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5055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8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

《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docx

物质科学领域探究实验

小学科学三、四年级科学实验整理——物质科学领域

一、物体与物质

苏教版三上第3单元《生命之源——水水》

第3课《神奇的水》

实验一、探究水的毛细现象

实验名称: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有视频)

实验目的:

知道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或向四周扩散。

实验材料:

水槽、布条、木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玻璃片、纸片、

细线、红墨水、铁丝等。

注意事项:

一个材料做完再做另一个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

并做好记录。

实验二:

把中间夹有木条、纸片的两个玻璃片捆紧,放入

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水能沿着布条、木条、空心玻璃管、纸片等材料上升;水不能沿着实心玻璃管、玻璃片、铁丝等材料上升。

水能沿着玻璃片上升。

实验结论:

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或向四周扩散。

实验二、探究水的毛细现象

实验名称:

表面张力(有视频)

实验目的:

证明水有表面张力的实验

实验材料:

胶头滴管、硬币、水、注射器、玻璃杯、曲别针

注意事项:

滴水时要慢慢滴。

实验步骤:

实验一:

用胶头滴管往硬币上滴水,仔细观察水表面有什么变化?

记下水滴的数量。

实验二:

将玻璃杯装满水,用注射器往盛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仔细观察水表面的变化?

记下水滴的数量。

实验现象:

实验一:

水面变凸了,圆鼓鼓的。

实验二:

水面变凸了,圆鼓鼓的。

实验结论:

水的表面有张力。

苏教版三上第4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第2课《纸》

实验三、比较纸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

实验名称:

比较纸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

实验目的:

比较纸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

实验材料:

各种纸、小刀

注意事项:

1、纸条长宽一样

2、纸条不能有缺口

实验步骤:

1、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2、把裁下的枝条对折后相互钩住,两个人拉一拉,有什么发现?

实验现象:

横向比纵向更容易撕破。

实验结论:

同一种纸的纵向横向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

实验四、观察纸的毛边。

实验名称:

观察纸的毛边。

实验目的:

了解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实验材料:

各种纸、放大镜

注意事项: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将需要进行观察的物体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实验步骤:

1、按纵向和横向分别撕一撕纸。

2、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与纸的毛边,比较异同。

实验现象:

纸的表面光滑,纸的毛边有的疏松,有的细密。

实验结论:

纸的毛边有的疏松,有的细密。

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实验五、观察纸的透明度。

实验名称:

观察纸的透明度。

实验目的:

了解不同的纸透明度不同。

实验材料:

各种纸

注意事项:

纸的厚度要一样

实验步骤:

1、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最好。

实验现象:

餐巾纸的透明性比报纸和牛皮纸好。

实验结论:

不同的纸透明度不同。

实验六、研究纸的吸水性

实验名称:

研究纸的吸水性

实验目的:

了解不同的纸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实验材料:

各种纸、胶头滴管、红墨水、烧杯

注意事项:

1、滴水时注意要保持滴管同一高度、同时滴、都只滴一滴

实验过程:

1、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有颜色的水,观察发现水的扩散面积大小不同。

实验现象:

餐巾纸的扩散面积比报纸和牛皮纸大。

实验结论:

不同的纸吸水性不同。

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握持方法是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玻璃管部分以保持稳定,用姆指和食指挤压胶头以控制试剂的吸入或滴加量。

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

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滴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

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

4、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第3课《纺织材料》

实验七、比较棉布与尼龙的不同

实验名称:

比较棉布与尼龙的不同

实验目的:

比较棉布与尼龙的不同

实验材料:

若干块棉布与尼龙布、放大镜、火柴、两个烧杯、有颜色的水。

实验过程:

1、从棉布与尼龙布同一方向中分别抽取一根纤维,用力拉一拉,比较其结实程度。

2、用火柴分别点燃棉布与尼龙布,比较燃烧后的灰烬、气味与颜色。

3、裁减同样大小的尼龙棉布各一块,把布料的一段同时浸入有颜色的水中,过一会儿比较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实验结论:

纺织材料

结实程度

燃烧中的情况

吸水能力

棉布

较为结实

燃烧时散发焦肉气味,燃烧灰烬分散,颜色发白

吸水性强

尼龙

结实

燃烧时散发刺鼻气味,燃烧灰烬成团,颜色发黑

吸水性弱

第4课《金属》

实验八、研究金属的性质

实验名称:

研究金属的性质

实验目的:

比较各种金属不同

实验材料:

铁铜铝等金属、各种金属器具、电池、导线、小灯泡、热水、杯子、砂纸、锤子等。

实验过程:

研究内容

实验过程及其现象

颜色光泽

用砂纸打磨各种金属的表面,发现表面很亮,有光泽。

传热

把各种金属器具插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几分钟后摸一摸,感觉到热

延展性

用铁锤敲打各种金属后发现金属不易破碎,感觉很硬。

导电

用铜线将电灯泡与电池相连接,发现灯泡亮了。

实验结论:

金属的质地一般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传热,能导电,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第1课《认识固体》

实验九、认识固体

实验名称:

认识固体(有视频)

实验目的:

1、比较固体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

2、比较固体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实验材料:

托盘天平、砝码、黄豆、大米、绿豆、量筒、烧杯、筛子

注意事项:

1、托盘天平使用时要细心、准确

2、使用筛子分离时不要有撒漏。

3、量筒采用两种规格的为好:

100毫升的可分别测量,1000毫升的测量混合以后的。

实验过程:

(一)质量变化:

1、将三种物品分别装入一次性杯子中,并用天平分别测量出它们的质量。

2、将它们倒入同一只杯子中混合,将其他两个一次性杯子重叠在这只杯子下面,用天平时称出总重量。

3、比较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

(二)体积变化

1、分别用量杯量出100ml的黄豆、大米、淀粉。

2、将他们一起倒入同一个量杯中,轻轻的摇晃,注意不要洒落在外面,读出读数。

3、比较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三)分离混合物

1、可以用工具箱中的两层筛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分离操作,指导学生先用大孔的筛网过滤。

2、再用小孔的筛网二次过滤。

实验现象:

1、混合前后测得的重量数值一样(或有误差也在0.5克范围内,可忽略不计)

2、混合前后体积数值有差别。

实验结论1、不同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不变。

2、不同固体混合后的体积变小了。

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十四个字:

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

具体如下:

将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

将游标放置于“0”刻度;

用左右调节螺旋校准左右平衡;

左盘放置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置砝码;

砝码放置应先小后大,最后调节游标,使两边平衡;

物品质量应是右盘所有砝码总质量加上游标指示的质量,砝码不要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取用。

注意事项:

①使用托盘天平时,被称物体和砝码都应放在托盘中间,一面引起测量误差。

②不能使天平超载称量,以免损坏天平。

③取放砝码都应用镊子,不要用手直接拿取。

④用完后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地方。

量筒

 

使用方法:

量筒是小学科学常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量杯也是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其使用方法基本与量筒相同。

量筒的规格以所能度量的最大容量毫升(ml)表示,常用的有10毫升、25毫升、50毫升、100毫升、25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等。

外壁刻度都是以毫升为单位,10毫升量筒每小格表示0.2毫升,而50毫升量筒每小格表示1毫升。

可见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

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量筒。

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

如量取70毫升液体,应选用100毫升量筒。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尽量将瓶口紧挨着量筒口,让液体缓缓流人。

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注入液体后,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

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读数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见图3-2)

注意事项:

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

不能加热,也不能盛装热溶液以免炸裂。

量取液体时应在室温下进行。

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水平.

量取已知体积的液体,应选择比已知体积稍大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误差过大。

如:

量取15毫升的液体,应选用容量为20毫升的量筒,不能选用容量为50毫升或100毫升的量筒。

从量筒中倒出液体后是否要用水冲洗,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是为了使所取的液体量准确,似乎要用水冲洗,其实不必要.因为在制造量筒时已经考虑到有残留液体这一点。

相反,如果冲洗反而会使所取体积偏大。

如果是用同一量筒再量别的液体,这就必须用水冲洗干净,以防止杂质的污染。

实验十、把固体放到水里

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实验名称:

把固体放到水里(有视频)

实验目的:

研究固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

石块、木块、苹果、蜡烛、塑料块、气球、钥匙、牙膏皮等;水槽

注意事项:

1、每一个固体要轻轻地放,不要溅出水来。

2、每个固体要一个一个放。

实验过程:

1、每放一个固体前先预测它在水里的沉浮。

2、把固体一个个的放入水里观察,并记录。

3、用小刀切去一片苹果,观察在水里的沉浮。

实验现象:

木块、苹果、蜡烛、塑料块、气球、筒状的牙膏皮在水里浮,

其他的沉。

实验结论:

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没有关系

实验十一、溶解实验

(溶解的相关部分实验与地球与宇宙领域重复)

实验内容:

溶解实验 (有视频) 

实验材料:

玻璃棒烧杯勺子溶解物质(食盐、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洗净的沙等)  

注意事项:

  

1、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和粉笔末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2、高锰酸钾的取放要规范。

取时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上,取时用药勺,不能用手直接拿,没药勺可以用纸槽。

  

3、勺子的使用:

像高锰酸钾这样的化学物品,不能用手拿,要用小勺拿取。

为了避免起化学反应,在实验中一般选用药勺,尽量避免用金属勺子。

  

4、 玻璃棒的用途:

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或蘸取试液。

实验前后应及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沾污试剂。

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因为化学实验对溶液的要求很高,轻微的碰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没有玻璃棒的情况下可以用筷子代替食盐溶解实验,但如果是搅拌浓盐酸或腐蚀性强的液体不能用筷子代替。

 

实验步骤:

  

1、第一步:

静观。

把溶解的物质放入水中,静观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尤其是高锰酸钾,它在水中逐渐分散这过程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过程。

)  

2、第二步:

搅拌。

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否均匀,是否变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物质颗粒。

因此搅拌时要先慢后快,这样便于观察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第三步:

静候。

物质的溶解有快慢,溶解到一定程度后,物质看起来一下子溶解不了不要急于下判断,过一会还会继续溶解。

实验现象:

食盐、糖、高锰酸钾、小苏打能溶解在水中,洗净的沙不能溶解在水中。

实验结论:

有些固体能溶解于水,有些固体不能溶解于水。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

第6课《一杯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实验十二、一杯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实验名称:

一杯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有视频) 

实验材料:

1杯100毫升的水、1根玻璃棒、1袋食盐、1把勺子  

实验步骤:

  

1、倒100毫升水,舀一平勺食盐倒在杯里(用尺子刮平)。

  

2、用玻璃棒搅拌,先慢后快,便于观察。

  

3、边观察边记录。

  

4、食盐全部溶解后,再倒一平勺食盐,用筷子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记录加入食盐的量(份数):

总勺数减去一勺。

  

5、用天平称称出一勺几克实验,算出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注意事项:

  

1、实验使用的盐选择细盐或粉盐比较好。

  

2、有时为节约课堂时间,可以把100毫升的水减半到50毫升,刚开始放盐可以两勺一次,节约时间。

  

3、食盐和水不能洒到杯子外面。

  

4、做好的浓盐水保存下来,可做下次盐水的分离实验。

 

实验十三、如何加快溶解

实验名称:

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有视频)

实验材料:

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注意事项:

要控制变量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3、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

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

实验结论:

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教科版四上第二单元《溶解》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实验十四、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名称: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有视频)

实验目的:

把泥沙和水分离开

实验材料:

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

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

(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

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实验现象:

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实验结论:

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规范操作要点:

一帖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可适当在滤纸外围加点水)。

“二低”:

1、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2、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1、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慢慢流入漏斗内。

2、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稍倾斜,可呈45度角。

3、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可避免食盐溅起来。

注意点:

1、过滤必须用玻璃棒引流,不可直接将滤液倒入漏斗。

2、滤纸要完好,无破损,否则会影响过滤效果。

3、承接滤液的烧杯要洁净,否则会使得到的滤液受到污染。

教科版四上第二单元

第7课《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十五、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名称:

分离食盐和水(有视频)

实验材料:

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实验步骤:

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

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

实验现象:

加热后盐析出。

实验结论:

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

酒精灯的使用:

(有视频)

1、一般要求所盛酒精不超过灯体容积的2/3,防止操作不慎,造成灯体倾斜,使酒精外溢;也不宜少于灯体容积的1/4,否则灯芯过长,酒精不易通过毛细现象,达到灯芯的顶端。

2、使用酒精灯应注意:

引燃时,不得倾斜灯体引火,要用火柴引火;

3、熄灭时,应用灯帽盖住灯芯,隔绝空气,达到阻燃,火焰熄灭后,应再将灯帽提起一下,再盖好,以防打开灯帽,切勿用口吹灭,防目火苗倒入灯体内。

4、酒精灯的火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焰心温度最代,内焰温度稍高,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火焰。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第3课《认识液体》

实验十六、认识液体

实验名称:

认识液体(有视频)

实验目的:

1、认识液体的性质

2、比较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3、比较不同液体的流速

4、观察液滴的形状。

实验器材:

菜油、配套天平、一次性杯子、蜂蜜、水、牛奶、流速比较演示板

注意事项:

1、液体不能随便用嘴去品尝;

2、液体不能直接倒入天平托盘,放在小烧杯内测量,小烧杯要保持干燥。

减去烧杯的重量就是液体的重量。

3、各种液体要从同一高度流下,用水槽衬在底下以免流到桌上。

实验步骤:

(一)认识液体性质

1、每组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水、一杯油、一杯蜂蜜、一杯牛奶,用喜欢的方法观察,发现液体共同的特点,填写实验表格。

2、观察三种液体,重在发现虽然每种液体从颜色、透明度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有很多液体的共同特性。

3、交流,总结出液体的性质。

(二)比较同体积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和流速

1、在天平两边各放一张滤纸,调节平衡。

2、在烧杯里倒上同样50ml的蜂蜜、水、牛奶和食用油,放到已校准的天平上比较。

3、小组同学合作,把水、酒精、食用油、洗涤剂从同一高度流到玻璃板上,观察液体流动的快慢并记录。

(三)表面张力

1、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纸上观察。

实验现象:

液体有很多共同点:

如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

同样体积的液体,质量比较:

蜂蜜>牛奶>水>食用油。

流速测试:

水>牛奶>食用油>蜂蜜

各种液体在蜡纸上都会像水珠一样滚动。

实验现象:

液体有很多共同点:

如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

相同体积的不同液体,其质量不一样。

不同的液体的流动速度也不同。

各种液体都有表面张力。

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十七、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名称:

把液体倒进水里(有视频)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液体倒入水中会有沉浮的现象

实验器材:

食用油、蜂蜜、水、鸡尾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

实验步骤:

(一).观察液体沉浮

1、出示三个装有不同液体(水、食用油、蜂蜜)的杯子,预测将蜂蜜和食用油分别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将蜂蜜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将食用油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

实验现象:

蜂蜜沉到水底,食用油浮于水面。

实验结论:

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面。

实验十八、观察将热水倒入冷水

实验名称:

观察将热水倒入冷水(有视频)

实验目的:

1、了解热水倒入冷水后的现象

实验器材:

热的红墨水、小药瓶、细线

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的冷水。

2、将热的红墨水倒入一个密封的小玻璃瓶中。

3、瓶口用瓶塞塞住,如果没有瓶塞,可以用一块小塑料布遮

盖,用橡皮筋扎进并打一个活结。

4、将小玻璃瓶置于水槽中,用手将瓶塞打开。

5、仔细观察水槽中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红墨水往上流。

实验结论:

热水会上升,冷水下降。

实验十九、液体的混合

实验内容:

液体的混合

实验目的:

1、了解液体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

2、了解液体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实验器材:

水、烧杯、酒精、天平、量筒

实验步骤:

(一).测量质量的变化

1、放上一只空烧杯,在右盘放置砝码调节天平使之平衡。

2、在右盘多放入100g的砝码,在左盘添加酒精使之正好平衡,这时烧杯内的酒精正好为100g。

3、用同样方法量取100g的水。

4、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质量。

5、将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在一起。

6、用天平测量出总质量。

可能会有少许误差,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酒精烧杯里可能有很少的残留,或者测量有一些正常误差。

(二).测量体积的变化(有视频)

1、用量筒量出100ml水。

在使用量筒测量酒精时要注意:

量筒应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将酒精倒入量筒时,观察量筒中的凹液面,快要接近100ml时,可以用滴管取酒精加满至100ml。

2、再用量筒量出100ml酒精。

酒精易挥发,建议先量出100ml的水。

3、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4、将酒精倒入水中,观察混合后的溶液总体积。

3、比较总结实验观察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发现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实验现象:

液体混合后,总质量没有变化;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

实验结论:

液体混合后,总质量没有变化;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

苏教版四上第二单元《冷和热》

第5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该部分实验与地球与宇宙领域中的实验重复)

实验二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

(一):

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什么关系

实验目的:

了解蒸发的快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实验器材:

两只大小不一的盘子、培养皿、量筒

注意事项:

要保证水一样多,所处的环境也一样

实验步骤:

1.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

2.一段时间后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

大盘子里的水蒸发得快。

实验结论:

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越大,水蒸发得越快。

实验

(二):

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速度有什么关系

实验目的:

了解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实验器材:

扇子、尺子、量筒

注意事项:

扇扇子时距离远一些,以免扇动时有影响。

实验步骤:

1..在黑板上用水涂出两块同样面积的水迹。

2.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

3.观察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扇扇子的那块黑板更快干。

实验结论:

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水蒸发得越快。

实验(三):

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实验目的:

了解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实验器材:

两只大小不一的盘子、培养皿、扇子、量筒

注意事项:

水不要太多。

实验步骤:

1.在两个相同的培养皿中倒入同样多的水。

2.将一个培养皿放在阳光下,一个放在室内。

两处的空气流通情况一样

3.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培养皿中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

放在阳光下的蒸发得更快些。

实验结论: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实验二十一、造霜

实验名称:

造霜(有视频)

实验目的:

认识水的冰点,了解霜的成因

实验器材:

易拉罐、温度计、冰、盐、湿毛巾

注意事项:

要控制好冰块的大小。

实验步骤:

1、在易拉罐中放入冰块。

控制好冰块的大小。

2、再加入盐,使盐和冰块混合在一起。

3、插入一支温度计。

4、把湿毛巾铺在桌面上,将易拉罐放在湿毛巾上。

5、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6、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易拉罐外壁下部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大约十分钟后就能形成霜。

实验结论: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实验二十二、造雨

实验名称:

造雨(有视频)

实验目的:

认识水的冰点,了解霜的成因

实验器材: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注意事项:

1、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要领

2、烧杯不能直接在火上加热

实验步骤:

1、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2、用玻璃片罩在烧杯上,观察玻璃片上有无水珠。

实验现象:

加热后玻璃片上有水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