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4912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

《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docx

四川民歌与清音的关系

目录

一、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1、2文献综述2

1、3研究方法2

1、3、1文献检索法2

1、3、2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3

1、3、3观察法3

1、3、4经验总结法3

二、四川民歌的分布与特点3

2、1四川地理环境对民歌分布的影响3

2、2四川民歌的分布特点3

2、2、1川东之山地民歌3

2、2、2川西之平地民歌4

2、2、3巴蜀城市民歌4

2、3四川民歌的语言特点5

三、四川清音的曲种简介及发展溯源5

3、1四川清音的曲种简介5

3、2四川清音的发展沿革6

3、2、1四川清音的来源6

3、2、2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6

3、3四川清音的历史溯源8

四、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及主要艺人9

4、1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分析9

4、2四川清音主要艺人极其代表作9

五、四川清音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0

5、1四川清音的音乐取材10

5、1、1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中取材10

5、1、2从民间人物和故事中取材10

5、1、3从革命历史中取材10

5、2四川清音的生存现状10

5、3四川清音的演唱特点11

5、4新四川清音发展特点13

5、5西洋理论对四川清音的创作影响14

六、新四川清音中的“哈哈腔”14

6、1哈哈腔的运腔特点15

6、2哈哈腔与花腔的比较15

6、3哈哈腔在四川清音演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5

七、结论16

参考文献19

声明21

致谢22

 

内容摘要:

四川清音是由唱曲子的形式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曲艺曲种,四川盆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以及明末清初的两湖、两广填四川造就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极大地推动了在四川的清音小曲演唱多样化发展。

四川清音在发展的初期以唱小曲的形式多由琵琶或月琴伴奏,所以又称为“唱小曲”“唱琵琶”或“唱月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和重庆两地的清音发展逐渐出现分流,成都主要是以小调为主,而重庆则以大调为主,在重庆的“曲艺演唱生产组”集训和演出中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正式定名为四川清音。

因此四川清音汇集了四川各地的多种曲艺演唱形式,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曲调优雅丰富,唱腔嘹亮华美,韵味绵延悠长。

流传至今已有八个大调、百余支小调,数百支唱段。

大调多以流传有叙的故事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各地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非常适合我们学习民族声乐的后辈借鉴它的唱腔韵味和演出风格,对我们在把握演唱具有四川风格的民歌上有极大的帮助。

四川民歌以劳动中的号子、工余时的哼唱小调、节庆祭祀时的对唱山歌为基础,逐步发展成有四川鲜明的语言特点的民族歌曲。

通过几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槐花几时开》《川江号子》《小放风筝》等传遍大江南北,为四川民歌博得极大的荣誉,并广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与传唱。

本论文主要是以地域进行划分,深入研究四川民歌与四川清音之间的纽带关系,引经据典,以事实为依据,以真实为准绳,为四川民歌与四川清音光辉的发展史梳理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选择这样一个研究论题,是因为四川民歌大多数都是在四川清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而四川清音本身又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大力挖掘保护和传承。

目前国内对该论题少有具体的研究,在关于四川清音与四川民歌的继承、借鉴、创新上面虽都有各方面的资料和论著,但没有具体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

如今的四川清音演出形式、发声方法推陈出新,更加的科学和专业化,也更多地为国内外声乐界专家所认可。

所以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一个论题。

关键词:

四川民歌,清音,发展,特点,联系

Abstract:

SichuanunvoicedspeechisintheformofmusicbysingingevolvingoutofakindoffolkartQuZhong,sichuanbasinuniquenaturalenvironmentandclimatecharacteristicsandthelateMingandearlyqingdynasty,moreofsichuanmademultiplefilltheculturalintegration,alsogreatlyimprovedthesoundofsinginginsichuanleediversificationdevelopment.Sichuanintheearlystagesofthesounddevelopmentintheformofsongsingofpipaoryueqinaccompaniment,socalled\"singsong\"\"singthepipa\"or\"singsuch\",afternewChinawasfoundedin1949,chengduandchongqingsounddevelopmentofbothgraduallyappearedsplit,chengduismainlybyminorprimarily,butchongqingcriterionwithmajorisgivenpriorityto,inchongqing\"folksingingShengChanZu\"trainingandperformancebychance,wasformallynamedassoundinsichuanprovince.Sosichuanbringstogetherthesoundofsingingalloversichuanfolkartform,belongstothesingingofPaiZiQubodyballadryrapart,tuneelegantrich,creatingbeautifulvocals,mileslonglastingappeal.Spreadsofartherehavebeeneightmajor,morethanaminor,hundredsofaballad.MajorformorefromSyriatothestoryisgivenpriorityto,minorusedmorepopularalloversichuanfolksongsandfolksongsingingtune,verysuitableforournationalvocalmusicstudyofjuniorreferenceitdetectedfault-linesthelastingappealandperformancestyle,inourgraspofsichuanstyleoffolksongsinginghasagreathelp.Sichuanfolksongtolaborofthecell,theirsparehumminorsacrifice,festivalduetfolksongasthefoundation,andgraduallydevelopedintoadistinctlanguagecharacteristicsofsichuanfolksongs.Throughsomeofthepopularclassicsong\"whenapagodaofthecellconsiders\",\"smallflyakite\"spreadthroughthegreatrivernorthandsouth,sichuanfolksongsforagreathonourtowin,andwidelyknowntoallthepeopleandtheaudience.Thisthesismainlyistouselocaldivision,thein-depthstudyofthesichuanfolksongsandsoundofthetiesbetweensichuan,quotations,takingfactsasthebasis,withrealasthecriterionforsichuanfolksongsandsichuanglorious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thesoundcombaacorrectconclusion.Choosesucharesearchtopic,becausesichuanfolksongmostareinsichuananddevelopsonthebasisofsoundinto,andsounditselfwithstrongandsichuannationalcolorsandhistoricalculture,beworthustominingprotectionandinheritance.Atpresentdomestictotheargumentrarespecificresearch,insichuanandunvoicedspeechaboutsichuanfolkinheritance,experienceandinnovationareaboveallaspectsofthoughdataandworks,butnothingspecificsystemcombined.Nowsichuanform,audiblesoundperformancenew,morescientificandprofessional,alsomoreforthedomesticandforeignShengLeJieexpertsrecognised.Soisworthustoexploreathesis.

Keywords:

Sichuanfolk,unvoiced,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contact

 

一、绪论

四川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式,其中四川的民歌,就是一朵瑰丽的奇葩。

众所周知,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人民的心声,是一种最贴近民心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

本文主要以地域划分,研究四川民歌与四川清音之间的关系。

选择这样一个研究论题,是因为四川民歌大多数都是在四川清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而四川清音本身又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历史文化底蕴。

目前国内对该论题少有具体的研究,在关于四川清音与四川民歌的继承、借鉴、创新上面虽都有各方面的资料和论著,但没有具体结合起来研究,如今的四川清音更加的系统和科学化,也更多地为声乐界专家所认可。

所以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一个论题。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本文探讨了曲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表演形式,也被称为说唱音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萌芽,到汉代步入鼎盛时期。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民间艺术的偏见和歧视,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杂玩俚曲,因而曲艺艺术所保存下来的资料和文献寥寥无几,致使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曲艺艺术缺乏基本的认识。

而四川清音作为四川的曲种渊源于明、清时期的俗曲,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

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

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

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

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清音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没落之后,清音在词曲、服装、表演方式上的老化,因其缺乏时尚气息进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清音已不再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街知巷闻,广泛传唱。

四川民歌大多数都是在四川清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槐花几时开》,作为一首四川民歌,借鉴了清音中的说唱艺术形式,其曲调丰富,唱腔优美。

嗓音唱出来像玉笛一样轻盈婉转,铿锵有力,拥有现在科学的发声方法。

值得传承,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本文章就是研究四川清音与民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希望为我国戏曲传承起到微薄的作用。

1、2文献综述

四川清音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

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200多支唱段。

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非常适合我们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借鉴他的精华之处,对我们演唱四川风格的民歌把握上有极大的帮助。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省曲艺团创作大批曲艺四川清音《蜀道不再难》、《成都的传说》、《峨眉茶》、《四川妹崽》等优秀的作品,所以也有很多文献资料以及教授清音的艺术家提供条件供我们学习研究。

在这些文献中,有的叙述了四川清音的发展历史,例如宋旭峰撰写的《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有的是关于四川清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例如李琴撰写的《论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的探索》、《四川清音传统传承方式浅析》;有对四川清音具体的乐曲结构的分析如肖常纬撰写的《四川清音的曲牌结构》等。

尤其对于本文重点需要分析的哈哈腔,笔者更是查阅了大量的前辈文献,不仅能够为本文的撰写带来一定的思路,而且为在哈哈腔研究方面弥补已有文献存在的一些漏洞而打下了基础。

关于哈哈腔相关研究文献中,本文涉及引用的有杨硕撰写的《哈哈腔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于南撰写的《四川扬琴德派唱腔中“哈哈腔”的艺术表现特色》等,这些文献的存在不仅有利于真实的记录四川清音的发展状况,并且为后人继续研究这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和研究人员能够透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寻找到新的研究思路。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检索法

对四川民歌和清音进行研究,必须把握四川民歌和清音的发展脉络与发展特点。

在写作的过程中,对近年来与四川民歌与清音有关的文件、专著、报刊、杂志等文献资料进行认真比较分析。

一般的文献资料可以让我们对宏观现象有深入的了解,而对当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来说要了解最新的一些思想和相关信息,最快的办法莫过于互联网的利用。

因此,在进行本文主题的研究时,还要通过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知网等网站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及时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资料,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1、3、2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规范分析与四川民歌和清音发展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四川民歌和清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并从中提出自己独到的研究见解。

1、3、3观察法

观察之前论文研究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补充研究。

1、3、4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已经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类,整理出对本论文研究有价值的相关信息,通过总结前人研究人员研究的漏洞进行补充研究,希望对本文进一步挖掘四川民歌与清音的研究潜能提供更多帮助。

二、四川民歌的分布与特点

2、1四川地理环境对民歌分布的影响

 四川的地势西高东低,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境内有大小河流1400余条,养育了四川独具特色的江河文化。

2、2四川民歌的分布特点

2、2、1川东之山地民歌

四川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川东地区主要以山地为主,在川西地区以平地为主,不同的地势上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都各不相同,因此川东的山地民歌与川西的平地民歌之间有着不同的区别。

川东地区的群众更显得豪爽、粗犷,而川东地区语言在语调方面更为直白,用这样的语言演唱出来的民歌也更显得高亢有力。

演唱者在演唱川东民歌的时候大多数感情真挚炽烈、欢快热情其中川东山地民歌中比较出名的代表歌曲就有很多,像《槐花几时开》、《妹儿多勤快》等等。

对于川东山地民歌而言,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是否“到堂”也十分重要,所谓“到堂”,就是演唱者从一开始不管从声音到情绪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发力,节奏可以自由,但音调高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高音区真假混合时真声成分多。

以山地民歌中的“薅秧歌”为例,这种民歌是劳动者在田间地头演唱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劳动歌曲在四川那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里,演唱者都是普通的农民,因此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简简单单的在这一两嗓子的演唱中表达出来,就更显得高亢明亮、真诚动人。

山地民歌中很多是繁重劳动中的一种娱乐,所以歌词多与劳动和生活内容有关,演唱时大多节奏明快,腔少词多,吐字简单明了,上下句式的演唱多,十分具有川东的地域特色。

2、2、2川西之平地民歌

四川多山,因此有山地民歌,但是在川西,却大部分是平地,因此平地地区因为地势更优,则多形成了市镇。

在川西平地,大多数城镇都人口稠密,信息也比较发达。

在四川平地地区的市井街旁和乡野路边,人们经常会看到独具四川风格的茶馆,在这些茶馆中,人们总是一边喝茶一边自摆“龙门阵”,四川的琴、曲、歌、戏也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踪迹。

与在其他地区的民歌相比较,川西平地因为具有更好的地理条件,聚集的人口更多,加之艺术范畴有了文人的参与,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歌更具有文学性和逻辑性。

发展到抗战时期,平地民歌溶入了更多的江南小调风格,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鲜花调”、“绣荷包”、“九连环”、“哭五更”等等。

这种曲牌式的填词歌曲,歌词内容多为叙事或抒情,还有像“长城”调,这种从宗教的经歌演绎而成的一段体的民歌也很有代表性。

但由于四川地方语言的特点是高、直、平、快,因此哪怕是江南风格的音乐,四川人唱来也多了几分高亢与明快。

川西地区的平地民歌,巨大多数具有节奏明快,易于上口的演唱特点,所以平地民歌的伴奏中多有打击乐,其中包括竹片、竹书、竹筒等等,因此平地民歌声音清脆,节奏感强,也易于观众附和和传唱。

2、2、3巴蜀城市民歌

川西是蜀文化的发祥地,在这一片区域大多数是地势平坦,并且土地富庶,人们生活无忧。

因此,这一地区历来也是富饶丰产的大粮仓,人民群众生活富裕,所以给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地区的群众说话办事也自有一股稳重劲。

由此可见,巴蜀城市的音乐更抒情、更优美,总有一种甜蜜的味道与他们舒心安逸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巴蜀城市民歌与农村的山歌小调虽然有许多区别之处,但是也有着不可隔断的共生关联。

例如巴蜀民歌中的《庄稼佬》、《梧桐树儿青》等乐曲,在巴蜀城市地区与在农村地区的演唱都是有所区别的。

巴蜀城市民歌具有通俗性的特点,与平地城市民歌相比,巴蜀城市民歌的衬词俗语更少,但是在语言上更具统一性,演唱者在演唱巴蜀城市民歌的时候更要注重民歌的旋律性和节奏的规范性。

2、3四川民歌的语言特点

对歌唱艺术的风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语言就是影响歌曲演唱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在四川民歌的歌唱艺术中,很多歌曲的曲调就是四川当地语言的扩大运用,旋律就是当地语调的部分夸张。

由此可见,要把握住四川的地方风格特色,就必须掌握当地语言的特点,只有将语言的特点吃透了,才能将这种特点融会贯通于歌曲的演唱风格当中。

一首歌曲一但具有了语言特点,那么这首歌曲的曲调也会更具有地方特色,四川民歌在四川地区音调基础上与歌词的词义和谐搭配,随着歌词内容的发展和感情的起伏而变化,有很强的表情性。

以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为例。

《槐花几时开》的歌词中运用了许多地方方言,如歌词中的“啥子”、“几时”等,这些语言都是带有浓郁的四川特色。

在四川民歌的演唱中,歌词中的“山”、“上”、“树”、“啥”等词句的发言,一般都要唱成非翘舌音,这是因为在四川方言中,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所以演唱者在演唱四川民歌的时候,他们常常把“zh”、“ch”、“sh”直接读成“z”、“c”、“s”,一般是很难分清楚平舌音和翘舌音的。

这些口语化的歌词在四川民歌中无一不透入出浓烈的四川地方风格和色彩,生动地体现了当地人民机敏、幽默的性格和气质。

三、四川清音的曲种简介及发展溯源

1956年,李月秋先生凭借清音的演唱获得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金质奖章,从这个时候开始,四川清音正式走进了全国音乐爱好者和研究人员的视野中。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

四川清音的传播和普及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在四川成渝两地有了专门的艺术馆和培训基地,就全国范围而言,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专业的清音培训班,甚至近几年来,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也能看见清音曲谱的身影。

3、1四川清音的曲种简介

四川清音是由唱曲子的形式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曲种,在发展的初期,四川清音又被称为“唱小曲”、“唱月琴”或“唱琵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中常用的曲牌有满江红、码头歌、寄生草、孟姜女、茉莉花、九连环、扬州小调等。

四川清音主要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表演,实质上是一种“说唱”的表演艺术形式。

四川清音的曲牌体可以分为大调曲牌和小调曲牌两个类型,这两个类型中的每个曲牌体又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各种小曲牌,例如“丰边月”、“带帽半边月”、“花半边月”、“夺子”、“半夺子”、“花夺子”、“花半夺子”、“带帽夺子”、“快夺二流”、“慢夺二流”、“平板”、“花平板”、“老四平”、“迭断桥”、“半截迭断”、“金纽丝”、“银纽丝”、“变化银纽丝”、“花背工”、“金钱梅花落”、“迭落金钱”、“满江红”、“上小楼”、“罗江怨”、“反罗江怨”、“七句半”、“倒提蓝”等等,其数量已经多达五六十个。

仔细对比大调曲牌和小调曲牌我们可以发现,大调曲牌多用于表现内容和情节丰富曲折、感情跌宕而情绪反差大的曲段,这些作品既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又有流畅的叙事性。

大调曲牌所表现的情绪或者柔美动人,或者荡气回肠,又或是伤感压抑,演唱者通过或低吟浅唱,或响遏行云的演唱方式,深深的震撼了听众的心扉,从而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调曲牌虽然在气势上没有大调那么宏伟大气,但是它却能很好的以一个曲牌的多次反复,来对乐曲的主题进行深化,而且这种缠绵曲调重复直至直至曲终。

由此可见,小调曲牌善于表现轻柔瑰丽,清脆明快,欢跃跳荡的乐曲题材,加上小调曲牌具有“哈哈腔”这一独特的润腔手段,更能给人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3、2四川清音的发展沿革

3、2、1四川清音的来源

四川清音最初并非产生于四川本地,而是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比如现在四川清音中的《麻城歌》传自湖北、《鲜花调》改编自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滩簧》、《泗洲调》具有江浙特色等等。

成渝两地中,重庆在光绪年间便有了清音演唱,当时清音在叙府泸州一带流行,而清音的演唱者多为商船的歌妓。

发展到民国初年,重庆的不少茶楼中也出现了演唱清音的艺人,这些艺人在挂牌时都以“叙泸名角”自称。

每当商船泊岸,歌妓们即纷纷登岸卖唱,但那时不叫“清音”,而叫“月琴”。

清音的发展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因为有了专门的唱曲班子而变得专业起来,像在清末明初时就有人“抱姑娘”(近似于收养女),请老师,组织班子,以唱“月琴”为业。

那个时候这种班子仅在泸州地区八九家之多,由此可见清音的发展在当时也算是十分兴盛的。

后来演唱清音的人越来越多,清音演唱的艺人也就迁到各地,就这样清音的流行地区也就逐渐广泛起来。

3、2、2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

通过研究四川清音的传承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四川清音发展到清朝中期的时候比较繁荣,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