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6536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docx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

摘要: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在于,认为自主招生是一剂解决高考问题的新药;自主招生必须排除统一考试。

教育的公平性是高校自主招生的基石,坚持公平原则是高校自主招生必须执行的政策。

因此,违背教育公平是高校自主招生的禁区。

“状元进校不状元”是许多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学习后的一种真实写照。

如何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让这些英才成为真正的人才,这是当前高校自主招生的盲区。

  关键词:

自主招生;误区;禁区;盲区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038(2010)06-0073-04

  

  高校自主招生与高校统一招生一样牵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是当今社会一个极为关注的民生问题。

2010年单独实施自主招生政策的高校有80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7.5%,招生人数突破了教育部在改革之初设定的5%上限,达到10%左右。

通过自主招生跨入大学门槛的考生6年间翻了6翻①。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石彦伦大胆预测:

今后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可能达到高校当年招生比例的三分之一②。

随着自主招生人数的扩大,学者、普通民众都对高校自主招生格外关注,对它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辨析自主招生的三个相关问题,试图廓清目前因这一话题而产生的众多争议。

  一、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

  1.自主招生是一剂解决高考问题的新药

  许多学者在讨论高考弊端、寻求新的方法时往往首先想到自主招生,认为只有废除高考,实行自主招生才能真正选拔人才、才可以完全剔除现行高考的各种弊端。

其实,自主招生不是新鲜事物,中国自主招生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中国自有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以来,高校就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选拔录取新生。

清末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建立了中国最早期的高校自主招生模式,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军事学堂等都自行招生。

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在批评和继承晚清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高校招生方式由自主招生逐步转向政府计划与统一招生考试,后又转变为自主招生。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创办的一些高等学校,其招生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经历了灵活多样、不断变革的过程,但自主招生是其主要方式。

及至新中国建国初期,高校自主招生仍得到了延续,在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实行联合招生,其余高校实行自主招生。

招生计划、招生条件和录取办法都由各高校自行决定,高校仍享有最大限度的招生自主权。

  自主招生制度为众多高校选拔拔尖人才提供了保障,一些特长生的招录轶事如钱钟书国文和英语都名列前茅,数学考了15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3年,吴晗数学考0分,因文史成绩优异被清华大学接收;其他还有卢冀野入东南大学、臧克家入青岛大学等③,为后人津津乐道。

所以说,自主招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它的存在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但是自主招生的科学性、标准性以及在考试成本方面的问题使它无法大规模开展。

  2.自主招生必须排除统一考试

  人们抨击高考的核心问题在于它的统一考试,认为统一考试是一切高考弊端的“万恶之源”,只有废除统一高考,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了解一下自主招生的程序。

以复旦大学为例④,其自主招生的过程主要分四步:

第一步,网上报名。

符合条件的学生在网上报名,经学校招生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参加“申请资格测试”以获得申请入学的资格。

第二步,申请资格测试。

资格测试为3小时的笔试,内容涵盖高中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等10个科目,成绩排名前1200位的学生可向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提出入学申请;提交申请资料(核心资料是高中三年学习成绩的证明、两封推荐信,其中一封是中学老师的;反映各方面能力的相关证明)。

第三步,面试。

75分钟的面试,由五位专家组成,一对一分别面试,评判申请者的综合表现、沟通能力和相关知识,最终形成其面试成绩。

第四步,参加高考。

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文化考试,其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复旦大学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可以看出,能够量化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主要依据。

不仅复旦大学如此,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与此类似。

也就是说,自主招生并没有、也不可能排除统一考试,只是统一考试的范围不同罢了。

2009年,清华、北大等高校通过各自的冬令营来选拔自主招生候选人;北科大、北交大、北邮、北林大、北化工则实行自主招生五校联考;2010年,清华、中科大、南大、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五校首次联合实施自主招生考试。

这些措施与建国初期我国的招生制度如出一辙。

  统一考试旨在规范选拔人才的标准,自主招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两者互相补充共同为选拔人才服务。

高校自主招生并不等于高校自行举办招生考试,相反,自主招生是建立在统一考试基础上的一种招生制度。

“高校自主招生不能简化为由各校自行举办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既要体现高校的意志,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也应体现国家与社会的意志,把握恰当的人才评价标淮,维护考试选才的公平性与高效率⑤。

  二、高校自主招生的禁区

  教育的公平性是高校自主招生的基石,坚持公平原则是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必须执行的政策,任何人、任何法规都不得凌驾其上或与之相悖,任何试图挑战或者践踏教育公平的“触角”一定会被毫不客气地斩断。

因此,违背教育公平是高校自主招生的“禁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基本目标。

教育公平虽然只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却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诉求,在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恢复统一高考30年以来,高等教育为促进社会公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7年5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社等部门对4万多名公众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

89.6%的人确认自己的命运因高考而改变;65%的人认为,如果自己当年不参加高考的话,没有别的出路;57.6%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考生认为,自己的命运通过高考发生彻底改变;而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考生中,持这一观点的仅占16.2%。

同时,命运的改变体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在被高考“彻底改变命运”的人当中,农村考生的比例占了69.1%,远远高于城镇考生的30.9%⑥。

教育实现了社会流动的功能,毫不夸张地说,统一高考推动了社会的重大进步,其本身就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象征。

  自主招生政策是国家在选拔人才方面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以保障特别优秀的学生或者在某一方面特别出众的学生能通过自主招生这一途径进入高校,也使高校能够结合本校特色去招生,从而使高校的特色更加明显。

自主招生政策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许多高校却违背了教育公平。

例如:

在招生对象上,高校的做法与自主招生的最初意愿大相径庭。

自主招生是为了录取一些不能通过统一招生的偏才、怪才,但绝大部分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都规定必须上一本线才能被录取;在面试方面,其考核的指标难以量化。

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简章规定面试内容为综合素质考察,但是面试环节中对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速度、整体形象等均难以具体量化;在制度保障方面,缺乏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有效监控,没有健全的制度规约,难以保障自主招生的公正性。

孟德斯鸠说过: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没有制约与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⑦。

”自主招生试点之前,教育部曾允许进入“211工程”的部分重点大学拥有2%的招生机动指标,遗憾的是许多高校将指标用在了关系户身上,搞了不正之风,致使教育部于2001年取消了所有高校的机动指标。

近年来实行的保送生制度也因不正之风的侵蚀而千疮百孔,面临着不信任危机。

结果是教育部不得不于1998年做出规定,保送生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综合考试,并在2001年不得不减少保送生数量,将保送生数量控制在5000人以内⑧。

这些事例给我们正在进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敲响了警钟。

如果不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杜绝各种腐败和违规行为,那么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高校自主招生的盲区

  自主招生的目的是什么?

我以为主要是通过自主灵活的招生方式,录取一些具有特长、符合本校特色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使之成为某一领域内的拔尖人才。

从2003年起自主招生政策已经实施了7个年头,自主招生入学的学子们至少有3届毕业了,这部分学生与统招进来的学生是否有差异?

他们是否已经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

这些都是民众翘首盼望的,可是没有答案。

  按照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能被这些重点大学以这种方式招生录取的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或才能,他们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

所以,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的培养和考核都应该有别于普通统招生。

但是,现实是怎样的呢?

首先,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与统招考生都是一样的。

其次,在评价机制上,与统招生也是同一口径,学校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偏才、怪才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

有些学校,在管理、评价等方面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不像对统招生那么严格。

例如,体育特长生因为经常要训练、文艺特长生因为经常要排练,所以在专业课时间他们可以缺课,专业考试的时候他们可以申请开卷考试。

在评价机制上,学校没有颁发相对应的专业凭证。

例如,文学院一些体育、文艺方面的特招生,毕业时拿的是汉语言文学的文凭,实际上他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真让人不敢恭维,可是他们却有资格到中学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

  “状元进校不状元”是许多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学习后的一种真实写照。

毋庸置疑,当初高校在自主招生时都有想尽一切办法得“天下英才”的极大热情,但是如何打磨这些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如何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让这些英才成为真正的人才,这成为了当前高校自主招生的盲区。

  我认为,为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设立“特殊通道”才是对人才培养的真正关怀。

首先,在培养方案上,要遵从“特殊人才特殊培养”的原则。

对自主招生的学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更适合其特长发挥的培养方案,通过精心培养让其成为遥遥领先于众生的“优才或专才”。

比如,建立“导师制”。

各校自主招生的规模都较小,分配到各个院系更是凤毛麟角了,对自主招生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是最可行、也是最理想的培养方案。

一些优秀人才无不是这种“导师+专题”培养模式的成果。

例如,2006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学生陈晓辉、宁开达的论文《BNArray:

anRpackageforconstructinggeneregulatorynetworksformmicroarraydatabyusingBayesiannetwork》被国际生物信息学的权威杂志《Bioinformatics》录用。

⑨2009年12月7日,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在其生物技术分刊《Nature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

这一研究成果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和另一署名作者金鑫是华南理工大学大三和大四的在读学生,他俩是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同学⑩。

其次,在评价机制方面,要以“求小求专”为核心,以他们某一方面的突出成绩作为评价的终结,抛弃原有的面面俱到的评价方式。

自主招生在选才的标准上本来就是追求某一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他们在许多方面可能是“平庸之辈”,甚至还劣于常人。

如果按照现行的高校评价方式,他们是我们一些教师眼中的“差生”,可能毕不了业。

因此,高校评价机制中不能用“修完多少门专业课、多少门选修课,总共修满多少学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必须用一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核这些学生,才能让他们在某一领域真正有所作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人才的培养,道理亦是如此。

只有制定符合自主招生学生的培养方案,改革现有的人才评价制度,才能出现“不拘一格”的人才,否则天才般的“仲永”最终也只能成为平庸的“仲永”。

  

  注释:

  ①谢苗枫.高校自主招生试行六年考生人数翻六倍[N].南方日报,2009-11-19(A07).

  ②5种途径都可读大学高校自主招生人数或达1/3[N].重庆时报,2010-03-01

(2).

  ③张亚群.从单独招考到统一招考——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变革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5,(5).

  ④2010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简章[EB/OL].shtml,2009-09-22.

  ⑤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J].教育研究,2005,(3).

  ⑥成梅,董伟,等.89.6%的人确认高考改变自己命运[N].中国青年报,2007-06-28(T19).

  ⑦[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⑧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

厦门大学,2009.

  ⑨浙大本科生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EB/OL].

  ⑩马芳.本科生论文登顶《自然》学生称通宵时有发生[N].南方日报,2009-12-11.

  参考文献:

  [1]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

厦门大学,2009.

  [2]文雨.高考改革难在公平[J].甘肃教育.2009,(18).

  [3]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三种模式辨析[J].考试研究,2008,(4).

  [4]梁水芹.对我国高校招生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理性思考[J].招生考试就业,2007,(7).

  [5]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

  [6]高校自主招生成了“录取优惠政策”大比拼?

[EB/OL].2008-07-14/1435154372.shtml,2008-07-14.

  (责任编辑李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