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514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docx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

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扩大内需有何深意

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长期以来我国这三驾马车不是齐头并进,而是二马奔驰当先,一马拖腿垫后,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消费增长相对滞后,而且消费率还有下降的趋势。

近5年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55.5%、53.9%,持续下降。

而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只有59.5%,这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了近20个百分点。

一般的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在80%左右,积累率在20%左右。

投资每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就能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

因此,在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年代,投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手段。

从1978年到2004年间,中国经济保持着9.4%的平均增长速度,与之相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也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

今年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持续增长到历史最高水平,直逼55%,而消费所占的比重却达到今年新低,两者反差甚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卓元研究员分析,现在外需过旺,内需不足,投资强劲,而消费又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结构矛盾。

消费倾向偏低,不仅影响当前的消费,不能拉动消费品生产,而且还会影响投资效果,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投资与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此消彼长的,长时期的高积累,高投资必然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如果恶性循环,必将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

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从出口方面看,扩大内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也是很必要的,因为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风险较大。

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直接会波及国内市场,要缓解国际市场波动对我们的影响,就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而且扩大内需还不是暂时的缓兵之计,而应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长期坚持的原则。

内需之火缘何“久烧不旺”

    启动内需不是一个新课题,四五年以来一直有专家主张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到由国内消费拉动上来。

而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13万亿元,按我国13亿人口来计算,目前我国人均存款已超过一万元。

在人均储蓄过万元的同时,消费为何还连年走低,内需之火为什么“久烧不旺”?

    消费持续走低体现了目前我国居民对未来风险的不确定心理。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改革的过程中,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和住房改革中,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和机构来承接相应的保障职能。

居民养老、医疗等还需要自我储蓄,对未来风险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只能使其降低消费偏好,提高预防性储蓄的意愿,这样新增收入便不能或较少地转化为消费。

    消费结构正变化升级,居民的教育、医疗、购房买车等消费需求要求进行较长时间的储蓄积累,这无疑会限制即期消费,限制对其他产品的消费。

专家指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中,除收入外,居民消费心理、消费倾向、消费预期等非收入性因素都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扩大内需如何着手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978年至2009年,我国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始终在90%以上,这32年中有25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今后我国仍然有条件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这就决定了扩大内需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同时,我国多层次的需求结构和巨大的需求规模,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从而有利于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使内需潜力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必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内需空间。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都决定了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在给我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挑战和风险。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可能处在一个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结构转型的时期,外需的不稳定性加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这客观上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内需外需和投资消费关系形成倒逼机制。

同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只有立足扩大内需,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才能有效克服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防范和化解外部冲击带来的各种风险,增强我国经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求我们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这与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把发展经济与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央关于扩大消费的政策已逐渐明确:

明后两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覆盖面分别扩大到40%、60%左右;从明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提高到20元;从明年开始,国家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明年国家将努力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以全面增加居民收入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农村建设将释放巨大内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城乡之间消费相距较大。

近十年来,县城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平均低5至8个百分点。

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在农村之外,在农业之外。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靠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和农业转移出去。

如果大部分农民能够顺利地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城市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工,那么不仅这些转移出去的农民收入会提高,那些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也会因为人口和土地比例的改善而提高收入,从而最终实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建议》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十二五”时期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挖掘我国内需巨大潜力的主要着力点。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十一五”前4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年均新增城镇人口接近1500万,但截止2009年底城镇化率只有46.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消费需求,为内需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现阶段,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一要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扩大投资需求。

二要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

在进入城市的环节,关键是解决户籍及其相关联的权益问题。

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对一时不能解决户籍的农民工,要注重从制度上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逐步在子女上学、平等就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实际问题。

在离开农村的环节,关键是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宅基地与承包地在依法、自愿前提下的有序合理流转,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和流动。

三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进一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投资消费能力。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报酬增长缓慢,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下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扩大内需,尤其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障碍。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既是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挖掘消费潜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一要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

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市场分割,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得合理报酬。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

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二要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尽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大对过高收入调节力度。

研究推进房地产税等改革,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

推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体系对收入的调节作用。

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完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建立全国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申报制度。

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增强中高收入者的消费意愿,进一步促进消费。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支持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

2009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四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达29.8%,比2004年提高约8个百分点。

但总体上看,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目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仍然较低,分布不均衡问题也较突出。

这使得居民过多地把收入用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支出,既直接挤压了居民其他消费的增长,也使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降低了即期消费。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建议》要求,进一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

一要加大教育投入。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二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三要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

四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