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5574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

《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x

0351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

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

(首发)

李发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提 要]古籍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文字训诂是进行古籍整理的基本功。

用训诂方法整理古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订补出土文献释文之误;第二,订补传世训诂材料之误;第三,补充前贤时修释义之缺。

[关键词]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订补

训诂学作为传统语文学的重要学科,保存了丰富的词义训释材料,如《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注》、《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等大批材料是我们今天阅读古籍、从事古籍整理及古代思想文化等研究的宝贵财富。

同时,从这些训释材料中总结出的传统训诂方法,如形训、声训、义训的方法始终是我们进行词语考释和辨正的重要方法。

因此,将训诂方法应用到古籍整理研究的实践中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注脚。

以下是笔者应用训诂方法进行古籍整理研究的实践心得,现不揣简陋,谨承三端,俟方家赐教。

一.订补出土文献释文之误例

出土文献是指文献形成之后,在世面上存在一段时间,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从而在世面上消失;又经过一定时期,才重新从地下再现于世的文献。

因为出土文献反映的是它埋于地下之前的原貌,真实性强,所以历来备受学界珍爱,但经过几百年、上千年再次现世的出土文献在释读上难免会带来麻烦。

兹选取两处笔者在校读简牍、碑刻文献中应用训诂方法订补他人误释的例子。

(一)“閒”、“间”与“闲”

张家山汉简《引书》第四简,1990年整理小组以简化字释文为[1][P82-86]:

“蚤起,弃水之后,用水澡漱,疏齿,被发,步足堂下,有闲而饮水一棓。

”高大伦释文同此,且作了进一步解释[2][P94-95]:

闲,一会儿。

《庄子·大宗师》:

“莫然有闲,而子桑户死。

”陆德明《释文》:

“闲,如字,崔、李云:

‘顷也。

’《列子·黄帝》:

‘立有顷,不言而出。

’”有闲,过一会儿。

发按:

仔细核对原简拓片,“有闲”作“有閒”。

与高先生所举《庄子》卷三“有閒”同: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

莫然有閒,而子桑户死。

”这里的“有閒”简化应作“有间”。

高先生与整理小组将“有閒”读为“有闲”,误。

閒,《说文·门部》:

“閒,

也。

从门,从月。

”徐锴系传:

“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

”《类篇·门部》:

“间,《说文》‘

也’,一日近也,中也,亦姓。

”《汉语大字典》对“间”有按语云:

《集韵·山韵》作“閒”。

可见,閒、间乃异体字。

后来文字分工,閒表示闲暇义,间表示中间、间隔义。

以后,又借“閑”代閒。

因此,《引书》的“有閒”就会有两种理解,一是“有间”,一是“有閑(闲)”。

从简文来看,不难明白其当解为“有顷”,“一会儿”,所以当为“有间”。

《列子·仲尼》:

“孔子愀然有间曰:

‘有是言哉?

汝之意失矣。

’”《史记·五帝本纪》: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司马贞索隐:

“言古典残缺有年载,故曰‘有间’。

”《文选·张衡〈东京赋〉》:

“安处先生于是似不能言。

怃然有间,乃莞尔而笑。

”薛综注:

“有间,谓有顷之间也。

(二)“斆”、“教”与“学”

《文物》2006年7期发表了南汉《康陵地宫哀册文碑》,其释文错误不少,其中有这样一处:

“鄙束皙之补亡,陋郑玄之成学。

”依全碑押韵通例看,此“学”不合韵脚,细审原拓,原来为“斆”之误读。

“斆”、“教”与“学”三者关系有时混淆不清,因此有必要作一辨正:

斆,《甲骨文字典》收代表字形有“

”等,从

,或省作

《商周古文字类纂》收金文代表字形作“

”等。

皆与《说文》篆文“

”相去不远。

《说文·教部》:

“斆,觉悟也。

从教,从冂。

冂,尚矇也。

学,篆文斆省。

”《说文》认为“学”从“斆”省,未必可信,因为其甲骨文金文字形皆未从“攵”或“攴”。

与其说“学”是“斆”的省形,不如说“斆”是“学”的加形。

教,《甲骨文字典》收代表字形有“

”等,从

《商周古文字类纂》收金文代表字形作“

”。

《说文》篆文古文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

《说文·教部》: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从攴

从古文字字形来看,“教”与“学”泾渭分明,但因其意义上的联系与文字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化,“斆”“教”“学”混同之处不少。

“斆”同“教”。

《集韵·效韵》:

“斆,教也。

”《尚书·商书·盘庚上》:

“盘庚斆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

”孔安国传:

“斆,教也。

教人使用汝在位之命,用常故事正其法度。

”《尚书·商书·说命下》:

“惟斆学半。

”孔安国传:

“斆,教也。

教然后知困,是学之半。

”《汉语大字典》例:

南朝齐孔稚珪《答萧司徒书》:

“但在始通道则宜然,斆而学者则未可。

”宋欧阳修《与王源叔问古碑字书》:

“先生讳寿……以斆学为业。

“斆”同“学”。

《尔雅·释诂》:

“学,斆也。

”《玉篇·子部》:

“学,受教也。

觉也。

斆也。

”《广韵·效韵》:

“斆,学也。

”《汉语大字典》例: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斆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大戴礼记·礼察》:

“夫用仁义礼乐为天下者,行五六百岁犹存,用法令为天下者,十余年即亡,是非明斆大验乎?

因此,当“教”与“学”共用一个字形“斆”时,二者便易混淆。

如《老子》第四十二章: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斆父。

”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楼正本、张君相本、宋徽宗本、吴澄本、明太祖本、草庐本皆作“教父”。

敦煌本、傅奕本、范应元本,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皆作“学父”[3]。

这便要求校者认真审查,方可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综上,“斆”“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作如此归纳:

造字之初,“教”与“学”各司其职。

“教”意为上对下教导,下对上仿效。

“学”意为觉悟、效法。

受“教”字从“攵”之影响,“学”亦偏旁类化为“斆”或“斅”。

加之,“教”与“学”原本同源,正如“授”“受”,涉及动作的两个方面,因此,“教”与“斆”有时同用。

二.订补传世训诂材料之误例

传世训诂材料为我们从事古籍整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有不少疏漏甚至是错误等待后人去订补,如关于“台背”,有必要利用新的材料借助训诂方法予以修正。

《诗·大雅·行苇》:

“黄耇台背,以引以翼。

”毛传:

“台背,大老也。

”郑笺:

“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

”《尔雅·释诂上》:

“鲐背、耈老,寿也。

”郭璞注:

“鲐背,背皮如鲐鱼。

”这当是受到郑玄的影响,清以前注者释“鲐背”皆从郑说,以“鲐背”指老人背皮有鲐鱼之纹。

今华学诚先生说:

“唯董瑞椿《读尔雅补记》独出新解。

”董认为“鲐鱼”之“鲐”因其背黑而从“台”字为名,并云:

“古从台诸字皆有黑义。

”证据是:

“贻贝”是“黑贝”,“炲”是“黑色”。

华氏称董说“符合汉语词汇的聚合关系”。

且不评董云“古从台诸字皆有黑义”的片面和绝对,单看郑说、董说言“鲐背”命名取象于老人背部皮肤,已不足取。

一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背部仍然光滑,并无皱纹,非如郑说有鲐鱼条纹,倒是手背及面部起皱。

二是“大老”者背部都穿得厚而非裸露,即使有皱纹也不会成为命名依据,倒是背部脊柱多所曲拱,为老人显著特征。

李海霞先生考证[4][P8],鲐鱼有两种:

一是今人所言之鲭,即油筒鱼;一是今人所言之河鲀鱼。

这两种鱼都很肥,横截面近圆形。

其实,从台得声之字多有圆团义。

胎,《说文·肉部》:

“胎,妇孕三月也。

”即人和哺乳动物孕于母体内而未生的幼体。

幼体在母亲子宫内蜷成团状,因此孕妇的腹部隆起呈圆形。

瓵,《说文·瓦部》:

“瓯瓿谓之瓵。

”即瓮缶一类瓦器,圆腹。

,《广韵·咍韵》:

,妇人伪髻。

出《证俗文》。

”发髻亦呈圆形。

眙,《说文·目部》:

“眙,直视也。

”《篇海类编·身体类·目部》:

“眙,惊皃。

”桂馥《说文义证》:

“惊视为眙之本训。

”惊视当双目圆睁。

又如,“蝌蚪”因其大圆头,又叫蛤蟆蝌台(《尔雅翼·释鱼三》)、蛤蟆台(今济南话)。

董氏以“贻”、“炲”为据言“古从台之字皆有黑义”,为何不可说从台得声之字多有圆团义?

而且,他据郭注《尔雅》“玄贝、贻贝”为“黑色贝也”,得出“贻”即“黑色”,系孤证,不足取。

“贻贝”又名“淡菜”,是将贝肉晒干贮存的,肉胖,麦粒形。

既如此,说“贻”有圆突、隆起义,何尝不可?

所以,台背(鲐背),当言老人背部圆突,呈驼背之状。

此外,《方言》卷一:

“鲐,老也……秦晋之郊、陈兖之会曰耇鲐。

”华先生疑“耇”、“鲐”之间有脱文,理由是“‘耇鲐’文献无征,古今方言未闻”,这个结论缺乏可靠证据。

当然,前人多释“耇”作“垢”也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从“句”得声之字多有弯曲义。

笱,《说文·句部》:

“曲竹捕鱼笱也。

”《诗经·邶风·谷风》: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毛传:

“笱,所以捕鱼也。

”鉤(钩),《说文·句部》:

“曲鉤也。

”軥,《说文·车部》:

“轭下曲者。

”《左传·襄公十四年》:

“射两軥而还。

”注:

“軥,车轭卷者。

,《说文·刀部》:

“镰也。

”《广韵》引《说文》:

“关西呼镰为

也。

”段注:

亦作鉤。

”拘,《汉书·司马迁传》:

“使人拘而多畏。

”颜师古注:

“拘,曲碍也。

”《荀子·宥坐》: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

”注:

“拘读为鉤,曲也。

”痀,《说文·疒部》:

“曲脊也。

”即驼背。

《庄子·达生》:

“见痀偻者承蜩。

”成玄英疏:

“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所以,《说文通训定声》纠正了《说文》训“耇”为“垢”,而云:

“当训老人背佝偻也。

”因此,“耇鲐”为并列式复合词,与“果蓏(瓜果)”“佝偻”等同族,宋本明本清校本及周祖谟《方言校笺》均视“耇鲐”为连文,可从。

三.补充前贤时修释义之缺例

借助训诂方法,对一些古籍尚未明确释义或者难以训释的词进行研究,这也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任务。

如《周氏冥通记》:

“此人始入户,便皱面云:

‘居太近后。

’仍就座。

”陶弘景注为:

“所住屋自西厢有两间,去堂屋止三间步廊子。

云‘太近后’,恐自逼堂。

而堂于时已被烧尽,未解‘近后’之旨。

显然,我们无法从陶注找到答案。

再查《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语文辞书中“后”的所有义项,也没有与之对应的释义。

那么,是不是原书版本有误呢?

汪维辉先生参校了好几种本子,也不存在文字讹误与衍脱。

故“后”字自当有其特殊的意义,只是字典词书失载而已。

我们认为,“后”应当是指“厕所”,这可据前人注疏及方言得到明证。

清人惠士奇《礼说》[5]卷二对“宫人掌六寝之修为其井匽”条作了如下按语:

“井匽”一名“厕牏”,见《汉书注》。

《汉书·石奋传》:

“身自洗厕牏。

”苏林云:

“牏音投。

”孟康曰:

“牏中受粪函,东南人以凿木空中如曹谓之牏。

”又云:

“厕,行清”,贾逵解《周官》以“牏”为“行清”。

然则“匽”即“厕”也,凿木空中如井形,故名“井匽”,盖虎子之属也。

虎子盛溺器,井匽受粪函。

一名“楲窬”,《说文》云:

“楲窬,亵器。

”故宫人掌之,犹汉侍中执虎子也。

宋王铸诸侯像,使侍亵器以辱之欤。

《说文》:

“牏,筑墙短版,读若俞。

”盖与“窬”同,然则“厕牏”,即“楲窬”也。

一作“侯头”,“头”与“牏”音同,假借字。

据惠士奇说,“侯头”即“厕牏”、“楲窬”,乃亵器,以盛粪便。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宫室》[6]疏“昭人言厕所曰侯头”条时,也以《汉书注》为证,并参《礼说》:

然则“厕牏”即“楲窬”,又一作“侯头”,侯、楲一声之转,而人言“后头”,则又平去之变,字正作“楲窬”也。

窬,或音俞,如偷从俞变从舌音也。

又侯或作后,厕必在宅后,后音本上声,故得为侯也。

姜氏从音转角度对“侯头”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侯、楲均属喉音,“侯楲一声之转”,“侯”又音转为“后”。

“窬”、“偷”从“俞”得声,“头”、“偷”音近,“头”、“窬”亦音近可转,“窬”字又作“牏”。

姜氏还指出,“厕必在后”,“故得为侯也”,那么这里的“后”就是指“前后”的“后”了。

验之其他方言,今川北三台、梓潼、营山等地农村还说“上厕所”为“走后头去”。

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7][P283]先举姜亮夫之言为说,然后称:

所言或是,“厕必在宅后”,或讳饰称厕为“后头”。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

“惠王之后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疾皆愈。

”颇疑“后”即厕所,谓惠王如厕而蛭下,故长久以来的心腹之病霍然而愈。

蒋先生同意姜氏之说,并举一例,略资佐证。

别的书证如:

《朴通事谚解》:

“推出后去。

”注:

“汉人以厕为后路。

其实,不仅仅川北方言有以“后头”为“厕所”,今鄂西农村亦有此说。

山西介休农村还称“厕所”为“后园”。

此外,据《郑州方言志》[8][P88]“后园”条,郑州方言有以“后园”为“厕所”;据《河北方言词汇编》[9][P164]“后头”条,河北一些地方有以“后头”为“厕所”。

可见“后头”义为“厕所”并非一时一地之说。

前举诸家之说,实为两种解释:

一是音转借代说,即“后”为“侯”之音转,“侯”为“楲”之音转。

“头”为“窬”之音转。

《说文·木部》:

“楲,楲窬,亵器也。

”段玉裁注:

“贾逵解《周官》:

‘楲,虎子;窬,行清也。

’……虎子所以小便也,行清所以大便。

”那么,“后”、“头”均指“亵器”,借代为“厕所”,“后头”是同义连文的复合词。

二是讳饰说,“厕所”在宅后,故以“后”代之,这时,“头”是一个词缀。

“后”之理据到底若何,也许并非确如这两种说法,还可继续研究,但释“后”为“厕所”,却是可信的。

将其置于《冥通记》的语境,上下通脱:

这人进门以后,嫌此室距厕所太近,因而皱眉。

“后”之此义,《大字典》、《大词典》未及,可补。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9年2月1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9年2月12日

参考文献:

[1]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J].文物,1990(10)

[2]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M].成都:

巴蜀书社,1995

[3]李水海.《老子》“斅父”考论——兼与《后读书杂志》“教文”说商兑[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

(1)

[4]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M].成都:

巴蜀书社,2002

[5](清)惠士奇.礼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九五

[6]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

巴蜀书社,2002

[8]卢甲文.郑州方言志[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2

[9]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INSTANCESOFEXEGETICSANDSTUDYINGONANCIENTBOOKS

LiFa

(theInstituteofChineseLanguageandDocuments,SouthwestChina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

Studyingonancientbooksisveryimportant.Asabasicskillonthestudyingofancientbooks,exegeticscanbeappliedtopracticefromthreeaspects:

Firstly,correctmistakesontranscriptionofuneartheddocuments.Secondly,checkwrongannotationsofdocumentshandeddownfromancienttimes.Thirdly,supplytheannotationsofpreviousandpresentscholars.

Keywords:

Exegetics;studyingofancientbooks;Correctionandsupple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