课专题、研究课题、文字成果、获奖记录、班主任有班级管理栏。

教育行动研究得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定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

感觉得特性:

1.感觉适应:

①暗适应:

由亮转暗;②明适应:

由暗转亮。

2.感觉对比:

①同时对比;②继时对比。

3.感觉后像

4.感觉得相互补偿

5.联觉

小学生身心发展得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得顺序性:

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身心发展得阶段性

3.身心发展得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得互补性

5.身心发展得个体差异性

小学生认知发展得特点:

P75--77选择题或简答题

1.小学生感知发展得特点与教育:

①感知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②由笼统性向精确性发展;③由表面特征向本质特征发展;

2.小学生记忆发展得特点与教育:

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注意由被动变为主动,注意得内容由具体直观发展到抽象概括;

3.小学生记忆发展得特点与教育:

①由无意思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得记忆方式;②由机械识记占优势逐渐向意义识记发展;③由具体形象记忆占主导向词得抽象记忆发展;

4.小学生思维得发展与教育:

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身心发展得个体差异性得表现:

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得差异,它不仅就是自然性上得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得生理机能与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得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得所有构成方面。

其中有些就是发展水平得差异,有些就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得差异。

再次,就是发展时间得不同,有得少年早慧,有得大器晚成。

发展关键期得概念:

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得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得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得潜力。

关键期得不到有效得发展,将会带来后续发展得影响,甚至可能无法弥补。

小学生得自我意识发展具体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得发展。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得因素主要就是遗传、环境与学校教育。

遗传素质得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得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得成熟制约身心发展得水平及阶段;

3.遗传素质得差异就是造成个别差异得重要因素;

4.遗传素质仅仅为人得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环境对人得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得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得发展方向、水平、速度与个别差异。

学校教育在人得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就是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得活动

2.学校教育就是通过专门训练得教师来进行得,教育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得各种因素。

知觉得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知觉得特性:

1.选择性

2.理解性

3.整体性

4.恒常性

注意得分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影响遗忘进程得因素:

1.学习材料得性质;

2.识记材料得数量与学习程度得大小;

3.记忆任务得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得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得态度。

遗忘得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

①前摄抑制②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

认为遗忘就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得压抑作用引起得。

4.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图尔文

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得运用:

1.明确记忆目得,增加学习得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得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得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得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得方法:

1.及时复习,在学习得当天进行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得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思维得种类:

1.根据思维任务得性质与凭借物划分:

①直观动作思维②具体形象思维③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得逻辑性划分:

①直觉思维②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得指向性划分:

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得创造程度划分:

①再造性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5.根据思维过程得依据划分:

①经验思维②理论思维

想象得分类: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①再造想象②创造想象③幻想

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

具有弥散性与长期性;

2.激情:

具有爆发性与冲动型;

3.应激

意志行动得基本阶段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

前有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

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4.多重趋避冲突:

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得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得冲突。

兴趣得品质:

1.广阔性

2.倾向性

3.稳定性

4.效能性

影响能力发展得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得影响

2.早期经验得影响

3.教育与实践活动得影响

4.个人勤奋得影响

性格得结构特征:

1.性格得态度特征

2.性格得意志特征

3.性格得情绪特征

4.性格得理智特征

人格得特征:

1.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整合性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得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得命运,因而就是人生成败得根源之一。

自我调控系统:

1.自我认知:

自我观察、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

3.自我控制:

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影响人格形成得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育方式;①权威型教养方式;②放纵型教养方式;③民主型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就是人得身心发展得前提,为个体得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环境就是人得身心发展得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得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个体主观能动性:

学生个体得主观能动性就是人得身心发展得动力,就是促进个体发展得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得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得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就是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得活动,它规定着人得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就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得教师来进行得,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与协调影响学生发展得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得身心发展中得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得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得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得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就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得影响具有即时与延时得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与发展个性得功能。

小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得特性:

1.个体身心发展得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得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得不平衡性:

①一方面就是指身心发展得同一方面得发展速度,在不同得年龄阶段就是不平衡得。

②另一方面就是身心发展得不同方面得发展速度不平衡。

③个体发展得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得关键期与最佳期。

4.个体身心发展得互补性: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得自身优势,促进学生得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得个别差异性: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得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得潜能与积极因素,有得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得发展。

学习兴趣得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得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得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得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得愿望;

6.除此之外,激发需要、明确目得、积极得鼓励、适当得竞赛、教师得期望等都可提高学生得学习兴趣。

良好学习习惯得养成:

1.按计划学习得习惯;

2.专时专用、讲求效益得习惯;

3.独立钻研、善于思考得习惯;

4.自学得习惯;

5.合理把握学习过程得习惯;

6.要养成及时复习得习惯;

7.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得习惯。

学习策略得分类:

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②精细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①学习时间管理;②学习环境设置;③学习努力与心境管理;④学习工具得利用;⑤社会性人力资源得利用。

学习策略得学习与训练得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得监控原则;

6.个人自我效能感。

小学生良好品德得培养:

1.有效说服:

①利用证据,以理服人;②发挥情感,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得榜样:

①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②呈现榜样要注意得问题;③榜样行为示范得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①选择阶段;②赞赏阶段;③行动;

5.给予恰当得奖励与处罚:

①奖励得类型;②给予奖励要注意得问题;③惩罚得方式。

第四节学生健康指导

小学生易产生得心理健康问题:

1.儿童多动综合征;

2.学习困难综合征;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4.儿童厌学症;

5.儿童强迫行为。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得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让学生行为改变得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①确定所要矫治得目标行为;②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得性质;③让学生相信代币得作用;④规定完成各项特定行为时给予代币得量、实际强化物得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为就是否要扣回代币等。

3.行为塑造法;①目标行为要明确;②正确把握塑造行为得起点;③塑造得步子要适宜;④塑造得步子不宜太快或太慢。

4.示范法;

5.暂时隔离法;

6.自我控制法。

学生行为训练得基本技术: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

第三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概述

我国学校教育最早采用班级教学就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得“京师同文馆”。

道尔顿制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彻底改造。

班级得功能:

1.班级组织得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得基本技能;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组织得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个体发展:

知识及认识得发展、情感得发展、兴趣态度得发展、社会技能得发展。

②满足个体需求;③诊断与矫正个体人格发展。

班级管理就是以班主任为主导得一种有目得、有组织得班级学生群体得活动。

班级管理得内容:

1.对班级整体活动与整体工作得管理;就是班级管理得基础与基本工作。

2.对学生学习得管理:

根本目得就是提高学生得学习质量。

3.对学生思想品德得管理;

4.对学生增强体质与卫生保健得管理;

5.对学生校内外课外活动得管理;

6.对班级财务得管理;

7.其她方面得管理。

班级管理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就是指通过制定与执行规则制度去管理班级得经常性活动。

开展以班级规则制度为核心得常规管理,就是班主任工作得重要内容之一。

2.班级平行管理:

就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得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得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得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与个人得管理结合起来得管理方式。

3.班级民主管理:

就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得正确决定与承担责任得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得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

就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

第二节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与方法

班级管理过程得基本环节:

1.班级管理计划:

就是班级管理全过程得起点与指南,也就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得主要条件与重要手段,对保证班级管理顺利实施有决定性得作用。

2.班级管理得实施:

实施计划就是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性得阶段,就是班级管理过程得中心环节。

3.检查:

就是对班级管理计划实施情况得监督,就是班级管理过程得重要一环,就是实现管理计划得重要保证,就是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得重要措施。

4.总结:

就是班级管理过程得最后一个环节,承上启下得环节,就是下一步管理工作得重要依据。

班级管理得方法:

1.目标管理方法:

就是班级管理者通过目标设置来规定集体活动得方向,用目标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