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5251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1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导言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学校新兴的教育服务

  人类已经迈向崭新的21世纪,在新世纪里,人们对于现代教育提出了种种革命性的构想,新的教育思想总是在不断地反思、批判与传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得以建立。

从21世纪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又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要聪敏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有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

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全发展的人。

  心理辅导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

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与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世界教育潮流。

  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走了近20年的历程,取得了不少进步和成效。

在过去的近20年里,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基本上是从民间学术团体推动、学校自发实践为主的态势,逐步走向政府部门规范领导、专家指导学校自主实践和区域推进的态势。

发展形势令人鼓舞。

具体体现在:

心理辅导的理念在学校系统得以广泛的传播,并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相关的学术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渐建立和扩展,不少地区和学校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涌现了一批热心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和实践工作者队伍;政府部门逐步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1999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到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分别下达了有关文件,提出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和要求;同时,社会各界也开始逐渐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与之相呼应的就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学校心理辅导也正在逐步形成。

第一章 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观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亦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现代疫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与之相应,健康的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的健康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国内外组织、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第三届(1948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

  心理健康应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完整,个人与社会协调,情绪稳定——台湾学者钱苹(1980)

  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相同一的良好状态”。

——国内青年学者刘艳(1996)

  【小结】尽管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琳琅满目,但仍存在共同点:

其一,基本上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其三,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四、都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2.我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所谓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

  3.“心理健康(mentalhealth)”与“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卫生侧重指一种专业服务体系,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而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功能状态,提升这种功能状态的功能水平及其稳定性,正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

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手段与目标的关系。

因此,不能把心理健康“扩大化”为心理卫生,更不能把心理健康“泛化”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二、心理健康的实质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因此,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出发,心理健康的实质也可以说就是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近年来,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国内外理论研究方面的学者已经给出了许多不同的标准,而且新的标准还在源源不断地出台。

与此同时,学者们就研究中存在的分歧所引发的争论也日趋“白热化”。

  一、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NAMA)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经常感到快慰、舒适

 2.不为恐惧、愤怒、爱、妒忌、罪恶或者忧愁等情绪所捆绑

  3.能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

  4.能以容忍、开放的心胸,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必要时,还能自我解嘲

  5.能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

  6.能接受自己的缺失

  7.能保持高度的自尊心

  8.能善于处理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9.能从每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汲取生活乐趣

  10.经常感受人际关系的乐趣

  11.能经常关怀他人,热爱他人

  12.拥有永久的、非常良好的友谊

  13.相信别人,由衷地喜欢别人,也渴望人家爱自己、信任自己

  14.尊重别人的思想与意念,尽管这些思想与意念与自己有些分歧

  15.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看法,甚至甘心让人家颐指气使

  16.乐于参与各种团体的活动

  17.对左邻右舍,甚至所接触的任何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8.胜任并愉快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19.能自行处理所有的问题

  20.勇于负责

  21.尽可能谋求与环境的良好相处

  22.乐于接受新经验与新观念

  23.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

  24.能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25.能自我思索、自我抉择

  26.能全力投入工作,从而寻求乐趣

  马斯洛和密特曼(H.A.Maslow&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罗杰斯(C.Rogers)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经验的开放性

  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3.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

  4.有较强的自有感

  5.有高度的创造性

  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了一个“未来新人类”的心理健康标准:

  1.对经验开放

  2.拒绝伪善和欺诈

  3.对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

  4.追求生命的完整

  5.渴求亲密的关系

  6.重视生活的过程

  7.热情帮助别人

  8.有强烈的生态意识

  9.反对僵化的体制,反对因循守旧

  10.信赖自身的经验

  11.不看重物质的享受

  12.向往与追求精神生活

  台湾学者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

  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

  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5.独立谋生意愿和能力

  6.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王极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而愉快

  3.意志健全

  4.统一协调的行为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行为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吴增强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3.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

  4.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黄希庭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适应能力强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主要分歧

  

(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1.统计学的标准2.社会学的标准3.医学的标准

  

(二)遵循“众数原则”还是遵循“精英思路”?

  “众数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相对标准,只具相对性;“精英思路”提出的是一种绝对标准,又过于绝对化——单一的“众数原则”或单一的“精英思路”都有局限,两者的兼容并绪才可取。

  (三)关于社会性与个体性

  一种好的心理健康标准观应是个体既能和谐地与社会相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个性的弹性与张力。

  (四)如何理解“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不等于就是适应社会,也不等于就是对社会的遵从;概言之,社会适应实际上就是个体全面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且个体社会化要达到的两个目的:

首先是获得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其次是获得改造社会的能力,以推动社会前进。

  (五)心理健康评估只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吗?

  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

  【小结】当前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的“四大缺乏”:

对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因素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整体观;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辨证观与灵活性;对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实质缺乏明确而一致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1)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适应论”

     

  

(2)“二维适应论”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以“二维适应”为“一级标准”,以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这三个方面为“二级标准”,以“具体要求”为“三级标准”

第三节 学生的心理问题

  本节主要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课堂总结为主

  【教师小结】

  

(一)转型期的学生成长问题——

  1.厌学问题2.学业失败3.注意力障碍4.学习过度焦虑5.学校恐怖6.网络综合症

  

(二)现代学校的使命——

  1.培养个体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2.培养个体的合群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树立个体终身学习的观念

  4.培养个体的独立判断、选择能力

第四节 学生心理健康的机理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

如遗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2.家庭因素:

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等。

  3.学校因素:

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4.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

  5.个人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情绪因素,个性因素(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

  6.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二、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形成发展的机制

  

  

  1.个体自我系统(自助系统)

  个体因素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自我系统自然是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机制中的枢纽与核心。

在这个系统的众多因子中,相对重要的四个方面是:

(1)作为基础的学生个体生物遗传及生理健康状况;

(2)学生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及隐性的思想意识状况;(3)具有信息加工及心理调节功能的工具性心理认知能力;(4)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

  2.社会系统(他助系统)

 社会系统所涉及的诱发因素是个体心理健康发生变化的外在原因。

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来看,这些诱发因素主要包括:

(1)学校教育环境与行为;

(2)社会的精神存在及其运动;(3)家庭教育环境与行为。

  【小结】从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角度看,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中,个体自我因素构成心理健康的自助系统,而社会因素则构成心理健康的他助系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赖于这两个系统各自的功能状况以及系统间交互作用的性质。

故而,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追求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它不仅要求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而且还要建设性地改造现代社会。

培育学生现代人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宗旨,因此,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开发智慧潜能。

第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有许多大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内容、目标、形式和方法等都是基本一致和共同的,但是提法却各异。

比较常见的、至今仍在使用的有:

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简称为心育),还有心理健康教育。

这类提法含义基本一致,即离不开“心理”两字,最终还在于教育,即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还有一类提法也比较普遍,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但含义十分广泛,也是多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理解——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教育视野、大教育观念中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内涵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相比要丰富得多,它可以涵盖辅导、咨询等其他助人活动。

所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

  二、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者”的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要通过教师来开展的,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对此,时下常见的有“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员”和“心理辅导员”等称谓。

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对学校此项工作承担者的最合乎实际的称谓。

这一称谓既能涵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者的所有角色,又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提法基本一致。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的中小学中也将出现“学校心理学家”的称谓,或者随着此项工作分工的具体化,这一称谓也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分化。

  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的概念

  顾名思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就是学校用来开展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或空间,但在此指的是专门而固定地用于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室”。

但目前普遍使用的“心理咨询室”的名称是不妥的,“心理咨询室”这一称谓或许可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却是“讳莫如深”。

  “心理辅导室(中心)”则是合适的称谓,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转移意义,又统合了此项工作中“主动”与“被动”的双重功能,较为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

  四、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的概念

  严格说来,“学校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而是一组概念的总称。

它指的是人们在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所使用的若干概念。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理论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理论基础的教育活动,但就宏观而言,构成其支柱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如上图所示的三个方面:

  1.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首先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在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次是指人的个性包括思想品德、精神状态的充分自由发展。

  不断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从一个侧面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理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直接依据的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的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解决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目的是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必须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支持,并主要包括了

(1)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原理;

(2)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理论。

  3.教育学基础:

素质教育的思想

  现代教育本质论认为,教育应同时具有两种功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两种需要,并且这两种功能是有机统一的。

素质教育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本质论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它既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结】哲学(特别是人学)、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思想、学说或理论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还需明确两点:

(1)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存在着共通的东西,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心理学、教育学本身也是人学的学科之一。

所以,无论是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教育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理论基础应是共同的。

(2)上述的阐述知识基于宏观的层面,从微观的角度看,还有许多理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构成“专门的”支持。

第三节 当代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的产物,是研究和培育学生现代人格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应用心理学学科。

由于其既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又能进一步丰富甚至提升现代教育的精神,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可以说,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现代化学校的一个标志,也必将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

  一、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体发展的理念

  ——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

  ◆全人发展的理念

  ——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潜能开发的理念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标

  ——即坚信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民主的教育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能掌控自己心灵世界的“思想家”。

  ◆追求教育性与人性的统一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两层:

一层是指导者、教育者对被指导者、受教育者的关系(即“教育性”关系);另一层是作为平等的个人对个人的关系(即“人性”关系)

  ◆兼顾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恢复正常,又要促进大多数正常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移情性的学生观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倡导并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式、民主式的人际关系。

(罗杰斯对心理咨询人员的三个内在的条件要求,即真诚、尊重和同感)

  ◆“助人自助”的教育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先是受助者,后是助人者,终成自助者。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他们在“他助”与“互助”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支持性的教育“平台”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与载体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统一发展,是包括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育起着“酵母”式的促进和放大作用,直接影响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水平。

  ◆各种教育的“中介”

  ——学生德、智、体、美、劳诸种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和中介,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

  ◆实现多种教育“整合”的唯一合适的教育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能自然地融入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工作、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潜移默化且深长久远的作用。

  三、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极具借鉴价值的教育“范式”

基本组成是:

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前提,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开发为重点,以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为载体,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会自助为目的,以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开展为支持,以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为保证。

  四、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三性一体”的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技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

  【小结】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教育活动,它有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是关于塑造人的教育活动。

五、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既理想又现实的教育选择

第四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早已为古人所认识。

例如,汉语中的“德”字,其最初的象征字形便有“二人同心”的涵义,以后发展演变为“二人相见以心”或“二人以心相见”的内涵。

这种字源的考证,可以作为“德”与“心”内在关联的佐证。

在现代教育学中,德育既包括通常所说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