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5379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

《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docx

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解析版)

手打录入:

青峰弦月

本试卷共六大题,8页。

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灵秀磷光玲珑剔透聆听教诲

B.诞生旦角淡泊明志担当重任

C.宿营诉说夙兴夜寐素昧平生

D.咨询滋生芝兰之室孜孜不倦

【答案】C

【解析】A项读línglínlinglíng;B项读dàndàndàndān;C项都读sù;D项读zīzīzhī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袅娜歌声缈茫荷塘薄雾

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

C.细腻箫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

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

【答案】D

【解析】A项“歌声渺茫”;B项“寥廓”;C项“萧索”;D项全都正确。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

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且将它地挥洒出来。

这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的起来,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痛痛快快当是遛

B.滋味淋漓尽致便是踱

C.意味兴致勃勃自是逛

D.韵味尽情尽兴恰是晃

【答案】B

【解析】第一空“个中滋味”是固定搭配,可以排除A、C、D三项。

第四个空要与“悠闲”照应,“逛”“遛”“晃”都不及“踱”效果好。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答案】B

【解析】A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将“随风生长”移至“绿树蓊郁”后;C项缺少谓语“有”,改为“很少有人会有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D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一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

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

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答案】A

【解析】孔乙己因窃书被赶出主家并未“被赶出鲁镇”,且作者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

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

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

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

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

《庄子》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

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

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

暗示才耐人寻味。

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

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

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答案】A

【解析】A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

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答案】C

【解析】C项“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并不成立,作者引用“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说明正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在精炼简短语言中,读者才可能读出新意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答案】D

【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

仍与语,转造清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

“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

“好骑乘不?

”曰:

“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

‘叔父用此何为?

颇曾看不?

’湛笑曰:

‘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

‘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

‘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

既还,浑问济:

“何以暂行累日?

”济曰:

“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

“何如我?

”济曰:

“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

“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

“谁比?

”济曰: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晋阳秋》曰:

“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

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

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就:

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

评价

【答案】C

【解析】就:

是动词,靠近,接近意。

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⑤浑曰:

“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②④⑥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A

【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3分)

【答案】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注读】王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

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

王湛为母守孝3年),遂停墓所(墓所:

墓地)。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略:

几乎)不过(过:

拜访)叔,叔亦不候(候:

等待)。

济脱时(脱时:

偶尔)过,止(止:

只)寒温(寒温:

问寒问暖,寒暄)而已。

后聊(聊:

姑且)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音辞:

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济意外,济极惋愕(惋愕:

吃惊)。

仍与语,转造(造:

进入到,达到)精微(精微:

精深微妙)。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敬:

尊敬、恭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严肃不苟的样子),心形俱肃(肃:

恭敬、庄重)。

遂留共语,弥日(弥日:

整天)累夜。

济虽俊爽(俊爽:

学识造诣很深),自视缺然(缺然:

不足),乃喟然叹曰:

“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翻译】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

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

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

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

于是留下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

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慨地叹息道:

“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

【注读】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聊:

姑且、随意)问叔:

“好(好:

喜欢)骑乘不(不:

同“否”)?

”曰:

“亦好尔(尔:

同“耳”)。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策:

马鞭)如萦(萦:

围绕盘旋),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益:

更加)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翻译】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

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少有能骑的人。

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

“喜欢骑马吗?

”他叔叔说:

“还喜欢吧。

”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

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一种。

【注读】【邓粲《晋纪》曰: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德:

品行和才能),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异:

另眼相看)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

“叔父用此(用此:

拿这个)何为?

颇(颇:

略微)曾看不?

”湛笑曰:

“体中佳时,脱(脱:

偶尔)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

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测:

测度)。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骏驶:

高大而迅捷),意甚爱之。

湛曰:

“此虽小驶(小驶:

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但:

只是)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

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

猝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不相胜:

不分高下)。

湛曰:

“今直行车路,何以别(别:

区分)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蚁封:

即蚁垤(dié),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

让马盘旋奔跑),果倒踣(踣:

跌倒、摔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

就像这样)。

【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

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

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

王昶死后,他住在墓边。

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

“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

略微看过一点没有?

”王湛笑着说:

“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罢了。

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

”于是共同谈论《周易》。

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

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

王湛说:

“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

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

”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

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

王湛就说:

“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

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

”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

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

【注读】既还,浑问济:

“何以暂行累日?

”济曰:

“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叹述:

便感叹便讲述)如此。

浑曰:

“何如我?

”济曰:

“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辄:

总是)以湛调(调:

调笑)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

“臣叔不痴。

”称其实(实:

实际)美。

帝曰:

“谁比?

”济曰: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

“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

”王济说:

“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

”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

王浑问:

“和我相比怎么样?

”王济说:

“是在我之上的人。

”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笑他说:

“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

”王济常常没话回答。

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

“我叔叔不傻。

”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

武帝问道:

“可以和谁相比?

”王济说:

“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

【注读】【《晋阳秋》曰:

济有人伦鉴识。

见湛,叹服其德宇(德宇:

气度﹑器量)。

时人谓湛上方(方:

比)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翻译】【《晋阳秋》记载说:

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

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器量。

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

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

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

(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

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

)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

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

(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

)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

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2)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3)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4)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

(庄周《逍遥游》)

(6)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8)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

(1)君子好逑

(2)空山凝云颓不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