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6614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

《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docx

教学案例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

第一章导言——为什么要学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

案例一:

金表的故事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来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老师幽默地说:

“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抢毙了。

”这个母亲迷惑不解,老师对她说:

“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这个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金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学会了修理呢。

案例设疑:

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何在?

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什么?

案例分析引导:

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在于教育策略,母亲是基于惩戒的教育,而教师则是基于引导和启发的教育。

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教师有深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

这种条件性知识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我们学这门课程的价值之一。

案例二:

四块糖的故事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

“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

“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行知又说:

“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

“你已认错了,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案例设疑:

联系自己成长的经历,先假设你是其中的男生,你读书的校长可能会怎样对待处理你?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背后寓意着怎样的教育理念?

案例分析引导:

学生联系自己读书成长的经历,在这种反差中可以体验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基于一种爱的引导,是用正强化替代传统的负强化的教育。

教育理念的差异是教师素质差异的分水岭,是教师素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案例三:

两个分苹果的故事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教育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3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3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一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信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

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大小小各个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

我刚想说要最红最大的那个,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是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

“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

我得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大小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

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

现在让我们来一个比赛。

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组,你们一人一块看谁修剪的又快又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和弟弟们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拿第一。

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案例设疑:

两个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中包含着怎样的教育理念的差异?

我们中国的母亲与哪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更贴近?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人格的发展有什么深层的影响?

案例分析引导:

两个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包含着教育理念的差异,第一个母亲是是基于一种形式主义而忽略了人本有的天性的教育理念,而第二个母亲则是用良性的激励去倡导公平竞争的意识。

中国的母亲与第一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更贴近,常常灌输“孔融让梨”的故事。

这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成长有一定负面作用,容易培养儿童人格的两面性,导致人格的伪善和分裂。

分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

一、抓住生活中孩子面临道德难题和利益冲突时,是激发孩子道德潜能发挥的时机。

二、道德选择建立在孩子真心实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激发孩子的道德潜能。

三、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是:

指导孩子面对问题的思考方法,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分配分析和选择。

四、创造机会帮助孩子会道德选择和行为的方法,从自己的经验和内心确立基本的道德标准。

 

第二章什么是教育(教育概述)

案例一(重点案例):

制度化教育是一种完美的教育形式?

案例材料一:

教育的悲哀——教育着别人,困惑着自己

做了十二年教师了,天天在教育别的孩子,教育他们好好做人,教育他们热爱文学,教育他们如何应对高考,教育他们如何写好作文,教育他们……。

总之,就是教育他们成为一个好学生。

在课堂上试卷中都是所谓的最好。

我们嘴里喊着以人为本,耳里灌输着尊重个性,手里写着培养创造,心里想着什么呢?

儿子很小时,刚会蹒跚时,会朝着迎面走来的小小孩拥抱甚至亲吻时,儿子遇上的是对方家长惟恐躲避不及的训斥,那一瞬间,我在他很小很小时就看见了他眼中不解的失落。

我想对他说:

儿子,你可以尽情表达你的热爱。

可我不能说,只有说:

不许亲吻别的孩子。

上小班了,他以为可以和所有的小朋友亲密接触,他会象吻我一样吻他的老师,叫他的老师妈妈,可很短暂,老师换了,老师会训斥他:

不要粘着我。

那一瞬间,我在他眼中看见了失望。

我想说:

儿子,爱你的老师,他会和妈妈一样爱你。

可我不能说,只有说:

不许亲吻老师。

放假了,儿子自己去交了很多朋友,他会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送给别的小朋友,别人会说这孩子很傻,那一瞬间,我看见了他眼中的悲凉,真的是悲凉。

因为我告诉他要懂得分享。

可我再也不能说,只有说:

不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

上中班了,儿子在和小朋友嬉戏时无意间推了别人的孩子,那个凶神恶刹的奶奶对我谩骂时,儿子吓的哭了,他说这是疯子,眼里满是恐惧。

我想说:

儿子,你只有在游戏中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

可我不能说,只有说:

不要和小朋友有任何的身体接触。

周日,去看爷爷奶奶,爷爷看着他用左手写字画画,训斥我说:

必须搬过来,不要纵容他。

儿子的眼里充满了疑惑。

因为我告诉他,左手可以锻炼他的右脑,左手右手都可以用。

于是,我告诉儿子:

用右手,社会大多数人只接受右手写字。

晚上,和儿子倾心地说着悄悄话,儿子说:

老师太凶了,明天不想上学。

我听着他有些颤抖的声音,我知道,他眼里满是害怕。

我想说:

儿子,老师不应该让你们只感觉到害怕,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可我只有说:

老师凶你们是为了你们好。

回来路上,儿子说:

小朋友去学英语了,长大后,我会没有本领的。

儿子眼里充满了担忧。

我知道那个孩子每次去学习都是哭着去哭着回来的,我想说:

妈妈学了十几年英语至今没有任何用处,就是职称评定时通过了顺利晋级。

我却说:

儿子,你是要多学本领。

很多很多,我每天随时会遇见周围人对我的训斥和指教,他们会说,要管教,要收拾,要束缚。

我就很压抑很痛苦地承受别人对我的说教,我真想说:

管教束缚收拾,那是对犯人。

我想教育他的只是:

健康每一天,快乐每一天,向上每一天。

可儿子是社会的人,他不能热情地去对每个人,他不能对那些像呵护瓷器和温室花朵一样长大的孩子有任何身体的接触,他必须把自己很多美好的天性扼杀了来面对社会。

于是,我每天管教束缚训斥,当有一天儿子哭着说:

妈妈,我有时控制不住怎么办?

我难受极了。

成人都能每天控制自己吗?

我们不也有个性张扬的时候,我们不也有任性叛逆的时候,我们能做到每时每刻去控制自己吗?

但这个环境却去要求一个不到五周岁的孩子去每时每刻控制自己,否则,他会几乎天天遭受责骂和训斥。

我也会遭受别人的指责训斥甚至谩骂。

而我面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时,看见了亲历了:

前几天,一个男同学没有做作业,我就用了很多责任和现状等道理去说服那个学生,忽然转头,看见那个近一米八的即将成人的孩子满面泪水,他说,很久以前就一直排斥语文,他真的不喜欢初中的语文老师所以就不喜欢语文。

就不想做作业。

我真想说:

不喜欢就不喜欢,没必要强迫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东西。

可我不能说,我知道,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负担天天在我身后。

于是,我就用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话说服了那个学生,只到他自责的背影从我办公室消失,只到他发誓一定每次做作业。

有一年,一个女生,她的钢琴到十级,有着绝对流利正宗的英语口语,每天为了学习从不去做操从不去上体育课,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我知道了,家长想让她成为一个很出挑的孩子,于是,很小就去接触各种所谓的熏陶和教育,要让她出国深造。

可接触下来,我发现这个女孩子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她因为觉得自己不够漂亮,就一直节食,后来有很深度的厌食症。

她因为嫉妒自己的妹妹比她出色,她随时有杀她妹妹的念头。

她因为想让更多的老师关注她,她会随时撒谎。

当那个优秀能干的母亲来咨询高考志愿时,我给了她详细的回答。

那时,我心中只在呐喊:

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

那一次,上课时,看着试卷上的题目:

对于作者描述秋天的落叶,哪一个更恰当时?

选项有:

飘零、飘落、凋零、凋落。

我就给学生强词夺理的述说了很多貌似恰当的理由说服了学生。

那时,我心里真想告诉学生:

想选哪个都行,都可以表示落叶。

写作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思维,是一种陈诉,是一种宣泄,怎样都可以。

昨天,看见学生一篇作文《那一天,我感觉到木偶的悲哀》,学生说,他们成了父母手中的傀儡,每天看着含辛茹苦的父母,只有压抑着自己的一切爱好和快乐,来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来面对无视人尊严的月考排名,来面对残无人道的高考。

她说:

那天,她知道了木偶的悲凉,她别无选择。

我几乎潸然泪下。

这就是将来我自己孩子的心境。

更为悲哀的是那个孩子的父母也都身为人师,和我一个办公室,他们天天痛斥教育体制的同时也在天天无奈的完全以一个标准的很好的老师形象去教育别的孩子,而面对自己孩子的这样肺腑之言几乎痛哭。

每天每天我都在这样的教育别人和被社会教育中挣扎着,而且为了孩子将来不被社会排斥就天天教育着自己的孩子,我也别无选择,我无法脱离束缚我的社会,我也无法让孩子躲避现实,只有前行了,孩子和我的生命都不能彩排,只有这一次。

案例材料二:

欲问:

长期以来为什么谋求教育的“制度化”?

通常的理由大抵是建立正常的“教”与“学”秩序以保证教育质量;进一步问:

怎样算是“正常”的“教”与“学”秩序,唯有成套制度、密集规范确立的才是“正常”的秩序么?

“制度化”所保证的,是什么教育质量?

或谓“制度化教育”能造就人才,于是,又发生问题:

以排他性的方式(即选择性、竞争性方式)选拔与培养少数人才在当代是否合乎时宜?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制度化教育”能否造就杰出人才?

──这些都是当代国际教育舆论界就“制度化教育”提出的一连串问号。

1.它以所谓“杰出人才论”为指导思想,是一种旨在造就与选拔杰出人才的教育体系,称为“英才教育”。

或谓在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只能培养少数拔尖人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学校向越来越多的人开放,不是能够造就越来越多的杰出人才么?

那么又有什么不好呢?

2.以成套制度、密集规范构筑起来的封闭的教育壁垒,固然可以保证吸收一批较为优秀的学生,而在客观上排斥了这个体系以外为数众多的青年,分享这种教育机会。

其中包括对已经受过一定正规教育的人重新回归正规教育体系接受高程度教育的限制。

3.作为“英才教育”,虽不能说它绝对不能造就出杰出人才;然而,它的标准、尤其是它的实际后果表明,它实际上是把学习与文凭、文凭与就业资格、就业资格与社会地位等同起来,形成一种带等级特征的“学历社会”,强使人们从儿童时代开始爬没有尽头的作业-考试-升学阶梯。

4.对于“制度化教育”系统中的多数学生而论,即使一次又一次跨越“命运的分数线的高高横杆”,未必都能走运。

他们面对殷切期待他们大显身手的社会,“分数”并不能使他们得心应手。

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在广阔天地驰骋所需要的足够训练。

惟其如此,中学生不得不发出向着前途的询问:

“我们除了学习,不需要去接触社会、品味生活吗?

我们不能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当中会出现更多的书呆子,甚至是神经衰弱者,这岂不更糟?

5.“制度化教育”是一种代价昂贵的教育。

国家、社会、家长向这种仿佛是“无底的钱袋”投入越来越多,不胜负担,而教育系统的囊中反而越来越羞涩,于是大量望眼欲穿的年轻人徘徊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或停留于这个系统的底层,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事了。

问题更在于,这种事实,不仅未能触动这种体系的毫毛,反而成为强化“制度化”壁垒的理由。

凡此种种,造成一种“围城现象”:

这个体系以外的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梦想挤进这个“围城”;而体系中人,越来越丧失求知欲望,为了摆脱沉重负担,总想早日挤出这个“围城”而又舍不得离开这个不想久住的“围城”。

预先声明:

这只是暂时的结论。

若论触动“制度化教育”,先得清楚:

中国迄今为止“制度化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丧失其存在的理由,从根本上触动“制度化教育”的时机成熟与否?

假若不看时机,动辄向它“开刀”,其结果或比“制度化教育”更糟,那倒是有史可鉴的。

(陈桂生《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2期)

案例设疑:

以上案例都是反应了作为教育的高级形式——制度化教育的,通过以上案例,你认为制度化教育是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形式?

如果不是,那他存在的合理性何在?

局限性又何在?

它的出路又何在?

案例分析引导:

对制度化教育的反思

第一、合理性:

规范教育的发展,节约教育的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促进教育的公平

第二、局限性:

1.制度化教育漠视生命。

从根本上说,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之本”,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发展。

因此,教育应当尊重生命,激发生命的潜力,弘扬生命的个性,探寻生命的意义,使其成为一种生命化的教育。

生命化教育的要义,如冯建军所言,就是要“哺育完整的生命,凸显生命的灵动,激发生命的动力,弘扬生命的个性”。

然而,制度化教育恰恰相反,它注重的是分数,追求的是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通行的是教师的灌输,强调的是学生的服从;在“科层化”的教育中,追求的是教育的权力,可见,这种教育不是在尊重生命,而是漠视生命甚至摧残生命。

在这种教育中,到处充斥着禁锢与规训、功利与媚俗,教师俨然成了“教书匠”,学生则成为了任意被塑造的“容器”,他们思维闭塞,缺少了生命的体验,也没有了天马行空般的创造空间,学习变得毫无生趣,身心也日益疲惫。

此外,他们还要应付各种僵化的、标准单一的考试,考试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2.制度化教育贬抑个性

真正的教育当以个性的认可为前提,为此,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整齐划一,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

然而反观今天的教育,更多的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统一的校服、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作业模式、统一试卷的考试、统一的标准化答案、统一标准的检查评比等等。

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更多的东西是“统一”。

它过分强调了规范、纪律、整齐划一,却并没有很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甚至成了千第一律的模子,成了流水线上划一的产品,成了整齐的组装零件。

在我看来,这种千篇一律的教育并非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种训练。

在学校苛严的纪律约束下,在统一的教学思想和统一的考试标准的规范下,在日复一日的严格的训练中,学生的棱角逐渐被磨平,他们的思想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我们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是,是否听话、乖巧、服从,以及是否能够准确地按照老师的意图采回答问题、再现知识。

3.异化了教育目的

伊力奇《非学校化社会》:

制度化教育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学校至上”、“文凭至上”、“学历至上”

学习=文凭=就业资格=社会地位

第三、出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案例二:

学生的苦难:

材料一:

改编《纪念刘和珍君》:

“我只觉得所住的非人间,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当老师发下一大堆练习题时大声疾呼“40多张卷子(40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老师宣布考试,大家便哀叹“我正有去死(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旦卷子发下来便视死如归“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小葵《鲁迅名言新编》南方周末1998.10.9

材料二:

我要武装起义

如果有一天,全国的学生进行一次新的“五四”运动,炸学校,拒考试,烧课本,本人积极参加。

记得,曾经与同学幻想过“文化大革命”年代,也许对很多成年人来说,那是地狱,可对我们来说却是天堂。

无需面对那枯燥的课本和三大包学习资料。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拿枪我拿炮;轰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袁永庆《儿歌与童谣》

材料三:

歌词新编

“在我心中,老爸最凶,经常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在我心中,老师最凶,常常把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心中,老妈最凶,成天把我骂得头晕脑疼”——《真心英雄》

“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最爱你的人是我》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乌鸦说:

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我去炸学校,同学都说好,点燃后,快快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

《水调歌头·假日》“假日几时有,无奈问青天。

不知假期当中,作业有几篇,我欲一题不做,又恐校规太严,假期不胜烦。

捧书坐桌前,好似在钻研?

做数学,念英语,夜难眠。

不应有偏,为何总是感到难?

人有七情六欲,学有高低深浅,此事古难全。

但愿假日多,作业能锐减。

横眉冷对考试卷,眼睛直对钢笔尖;英雄不怕打零蛋,挺直胸脯交白卷。

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

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

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十个老师,九个土蛋;两个校长,一个杀人犯

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

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

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材料四:

《中国青年报》有关师生关系的调查表明:

有近60%的老师说自己爱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这种爱的只有5.6%。

另有47%的学生没注意到。

而学生说自己爱自己的老师只有20%。

案例设疑:

以上案例都是从学生的视角反映了我国教育的一些现状和问题,结合你们成长的经历,谈谈我国教育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原因?

里面的学生有太多的灰色体验,这些灰色体验的背后,谁是最主要的推手?

案例分析引导:

以上案例反映出了我国教育现实中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的痛苦压抑的读书世界,这也折射出我国教育存在在应试为本、分数为纲,管理简单粗暴,缺乏人性化等问题。

而其后的真正推手是教育制度的滞后教育理念的禁锢。

案例三:

变异,教育就在家长的盲从和沉默中变异

近段时间,孩子的作业特别多!

考试特别多!

每天至少两张试卷!

成绩未超过90分的,必须抄试卷,而且是抄整张的试卷,不管有没有做对!

昨天,一个班的孩子在放学后抄试卷,因为全班同学没有考试超过90分的,而那是什么试卷呢?

有些题目,根本都看不清楚!

如何做题?

这次孩子妈妈做得很对,在其他孩子羡慕的眼光中,拉着孩子回家,为了不招惹老师,孩子妈妈特意去找老师说明,回家后会抄试卷,老师还再三强调:

许多家长都让孩子抄几遍的,你们一定要让孩子抄。

最可气的是,有家长在旁边附和说:

我觉得应该让孩子抄试卷,而且我有时还让让孩子多抄几遍。

回家后,孩子又从书包里掏出试卷做了起来,语文、数学各一张,还有什么提高班、创优作业,印刷质量都不好。

吃饭后,陪孩子打了会球,就快八点了,让孩子洗了睡,孩子不肯,说有作业没有做完,好歹哄孩子睡了,半夜醒来,孩子竟然要起床,说是写作业!

可怜孩子妈妈,在孩子睡后,花了一个多小时帮孩子抄写作业!

为什么会这么慢呢?

实在是试卷很难抄写,连题目带答案都要抄,还得模仿孩子的笔迹。

好不容易抄完了,她甩着手说:

如果能学会孩子的笔迹就太好了,肯定可以抄得快些。

我一直在旁边,边做事边唠叨:

你这是欺骗,你这样子又是何必?

未必你抄了,老师还会认真看吗?

为什么考试成绩未过90分就得抄试卷?

这是变相的体罚!

孩子妈妈就烦:

都答应老师了,不抄行吗?

我说:

当然行呀,你给老师写份检讨书,再保证孩子考试考满分,老师就会原谅你的。

她说:

那孩子真的能考满分吗?

你这么自信?

我说:

你不信孩子,可也不要低估孩子。

如果考不到满分,就再向老师写份检讨好了。

变异,教育就在家长的盲从和沉默中变异。

案例设疑:

案例中的家长有太多的无奈,请问如果你是那个家长你将怎么办?

你是帮着抄试卷还是拒绝?

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解决孩子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吗?

案例四:

教师的困惑

周前会上,S校长传达了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会议精神。

“落后就要被动挨打。

希望老师们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势,认真学习先进课改理论,及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早与新课程接轨!

”S校长热情洋溢的讲话让年轻的语文教师小A深受鼓舞,毕竟沉睡多年的个性教学观念和思路终于有了展露的机会。

  自那天起,小A就像草坪里那些刚刚萌生绿意的小树,对姗姗来迟的春天充满了无限憧憬和希望。

“语文来源于现实生活,就应该还原于现实生活中去。

”在这个理念的导向下,小A便着手开发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源。

于是,周二晚自习,小A便利用多媒体将爱国影片《鸡毛信》搬进了课堂,并想结合剧情阐述抽象枯燥的写作理论,练习读后感的写法。

没过多会,级部主任B一步闯进来:

“快把多媒体关了,上课看什么电影?

”小A说:

“我自己的语文课时间,我有权自己处理!

我对自己的行为责!

”“你能对我们级部期中考试成绩负责吗?

”B主任冷笑着走了。

“管他呢,有这种想法还想课改?

”小A心里暗想。

为让同学们更好地感知朱自清的名篇《春》,小A老师便决定带领学生们走向大自然,感受春风拂面的柔和、新翻泥土的新鲜气息、果园的沸腾热闹和那些形象逼真的“杨柳如烟,烟雾无重数”等古诗句。

刚走到半路上,小A老师的手机响了。

“甭管你怎么改革,期中考试你得拿出成绩来!

再说,学生安全出了问题,你必须负责任!

”听罢,小A老师简直气坏了,“出了事,不关你事!

像您这样患得患失,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级部周前会上,B主任生硬地讲道:

“个别老师不听招呼,我行我素,自由散漫!

”晚上,小A老师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我的做法符合三维目标,是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出发的,我没有错!

是他B主任没有课改理念,姑且保全自己的眼前利益!

”于是,小A老师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尽管经常遭到B主任的冷眼与训斥。

一学年下来,小A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A老师也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面对这些,小A老师感到无比欣慰,毕竟自己的苦心付出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新学年双向聘任开始了,小A老师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可谁知在第一轮的聘任中,竟没有他的名字。

面对僵局,小A老师困惑了。

后来,听内部人士透露道:

“小A处世不够圆滑,不听领导招呼,领导们都望而远之!

案例设疑:

案例中的小A老师的困惑在我国是普遍性的还是个别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你是小A,你将何去何从?

案例分析引导:

案例中的小A老师的困惑在我国是普遍性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既有宏观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的问题,也有微观的学校管理层面的官本位和形式主义等方面的问题。

以上三个案例(案例二、三、四)的分析小结:

1.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